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志清,张立鹏
(江苏理工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江苏常州213001)
江苏早期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及贡献
薛志清,张立鹏
(江苏理工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江苏常州213001)
在五四之后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过程中,江苏因毗邻上海,加之本身就是极富文化底蕴和革命传统的区域,因此,涌现出了张闻天、瞿秋白、恽代英、沈泽民、杨贤江等一批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他们或发表文章,初步尝试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剖析中国社会;或创办刊物、组织学会、利用课堂对各种社会主义进行比较,确定只有马克思主义对于中国革命具有指导作用;或向工人阶级灌输马克思主义,将马克思主义初步与中国革命相结合。在这个过程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也促使他们自身世界观彻底转变。
马克思主义;江苏;早期传播;代表人物
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问题始终是国内外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相关资料与研究成果丰硕,但学术界以往主要是从宏观即整个中国来着手研究,或者侧重于对北京、上海的早期马克思主义传播的研究。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研究的细化和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注重微观研究,注重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各省、市传播进行研究。江苏是极富文化底蕴和革命传统的大省,对其早期马克思主义传播者进行一番梳理,研究其传播内容,探讨其传播贡献,这对于加强江苏早期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整体研究,确立江苏早期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应有地位,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和时代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在五四运动及以后的新文化运动中,南京涌现出张闻天、杨贤江、沈泽民、杨杏佛等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
张闻天(1900—1976),出生于江苏省南汇县(今上海浦东)。他是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也是卓越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他后来在马克思主义方面的建树与他早年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及传播是分不开的。1917年秋张闻天考上了近代我国第一所培养水利工程人才的高等专科学校——南京河海工程专门学校。进入“河海”时期,正是新文化运动兴起、各种新思潮传播之时,张闻天热心阅读当时流行的《新青年》《每周评论》等刊物,并积极参加五四运动。受新思潮的影响,他和进步青年在1919年6月23日创办了《南京学生联合会日刊》,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学生阮真任主编,张闻天、沈泽民担任该刊编辑。张闻天是该刊的主要撰稿人,在现存51期中,有15期刊登了张闻天的文章,总共30多篇评论、杂评和随感录。张闻天早期宣传马克思主义最具代表性的2篇文章是《社会问题》和《中国底乱源及其解决》。《社会问题》一文发表于1919年8月19日至21日出版的《南京学生联合会日刊》。文章初步运用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来分析观察中国的现实问题,因而它同我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李大钊发表的相类似文章几乎是同时的。在文章的最后,张闻天全文摘译了《共产党宣言》第二章中的十条纲领,并说明共产主义“进行的方法,各国不同”。只有“很进化的国家”[1]9,适用这十条纲领。这也早于陈望道《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的出版(1920年5月)。1922年,张闻天在《民国日报·觉悟》上发表了《中国底乱源及其解决》一文,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论述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前途,文中写道:“我希望在实现社会主义的历程中做一个小卒。”[1]36可以说,张闻天是江苏地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第一人,更是“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之—”①。