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丽霁,瞿秀忠(楚雄师范学院人文学院,云南 楚雄 675000)
边地汉族的神圣叙事及功能*1
——以保山小寨“老万岁”祭祀为例
洪丽霁,瞿秀忠
(楚雄师范学院人文学院,云南 楚雄 675000)
“老万岁”是保山小寨汉族村的保护神。作为一种承载着当地悠久历史,具有深厚信仰内涵的神圣仪式,“老万岁”祭祀与汉文化的传播有着密切的联系。特殊的祭祀方式,使“老万岁”祭祀具有心理调适、启蒙教化、道德规范、和谐关系以及文化传承等众多功能,它在一定程度上使人们的心灵得到慰藉、情感得到补偿,从而使生活质量得到改善,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得到交流而变得更加融洽。
小寨;老万岁;祭祀;功能
汉族在云南保山有着悠久的活动史。①保山,古称永昌,历史悠久,汉置不韦县,东汉设永昌郡,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条国际商道“蜀身毒道”——南方古丝绸之路的要冲。明代以后,随着大量汉族的移入,保山成为主要的汉族聚集区之一,[1](P41)出现了许多颇具特点的汉族祭祀习俗,流传于保山小寨并延续至今的具有多重功能的“老万岁”祭俗即是其中之一。
小寨,位于滇西保山市隆阳区丙麻乡的东北部,距乡政府所在地16公里,属山区,辖独家村、小寨、羊火塘三个自然村6个农业合作社。村落总占地面积为34.4公顷,山地多为森林覆盖。目前,小寨仍沿袭着传统的农耕方式,粮食作物主要以种植玉米、水稻为主,经济作物现以桑树、核桃为主,烤烟为辅。
据2011年的最新统计,小寨现有360户人家,总人口有1382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4人,男性690人。寨中村民多为汉族,其姓氏主要以瞿、李二姓为主。据村中老人口述,瞿、李两姓人家皆是外来的,并非源生于本土姓氏。
本村多以瞿、李为姓,源于南京应天府柳树湾高石桥、金竹巷、兹坝村。从江外大阿董(地名。位于今天的凤庆县——笔者注)到此地定居,至今估计在五百年左右了。因为当时“从军入滇”,瞿、李二姓之人便在小寨定居。②被访谈人:瞿国臣,汉族,是村中“耍狮子”活动的主要角色,访谈时间,2011年7月19日。
瞿、李二姓来自江南,从有关的文献中亦可得到某种佐证。据《保山文化志》载:“保山本地的汉族祖籍多为南京、江西、安徽、湖广等地,他们因从军平叛戍边,或是屯田而来,或是经商而至;据施甸县杨氏古墓碑上记载:杨氏一代杨连,于明洪武二年来自南京应天府上元县金柳巷西道第二桥……”[2](P195)另据《保山文史纵横》载:“明军实行卫所制度,‘诸卫错布于府县,千屯遍列于原野’,保山出现了大量以屯、营、所、铺、堡、哨为地名的村落;进入永昌的军民大量来自南京等地,永昌府城也“仿南京之制”大加改造,开始有“小南京”之称。”[1](P41)今天,“走遍云南38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只要询问云南汉族的祖先来自哪里,大多数人都会异口同声地说,来自‘南京应天府柳树湾’。明初洪武年间上百万的汉民以南征、流官、军屯、民屯、商屯、谪戍、充军、流寓等不同方式从中原、江南等广阔地域迁徙入滇,散布在云南各地,至今已历629年。”[3]上述资料,可以说使老人口述的“从军入滇”之说得到了有力的支撑,瞿、李二姓或许真的就是在明朝时来到保山并在小寨定居,其历史距今已有五百年左右了。
