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旦
海宁市城乡一体化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现状研究
李 旦
[摘 要]针对海宁市城乡一体化公共图书馆体系建设现状展开调研、分析和思考,指出乡镇图书馆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为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基层文化建设提供合理化改进意见。
[关键词]海宁市;城乡一体化;乡镇图书馆
[作 者] 李旦,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
“十二五”时期是海宁市文化大发展的关键时期。为抓好基层文化建设,切实解决农村居民看书难的实际问题,海宁市在综合考虑各乡镇的经济、人口和读者需求的基础上,于2008年正式启动城乡一体化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该体系的实施大大提升了广大农村地区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条件,对满足基层民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保障基层民众的文化权益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为进一步了解海宁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具体成效,推进海宁市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良性发展,课题调研组先后到嘉兴市部分乡镇分馆进行实地走访。已初步了解平湖市林埭镇乡镇图书馆、平湖市曹桥镇乡镇图书馆、嘉兴市图书馆王店分馆、嘉兴市凤桥镇图书馆、嘉兴市余新镇图书馆、海盐县张元济图书馆等6家图书馆的经营管理现状。与此同时,对海宁市图书馆海州分馆、海宁市图书馆马桥分馆、海宁市图书馆长安镇分馆展开深入调查。与他市比较来看,海宁市城乡一体化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成果突出,为缩小海宁市城乡信息鸿沟、促进城乡文化服务均等化做出突出贡献。
城乡一体化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实施有效突破了各类建设难题,确保海宁市原本不具备建馆条件的乡镇也可以坐享市级文化资源。2008年12月,盐官图书分馆率先拉开海宁市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序幕。海宁市现已建有海昌街道、硖石街道、马桥、袁花、尖山、斜桥、丁桥、盐官、周王庙、长安及许村等11个乡镇图书馆,规模已初步显现。
从各分馆的硬件设施来看,阅读设备齐全,阅读环境整洁,功能分区完备,能够满足乡镇一级民众的基本阅读需求。各分馆主要设置成人图书阅览区、少儿图书阅览区、报刊阅览区、电子阅览区、外借服务区和自助查询区等6大区块。长安等分馆还增设残疾人阅览区、自习区和休息区,体现出人性化的服务理念。就营业时间来讲,各分馆每周开放时间多达6天,节假日照常开放,平均每周开放时间超过60个小时,确保给公众充足的阅读时间。海宁总馆负责对文献资料进行统一采购、编目和分送,有效规避了以往乡镇图书馆建设各自为政、重复建设的弊端,确保了文献资源的统一配置,有利于促进体系内部资源流动,实现信息互通与共享。读者可以通过馆内的检索设备进行联合目录查询,一键搜索丰富的馆藏资源。就藏书范围而言,《中国图书馆分类法》上22个大类的图书门类基本能全部覆盖到位。调查过程中发现,海昌分馆和长安分馆还定期举办“阅读实践夏令营”“借阅达人评选”“手绘DIY”等各类有意义的主题文化活动,有效加强了读者与分馆之间的良性互动。
海宁市城乡一体化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不仅丰富了农村地区读者的业余生活,还有效提高了海宁公共文化的使用效率,促进全市文化阵地建设不断增强。但调研组也在深入调查中发现,分馆建设还存在知名度较低、运行机制不完善、使用效率有待提升等诸多问题,新农村文化建设依旧任重而道远。
(一)乡镇图书馆的社会认知度较低
在海昌分馆和硖石分馆的调查中,有41%的民众知道图书分馆的存在,仅有27%的民众曾经到图书分馆借阅图书。在实际采访中,有人甚至将乡镇图书馆和新华书店混为一谈且对免费借阅服务了解甚少。此外,个别图书分馆地理位置不明显,场馆面积有限,大门标识不突出,导致初次到访的读者很难顺利找到分馆具体位置,大大降低了分馆的日人流总量。
(二)藏书结构不合理,功能分区流于形式
