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读《易》初证
——易解李白刍议(之一)

2016-03-28 12:09康怀远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周易李白

康怀远



李白读《易》初证
——易解李白刍议(之一)

康怀远

(重庆三峡学院,重庆万州 404100)

李白读书,《周易》定在其中,他以易入诗文,多见于其诗、赋、序、书、记、表中。

李白;周易;文化接受

从易学的角度解读李白,似乎匪夷所思,但确实值得探索。笔者不揣谫陋,是为刍议之一。

一、李白读书,《周易》定在其中

李白自述“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赠张兴相镐》);“少长江汉,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轩辕以来,颇得闻矣。常横经籍书,制作不倦,迄于今三十春矣”(《上安州裴长史书》)。“奇书”或“轩辕以来”的“百家”或“经”“书”,是应该包括《周易》的。

李白在《上安州裴长史书》中回忆说:“昔与逸人东岩子隐于岷山之阳,白巢居数年,不迹城市”。“逸人东岩子”即赵蕤,生平事迹和生卒年已不可详考。刘煦的《旧唐书》和欧阳修的《新唐书》皆未立传,略有记载者,如《新唐书•艺文志》:“赵蕤,长短要术十卷。字太宾,梓州人。开元中,召之不赴”;《北梦琐言》(五代、北宋初孙光宪撰):“赵蕤者,梓州盐亭人也。博学钤韬(读qián tāo,古代兵法有《玉钤篇》和《玄女六韬要决》,后以“钤韬”泛指兵书或谋略),长于经世,夫妇俱有节操,不应交辟,撰《长短经》十卷,王霸之道,见行于世”;《全唐文》卷三五八:“赵蕤字大宾,盐亭人,后徙居,隐居长平山安昌岩。开元中三召之不起,或云以谗死。”《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亦有简述。据上可知,赵蕤是一位颇具骨气、熟读兵书、胸有王霸大略的高人隐士。所著《长短经》(异名《长短要术》),亦称《反经》,成书于开元四年(716),是一部糅合儒、道、法、兵、杂、阴阳诸子思想,阐述文韬武略、探究统御之术的历史和哲学著作,因为被唐代以后有政绩的帝王将相所悉读,遂有小《资治通鉴》之誉。

其实,《长短经》除糅合儒、道、法、兵、杂、阴阳诸子思想外,易道思想也很突出,“经”中多有“易曰”,直接引用《周易》文句,略如:“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是非》),“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惧诫》),“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惧诫》),“将叛者,其辞惭;中心疑者,其辞枝。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诬善之人,其辞游;失其守者,其辞屈”(《钓情》),“精气为物,游魂为变”(《运命》),“有天道焉,有地道焉,有人道焉,兼三才而两之”(《运命》),“穷理尽性,以至于命”(《运命》),“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善亡》),“善不积,不足以成名”(《善亡》),“《易》著天地阴阳、四时五行,故长于变”(《正论》引司马谈曰)等。《全唐文》卷三五八载赵蕤《关子明易传叙》云:“蕤非圣人,五十安知天命。然从事于《易》,虽乱离中,未尝释卷。盖天命深微,莫研其极。而子明之传,蕤粗通之,然怅此书亡篇过半。今所得者,无能诠次,但随文义解注,庶学者触类而长,当自知之尔。”《关氏易传》,《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七•经部七•易类存目》曰:“北魏关朗(朗字子明,河东人)撰,唐赵蕤注”。《长短经》之“思想骨架,实为《易》不易、变易、容易之义”[1],当为的论。《唐诗纪事》引北宋杨天惠《彰明逸事》记载:“太白,隐居戴天大匡山。往来旁郡,依潼江赵征君蕤。蕤亦节士,任侠有气,善为纵横学,著书号《长短经》。太白从学岁余,去游成都。”李白从学赵蕤,《周易》为必读之书,离开蜀地,李白不忘师情,有诗寄赠可证。