“老万岁”是小寨著名的一种祭祀习俗,它祭拜的对象是唐朝皇帝李世民,活动在村旁的李世民祠堂举行。该祠堂位于村子的东面,高居一个小山包之上。它面朝村落,据说这有着照看、保护村落的意思。1976年以前,祠堂在“老学堂”旁边,文革时村民不敢公开祭祀。文革结束后,村民把祠堂搬到了现在的“麻栗山”①这座小山有许多高大的麻栗树,故称“麻栗山”。。目前,该祠堂占地面积约3亩左右,包括庭院及所占的整个山头。四面古树环绕,郁郁葱葱。祠堂主体处于山丘顶部的中央,坐东朝西,占地为0.4亩左右,起初仅仅是一房三间式的土房。2006年,在村委会的号召下,村民们有钱捐钱,有物捐物,有力出力,出于自愿,尽其所能,重新修缮了祠堂。现在,祠堂门外还有一块镌刻着捐献人及其钱款的功德碑。祠堂为一房三屋式的瓦房,并建有一间砖瓦式厨房,有单独的庭院、大门。其中屋有玻璃镶嵌的李世民牌位,右侧屋有简单的红纸所写的孔子牌位,左侧屋摆放着“耍狮子”的道具。平时无人专门值守,大门的钥匙在两个专门主持祭祀的人员手中,每逢初一、十五,他们会轮流到祠堂点灯、上香、烧纸钱。若有人去祠堂祭拜,需要提前与他俩预约。祠堂维护多是祠堂附近的村民,如果工程量较大,则召集所有的村民进行集体整修。因为这样的活动并不频繁,人们潜意识里也认为这样的活动有“积功德”的意思,所以参与的积极性较高。
开始供奉李世民时,祠堂就随之修建好了,就在村里老学堂旁,因为那里是村民密集的地方,便于村民祭祀。祠堂的搬迁,并不是村民们贸然进行的,毕竟神不同于人,需要人与神灵进行沟通。为此,据说村里特意找来神婆问李世民是否愿意搬到此处,经他点头同意之后才进行。这一特殊的场所在未搬到麻栗山之前,它的位置空间并不宽敞,仅指很简单的一间房子,搬到麻栗山后,整个山头都属于祠堂的范围,比以前明显宽敞多了。整座山也随之便在村民心中具有了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上面的树、石头等东西都不能随意的砍伐、搬动,甚至到山头也不能大声的喧哗,以免冒犯神灵,这里成为了整个村中最为神圣的地方。向云驹在《论“文化空间”》中曾说:“人类学的‘文化空间’,首先是一个文化的物理空间或自然空间,是有一个文化场所、文化所在、文化物态的物理‘场’;其次在这个‘场’里有人类的文化建造或文化的认定,是一个文化场;再者,在这个自然场、文化场中,有人类的行为、时间观念、岁时传统或者人类本身的‘在场’。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有人在场的文化空间才是人类学意义的文化空间,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空间。”[4]可以说,李世民祠堂就是这样的一个文化空间。
祠堂的出现,让“老万岁”祭俗有了自己的活动场所,成了三年一次“耍狮子”活动的起点。作为村里一个独特的文化空间,从它产生之时开始便具有了独特的意义与功能,承载着村民那份独特的精神信仰,见证着祭俗仪式的举行过程,被视为是小寨村民福泽的源头,是村民重要的喜、怒、哀、乐的诉说场所。②诉说场所:指村民精神上有不能解决的问题,就到祠堂进行祭祀来请神解决,以获得心理上的安慰。
相传李世民爱民如子,是个好皇帝,加之当时社会动荡,生产力水平低下,村民急需寻找一种精神寄托以慰藉心灵,安顿灵魂。瞿、李二姓希望李世民能保佑本村民众,于是便兴起了祭祀李世民 (村里又称李世民为“老郎神”①老郎神:村民也称李世民为老郎神,它与花灯有着紧密的联系。)的活动。