1925年6月,经沈泽民等人介绍,张闻天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杨贤江(1895—1931),出生于浙江余姚。他是我国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传播的先驱。1917年秋来南京,先后在南京高师学监处、教育科任职。五四运动时期,他对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杂志非常推崇,他研读的第一本马克思主义文章是英文版的《共产党宣言》。杨贤江早期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主要体现在:(1)他根据自己的认识和体会,开始在《教育潮》《教育杂志》《南京高师日刊》等刊物上发表译文。1920年5月,杨贤江在《学生杂志》发表《论个人改造》一文,揭露资本家剥削人民,呼吁改造不合理社会。1921年5月在《学生杂志》第8卷第5期发表了《科学研究的精神和现代思潮》一文,此文是把马克思主义作为现代思潮的一种来认识的,这是杨贤江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开始。(2)1919年11月“少年中国学会南京分会”成立,杨贤江被推举为分会书记,并任分会刊物《少年世界》的编辑。《少年世界》对介绍国际工人运动及十月革命和宣传列宁主义有一定的贡献。(3)1920年春夏之间,杨贤江在南京组织了一个秘密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小组,团结一批进步青年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同年12月2日,研究小组联络各校青年,请杨杏佛讲马克思如何对待教育与劳动问题。1922年由沈雁冰等人介绍杨贤江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31年,杨贤江因病早逝。
沈泽民(1902—1933),出生于浙江桐乡,是我国著名文学家沈雁冰之弟。他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工人运动的宣传家及革命文学的提倡者。五四时期沈泽民在南京河海工程专门学校读书,与张闻天是同学及挚友。他满怀爱国激情积极投身五四运动,参加编辑《南京学生联合会日刊》。1919年11月,沈泽民等人发起组织少年中国学会南京分会,他担任了《少年世界》校勘,1921年4月沈泽民加入中共上海早期组织,成为中国共产党最早的一批党员之一。1921年他在南京出席少年中国学会大会期间,翻译了《第三国际议案及宣言》等,传播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沈泽民后来担任过中共鄂豫晥省委书记等职,1933年病逝。
杨杏佛(1893—1933),江西清江人。1918年10月,他赴美国哈佛大学留学,学成回国后,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后改为东南大学)任教授,曾幻想科学救国。五四运动发生后,杨杏佛阅读了英文版的《资本论》、列宁的《国家与革命》等著作,受到社会主义思想影响,决心寻找一条改造社会的道路。1919年8月,杨杏佛到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任教,经常在课堂上、在青年集会上演讲马克思主义,宣传社会主义,先后发表《马克思生平》《马克思主义和阶级斗争》《论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等演讲和文章。1920年12月,杨杏佛在南京学生联合会教育科学术演讲会上讲《教育与劳动问题》,杨杏佛号召青年:“要像马克思那样,养成牺牲的精神,为人类谋幸福。”1922年5月5日,南京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在玄武湖举行马克思诞辰纪念会,杨杏佛应邀作了《马克思传》的报告,他认为马克思的阶级斗争学说极有实用的价值。杨杏佛学识渊博、思维敏捷、言辞犀利,他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宣传,在青年中有较大影响,可以说他对南京地区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起到了启蒙作用。
王荷波(1882—1927),福建福州人,是我国早期的工人运动领袖,是最老的工人出身的党中央领导入之一。1916年王荷波到南京浦镇机厂当机工,在五四运动中,王荷波开始投身工人运动。1921年他组织成立了工人自己的团体——中华工会,被选为副会长、会长。1922年春王荷波率领浦镇铁路工会加入了北方劳动组合书记部,同年6月,王荷波由党的北京地方委员会吸收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铁路第一个工人共产党员。后来王荷波等人又成立了浦镇党小组,这是南京地区最早的党的基层组织。党小组通过夜校向工人传播马列主义,宣传劳工神圣,启发了工人的阶级觉悟。1923 年初,在王荷波等先进分子的教育和培养下,浦机厂和南京城里共有10 多人在浦机厂中华工会宣誓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对早期传播马克思主义做出举足轻重贡献的江苏籍先驱有瞿秋白、恽代英和张太雷。
