“撮泰吉”民俗功能田野考察*

2016-03-28 13:55:41文启扬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彝学研究院贵州毕节551700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文启扬(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彝学研究院,贵州 毕节 551700)



“撮泰吉”民俗功能田野考察*

文启扬
(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彝学研究院,贵州 毕节 551700)

摘要:文章对撮泰吉的民俗功能进行深入的田野考察。“撮泰吉”的民俗功能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认知功能;二是启蒙教化功能;三是道德规范功能;四是维系功能;五是心理调适功能。

关键词:撮泰吉;名俗功能;田野考察

在很多民俗文化逐渐消亡的今天,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被人们誉为“戏剧活化石”的“撮泰吉”,仍然在威宁自治县板底乡的板底、曙光村的裸嘎院子被完整地传承着。据“撮泰吉”传承人文道华老人介绍,“撮泰吉”传到他这一代至少也有十四五代的历史了,也就是说如果按25年一代人计算的话有300年以上的历史了。作为集文化民俗与戏剧于一体的“撮泰吉”,能在民间传承几百年甚至有可能是上千年的时间,究其原因,是与其蕴含的诸多文化功能离不开的。但根据我们的观察,很多时候人们对“撮泰吉”的了解是表面的,对其民俗的内在功能并未真正了解。为解开撮泰吉的民俗功能的迷雾,以便于让更多的人了解和研究“撮泰吉”,我们从文化自观的角度,本着科学的精神和严格的学术态度,深入威宁县板底乡板低村进行了“撮泰吉”民俗功能的田野调查,着重从认知、道德规范、启蒙教化、维系、心理调适等几个方面对“撮泰吉”中的民俗文化功能进行调查。

一、认知功能

“撮泰吉”由祭祀、耕作、喜庆 (舞狮)、扫寨四个部分组成,可连演,也可以单独演。其中,耕作部分是主体,这一部分反映的是彝族地区的农业生产和生活习俗等,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认知功能。

(一)认知劳动生产的功能

作为“撮泰吉”主体的耕作部分,向人们展示了如下劳动生产过程:

1.犁荒地 (因为牛是刚驯的,所以需要一人牵牛,一人犁地。)

2.打土块 (地是新开的,必须将土块打碎,把里面的草根和树根等耙出来晒死。)

3.烧地 (即把耙出来的草根等烧掉,以免春天一到它又长出来。)

4.撒灰 (把烧成的草木灰四处撒开,充当肥料。)

5.撒荞 (分成一边两人,交叉撒,这样才能撒均匀。)

6.割荞 (两人在前面割,两人在后面将割好的荞立起来顿在地上,在其顶部用草捆扎好,以免被风吹倒。)

7.刮场坝 (所以在打荞子前要找一块平整的地方将草皮刮掉踏平。)

8.打荞 (即脱粒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为了让荞粒脱落干净,打完第一道后还要翻过来再打一道,两道打完后用木棍将荞秆掀起来,把夹在荞秆中间的荞粒抖落干净。)

9.收荞归仓

以上的劳动生产过程,既是对彝人先辈们艰辛的劳动过程的演绎,也是人们认知这一粗放型的农业生产劳动的一个过程。特别是小孩子们,经过这么一个直观的认知,再通过后天的实践,对付农活就得心应手了。

(二)认知生活经验的功能

在耕作部分,不仅演绎了荞的生产过程,还穿插了许多对人有益的生活经验,这些生活经验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几点。

1.看牙识别牲畜年龄的技术

在耕作部分有这么一个片段:

惹嘎阿布:牛在这里,你们先看看,看好了再讲价钱。(四人看牛)

阿 布 摩:看看牛的牙齿。

惹嘎阿布:小心,牛会撬人。

阿 布 摩:先让我看一下,你们再看。

阿 达 摩:你腰杆硬了,让我来看吧。

马 洪 摩:你背着娃娃不方便,叫嘿布去看吧。(嘿布上前看牛,牛发怒,嘿布后退跌倒。)

……

马 洪 摩:牛很年轻。[1]

对于不熟悉情况的人来说,不明白买牛为什么还要看牛的牙齿,其实这是通过看牛的牙齿来判断牛的年龄。这些经验需要学习加上长期的实践积累才会明白,所以在板底及周边一带,做牛马生意的人从来都不会向对方打听牛马年龄,都是通过自己看牙来了解。

2.勤俭持家的美德

阿达摩作为唯一的女性出现在“撮泰吉”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她不仅能吃苦耐劳,还会勤俭持家,是彝族女性的典型代表。如果她是一个不会持家的女人,在颗粒无收的灾年是拿不出1200两银子来买耕牛的,所以,在板底一带有一句话叫“男主外,女主内”。

在经常发生自然灾害、土地又贫瘠的边远高寒山区,按照老人们的说法,解放以前吃盐都要背粮食走几天的路到云南的昭通去换。这样艰苦的条件,作为掌管家务的女人,没有勤俭持家的本领是当不好家的。因为她不仅要安排好一家人一年的生活,还要考虑来年歉收如何应对。

3.牲畜喂养知识

在板底及周边,人们的劳动生产离不开牛。所以,如何把牛喂壮成为了人们必备的经验。“撮泰吉”作为文化、民俗的集合体,它是如何让人们认知这一经验的呢?我们先来看一个片段。

阿 布 摩:马洪摩,停一停,牵牛转弯。(马洪摩牵牛转弯时牛倒地不起,四人推拉,牛仍不起。)

阿 布 摩:惹嘎阿布!惹嘎阿布!