该祭祀活动与村里每隔三年举行的“耍狮子”有着紧密的联系。“耍狮子”的起点就在祠堂,每家都要参与,寓意把好运、光明、幸福带到每家每户。据《保山文化志》记载:“演出花灯时,会在墙中央贴一张用大红纸写的‘老郎神之位’的神牌,老郎神即灯神。中国的花灯源于汉代,盛行于隋唐,保山的花灯是否源于汉唐,因资料奇缺难以判断,但至少在明代,保山即有花灯。”小寨的李、瞿二姓大约在明代就定居于此,花灯当时已在保山存在。小寨玩的狮灯属于花灯中的一种,村民称李世民为“老郎神”,就是村里玩灯的灯神。村里每隔三年玩灯耍狮子,李世民兼灯神与村里的保护神。
玩灯的起源,据老人说大致如下:
李:李世民家妈是眼睛瞎掉,兴起玩灯之后,眼睛就好了,然后就玩灯。
瞿:元宵的时候啊,年年元宵玩狮灯,“总有三千六百盏,留下两盏到如今”。我们玩的这盏叫“光明、幸福、太平”灯,有另外盏么“花灯”,“只因国母眼睛瞎,太宗开了金口风。”唐太宗家妈眼睛瞎,他就说:“凡是老人来看灯,头发白变青,牙齿掉了要换新,眼睛瞎了会光明。”他就开了这个口风。“大姐小妹来看灯,挑花绣朵眼睛明。”这个就是唐太宗“玩灯”的起因,后面么我们还加上一个“读书的学生来看灯,学习天天向上升;村干部来看灯,全心全意为人民;农民弟兄来看灯,准会家乡办春灯;办得稻谷遍田地,办得黄金遍地生;迎来风调雨顺,天下农民扎了根,把瘟疫送到瘟州去,把疾病送回疾病城,瘟疫疾病都除掉,天下农民享太平。”起因往什么年限起么我也就记不得了。
小寨这盏“光明、幸福、太平”灯,就是李世民成为本村保护神的主要因素,因“耍狮子”能把幸福带到每家,所以村民都很重视这项活动。由于玩灯每隔三年进行一次,对于村民来说祭祀时间隔的太长,慢慢的村民就不分时令地进行祭祀活动。随着祭祀活动的频繁和人数的增多,村民对李世民的信仰程度随之增高。村民认为,李世民主宰着村里的一切祸福、灾祥,所以人们需要用祭祀之礼与他沟通,求其庇佑,赐福泽。村民用祭礼求得神灵赐予更多的财富、平安,消灾免难,求得自身的发展,具有功利性的目的,祭祀是与李世民神灵沟通的最好方式。祭祀“老万岁”又称为“还三牲”,也称“还愿”。祭祀基本不分节令时节,村民有方便的时间都可以进祠堂找专职人员祭祀。但在大年三十和一月十五的晚上,村里的各家无论男女老少都会洗过脚之后,拿着香钱纸火送到祠堂,纸钱必须是黄色的。初一到十五是元宵节,初一他下来凡间,初一那一整天祠堂里都点灯、烧香、摆贡品,让李世民享祭。到初二那天开始玩狮子,先由祠堂开始,玩狮子的用具都要等祭祀过李世民之后才能动用,每天晚上由祠堂开始在祠堂结束,要到每家每户玩狮子,村里人们又称“耍狮子”为“了心愿”,把平安带给每家每户,了却人们心中祈求平安的心愿。玩到十六的那天,就把李世民送上天,把村民们送来的香钱纸火全都烧了,表示他已经把平安带给整个村寨,村里得到了他的庇佑。据老人讲述:
瞿:就是大年三十晚些大家的送点香纸火去,十五到十六的又送回,十六的就把老万岁送上天去了。
(一)灯祭
每隔三年进行的“玩灯”活动,在开始之前必须先祭祀李世民。 《保山文化志》中写到:“演出花灯时一般首先都要举行接灯仪式,即在墙中央贴一张用大红纸写的‘老郎神之位’的神牌,用撮米的‘升子’撮满米,上插香或点上长明灯,神牌下置一张桌子,上置供品,然后众灯友在神牌前烧香磕头、祭拜灯神,这时鞭炮齐鸣,鼓乐喧天,灯友们祈祷,愿灯神保佑演出顺利。”小寨在“耍狮子”前的祭祀与《保山文化志》中祭祀灯神内容是一样的,每天“耍狮子”的起点和终点都在祠堂,“耍狮子”的工具都放在祠堂的左侧屋子中,祭祀之前是不能乱动这些工具的,以免带来不祥。