瞿秋白(1899—1935),江苏常州人。1917年9月考入北京俄文专修馆,1919年作为专修馆的总代表参加了北京的五四运动。瞿秋白是通过参加李大钊主持的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接触马克思主义学说的。1920年4月他翻译了倍倍尔的《社会之社会化》一文,并依据此文观点写了《伯伯尔(今译倍倍尔)之泛劳动主义观》,点评了倍倍尔和托尔斯泰各自的劳动观点。1920年10月,瞿秋白接受《晨报》《时事新报》的邀请,担任特派记者赴苏俄,发回五六十篇报道苏俄革命与建设的通讯。包括《共产主义之人间化——第十次全俄共产党大会》《俄罗斯工人及协作社问题》《苏维埃俄罗斯及经济问题》《列宁》等,对苏俄社会主义国家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报道。1921年5月瞿秋白在苏俄由张太雷介绍参加共产党组织,参加共产国际的工作。1923年1月回国,担任党的刊物《新青年》《向导》的主编。
瞿秋白早期对马克思主义传播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通过对十月革命后的苏俄进行实地采访,撰写了关于苏俄政治、经济、外交、工人、农民等全方位问题的通讯、报道、专著和文章,让中国人民及时地了解当时苏俄社会主义国家的真实情况,澄清了人们对十月革命后苏俄的误传,特别是一些敌对势力的造谣,可以说他是向中国人民最早介绍十月革命后苏俄社会主义国家的记者和进步青年。二是1921年7月,瞿秋白以中国新闻记者的身份参加了“共产国际第三次大会”,听了会上列宁的演说,会议休息时在走廊上和列宁相遇,并进行了交谈。因此,他通过亲耳聆听、亲眼所见,向国人介绍了列宁的形象和气度,并从政治家、革命家的角度对列宁进行了评价和赞赏。三是翻译了列宁的著作,如《列宁主义概说》,对在国内传播列宁主义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四是著书立说,如《社会哲学概论》等,介绍了马克思的辩证法及其三个基本法则。
恽代英(1895—1931),江苏武进人,生于武昌。1913—1918年在武昌中华大学哲学门学习。1919年参加并领导了武汉地区的五四运动,同年底经王光祈介绍在南京参加少年中国学会后,恽代英开始关注马克思主义。恽代英对早期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贡献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翻译马克思主义的著作和文章。1920年10月,恽代英翻译了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的部分章节,首次向中国人推荐了这部马克思主义的名著,并初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一些基本观点来分析中国社会。1921年受陈独秀的委托,恽代英将英文版的《阶级争斗》译成中文,于1921年1月由新青年社作为青年丛书第八种出版。《阶级争斗》是考茨基对1891年德国社会民主党爱尔福特大会宣言第一部分的解读,用唯物史观宣传了德国社会民主党的政纲,阐释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这本书对恽代英、毛泽东等一批激进青年由民主主义者、空想主义者转变成马克思主义者起到了促进作用。因此它是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史中的代表性著作,也是恽代英对马克思主义传播的特殊贡献。
二是撰文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在《为少年中国学会同人进一解》的长篇论文中,他运用马克思的唯物史观阐明了只有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采用革命的方法,才能推翻旧的经济制度,达到改造社会的目的。他指出在旧的经济制度下,“人类全靠榨取掠夺,才能营谋他的生活;全靠能受最能榨取掠夺的阶级——资本阶级役使,才能保全他的地位。一种不正当的经济关系,是许多人的生活问题之所依托。所以无论贵族或资本家,他们自身不能不榨取掠夺人家,即他们的附属物,亦要用各种法子欺骗引诱,使他不能不榨取掠夺人家。我们在他们手下做事,想对于他们的榨取掠夺加以纠正,……当只是与虎谋皮,完全没有希望的事”。在这样不合理的环境中,想在一局部做成什么理想事业,是绝对不可能的。要改造须全部改造。须将眼前不良的经济制度,从根本上加一种有效力的攻击,不然总是没有益处。如何改造旧的经济制度?靠什么力量改造?恽代英指出,“我们必须用群众集合的力量”,“这是我们改造的唯一武器”。而要使人民群众集合起来,就必须“研究唯物史观与群众心理”,运用唯物史观的道理,“唤起被经济生活压迫得最厉害的群众,并唤起最能对他们表同情的人,使他们联合起来向掠夺阶级战斗”[2]。这篇文章在少年中国学会中产生了积极的作用,给苦闷彷徨中的进步青年指明了寻求革命力量的方向。
张太雷(1898—1927),江苏常州人。早年考入北京大学。1919年参加五四运动,1920年参加北京大学李大钊组织的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成为通讯会员。同年4月,共产国际代表维经斯基来华了解中国共产党创建情况,在北京、上海分别会见了李大钊和陈独秀,其间张太雷担任维经斯基的翻译,并参与了部分建党活动。随着个人世界观的转变,这年10月,张太雷参加了李大钊创建的中国共产党北京支部,成为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同年11月,张太雷主持了天津社会主义青年团成立会议。12月建立了张太雷任书记的天津共产党早期组织和唐山站分部。张太雷早期对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利用社会主义青年团组织,通过创办报刊这个平台来宣传马克思主义。在青年团成立之时,张太雷就提议创办一份报纸,其中有 1920年11月办的《劳报》。《劳报》不仅有对当时长辛店、唐山等地铁路工人生活困窘状况的描绘,还有报道十月革命后俄国的政治经济改革情况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性的文章,向工人群众宣传了社会主义及马克思主义。其显明的政治倾向,使其出版不久就以“宣传过激主义”之罪名而禁止发行。二是组织进步青年学习并在青年学生中发售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刊物,如《共产党》月刊等,同共产党北京支部的成员邓中夏、张国焘等人深入长辛店、唐山等地,筹办工人补习学校,推进先进知识分子与工农相结合,为开展群众工作锻炼了能力,培养了和工人的情感。另外,针对英国哲学家罗素在华的改良主义论调,张太雷依据《共产党宣言》的基本观点,指出其 “智力无产阶级”(知识分子)是领导者,“体力无产阶级”是辅助者[3]77的观点的不正确性。参与当时这场论战,也使张太雷本人更加坚信了马克思主义。