惹嘎阿布:什么事?

阿 布 摩:不知道牛为什么倒地不起。

惹嘎阿布:让我算一算,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戊亥……哦,牛累了,化点盐水给牛喝,喝了就会好。

阿 布 摩:嘿布,去拿盐块来。(嘿布去拿盐块,少顷复上。)

阿 布 摩:马洪摩化盐水来。(马洪摩化盐水,众人给牛喂盐水,牛叫。)

阿 布 摩:牛好了,牛好了,给牛卸犁。[1]

通过这个片段,让人们了解牛也和人一样不能缺盐。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喂牛时都要在牛料上喷洒盐水,以保证让牛摄取足够的盐而不衰弱。

(三)社会认知功能

在整个“撮泰吉”的表演过程中,“撮泰”们用弯腰拐腿的艰难动作来演绎劳动生产过程,让人们了解生活在高寒山区的彝族先民们艰辛的生产和生活历程。通过那一句句“向粮食的头领苦荞敬酒,向粮食的新媳妇甜荞敬酒,向粮食的布摩包谷敬酒……”[1]的祝词,再一次说明了荞子是彝族最早种植的农作物之一这一结论。

二、启蒙教化功能

作为文字只掌握在少数人手里的彝族社会,普通人是无法学习文字的,更别说看书了,人们只有将文化精髓和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相应知识糅合在“撮泰吉”中,通过直观的表演,以期达到教化的目的。

(一)人类起源教化

据彝文古籍文献《物始纪略》记载:黑空空、黑洞洞的宇宙中产生了清浊二气,清浊气变化产生了哎哺,哎哺形成天地万物和人的核心 (元素)。[2]其他的如彝族创世史诗《査姆》、黔西北彝族民间叙事诗《实索诺姆第》等认为人是猴子变的。“撮泰吉”中也加入了这个精髓。

如“撮泰吉”开头的台词就说:“远古啊远古,人长不像人,长的像野兽。长猴脸,生鼠牙,野果当饭吃,露水来饮用,树叶做衣服。他是这样做,就是这样兴。”这是对人类从猿人变成人这一时期的生动写照,是一种朴素的唯物史观。由于长期受到这种观念的熏陶,在板底一带除了信教徒外没有人认为人是神创造的。

(二)生殖教化

在“撮泰吉”的扫寨部分,有一段描述生殖教化的“戏”,对此,剧中写道:

四人:走啰,走啰!把不吉利的东西埋掉。(要是到久婚不育的人家,主人会格外热情接待。撮泰阿布任意说风趣的话,故意问那夫妻俩。)

四人:“你们搞了没有啊?”“搞进去了没有啊?”(然后,阿布摩还伏在阿达摩的肩上,从后面抬腿做交合动作,并大声说。)

阿布摩:要这样搞才行哩![3](P58)

对于“礼教”很严格、在公众场合连一句脏话都不准说的彝族人,很多人搞不明白为什么会有这种赤裸裸的说教。其实这个问题不难理解,正因为礼教严格,所以父母和子女之间是羞于谈论“性”这个话题的。但他们又怀疑会不会是孩子不懂相关的性知识导致的不孕不育,于是就只有通过“撮太”这个祖先神的化身来实现父母无法启齿的事。看其表面是嬉笑娱乐,实则是传授相应的性知识,以达到传宗接代的目的。

(三)安全用火教化

火的使用使人类有了进步,它能帮人们驱赶野兽,能把生食变成熟食,所以彝族人对火是崇拜的。但对于以前住茅草屋的板底彝族来说,火又能使他们的房屋和财产瞬间化为乌有。他们对火怀着既崇拜又敬畏的心理,为了教育和警醒人们安全用火,人们每年都要进行扫寨仪式,通过“撮太”们一声又一声的“火星走啰!火星走啰”来提醒和警示人们:想要自己的生命和财产不受损失,一定要安全用火。

三、道德规范功能

第一是长者的权威性。在“撮泰吉”流传地板底一带,道德规范首先体现在年长者至高无上的权威性。所以,在“撮泰吉”中,从头到尾都在阿布摩的安排下进行。年长者的话无人敢违抗,谁挑战了这个权威,就会被人们视为大逆不道、无道无德。