(二)个体祭祀
个体祭祀可以是一个家庭到祠堂许愿还愿。许愿,就是祈求李世民保佑家里平安、一切顺利;还愿,是许愿之后祈求的得到应验,再到祠堂对李世民的保佑表示感谢。个体祭祀家里准备祭祀的东西,带上一只健全的会打鸣的公鸡、香钱纸火、腊肉、米、酒、茶等。假如家里提前许诺要去祠堂,到时间是一定要去的,人们常说:“任是骗人也不能哄神。”祭祀目的是为了祈福、消灾、治病,在去预约祭祀人时就和他说明去祭祀的目的,这就方便祭祀人员准备祭词。《宗教与神话》一书中讲到:“祭祀神明是用生食和半生的食物,祭祀祖先和鬼则是用煮熟的食物。”这里也是这样,李世民属神灵,祭祀时是用生的食物和半熟的食物来祭祀。个体祭祀和灯祭又有所不同,它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生祭
生祭是祭祀的第一步,又称为“领生”,把家里带来的米和刀头肉放在碗上,在肉上放点盐,男主人把公鸡的嘴脚用水洗干净之后,由专职祭祀人抱着公鸡在李世民牌位前磕头,念祭词,然后就在牌位前先拔几根鸡毛放在供桌脚,祭祀人在牌位前杀鸡,表示去祈福之人所带的祭品都是上等、健康的,有敬神之意。之后提着血淋淋的公鸡让鸡血滴落在地上,并把鸡血溅在纸钱上,纸钱被溅鸡血之后叫“血钱”,“血钱”也要和其他未溅到血的纸钱一起折。据史料记载:“还在虞舜时代就有血祭之礼,当时人们特别崇尚生腥的气味,祭祀的时候首先要敬献的供品就是牲血。”祭祀时向神敬献牲血和牲毛,是为了向神灵报告祭祀用的牲畜是否健壮、毛色是否齐纯,祭祀的公鸡的毛不能是杂色毛。杀鸡之后,就用厨房里事先烧开的水烫整个鸡,把鸡弄干净,整只放到锅里煮。用祭品表达对神的态度,“全”与“部分”是有区别的,用“全”是表达最高的崇敬之意,该祭祀用整只鸡,表示的是对李世民最崇高的敬意。
现在祭祀没有性别禁忌,男女都能去祠堂。但是祭品基本上都是男性打理,包括领生,洗鸡脚、鸡嘴,摆放生米、腊肉,而女性都是折纸钱,纸钱必须根据祭祀人的要求来折。祭祀人念祭词时,去祈福、消灾之人就在一旁,念完祭词后,去的人就轮流磕头,之后把所有的祭品收放到厨房,生祭就完成了。
2.熟祭
生祭之后,把祭品煮熟进行祭祀。将弄好的鸡整只放在锅里面开水中煮到七分熟时,把整只鸡以头仰、跪拜的姿势摆放在盆里,以表示对神的尊敬,这只鸡就代表着来祈福的全家,跪拜的姿势就代表全家跪拜祈福、消灾之意。在鸡身上放点盐巴和一把刀子,并在鸡翅膀上插双筷子,盛四碗米饭,把这些东西用一个大盘子端出去祭祀天地,去的人相继跪拜磕头。
天地为大,因此首先供奉天地,其次供奉李世民。天地祭完之后,端着祭品到祠堂牌位前进行祭祀,端祭品的是男性,女性是不会主动去端的。祭祀人磕头之后,他边烧事先家里准备好的纸钱口里边念着祭词。祭词根据来祭祀人的目的而定,祭祀人在说祭词时旁边的人要认真听而不能说话。来祭祀之人轮流磕头,磕头时要规规矩矩。假如有事没来的成员可以事先请在场的人代磕。先在李世民牌位前磕,再到孔子牌位前磕,特别是读书人,孔子牌位前都很认真的跪拜。祭祀时祭品只摆放在李世民牌位前供奉,孔子牌位前只需要点香、烧纸钱即可。无论是生祭还是熟祭的祭词都是一样的,祭祀人念到的祭词如下:
上咐大唐天子万岁万岁万万岁!瞿氏文宗一户到了灵堂来求岁,各方各面要招呼,各方各面要照看,大小事情要顺利,人要平安,盘田种地、卖工打马、隔江过水,平平安安、顺顺利利,去了外省读书、内省读书要平平安安、顺顺利利,养摩托开到四面八方也要平平安安、顺顺利利,老万岁要照看!