五四运动前后,先进知识分子对马克思主义在江苏的早期传播及江苏籍知识分子在省外的传播,推动了马克思主义逐步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 ,也促使先进知识分子从爱国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者,从而影响了中国革命的发展方向和历史进程。他们的传播既有个人对马克思主义认识、领悟的个性色彩,又有时代背景和历史合力所影响的共同特点。
(一)注意从中国实际出发,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
中国的先进分子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是把它作为挽救民族危亡的精神武器来使用的,因此一旦学得它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观点,就主张运用它去研究和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
青年张闻天在《社会问题》这篇文章中紧紧围绕中国革命这个根本问题阐述和宣传马克思主义。文章首先提出“按马克思唯物的历史观”来观察人类社会的变迁,人类社会发展经历了四大变动。以此来看中国社会,认为在中国,辛亥革命后一度出现变专制为共和的时代,被袁世凯和北洋军阀废弃了,中国社会倒退到了只有“屈从的性质”的“第二时代”,即封建专制时代,因此“现在最要紧的是铲除士大夫阶级”。文章称欧洲过去的革命为“旧式的革命”,而中国现今的革命与它“差不多”,所不同的是“起革命的要是劳农界人(就是工人和农人)”。但劳农“无知识”,因此要“有知识的开导无知识”。“革命的目标自然是去士大夫阶级。”[1]4-8文章还将中国革命的进程分为两步,第一步实行普选的民主政治,第二步再谈社会主义。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之初,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张闻天就已经提出了革命的动力问题,领导者问题,以及革命的阶段问题,尽管有些观点未必精当、准确,但在革命阶段问题上的萌芽思想同中共二大基本相一致。
(二)注重在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改造自身世界观
早期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进知识分子,一方面是基于改造客观世界的目的选择马克思主义,另一方面也是从改造主观世界的愿望来寻求自己的精神信仰。因此,从爱国主义者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这是近代许多爱国者思想转变的共性。而这种转变与他们始终学习、研究、传播马克思主义有最直接的联系和关系。
瞿秋白的思想转变是最好的例证。瞿秋白出生于已经没落的封建士大夫家庭,少年时期就萌发了平等观念等民主主义意识。1911年前后,在常州府中学堂就读时期,由于受革命党人的影响,他开始关注现实政治问题。五四运动的发生使瞿秋白开始建立革命民主主义的世界观。他认为,不能“只有攻击没有创造”,“社会改革不能单靠一时的群众运动,而应当“创造新的信仰,新的人生观”[4]。由于站在彻底革命民主主义的立场,瞿秋白在“创造新信仰”的过程中,真诚地追求真理。1920年10月至1923年初,瞿秋白以北京《晨报》和上海《时事新报》特约通讯员的身份,赴俄采访。在莫斯科期间,瞿秋白阅读了大量马克思主义理论书籍和俄国革命文献,并且翻译了不少文章,编著了《俄罗斯革命论》,逐渐形成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在《赤都心史》中,他既写到新经济政策实行之初,农民由于不了解而“反抗”的事,更注意到后来农民“思想上的改造”“大告成功”[5]117-119的事实。他看到有的苏维埃国家机关中存在严重的官僚主义,他指出前者是旧俄这个“经济落后国家的守旧性,小资产阶级心理的反映”;后者是出于“封建遗毒”,“东方式专制政体,使官僚问题种得很深的根底”,革命的浪涛一时只能有所扫刷,不可能立即肃清,而现在“无产阶级新文学”和“共产党的报纸”正在“努力的攻击官僚主义”[5]131。可见这些都不是社会主义国家自身的痼疾,它们正在不断地改变和消除之中。这种分析和判断,体现了瞿秋白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形成。后来,瞿秋白对无产阶级政党和领袖有了一定的认识。在莫斯科的日子里,他称赞列宁的伟大,深感“共产党始终是真正为全体工人阶级奋斗的政党”[5]201。到瞿秋白动身回国时,苏俄已恢复了工农业生产,人民生活得到改善,城乡各地呈现出一派繁荣气象。他确信社会主义革命有“不可阻的伟力”,是“二十世纪历史的事业之第一步”[5]203。在莫斯科期间,瞿秋白已经从最初的寻求个性解放走向了争取民族和社会解放的高度,从最初的寻求民族文化的出路走向了开辟通向人类文化的新道路,真正从一个阶级走到了另一个阶级,他的世界观已发生了深刻改变。1921年9月,经张太雷介绍,瞿秋白参加了共产党,也确实,这时候,他还不免幼稚,然而他是朝气蓬勃的,并且是坚定不移的。从此以后,一直到生命的结束,他都没有回头逡巡,也从未退出马克思主义的行列。