第二是体现在尊老爱幼方面。在“撮泰吉”表演中,当阿布摩 (1700岁)要去看牛的牙齿时,阿达摩 (1500岁)就说他年纪大了让自己去看,这时马洪摩 (1200岁)又说阿达摩背着孩子不方便 (实则是怕伤到孩子)让嘿布 (1000岁)去看。从这些过程中人们就能感受到人与人之间你尊我爱的温馨气氛,而体现在具体的现实生活中更能显现出这一传统美德。如吃饭时年长者必须要坐上位,装烟倒酒要从年长者开始,骑马遇见年长者要下鞍,吃酒席时背幼儿的妇女要优先等等。

四、维系功能

在过去,板底一带属边远、贫穷、落后山区,交通不便,信息不通,基本上处于封闭状态。通过一定的方式形成凝聚力和向心力,共同应对随时可能发生的天灾人祸成为人们普遍的心理需求,“撮泰吉”里面“撮太”们的举动正好迎合了人们的这种心理。以下是有关撮太这种举动的一个传说。

相传从前有一年古历的六月初二就打霜,所有的庄稼都被冻死,连种子都没有了。后来就来了一些撮泰,他们带来了种子,帮助人们重新种上,从此当地人又种上了庄稼,并得到了丰收。

这些撮泰们不远千里来解救后代子孙的精神得到了人们的普遍认可,于是这种大灾面前显大爱的团结互助精神就延伸到了人们的生活中。如这里的人们以前住的都是茅草房,在天干物燥的时候,小孩玩火把房子点燃是时常发生的事,每逢遇到失火,整个寨子的人都会从自己家里提一桶水去灭火,但火借风势,扑灭的机会是极少的。而对于已经一无所有的房主人,人们除了劝慰外都会尽自己所能帮助这一家人渡过难关,有肉的提一挂肉,没肉的撮几升包谷或荞子,有的背几箩洋芋等,总之不会让这家人饿着,更不会让他背井离乡无依无靠。

寨子里有人去世时,人们都会放下手里的活赶到逝者家里,妇女帮忙缝制寿衣,男人们则帮忙装殓、支锅等。到第二天人们都会自觉的到山上捡一捆柴背到逝者家里,加入帮忙的行列中,直到将逝者安葬为止。

总之,“撮泰”们这种大灾面前显大爱的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板底彝族,这种精神让他们团结在一起渡过一个又一个的难关,这种精神不管在什么时候都是值得学习和提倡的。

五、心理调适功能

其实“撮泰吉”表演本身就是一个心理调适的过程。我们都知道,“撮泰吉”一般是在年景不好或在受到自然灾害侵袭的时候才演出,其本身的作用就是稳定人们恐慌的心理。通过再现当年受灾场景,告诉人们,当年颗粒无收的先祖们都过来了,我们怕什么!以此燃起人们的希望和斗志。

扫寨是“撮泰吉”表演必不可少的环节,所谓扫寨扫送的是各种邪气,如病灾、祸祟以及火灾等。由惹嘎阿布带领着“撮太”们逐家挨户地扫,惹嘎阿布带头说,“撮太”们附和。总之一切吉利如福、禄、财、寿、喜等等交代留下,一切有害的不吉利的交代随着“撮泰”去。在今天看来,这一切显然是迷信活动,但在那个缺医少药的年代,这无疑是稳定人心的一剂良药。

作为集文化、民俗和戏剧于一体的“撮泰吉”,将自身蕴含的诸多文化内涵通过直观的表演,让人们认知生产生活经验,达到了教化、道德规范、维系人们心理、心理调适等目的。就算在今天,“撮泰吉”里面展示的很多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提倡,可以说,“撮泰吉”是不可多得的彝族文化瑰宝。

参考文献:

[1]罗德显.撮泰吉——古代彝语民间戏剧演出记录本重译[J].重庆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4).

[2]王继超,王子国译注.物始纪略前言 (第三集)[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3.

[3]潘朝霖,中原律子.彝族变人戏—— “撮泰吉”的调查情况[A].陆刚主编.“撮泰吉”调查研究文集[C].贵阳:贵州大学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刘祖鑫)

A Field Study on the Folk Function of“Cuo Taiji”

WEN Qiyang

(Institute of Yi Studies,Guizhou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 Science,Bijie,551700,Guizhou Province)

Abstract:The article to fieldworkcustom function of“Cuo Taiji”.custom function of“Cuo Taiji”embodied in five aspects.One is the cognitive function;Second,theenlightenment function;The third is ethics function;The fourth is to maintain function;The fifth is mental adjustment function.

Key words:Cuo Taijicustom function fieldwork

中图分类号:K892.317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406(2016)02-0058-04

*基金项目:贵州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撮泰吉’仪式过程探析与教化功能研究——基于文化自观的视角”,项目编号:14zc207

收稿日期:2016-01-15

作者简介:文启扬 (1977—),男,彝族,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彝学研究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彝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