“酒中八仙”之一的崔宗之《赠李十二白》诗写他见到李白的深刻印象:“李侯忽来仪,把袂苦不早。清论既抵掌,玄谈又绝倒。分明楚汉事,历历王霸道。担囊无俗物,访古千里馀。袖有匕首剑,怀中茂陵书。双眸光照人,词赋凌子虚。酌酒弦素琴,霜气正凝洁”;李白《赠宣城宇文太守兼呈崔侍御》评价崔宗之:“崔生何傲岸,纵酒复谈玄。”其中“玄谈”或”谈玄”的“玄”当指“三玄”。“三玄”,魏晋时期人们对先秦典籍《老子》、《庄子》、《周易》三部书的总称,始见于北齐颜之推的《颜氏家训•勉学篇》:“洎于梁世,兹风复阐,《庄》、《老》、《周易》,总谓三玄。”“担囊”,一般释为《战国策》描写苏秦“羸滕履跷,负书担囊”的发愤精神的典故。但马王堆汉墓帛书《周易•要》中记载孔子:“夫子老而好《易》,居则在席,行则在橐。”槖和囊用于贮物,《诗•大雅•公刘》:“乃裹糇粮,于橐于囊。”毛传:“小曰橐,大曰囊。”郑玄笺:“乃裹粮食于囊橐之中。”囊和橐既能贮物,也可用于装书(袋子)。《汉书•赵充国传》载:“昂家将军以为(张)安世本持橐簪笔,事孝武帝数十年。”颜师古注:“橐,所以盛书也,有底曰囊,无底曰橐,簪笔者,插笔于首。”《新唐书•李贺传》:“每旦日出,骑弱马,从小奚奴,背古锦囊,遇所得,书投囊中。”说明李白在“担囊”的书籍中必有《周易》。李白既谈论《周易》,又行不离《周易》,其不解之缘昭然明矣,且与崔侍御“纵酒复谈玄”,其意无别。

李白《早秋单父南楼酬窦公衡》写道:“我闭南楼看道书,幽帘清寂在仙居。”李白“看道书”,相关“李白诗文集”及其鉴赏类的编者均未作解,大概只当做道教宗派所谓妙气成书和神仙授书如《道德经》、《太平经》、《正一经》、《上清经》、《灵宝经》等对待了。清乾嘉时龙门派道士刘一明(1734—1821年)所撰《道书十二种》,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0年7月出版影印本(原名《指南针》)增加到十七种。这十七种书,共分两类。一类是注释,计有《易理阐真》(含《周易阐真》五卷,《孔易阐真》二卷),《阴符经注》一卷,《参同直指》(含《参同契经文直指》三卷,《参同契直指笺注》三卷,《参同契直指三相类》二卷),《黄庭经解》一卷,《百字碑注》(附《黄鹤赋》)一卷,《敲爻歌直解》一卷,《悟真直指》四卷,《金丹四百字解》一卷,《无根树解》一卷,共九种。另一类是撰者,计有《修真辨难》、《修真后辨》各一卷,《修真九要》一卷,《通关文》二卷,《神室八法》一卷,《象言破疑》二卷,《会心集》(含《会心内集》二卷,《会心外集》二卷),《西游原旨》一卷,《悟道录》二卷,共八种。从道书类别来看,易学类也收入其中。对此,刘一明认为《易》之“归根处,总以穷理尽性至命为学”。他“以道解易”,将易学理论与道教思想熔为一炉,故而断定“《易》非卜筮之书,乃穷理尽性至命之学也。在儒谓之中庸,在释谓之一乘,在道谓之金丹。”在他看来,“丹道即易道,圣道即仙道”,儒家易学与道教丹学是合二而一的。他把《易》作为丹经来加以阐释;另一方面,他又认为:“丹经子书,千帙万卷,总不外易理”,实际是把《易》作为丹经祖书之一。因此刘氏不仅在注《易》时,以丹道解易学,以易学证丹道,而且在注释其它丹经和撰写其它丹书时,亦多以《易》学为本,丹道与《易》学就这样“殊途同归”了。据此,可否推断“我闭南楼看道书”的“道书”或许有易学之类?李白其它诗文中所涉及的“道书”可否作同样的理解?这里,笔者备为一说,以待方家索释。