调查发现,各乡镇分馆藏书结构比例失衡现象明显,藏书的整体实用性不强。文学类书籍往往占总藏书量的半壁江山,而与农业科技相关的书籍却难觅踪迹。在这些文学类书刊中,内容庸俗、格调低下的言情武侠小说又占绝大比重。由于图书更新周期长,新的书刊资源得不到及时补充,各分馆图书陈旧现象异常明显。此外,图书馆功能区分也仅停留于表面,“最新图书排行专架”并未按照列书规范对最新图书进行及时推介,“残疾人阅览区”并没有结合残疾人的特殊需求进行相应的资源配置。少儿阅读专区未结合儿童实际情况配备儿童桌椅,给低龄儿童的阅读带来不便。而报刊阅览区更是形同虚设,报刊数量十分有限且无法查阅过往期刊,远远不能满足老年读者的阅读需要。
(三)图书借阅率和电子设备使用率较低,文化资源浪费现象严重
暑假期间,乡镇分馆的阅读人群主要集中于儿童、学生和老人。大家到访图书馆主要以乘凉、自习为目的,阅读区陷入有建无用的尴尬境地。电子阅览区的电脑设备较为陈旧,甚至长期处于休眠状态,部分分馆至今未实现无线网络覆盖。人们利用图书馆数字资源的意识不强,图书预约、网上续借、馆藏书目查询等服务项目利用率低,现代数字化技术设备并未在乡镇图书馆中发挥应有的功效。
(四)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和专业化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各分馆普遍存在管理人员业务不“专业”的问题。部分管理人员服务形式单一、服务理念落后,服务意识缺乏。工作人员的工作状态较为随意散漫,工作期间擅自离岗、聊天、进食等现象较为常见。分馆不提供代书板,读者阅读完毕后随意将书籍放回书架,而管理员不能及时进行分门别类整理,极易造成图书分类混乱。
(一)坚持品牌化管理,扩大基层图书馆的影响力
基层图书馆应树立品牌意识,加大对自身的宣传与推广力度。总馆和分馆需建立一套统一的形象识别系统,从办馆理念,行为规范和视觉引导等三个层面进行全新包装。为扩大自身文化影响力,可联合海宁当地媒体开展各种有意义的宣传推广活动,及时在忠实读者群和基层图书管理员中挖掘新“亮点”,树立新模范。节假日期间,乡镇图书馆可以与当地新华书店、农林部门联合策划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设置一定的奖项调动读者的参与积极性。通过举办文明图书馆评比活动和乡镇图书馆工作竞赛,增加各分馆之间的经验交流机会。教育系统和文化系统长时间各自为政,导致相互间的文献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信息的重复建设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乡镇图书馆可以与乡镇级中小学、大中专院校等实体展开深度的文教合作,不仅能够使书籍加快更新,还能形成优势互补,促进信息共享。
(二)采取灵活措施,推动资金筹集渠道多元化
在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乡镇图书馆需彻底转变“单一靠财政吃饭”的旧有观念,积极探索社会参助运作管理模式,真正做到“政府主导、多级投入”。目前,海宁市财政每年10万元的专项购书经费投入已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图书馆经费短缺问题将逐步显现。在延续“政府主导”建设思路的基础上,可以寻求社会力量的参助。在地理区位优越、产业基础发达的乡镇,积极动员行政区划内实力雄厚的企事业单位、有意参助公共文化事业的社会团体、海外华侨和浙商参与基层图书馆建设中来。将社会募捐、文化事业资助、公益捐赠、冠名资助等多元化渠道整合起来,进一步完善“公办企助、民办公助”等多种运作管理模式。此外,在创收途径上,可采取灵活经营的策略,提供适当的文化用品销售、文印打字等便民性经营服务,以弥补因乡镇财政困难、文化经费投入有限所带来的不足。
(三)优化藏书结构,凸显地域特色
藏书不图虚名,应以实用为重。目前,海宁市各乡镇图书馆机械遵循总馆设定建设形式,缺乏鲜明特色和辨识度。图书由上级进行统一采集与配送,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工作效率,却不能满足实际服务人群的信息需求。因此,乡镇图书馆建设应避免“小而全”的建设思路,文献资源建设的重点应放在读者借阅较量大的书籍和期刊类型上,逐步淘汰利用率较低的图书资源。有计划地开展特色馆藏建设,逐步改变千馆一面的现状,真正达到“藏以致用”的目的。譬如寒暑假期间,是学生利用图书馆的高峰期,适时开辟学生教辅材料专架,会对学生读者群带来一定的阅读便利。此外,增设农民急需的种植技术、养殖技术等方面的图书,有利于帮助农民开展科学化的农业生产。
乡镇图书馆还应自觉承担起保护宣传地域文化的重任,真正做到因地制宜,凸显分馆藏书特色。例如,长安图书馆可以搜集整理京杭大运河文化、潮文化、饮食文化等能代表地方特色的书籍或音像制品进行公开展出,或汇编省级小城市建设成果进行结集印刷,增强地域文化的凝聚力。认真遴选海宁本土作家经典作品并设置专室以供参观,激发当地民众的文化自豪感。其他分馆可结合海宁各地的乡镇产业经济特色,搜集家纺类、皮革交易类、经编产业类、农业科技类等符合当地经济特点的信息文化产品,设置专栏、专架,进行集中陈列,进而做到用文化扶贫,靠科技兴农。
(四)丰富基层文化活动,调动群众阅读积极性
