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美育意义

2016-03-28 13:27:20陈昌茂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情意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陈昌茂

(青岛滨海学院商学院,山东 青岛 266555)

论大学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美育意义

陈昌茂

(青岛滨海学院商学院,山东 青岛 266555)

当代大学生素质问题因“啃老族”等现象而备受关注。文中从知情意结构出发,认为由于高等学校至今没有建立起大学生美育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遂使美育成为高等教育存在的一块短板。通过反观中国文化的美育传统,结合旅游美育的基本原理,提出当代大学生实施“行万里路”旅游美育方式,期望有助于当代大学生素质问题的解决,克服短板效应。

“行万里路”;旅游美育;知情意结构;大学生素质

关于当代大学生素质问题,社会上有多种议论:有的对北大等名校为什么几十年培养不出一个大师提出质疑;有的对大学“少年班”的天才,为什么只成为教授而没有(哪怕一个)成为有创见的行业领军人物而“伤仲永”;有的感叹大学生精神萎靡不振。特别令人痛心痛心疾首的是,大学生毕业后在“啃老族”队伍中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一时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都有“隔着纱窗看晓雾”的意味,剪不断理还乱。所以,面对这一社会问题,本文也仅仅立足于知情意结构理论,着眼于大学生美育的不足,反观中国古代“行万里路”的旅游美育传统,对大学生素质问题的解决做一点可能贻笑大方的探讨。

一、对古代中国“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再理解

在中国,“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一句口头禅,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上升到学理解释,通过文献检索,主要有三种书面理解:第一,体验书中描述的情景;第二,积累实践经验。第三,从知识走向见识。应该说,这些理解都是想当然,既没有起码的望文生义,更没有对原文进行深入的理论解读。于是乎,这一优秀的美育传统,没有得到当代教育界和美学界的重视。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出自董其昌[1]的《画旨》:“画家六法,一曰‘气韵生动’。‘气韵’不可学,此生而知之,自然天授。然亦有学得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可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就是要达到“胸中脱去尘浊”,那么应该怎样理解“胸中脱去尘浊”的意思呢?

1、从老庄的“虚静”说来理解

“胸中脱去尘浊”,源于先秦时期老庄的“虚静”说。老子认为,人要修身养性,就要“致虚极,守静笃”。通过“涤除玄览”,即消除心中杂念,以虚静的目光去“看”身外世界。后来,庄子进一步指出,要达到“虚静”,就要做到“心斋”与“坐忘”:以无知、无欲、无求的心态去面对物象。因此,“胸中脱去尘浊”,用今天的美学术语来说,就是摆脱利害关系,以非功利的审美态度去感受大千世界。所以,“行万里路”的本义是通过旅游审美来获得美感经验,从而产生创作灵感。

2、从荀子的“解蔽”说来理解

“胸中脱去尘浊”,源于荀子的“解蔽”说:《荀子·解蔽》认为:“心何以知?曰:‘虚一而静’”。“心未尝不藏也,然而有所谓虚;心未尝不两也,然而有所谓一;心未尝不动也,然而有所谓静。”用今天的话语来说,人对外在环境的反应,无不受“心灵”的左右,因此,解蔽人的心灵,可以通过“虚一而静”即审美体验来实现。所以,“行万里路”的要义,就是通过旅游审美,让心灵从层层包裹中解放出来,达到创作自由。

3、从宗白华的“空灵”说来理解

“胸中脱去尘浊”,还可以从当代美学家宗白华的“空灵”说得到理解。宗白华认为:灵气往来是物象呈

现着灵魂生命的时候,是美感诞生的时候。------最重要的是心灵内部方面的“空”。如司空图《诗品》里的“空潭泻春,古镜照神”、“落花无言,人淡如菊”、“神出古异,淡不可收”。所以,“行万里路”的主旨,就是要通过旅游审美,达到“空灵”境界,实现“自然丘壑内营”。综上所述,“行万里路”就是“胸中脱去尘浊”,就是通过旅游获得美育。习近平主席指出:“旅游是修身养性之道,中华民族自古就把旅游和读书结合在一起,崇尚‘读万卷书,行万里路’”。[2]所谓修身养性,就是使心智本性不受损害,使身心达到知情意完美统一的境界。可以说,这是迄今为此对“行万里路”美育意义最深刻的总结。