二、李白以易入诗文举隅

李白读易,且以易入诗文,多见于其诗、赋、序、书、记、表中。兹检索分类列举如下。

(一)以易象入诗文

1.《静夜思》:“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首句“床”的解释有多种,实际上当指前人所注“井床”(井栏或辘轳架),用以象征故乡。故乡与水井的观念,在《周易》的卦辞中已经出现。《周易•井卦四十八》:“改邑不改井。”《彖》曰:“井养而不穷也。”《象》曰:“木上有水,井。”井的人文景观,与人的生存相依为命,中国成语把远离家乡叫“背井离乡”就很具有典型意义。李白游历在外,夜深人静之时,见井床(井栏或辘轳架)前的月光而思念故乡,睹物抒怀之感溢于言表,难怪俞樾《湖楼笔谈》评曰“以无情言情则情出,从无意写意则意真”[2]。

(二)以易道入诗文

2.《玉壶吟》:“朝天数换飞龙马,敕赐珊瑚白玉鞭。世人不识东方朔,大隐金门是谪仙”;《答湖州迦叶司马问白是何人》:“青莲居士谪仙人,酒肆藏名三十春。湖州司马何须问,金粟如来是后身”;《对酒忆贺监》:“四明有狂客,风流贺季真。长安一相见,呼我谪仙人。”李白自称“谪仙人”[3],连同他的服食、炼丹、入道箓等,明显接受了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的易道思想。魏伯阳(约公元100—170年)所撰《周易参同契》运用《周易》原理说明人通过服炼金丹能够变化自己的身体而为神仙之体,即“变形而仙”,从而可以超越生死[4]。

“谪仙”原是道教对于被谪人间的神仙的称谓,唐代李白最负盛名自不必说,除杜甫(天庭“文星典吏”谪下唐世为“诗王”,类似谪仙)、白居易、元稹、吴丹(白居易友人)、贾岛、卢殷、杨八寓(刘禹锡友人)等诗人之外,还有因矢志、落第、被贬斥边地的士人中也不乏其例,就连唐玄宗在流离蜀地思念曾受处分的相国张九龄都制作过《谪仙怨》的曲子。这一现象,其深层文化的根脉恰好是易学在唐代的影响所及。

3.《短歌行》:“白日何短短,百年苦易满。苍穹浩茫茫,万劫太极长。”“易有太极”,“太极”是《周易》易道的最高哲学范畴。

4.《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昨夜吴中雪,子猷佳兴发。万里浮云卷碧山,青天中道流孤月。孤月沧浪河汉清,北斗错落长庚明。”“中道”,即《周易》所说的“中正”之道(在佛教中,中道又是不依赖苦行抑制情欲,也不依赖放纵享乐的修行,也就是八正道)。宋•詹初《中道》诗,旨意甚明:“圣贤自古执其中,允执此中万理通。万理由来心自得,心同方是理大同。”

5.《感时留别从兄徐王延年从弟延陵》:“大贤达机兆,岂独虑安危。”“机兆”有预兆、征兆、先兆等意思,是《周易》卜筮的术语。《周易》作为远古卜筮记录,内容涉及自然现象、历史事件、人事得失、吉凶断语,大致分为象占之辞、叙事之辞、占兆之辞。清•昭连《啸亭杂录•诗谶》:“可见落笔之时,机兆已现,不必待蓍龟始先知也。”

6.《赠从弟宣州长史昭》:“长川豁中流,千里泻吴会。君心亦如此,包纳无小大”;《古风其五十七》:“羽族禀万化,小大各有依。”“小大”见《关尹子(又名《文始真经》)•八筹》:“筹者,物也。关尹子曰:古之善揲蓍灼龟者,能于今中示古,古中示今,高中示下,下中示高,小中示大,大中示小,一中示多,多中示一,人中示物,物中示人,我中示彼,彼中示我。是道也,其来无今,其往无古,其高无盖,其低无载,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其外无物,其内无人,其近无我,其远无彼。不可析,不可合,不可喻,不可思。惟其浑沦,所以为道。”后来以“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来说明《周易》所揭示的宇宙结构,亦可用来形容人生修养的境界之高。

7.《望鹦鹉洲怀祢衡》:“魏帝营八极,蚁观一祢衡。黄祖斗筲人,杀之受恶名”;《赠嵩山焦炼师》:“八极恣游憩,九垓长周旋”;《登广武古战场怀古》:“按剑清八极,归酣歌大风。伊昔临广武,连兵决雌雄”;《送蔡山人》:“我本不弃世,世人自弃我。一乘无倪舟,八极纵远舵。”“八极”就是《周易》之八卦,代指天下。