3.散福
祭祀完之后,把腊肉和鸡肉剁成小块煮熟,所来的人聚在一起吃,表示得到了神的庇佑。在剁鸡肉的时候,要留与鸡大腿相连的“鸡卦”。散福的时候,“鸡卦”留给祭祀人吃,看卦相是吉是凶。整只鸡供奉李世民之后,人们认为李世民神灵会把祈求的结果刻在鸡卦上,看鸡卦就能看出神灵的神意。鸡卦由一对骨头组成,每根骨头上一般会有小孔,鸡卦两根骨头分为主人家和客人家,右骨为主家,左边为客家。看鸡卦有很多种情况,有关于做生意的、读书的等不同的涵义。鸡卦的好坏应从不同的情况来破解,无论鸡卦好坏,祭祀人会如实地把鸡卦的情况告诉给来祈求的人。这其中有一个微妙的暗示,也即“开口风”,即看鸡卦后第一个人说的话是最灵验的,一般希望看卦之人首句说吉利话。假如鸡卦表现出凶相,当开口风之人说完后,祭祀人建议还愿人家在某些方面注意,这样便能够化险为夷,以免凶事发生。虽然这其中有些神话了的色彩,但符合民众最本能的想法,求吉心理是民众进行个体祭祀的最原始动因。当祭祀结束,遵从“来去有礼”之意,收拾好祠堂以及厨房内的餐具后,全家人需要再次到李世民牌位及孔子牌位前磕头,到天地坛及大门口磕头,向神灵表示离开之意。
看似繁琐的祭祀仪式,每一个细节都有其特定的意义,只有亲身经历一番,才能明白这其中的蕴味,懂得“老万岁”在当地人心中特殊的地位。人们依赖着这样的精神寄托,来达成人与神灵之间最真实的对话。其中沟通的桥梁 (即传承主体)在祭祀活动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对传承主体的保护与培养也将成为保护与传承过程中的必修课之一。
民俗文化源于传统生产生活习惯,在现实生活中发挥着特定的作用和功能。沿袭已久的“老万岁”祭祀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有着其特定的社会功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出人们某种特殊的情感,从而使民俗文化和社会生活向着一种和谐、有序的方向发展。
(一)心理调适功能
生活需要调适,调适的目的在于休闲愉悦。调适的过程是通过一定的方式、方法或手段满足人们的主观需求。自然调适结果的检验取决于人们的心理是否得到满足及其满足的程度。所有这些,包括民俗信仰、民间文学、民间艺术、民间游戏娱乐在内的民俗文化为此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长期以农耕为主的小寨汉族村落,遵循着一种以农业为基础的自给自足的经济模式,村民们对自然、神灵的崇拜心理根深蒂固,加之深厚的佛教信仰传统,小寨村拥有着丰富的祭祀文化。崇拜自然,渴望大自然赐予雨露阳光,得一年好收成;崇拜神灵,渴望神灵庇佑,得一生无灾无难。由于长期以来的农耕生活方式以及村寨浓厚的民间信仰氛围,“求吉”的心理在村民心中具有重要的指引作用。渴望风调雨顺、粮食丰收、六畜兴旺,这是以农业为基础的人们的最初也是最基本的需求,与之有关的祭祀活动往往便成为人们的精神寄托。粮食、牲畜在人们心中是最基本的物质生活必需品,作为家庭主导的家庭成员的健康、事业也占据了重要地位,“老万岁”的祭祀在很大程度上便体现了这种调适的功能。
“老万岁”祭俗所承载的调适功能可分为两大类:一类为群体调适。群体调适在“老万岁”祭俗中主要表现为每隔三年举行的“玩灯 (耍狮子)”,主要集中于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它依据一定的地域范围按期举行,于初一在“老万岁”祠堂进行,元宵节收灯。作为全村最盛大的民俗节日之一,浓厚的节日气氛有助于增进邻里关系,密切人际交往。另一类为个体调适。个体调适在“老万岁”祭俗中主要表现为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祭祀,人们崇拜“老万岁”,企盼赐福祛灾、逢凶化吉、保佑平安。例如,过年期间往往是家人团聚的最好时光,于是家中男主人会以家庭名义向“老万岁”许愿,选择一个“吉日”到祠堂进行“还愿”,其时,人们所许下的“愿”都是心目中美的、好的事情,希望能够在接下来的时光中得以应验,在一定程度上,这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憧憬。
(二)启蒙教化功能