(三)初步提出并践行青年知识分子和劳动群众相结合的思想
中国先进分子在接受马克思主义之后,没有把它变成书斋中的学术,而是要解决中国的救亡现实,因此,受十月革命的影响,他们初步提出了青年知识分子和工农群众相结合的思想。
王荷波作为我国早期的工人运动领袖,也是我党最早的出身于工人阶级的马克思主义者,他把所掌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用通俗的语言告诉工人,教育启发工人认识“工人为什么穷”,是因为军阀官僚、帝国主义剥削压迫的道理。王荷波从1920年在浦镇大厂参加工人斗争,1921组建工会,后来在工人中建立党小组,卓有成效地动员群众、团结群众、组织群众为工人阶级的利益而斗争。他组织工人俱乐部,办工人学校,办澡堂,办合作社,使工人和子女读上书,引导工人开展争取提高工资、改善生活待遇等斗争,使工人群众从实际生活中感悟马克思主义的力量,可以说他是早期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典范。
杨贤江不仅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传播者,他更注重如何培养青年的社会责任感。在《从救国运动到社会运动》一文中,他号召青年“到民间去”[6]74。在《唐山大学生和开滦矿工》一文中他指出:“在平时青年学生应和工人联络,给他们受教育的机会,替他们诉说苦痛。”[6]76这些主张尽管还不是很系统,但初步表达了青年要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的思想。
1920年10月,天津社会主义青年团成立,张太雷起草了团的章程。章程规定:团组织以研究和实现社会主义为宗旨,帮助工人组织起来,对工人进行教育,并调查工人的状况。青年团成立不久,张太雷就与北京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邓中夏、张国焘等人经常到长辛店调查和宣传,筹办工人补习学校。后来他在一份报告中指出:北京共产党早期组织“拥有一所模范工人学校,有学员一百五十人,教师是两名工人共产党员和两名来自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党员”[7]。足见长辛店之行给张太雷留下了深刻影响。
1920年恽代英在安徽宣城任教时强调青年学生要和农民结合,他鼓励师范毕业生到农村办小学,从事进步的文化教育事业。在川南师范,恽代英利用寒暑假组织学生讲演团,自任团长,到农村巡回演讲,师生们通过与工农接触,亲眼看到工农群众受剥削、受压迫的悲惨生活,激发了进步青年学生的革命激情和爱国思想,使他们更加同情并愿意帮助工农大众,从而把他们引上了走工农相结合的道路。
知识分子与工农相结合的过程,一方面使先进知识分子思想感情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使他们逐步认识到工农群众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另一方面,一部分工农群众则通过接受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教育,逐步提高了阶级觉悟。可以说它预示着先进知识分子应当遵循的新方向和应当走的新道路,这就是使中国工人阶级找到精神武器,使马克思主义获得在中国广泛传播的阶级基础。可以说五四运动时期及之后马克思主义在江苏的传播及江苏籍先进分子对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推动,汇合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大潮中,为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在江苏建立基层党组织做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
注释:
①张培森:《张闻天与二十世纪的中国》,中共党史出版社,1995年,第35页。
[1]张闻天.张闻天文集:第1卷[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0.
[2]恽代英.恽代英文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327-332.
[3]丁言模: 张太雷年谱[M].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77.
[4]瞿秋白.社会运动的牺牲者[J].新社会,1920(8):1-8.
[5]瞿秋白.瞿秋白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6]杨贤江.杨贤江教育文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2.
[7]张太雷.张太雷文集:续[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2:26.
责任编辑:庄亚华
10.3969/j.issn.1673-0887.2016.04.021
2016-04-23
薛志清(1963—),女,副教授。
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课题(12DJB003)
G127
A
1673-0887(2016)04-009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