8.《草创大还,赠柳官迪》:“天地为橐籥,周流行太易。造化合元符,交媾腾精魄。自然成妙用,孰知其指的”;《古风其十三》:“君平既弃世,世亦弃君平。观变穷太易,探元化群生。”“太易”是道家哲学中代表无极过渡到天地诞生的第一个阶段,只有无垠虚无的宇宙状态。与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太极并为先天五太,是无极过渡到天地诞生前的五个阶段之一。显然,这是道家哲学吸收了《周易》太极思维的结果,《易纬乾凿度》已有论证,兹不赘矣。“交媾腾精魄”见《周易•泰卦第十一》:“泰,小往大来,吉,亨。”《彖曰》:“则是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内阳而外阴,内健而外顺,内君子而外小人,君子道长,小人道消也。”《象曰》:“天地交,泰;后以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周易•系辞下》:“天地絪温,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意指天地阴阳之气交合化生万物,而人的生命的诞生也是男女结合的结果。

9.《临终歌》:“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余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左袂。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中天”,即指中天易,称中天八卦,原出于神农连山氏,以艮卦为首,故曰连山卦。后来神农把坤卦作为中天八卦的首卦。自神农发明以来,几经朝代更替,历史的变迁,后来中天易就淹没在了人间。

10.《江夏送倩公归汉东序》:“昔谢安四十,卧白云于东山;桓公素征,为苍生而一起。常与支公游赏,贵而不移。大人君子,神冥契合,正可乃尔。”“大人君子”是《周易》中频频出现的词语。大人与小人相对,言其“有德”;与君子相对,则言其“有位”。

11.《金陵与诸贤送权十一序》:“斯高柄秦,嬴世不二;三杰伏草,与汉并出。莽夷朱晖,耿邓乃起。自古英达,未必尽用于当年。去就之理,在大运尔……四明逸老贺老章呼余为谪仙人,盖实录耳”;《登梅冈望金陵赠族侄高座寺僧中孚》:“江水九道来,云端遥明没。时迁大运去,龙虎势休歇”;《门有车马客行》:“大运且如此,苍穹宁匪仁。恻怆竟何道,存亡任大钧”;《古风其二十五》:“大运有兴没,群动争飞奔”;《古风其三十二》:“蓐收肃金气,西陆弦海月。秋蝉号阶轩,感物忧不歇。良辰竟何许。大运有沦忽。“大运”,八卦算命术语,如八字命运;“大运”也指《周易》所谓宇宙自然的“自强不息”,运行、变化;“谪仙人”即《周易参同契》所谓“变形而仙”(见上文)。

(三)以易卦辞入诗文

12.《北山独酌寄韦六》:“于焉摘朱果,兼得养玄牝。坐月观宝书,拂霜弄瑶轸”。“玄牝”见《老子•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但“牝”则见《周易•坤卦第二》:“元亨。利牝马之贞。”彖曰:“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坤厚载物,德合无疆。含弘光大,品物咸亨。牝马地类,行地无疆,柔顺利贞。”

13.《上安州李长史书》:“上挂《国风》相鼠之讥,下怀《周易》履虎之惧”;《秦女休行》:“犯刑若履虎,不畏落爪牙。”“履虎”即“履虎尾”的省略,踩踏虎尾。喻身蹈危境。“履虎尾”见《周易•履卦第十》:“履虎尾,不咥人,亨。”王弼注:“履虎尾者,言其危也。”

14.《为宋中丞自荐表》:“臣某闻,天地闭而贤人隐。云雷屯而君子用……臣所荐李白,实审无辜。怀经济之才,抗巢、由之节。文可以变风俗,学可以究天人,一命不沾,四海称屈。”“云雷屯”见《周易•屯卦第三》:“云雷屯,君子以经纶。”

(四)以易爻辞入诗文

15.《梁甫吟》:“大贤虎变愚不测,当年颇似寻常人”;《鞠歌行》:“朝歌鼓刀叟,虎变磻溪中。一举钓六合,遂荒营丘东。平生渭水曲,谁识此老翁。”“虎变”见《周易•革卦第四十九》九五:“大人虎变,未占有孚。”比喻有雄才大略的人,行动变化莫测。