民俗者,风俗也。不仅民俗文化的启蒙教化功能蕴含于万千民俗事象之中,而且风俗概念本身也彰显出教化之涵义。由于当时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以及战乱等的影响,使得处于社会底层的民众急需寻找一种精神力量作为寄托,在佛教等信仰的推动下,供奉李世民的“老万岁”祭祀活动随之悄然兴起。随着社会的变迁,人们在相对安定的环境下产生了更高的精神需求。于是“老万岁”祭祀也慢慢普及到了群众当中,成为了公众性的祭祀活动。在小寨村,“老万岁”祭祀活动起到了启蒙教化作用,人们在长期的祭祀活动中寻找到了精神的寄托、心灵的慰藉。在日常生活中,对神灵虔诚的敬畏是村民们经常秉持的一种姿态,“老万岁”祭祀在人们的参与中慢慢地演变成了妇孺皆知的一项全民性的祭祀活动。在祭祀过程中,人们获得了更多的有关家族、村落的历史。人们的潜意识中,“老万岁”能够帮助人们达成愿望,成为人们现实的努力方向以及助推力,随着人们所许愿望的实现抑或是接近,也就是“应验”,人们对“老万岁”的崇拜随之加深,成为村民心中的神圣一隅。
今天,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在最基本物质需求获得满足的同时,人们从对物质的索取中脱离出来,尤其是对于年轻一代来说,物质充盈的生活状态使他们对物质生产、生活资料的追求已不如先辈那样狂热,于是神灵崇拜似乎也随之从他们的生活中渐渐淡出。对于当地一些年轻人来说,神灵崇拜只是父母的事情,与自己无关,对祭祀活动也处于可参与可不参与的状态,然而即使如此,作为传承几百年的民众文化,“老万岁”祭俗活动也并没有在这一群体的仪式影响下慢慢消失,而是仍然焕发出勃勃的生机与活力。原因在于“老万岁”崇拜的思想在人们的心里有着深厚的积淀和久远的影响,耳濡目染中,人们不知不觉间接纳了这样的文化形式并加以崇拜。
(三)道德规范功能
作为民俗风情的启蒙教化一旦被人们认可与接受,自然就变成了一种文化自觉,其间,民俗文化的规范价值就愈发彰显。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道德规范功能在一定程度上紧承启蒙教化功能,是启蒙教化功能的结果。道德规范作为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种特殊行为规范,其特殊性在于:不是由政治的、行政的机构所制定,也不靠强制的、威胁的手段去维护,而是由人们约定俗成,并且是靠人们的内心信念和社会舆论来维护。此刻,这种约定俗成已经由他律转化为自律。自律愈久,愈加形成一种思维定式。同样,“老万岁”祭俗作为一种特殊的民俗风情,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同样的功效。在村民的意识中,有“老万岁”的庇佑,人们才得以家业兴旺、五谷丰登。文革时期,小寨地处相对偏僻之所,村民偷偷地举行祭祀活动才使得祭祀传承至今,对于祭祀文化起到了相对的保护作用。祠堂存在的时间久远,是村里唯一公认信奉的地方,逐渐成为人们精神生活中必需的场所,犹如村里的“精神诊所”,解决人们精神上的问题。正是因为其特殊的历史以及丰富的内涵,使“老万岁”祭祀成了一种处于人们自觉状态下进行的活动。“老万岁”祭祀活动是神圣的、不可冒犯的,神灵所居住的地方是不可随意侵犯的,这样的价值观念赋予人们对“老万岁”最高的崇拜。在村民们看来,“老万岁”能够达成人们心中的愿望,对它的尊重和崇拜是理所当然的,我们所居住的地方接受它的“照看”,我们所作所为也能够被“老万岁”所感知。所以在村民的生活中,每个人的行为似乎都在无意间接受着“老万岁”的洞察与监督,不需要他人加以强制性的要求,“向善”、“求吉”的心里成为村民心中约定俗成的信条。人们不会逾越这个界限去做舆论、伦理不接受的事情。如果不遵守的话,将会遭到舆论的谴责、“老万岁”的惩罚。于是,仍以农耕为基础的小寨村,虽然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逐渐提高,但对“老万岁”的祭拜只增不减,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它对规范人们的生活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四)和谐关系功能