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美育功能的体现

旅游是以视觉为中心的综合感官体验活动,是人在第二空间的诗性生活。旅游的最主要特征是空间的转移,“行万里路”即从甲地到了乙地,又从乙地回到甲地;从“家乡”到“他乡”,又从他乡回到家乡。从现代旅游的概念来说,出行时间要超过24小时,但不能超过三个月。旅游的单位是“次”,所以,“行万里路”指把旅游活动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常常践行。旅游活动主要不是用脑,用思考,而是用“身体”,用感官,其低收益是消遣,其最高收益是创生旅游美。

1、旅游活动因主体的虚静性创生旅游美

从审美现象学视角来看,旅游活动是具备审美现象发生的条件。从审美现象发生的第一条路径来看,主体首先成为审美主体,即具备心理距离——非功利的态度。旅游者所追求的是游玩play本身。游客不是来学习,不是来工作,既无事在身,也无事在心,而“胸中脱去尘浊”,这正是审美现象发生的条件。用中国古典美学来说,旅游者是“虚一而静”的,处于一种“心斋”的状态。既然游客已经从主体变成了审美主体,那么,对象就相应地成为审美对象,于是乎审美现象就发生了。

2、旅游活动因客体的景观性创生旅游美

从审美现象发生的第二条路径来看,对象由于质料的审美属性强烈,尽管人们心事重重,没有“虚一而静”,但是,在对象的审美冲击下,也会成为审美主体。由于旅游景观都是设计出来的,有强烈的审美冲击力,因而可能首先成为审美对象,然后把旅游者变为审美主体,使主体发生美感,这也是人们外出旅游“散散心”的原因。旅游景观包括:(1)拟态景观?:大众传播媒介加以结构化的旅游地形象;(2)风景景观?:由山、水、林、气、筑五个元素构成的“景物”、“景点”、“景区”;(3)环境景观?:良好的自然环境和优秀的人工环境;(4)场所景观?:四元栖居(天、地、人、神)在一堂的有时间的空间;(5)旅游纪念品景观?:精巧便携、富有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工艺品。所以,旅游活动的地方,往往已经具备优质的旅游景观,即审美质料已经存在,所以,审美现象也就容易发生了。[3]

旅游活动创生五种美感经验

“旅游活动”是由愿游—行游—居游—-憇游—忆游结构而成的综合感知活动,它创生的美感经验包括:(1)愿游的神话诗性:游客用想像把握旅游地,产生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超现实”情境。(2)行游的抒情诗性:游客与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交流,触景生情;(3)居游的畅爽诗性:自信、自得、自乐,六根皆爽的诗性体验。(4)憇游的狂欢诗性:场所把人们带入到一种陶醉的状态;(5)忆游的梦幻诗性:通过回忆和再认复活成的“超时空”的梦幻情境。[4]

正如习近平主席所揭示的那样,“行万里路”本质上是通过旅游活动实现美育即修身养性。中国古代的美育方式,除了采用乐教等艺术方式外,从汉朝开始,更主要的是采用“行万里路”的旅游美育方式,逐渐成为自觉的一种社会美育形式,司马迁就因为要“游历”而推迟了婚期。魏晋时期,游历的审美性质得到了士人的普遍认同,产生了“昼短苦夜长,何不炳烛游”的热切追求。按“旅游活动创生旅游美”的原理[5],大学生以“行万里路”的方式进行美育,根植于中国古代美育的历史传统。

三、大学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美育的现实意义

我们主张:当代大学生应该发扬古代士人的传统,通过“行万里路”的旅游美育活动,提高自己的素质。这里所指的大学生,是指普通高等学校的在读学生,分为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三个层次,年龄在18岁至30岁之间。社会上对大学生素质问题有这样那样的议论,概括起来说,主要是存在精神不振、就业焦虑、适应社会难、无创新能力等现象,特别是“啃老族”现象。如果从教育方面找原因,那么在知情意结构中,不难发现,“情”的方面即美育方面是一块短板。所谓大学生素质问题,正是知情意结构的短板效应。