16.《陈情赠友人》:“英豪未豹变,自古多艰辛。”“豹变”见《周易•革卦第四十九》上六:“君子豹变,小人革面,征凶。居贞,吉。”比喻有修养有道德的人既能适应环境,又能改变自己。

17.《答杜秀才五松见赠》:“昔献长杨赋,天开云雨欢。当时待诏承明里,皆道扬雄才可观。敕赐飞龙二天马,黄金络头白玉鞍。”《玉壶吟》:“揄扬九重万乘主,谑浪赤墀青琐贤。朝天数换飞龙马,敕赐珊瑚白玉鞭”;《元丹丘歌》:“身骑飞龙耳生风,横河跨海与天通,我知尔游心无穷”;《驾去温泉后赠杨山人》:“忽蒙白日回景光,直上青云生羽翼。幸陪鸾辇出鸿都,身骑飞龙天马驹。”“飞龙”见《周易•乾卦第一》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18.《上皇西巡南京歌十首》之四:“谁道君王行路难,六龙西幸万人欢。地转锦江成渭水,天回玉垒作长安”;《早秋赠裴十七仲堪》:“远海动风色,吹愁落天涯。南星变大火,热气馀丹霞。光景不可回,六龙转天车”;《万愤词投魏郎中》:“海水渤潏,人罹鲸鲵。蓊胡沙而四塞,始滔天于燕齐。何六龙之浩荡,迁白日于秦西。”“六龙”《周易•乾卦第一》六爻分别是潜龙、现龙、惕龙、跃龙、飞龙和亢龙。彖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行。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孔颖达疏:“乾元乃统天之义,言乾之为德,以依时乘驾六爻之阳气,以控御於天体。六龙即六位之龙也;以所居上下言之,谓之六位也。”

19.《留别于十一兄逖裴十三游塞垣》:“太公渭川水,李斯上蔡门。钓周猎秦安黎元,小鱼鵕兔何足言。天张云卷有时节,吾徒莫叹羝触藩。”“羝触藩”见《周易•大壮第三十四》上六:“羝羊触藩,不能退,不能遂,无攸利,艰则吉。”象征遇事困难重重,进退维谷。

20.《雉朝飞》:“枯杨枯杨尔生稊,我独七十而孤栖。弹弦写恨意不尽,瞑目归黄泥。”“枯杨生稊”见《周易•大过卦第二十八》九二:“枯杨生稊,老夫得其女妻。”

21.《观佽飞斩蛟龙图赞》:“佽飞斩长蛟,遗图画中见。登舟既虎啸,激水方龙战。”“龙战”见《周易•坤卦第二》上六:“龙战于野,其血玄黄”。《象》曰:“龙战于野,其道穷也。”

22.《明堂赋并序》:“而圣主犹夕惕若厉,惧人未安。乃目极于天,耳下于泉。飞聪驰明,无远不察。考鬼神之奥,推阴阳之荒。”“夕惕若厉”见《周易•乾卦第一》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比喻人初得重用,从早到晚都要自强不息、发奋有为,而且得心存警惕、如临险境,以免除灾祸,顺利发展。

23.《远别离》:“君失臣兮龙为鱼,权归臣兮鼠变虎。”“君失臣”见《周易•系辞上》:“‘不出户庭,无咎。’子曰:‘乱之所生也,则言语以为阶。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机事不密则害成。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不出户庭,无咎”见《周易•节卦第六十》初九:“初九,不出户庭,无咎。”

(五)以易传文言、彖、象辞入诗文

24.《胡无人》:“天兵照雪下玉关,虏箭如沙射金甲。云龙风虎尽交回,太白入月敌可摧。”“云龙风虎”,“云从龙风从虎”的缩写,见《周易•乾卦第一•文言》:“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

25.《君子有所思行》:“圆光过满缺,太阳移中昃。不散东海金,何争西飞匿。”“圆光过满缺,太阳移中昃”见《周易•丰卦第五十五•彖曰》:“日中则昃,月盈则食,天地盈虚,与时消息。”