和谐社会是社会的多元主体通过对某种行为文化的认同和行为选择的协调,进而形成的一种有利于满足人的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良好的社会关系和精神氛围。民俗文化的和谐就是社会的和谐,民俗文化与和谐社会存在着天然的本质的联系。“老万岁”祭俗活动在文化中完善的同时人也得到了相应的完善,并且使社会在文化中得到发展,是民俗文化促进社会和谐得以长久存在的保证,体现了民俗文化活动具有强烈的参与性特点。首先,村民们在参与“老万岁”祭祀活动中,有聚会的机会,可以在友好的氛围中化解日常的分歧,增进彼此的友谊,这在小寨村集体祭祀中可以看出。在村民当中,长期受小农思想的熏陶、影响,由于利益或其他因素导致的冲突、矛盾随处可见,在此,“老万岁”祭祀活动发挥了重要的调解功能,在一定层次上缓和了矛盾,成为化解矛盾的推进器。进行“老万岁”集体祭祀往往会集中在祠堂进行,在这样的场合下人们因为共同的心里诉求,需要共同参与祭祀活动,在人们的心中会有这样的想法:“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是不能向神灵告知的,抑或是我们需要在神灵面前化解它们。”所以“老万岁”祭祀活动可以化解人与人之间的矛盾进而增进友谊,使人们在一个团结、和谐的社会氛围中生活。其次,“老万岁”祭祀活动一定程度上能够增进因忙碌而淡化的亲情、友情,这在村民选择的个体祭祀中表现最为突出。由于个体祭祀所选择的日期由个体所定,一般以家庭为单位进行,不受其他外部因素的影响,在这样宽松的氛围中,几个家庭也有可能会在同一天进行祭祀,进而形成了所谓“小集体”祭祀。偶然形成的小团体祭祀不仅能够加强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还能够增进家庭与家庭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在小寨村,选择到祠堂“还愿”是“做喜事、应好事”,家庭成员都非常乐于参加这样的活动,而且在全过程中所有人都需要保持乐观的心态,大人一般嘱咐小孩子不能斗嘴或者吵闹,在祠堂中要注意自己的行为举止,以免冒犯神灵使得愿望不能达成。在祭司的指导下,进行人员分工,男性烧水、杀鸡并主导祭祀,女性折纸钱、煮饭以辅助祭祀,家庭成员间在神灵的帮助下进行心灵之间最纯净的沟通与协助,促进了人们的思想交流和感情沟通,使彼此的关系进一步融洽,从而促进了各方面工作的协调发展。最终使人们在对其文化共同认知的基础上,形成了共同的价值取向,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和谐。
(五)文化传承功能
一定的文化形态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与社会发展中形成的。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民俗亦是如此。民俗,是依附人民的生活、习惯、情感与信仰而产生的文化,民俗文化伴随人类的产生而产生。它一经产生就规约了特定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并呈现出群体性、传承性、地域性、寄托性和形象性特征。老万岁”祭祀是在小寨村民中间发起的并慢慢发展完善的民俗活动,通过年复一年的祭祀仪式,使小寨地区的文化得到了传承,而且在祭祀活动中逐渐加入了更多的文化元素,从起初单纯的祈求阳光雨露、获得粮食丰收的物质层面,慢慢融入了精神层面的东西,进而使得“老万岁”祭俗活动拥有更为丰富的文化内涵。“老万岁”祭俗的沿袭,使得人们从神灵崇拜上升到了文化传承的高度,对神灵的崇拜也变成了约定俗成的文化意识。其文化传承功能可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它使一种爱土爱乡的民俗习俗获得了传承。长期以农耕为基础的小寨村,一代又一代的村民在土地的滋养下得以生存,村民们不管是依然留在村中抑或走出村子,人们依旧不会忘记“老万岁”的祭祀,浓厚的家乡情结在“老万岁”祭祀活动的参与中更加深了对家乡故土的热爱;其次,它使一种地方规则获得了传承。在村中并没有关于“老万岁”活动相关的条例用来约束人们的行为,然而却在一定条件下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谨言语、慎做事”,可以简单的用来诠释“老万岁”在人们生活中所起到的功用;最后,它使一种团结互助的精神获得了传承。勤劳、朴实、团结互助精神是小寨村民所固有的优良传统,在“老万岁”祭祀活动中一步步得到了深化并拥有更为丰富的内涵。人们在参加“老万岁”祭祀中人与神之间的互动使人的心灵得到慰藉,人与人之间在神灵面前交流时会不知不觉中加深彼此的情感。