面对读者群流失严重的现状,管理者应当从因循守旧的思想束缚中走出来,杜绝以应付上级检查为办馆目的的错误观念,不断推动服务向多元化方向发展。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基层文化活动,彻底改变农村的不良社会风气,推动乡风文明建设,培养农民高尚的道德情操。定期开展卫生常识、健康养生、子女教育、科学养殖、作物栽培、皮革加工等小型专题讲座,达到“科教兴农,信息富农”的目的。通过亲子阅读、手工制作、图书漂流、优秀读者评选等形式吸引读者参与读书活动,不断聚集人气。通过举办民俗文化艺术展览,民间收藏品展览,演讲、书法、绘画、写作及摄影等比赛,调动大家的参赛热情,提高图书馆的知名度。
(五)完善员工服务体系,加强业务能力建设
各分馆迫切需要培养一批爱岗敬业、乐于奉献、责任心强、素质过硬的图书管理人员。总馆应进一步明确办馆方针,不断完善乡镇图书馆管理工作条例,健全岗位及目标责任制,切实提升图书工作者的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首先切实改善员工待遇,增加工作人员的稳定性。提倡竞争上岗,接收热爱图书馆事业的大学生村官或志愿者,招募有图书情报专业背景的管理员,可大大提升图书管理的科学性。高校图书馆在人才管理、信息资源和现代化服务等方面优势突出,依托海宁市丰富的高校资源,定期选送优秀管理员进大学图书馆进行馆外培训,对拓展个人职业发展空间有良好的帮助作用。各分馆急需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惩罚机制,做好评先奖优工作,提高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工作积极性。作为图书管理工作者,不能安于现状,要自觉提升自身的业务能力,勇于探索有利于乡镇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新成效。
(六)锁定核心读者群,提供人性化阅读服务
农村人口的流动性加快了农村地区人群结构的变化,这就需要针对核心读者群提供人性化阅读服务。调查发现,海宁市乡镇图书馆主要存在中小学生、退休老人、农村留守妇女、外来务工人员等相对固定的读者群。因此,应针对重点阅读对象展开差异化的服务。
农村未成年人活动场所有限,图书馆成为校园生活的重要补充。在节假日可以灵活调整开闭馆时间,以满足中小学生的阅读需求。乡镇分馆可积极开展学前启蒙阅读教育,引导青少年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帮助少儿读书爱好者在阅读中汲取营养。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和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高度重视,为进一步体现图书馆的人文关怀,可以利用现有网络资源开通视频语音聊天室,增加留守儿童和在外务工父母之间的亲情沟通频率,确保及时发现并疏通心理障碍。农民读者的闲暇活动形式单一,文化知识水平偏低,基层图书馆应坚持以农为本、服务三农的理念,自觉担负起为农业生产服务的重任,注重培养农民的信息意识。此外,不断完善报刊区的报刊种类和质量,为农村老年读者接收新闻资讯提供便利,满足老年群体的精神文化需求。进一步提高家庭情感类和子女教育类主题的图书资源,为农村留守妇女提供更加贴切的精神食粮。
乡镇图书馆虽是我国公共图书馆系统中最基层的文化单位,却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文化“润物细无声”的感召力。值得肯定的是,海宁市城乡一体化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在农村经济建设和文明建设中均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切实保障了农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但作为一项持久的惠民工程、文化共享工程,海宁市各乡镇分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希望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坚定不移地用先进的文化占领农村阵地,充分发挥乡镇图书馆的公益性、教育性、科学性和服务性功能。地方政府需深刻意识到繁荣农村基层文化事业建设的重要性,不搞形式主义和政绩工程,积极培养农村文化带头人,发挥基层舆论领袖的文化号召力,不断完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争取早日实现建设文化强市的战略目标。(本文系2015年海宁市社科联立项课题,课题名称:海宁市城乡一体化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现状研究)
【参考文献】
[1]沈红梅.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创建新型乡镇图书馆模式[J].图书馆建设,2008(7).
[2]沈嵘.对建设特色乡镇图书馆的思考[J].河南图书馆学刊,2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