26.《放後遇恩不沾》:“天作云与雷,霈然德泽开。东风日本至,白雉越裳来。独弃长沙国,三年未许回。何时入宣室,更问洛阳才。”《周易•屯卦第三•彖曰》:“屯(zhun),刚柔始交而难生,动乎险中,大亨贞。”屯之卦象为坎上震下,坎之象为云,震之象为雷,因以“云雷”喻险难环境。象又曰:“云雷,屯,君子以经纶。”屯之卦象是为云雷聚,云行于上,雷动于下。象传以雨比恩泽,以雷比刑。谓君子观此卦象和卦名,则善于兼用恩泽与刑罚,以经纬国家。

27.《改九子山为九华山联句》:“妙有分二气,灵山开九华”(李白)。“二气”指阴、阳,见《周易•咸卦第三十一•彖曰》:“咸,感也。柔上而刚下,二气感应以相与。”

28.《月夜金陵怀古》:“苍苍金陵月,空悬帝王州。天文列宿在,霸业大江流”;《早夏于江将军叔宅与诸昆季送傅八之江南序》:“易曰:‘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穷此道者,其惟傅侯耶?”“天文”见《易经•贲卦第二十二•象曰》:“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全面观察天上日月风云的运动变化,明察四季自然交替规律以便编定律历指导万民;全面观览前人诗书礼乐的文明积淀,用来移风易俗以便推行教化于天下百姓。

(六)以易传系辞入诗文

29.《寻阳紫极宫感秋作》:“四十九年非,一往不可复。”《雪谗诗赠友人》:“嗟予沉迷,猖獗已久。五十知非,古人尝有。立言补过,庶存不朽。”“四十九年非”或“五十知非”的典故见于《淮南子•原道训》:“蘧伯玉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非。”这里实际涉及《周易》的太极思维。而太极又与“大衍筮法”相关,即《周易•系辞上》所载:“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其中“四十九”(本原)的意蕴极为深刻,它被称为一个“伟大的转身”。大衍筮法不从“一”开始,而是以“四十九”为演算的肇端,此正是《周易》“生生不已”精神的灵光初现[5]。李白用此典故,是以太极思维的方式把自己的生命历程与自然宇宙相沟通,赋予了个体小我生命的价值力度。

30.《化城寺大钟铭并序》:“噫!天以震雷鼓群动,佛以鸿钟惊大梦。而能发挥沉潜,开觉茫蠢,则钟之取象,其义博哉!”“震雷”见《国语•周语上》:“阴阳分布,震雷出滞。”“震”是《周易》是八卦之一,代表雷;“取象”见《周易•系辞上》:“观物取象”。

(七)以易传(读chuan)故事入诗文

31.《赠临洺县令皓弟时被讼停官》:“陶令去彭泽,茫然太古心。大音自成曲,但奏无弦琴。钓水路非远,连鳌意何深。终期龙伯国,与尔相招寻。”“龙伯国”见《列子•汤问》:“龙伯之国,有大人,举足不盈数步而暨五山之所,钓而连六鼇。”晋•郭璞注:“《河图玉版》曰:‘龙伯国人,长三十丈,生万八千岁而死。’”《河图玉版》应与《周易》相关,是汉代谶纬之书《河图》中的一种,其中有“天立四极,有金刚力士,长三十丈”的说法。”“玉版”本来是古人用来记录重要内容的工具,如《黄帝内经素问•玉版论要篇》曰:“著之玉版,命曰合玉机”;《拾遗记》卷一曰:“帝尧在位,圣德光洽。河洛之滨,得玉版方尺,图天地之形。”后来也用“玉版”来指重要典籍。

32.《上安州裴长史书》:“白闻天不言而四时行,地不语而百物生。白人焉,非天地也,安得不言而知乎?敢剖心析肝,论举身之事,便当谈笔,以明其心。而粗陈其大纲,一快愤懑,惟君侯察焉……夫唐虞之际,于斯为盛,有妇人焉,九人而已。是知才难不可多得。”“有妇人焉,九人而已”见《论语•泰伯》:“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武王曰:‘予有乱臣十人。’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唐虞之际,于斯为盛,有妇人焉,九人而已。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周文王推演《周易》,周公与焉,已为学界所证。