“老万岁”祭俗在文化的传承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传承人在传承过程中起着纽带作用。“老万岁”的祭祀主要由村里两位德高望重的老人负责,随着时光的推移,他们已经垂垂老矣,他们特有的祭祀能力是没有人能够完全沿袭的。因此,对年岁已高的传承人进行集中保护,尽快整理其所拥有的文化成为了一项迫切而重要的任务。此外传承人的培养也成了此项活动中关键的一环。目前,新一代传承人的培养以及传承人的交接在本村面临着极大的困难,很多人对祭祀的理解仅仅停留在表面,深入研习者寥寥无几。面对着这一传承的尴尬局面,笔者希望村中有相对合适的村民能够积极参与进来,老一辈祭司能够不遗余力地传授祭祀知识,政府或村中能为“老万岁”祭俗的传承提供人员和文化资源保障,使源远流长的“老万岁”祭祀文化得以长久流传下去。
神灵崇拜是神、人心灵互动的过程,神灵的神圣性是不可磨灭的。祭祀神灵是人们信仰寄托的重要方式,“老万岁”保佑村民,村民为了举行祭祀仪式时要玩灯娱神,祈求得到它的庇佑,降福于村寨及其村民。“老万岁”的神圣地位是历史形成的,更是基于村民对其的虔诚及其神性护佑之功。有着多重功能的“老万岁”祭祀是小寨村民的心理依靠、精神信仰,更是人们的精神支柱,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1]耿德铭.保山文史纵横[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3.
[2]保山文化志编纂委员会编:保山文化志[M].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1.
[3]江从延.明朝的屯民实边与南京应天府柳树湾,大理文化[M].2011,(10).
[4]向云驹.论“文化空间”[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
(责任编辑刘祖鑫)
On the Deity Narrative and Its Function of the Han Peop1e in the Frontier Areas -Taking the Lao Wansui Sacrifice of Xiaozhai,Baoshan as Examp1e
HONG Liji&QU Xiuzhong (Chuxiong Norma1 University,Chuxiong,675000,Yunnan Province)
Lao Wansui,or the O1d Majesty,is the guardian deity of Xiaozhai,Baoshan.As a ho1y sacrifice of a 1ong history and profound be1ief,the Lao Wansui sacrifice is c1ose1y re1ated to the spreading of the Han cu1ture.The specia1 sacrifice ritua1s give Lao Wansui a variety of functions,such as menta1 accommodation,en1ightenment,basic education,mora1 1esson,re1ation harmonization and cu1tura1 transmission.To some extent,it comforts your sou1 and comp1ements the missing.This way,1ife of the peop1e improves and they become more harmonious to each other through communication and emotiona1 exchange.
Xiaozhai,Lao Wansui,sacrifice,function
K892.98
A
1671-7406(2016)04-0062-08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非常态人物叙述者研究”,项目编号:14XZW025;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二十世纪以来中西方文学中的非常态人物叙述者比较研究”,项目编号:YB2013066;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中外文学中的非常态人物叙述者研究”,项目编号:08Y0308。
2016-01-15
洪丽霁 (1976—),女,楚雄师范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和比较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