众所周知,“知”、“情”、“意”是构成人的高级行为的三个基本要素,该观念源于古希腊,定性于康德,早已被知识界广泛接受,大多将其对应于真、美、善。所

以,席勒的名著《审美教育书简》,正是接着康德知情意联系的人类学哲学思想,特别是审美的非功利、无概念、鉴赏力思想,论证美的体验及其对于人的意义:美育不是指人要接受审美的认知教育,而是要莯浴到美本身。知情意结构的美育思想传到中国,无论是蔡元培的“以美育代宗教”,还是陶行知的“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都是坚持知情意并重与和谐统一。但是,美学不等于美育。现在有的高等学校开设了名为《美学与人生》的课程:“从美的本质与形态、美的类型、美感的差异性、普遍性到审美主体的提高;运用所学的美学理论知识分析、评论、鉴赏文学艺术的美、大自然的美、社会生活中的美-------”,以为这就是大学生美育。这是大学生美育吗?很遗憾,不是,至少不全是,因为《美学与人生》的课程仍然在“知”和“意”的范围之内。毋庸讳言,我们的大学美育还在探索阶段,还没有建立起有效的方式和长效机制。路在何方呢?为此,从历史经验和旅游美理论出发,我们提出大学生“行万里路”的旅游美育构想,作为一种选择。

孔子曰:30而立。我们认为,大学生的培养目标首先是“立”。“立”主要指精神独立,其榜样是:“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饭蔬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如何“而立”呢?从知情意结构来说,就是通过美感经验养成,协调理性与感性、心灵与身体的平衡统一,实现精神的内在稳定性和结构完整性,成为“而立”的“真人”。以“行万里路”的旅游美育,或许是克服短板效应的良药。事实上,蔡元培先生说的“社会的美育”的措施,基本上都可以纳入旅游美育范畴。

美育理论专家杜卫指出,西方美学传入中国后,诞生了“审美功利主义”,其基本内涵是:“审美内在地具有超越世俗功利目的的欲念功能,通过美育,以审美的超越性和普遍性使国人的本能和情感得到解放和升华,摆脱物欲和私欲,最终形成完整的人格和高尚的德性。”[6]据此,我们以“行万里路”的美育方式来解决大学生素质问题,是“审美功利主义”现代新传统的继续,正体现了中国现代美育理论的本土化特点。

注释:

[1]董其昌,男,明代书画家,其画及画论对后世有很大影响.

[2]习近平在俄罗斯中国旅游年开幕式上的致辞[EB/OL].新华网,2013-03-23.

[3]陈昌茂.论旅游美的审美对象[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2,(2).

[4]陈昌茂.论旅游美的美感经验[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3).

[5]陈昌茂.论旅游美[M].中国国际文化出版社,2012.12.

[6]杜卫.审美功利主义:中国现代美育理论研究[M].人民出版社,2004.3.

[文章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5136(2016)01-0124-03

2016-03-16

陈昌茂(1965-),男,青岛滨海学院商学院副教授、贵州大学旅游美学硕士生导师、中国青少年美育协会副主席。研究方向:旅游美学。

猜你喜欢
情意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越努力,越幸运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文苑(2020年6期)2020-06-22 08:41:52
阅读是行万里路的明灯
童话世界(2019年34期)2020-01-04 03:03:12
李忠宪:“绿叶”对“根”的情意
金桥(2018年12期)2019-01-29 02:47:40
全家过年抢红包
“行万里路”的意义
快乐语文(2018年13期)2018-06-11 01:18:12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等3则
意林(2017年1期)2017-02-06 16:52:53
动物之间有情意吗?
好孩子画报(2015年1期)2015-06-19 14:43:02
最美的情意
艺术评鉴(2015年4期)2015-03-23 22:06:35
平生情意,悉数与君
火花(2015年8期)2015-02-27 07:4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