33.《与韩荆州书》:“白闻天下谈士相聚而言曰:‘生不用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何令人之景慕一至于此耶!岂不以有周公之风,躬吐握之事,使海内豪俊,奔走而归之,一登龙门,则声誉十倍。”“吐握”见《史记•鲁周公世家》:“然我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以周公比韩荆州虽属过誉,却与《周易》相关。《叙旧赠江阳宰陆调》:“泰伯让天下,仲雍扬波涛。清风荡万古,迹与星辰高。”“泰伯”、“仲雍”的故事见《史记•吴太伯世家》记载:“吴太伯,太伯弟仲雍,皆周太王之子,而王季历之兄出。季历贤,而有圣子昌,太王欲立季历以及昌,于是太伯、仲雍二人乃奔荆蛮,文身断发,示不同用,以避季历。季历果立,是为王季,而昌为文王。太伯奔荆蛮,自号勾吴。荆蛮义之,从而归之者千余家,立为吴太伯。”《论语•泰伯》赞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礼赞泰伯和仲雍,包括“昌为文王”一事,同样与《周易》相关。

34.《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仆包大块之气,生洪荒之间……无名为天地之始,有名为万物之母……夫皇王登极,瑞物昭至,蒲萄翡翠以纳贡,河图洛书以应符……近者逸人李白自峨眉而来,尔其天为容,道为貌,不屈已,不干人,巢、由以来,一人而已”;《悲歌行》:“悲来乎,悲来乎。凤凰不至河无图,微子去之箕子奴”。“河图洛书”,相传上古伏羲氏时,洛阳东北孟津县境内的黄河中浮出龙马,背负“河图”,献给伏羲。伏羲依此而演成八卦,后为《周易》来源。又相传大禹时,洛阳西洛宁县洛河中浮出神龟,背驮“洛书”,献给大禹。大禹依此治水成功,遂划天下为九州,《尚书》有记载,名《洪范》。《周易•系辞上》说:“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就是指这两件事。

易象、易道、易卦及其彖、象、爻、文言、系辞和相关故事的文句出现在上列诗、赋、序、书、记、表中的50多篇首中,李白大都直接拈来,轻车熟路。和同时代的其他诗人相比,这种文化接受不同寻常,直接关乎着李白的诗文创作。假如我们承认,《周易》是人类文明的金字塔,那么我们也就有理由承认为中国诗歌创造黄金时代而做出贡献的伟大诗人李白恰好回映了那座金字塔。

[1] 赵昌平.鲁仲连、赵蕤与李白——兼论古代文化史文学史研究的若干问题[J].文学遗产,2011(1):36-48.

[2] 康怀远.李白《静夜思》中的“床”为何物[N].中国教育报,2008-12-12.

[3] 康怀远.“谪仙人”始于李白自称——《答湖州迦叶司马问白是何人》系年辨异[J].甘肃社会科学,1992(6).

[4] 李刚.论《周易参同契》的“变形而仙”说[J].周易研究,2012(2).

[5] 王汐朋.“太极”的概念及时间涵义[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

[6] 姜文华.高亨先生易学研究述评[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9):107-111.

[7] 康怀远.简述《周易》德论凝练的民族之德[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5(1):74-79.

(责任编辑:郑宗荣)

A Preliminary Verification of Libai's Reading of Zhouyi: the Understanding of Li Bai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Zhouyi

KANG Huaiyuan

(Chongqing Three Gorges University, Wanzhou,Chongqing 404100)

Libai must have read Zhouyi which can be seen in his poems.This phenomenon can be seen in his poems, Fu, prefaces, recordings, Ji and memorials.

Li Bai; Zhouyi; cultural acceptance

I206.2

A

1009-8135(2016)01-0046-06

2015-11-21

康怀远(1946-),男,陕西岐山人,重庆三峡学院教授,中国李白研究学会理事,主要研究唐代文学。

猜你喜欢
周易李白
《周易》古经“幽人”诂正
李白搁笔
李白:在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之间
从周易中学习治家智慧
新化山歌
纸上的李白(三)
纸上的李白(二)
纸上的李白(一)
甜甜的“蝴蝶茧”
《周易》与《孙子兵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