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晓东
(晋中学院文学院,山西晋中030600)
王保忠小说情感类型的解析
魏晓东
(晋中学院文学院,山西晋中030600)
面对纯文学逐渐边缘化,审美情怀正在消解的现状,对文学情感的关注很有必要。王保忠是近年来山西文坛引人注目的青年作家,他对身处城乡巨变之下的农民有着深厚的情感。面对变革,小说中的人物会经历情感的空心、困境,甚至迷失、沦陷,但是更有对情感的坚守,最终寻找到善良、美好的情感,发掘真善美。通过对王保忠小说中人物的情感类型的梳理,对了解其人道主义的关怀意蕴有着明显的价值,为文学情感进入理论研究领域提供了可能。
王保忠;情感;类型;闪光点
文学是情感的产物,没有情感就没有文学。文学作品最主要的思维特征是情感取向,真挚的、丰满的情感是文学中最富审美性的内容要素。当文学形象与文学情感融为一体时,文本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本文以王保忠小说中人物的情感为依托,反映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生活状况。根据笔下人物情感价值作用期的不同,分为追朔性情感、现实性情感和期望性情感。追朔性情感是指人对过去事物的情感,包括遗憾、怀念等,现实性情感是指人对现实事物和社会的情感,期望性情感是指人对未来事物的情感的期望等。
王保忠作为近年来山西文坛引人注目的青年作家,始终关注着曾居住过的塞北小县城城乡结合部中的人们,在城市化进程中所经历的时代变化和历史变迁。王保忠把那些身处社会变革中小人物的复杂心理、生存现状以及精神追求表现得淋漓尽致,对人物的存在状态有着更深层次的思考,情感类型的梳理研究对了解其人道主义的关怀意蕴有明显的价值。
王保忠的小说反映了农村、城市生活的人间百态,小说背景严酷,他却在这种冷色调之下写出温暖,写出留守农民在城市化进程中对过往生活的怀念。“王保忠的小说属于底层写作,但他的高明在于,他不光写了底层人的生存挣扎,更写了他们精神方面的东西,这一点非常可贵。”[1]“赵数理的‘问题小说’写法,沈从文的诗话抒情模式,鲁迅的现代启蒙思想,都在他的创作中得到了融合和体现。”[2]
(一)变革中情感的空心
至今,中国的城镇化率已超过百分之五十,大量乡村人口涌入城市,出现了大量空心村庄,成为一种具有典型意义的社会现象。更多资源被转向城市,传统农村受到商品化的侵蚀与挤压,巨大的经济压力迫使农村青壮年劳动力不得不到城市去寻找谋生之路,忍受亲人分离之痛。出现精神与文化上的空心,更有情感上的空心。
《甘家洼风景》中的主人公村长老甘,在他年轻的时候妻子跟人跑了,孩子在城里读书,父母在城里陪读,只有一条狗——小皮陪伴他。甘家洼的人大部分到外地打工,村子里没几个人,老甘的手机半个月也不会响一下,可以说他在情感上是寂寞的,空心的。老甘常坐在村头回忆着村庄昔日的热闹和辉煌,他非常希望村子能够恢复原先的热闹,于是他要为弟弟办一场婚礼,花大价钱给村里唱一台戏。但是弟弟婚礼结束后人群散去,恢复原先的寂静,自己精心准备的戏也没人回来看,老甘想不通,为什么会这样。
《张树的最后生活》中的光棍汉张树,因情感的空虚而取悦卖东西的女人,被拒绝后又去找小姐,成了被人们嫌弃的对象。他本身是一个安分守己的农民,贫困的生活环境,情感的空虚使得他最终走上了悲剧道路。
《雪国》中在甘家洼留守的人们,大雪过后,各自在自家门前堆起了远走他乡的亲人形象,借此怀念过去曾经的辉煌时光,王保忠借助“雪国”这样的宁静情境,把留在农村的留守农民内心隐秘的念想展露了出来。
(二)变革中的情感迷失、冲突
“王保忠的小说记录一个古老乡村在败落过程中的惨痛情状以及底层农民的生存困境与精神迷惘。他笔下的乡村虽然也不乏温暖、希望、亮色,但基调却是沉重、悲凉、梦幻的。直面乡村社会,揭示时代问题,期望通过文学对现实产生变革作用。”[3]
《浮石》、《老瓜棚》两篇小说就是描写留守妇女月桂情感上的迷失和冲突。月桂可以说是十里八村的人尖子,也曾经在城里打过工。由于丈夫要去外地当建筑工人,她就回到了村里。孩子们也要去外面上学,很久才能回来一次,她就只能孤身一人守着他们的家。虽然丈夫和儿子也很牵挂她,但是由于长时间的聚少离多,月桂与一个并不愿和她厮守终身的男人发生了婚外情,无法面对社会和自己的亲人,在这种背叛和迷离之中,月桂迷失了。
对于王保忠笔下那些根在农村,但由于种种缘由必须要在城市安家的人物来说,在城镇化期间他们会经历迷茫、困惑。
(三)面对变革的情感坚守
城市化的进程大踏步前进,人们在从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过渡中,有着无法言说的痛苦和彷徨。但是像老甘一样的“旧式”农民,面对进入现代社会的现实,精神上却依然执着的坚守信念。
多年来,乡村在大面积的消逝,许多作家选择退出乡土写作,但王保忠却一直在坚守。“再过几年,或者我将成为最后一个走卒,但我想,我依然不会转身。没有谁比我更清楚,这其实是一种发自内心的需求。”[4]
在《美元》一文中,一张20美元的钞票竟然把艾叶投入了一个让她尴尬和屈辱的环境中,她无法面对这样的世界,毅然决然的把劳动所得的美金丢弃,塑造了一个执着坚守的农村女孩子。《酒国》中的老甘,在酒后要给村里的人开个会,一个热热闹闹的会,因为他们村子很久都没开这么热闹的会了。但是村里大部分的人都不在,留下来的人也不愿听他讲醉话,表述了王保忠对乡土的眷恋和情感上的难以割舍。
“中国乡土小说的内涵在扩大,反映走出乡村、进入城市的农民生活,已经成为作家关注社会现实生活的新视角”[5]从乡土中国到城乡中国,是每个作家所处的时代背景。更为吸引人的是王保忠对笔下人物身处变革,面对现实时的情感描述。他们或进入城市,面对生活努力向上;或无法抵御城市生活的诱惑而堕落,真实的反映了笔下人物身处现实的情感。
(一)精神的困境
在城市对乡村财富、人力的掠夺中,农民的精神和情感经受着前所未有的考验。王保忠的小说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复杂面,城市对人的精神方面的侵烛,以及作者对受到现代文化浸染的农民的忧虑。
《奶香》中妻子生孩子后奶水很充足,丈夫老板的二奶生育后没奶,丈夫为了巴结老板,就想用妻子的奶水去喂养老板二奶的孩子。但当老板一群人浩浩荡荡来了以后,妻子奶水居然没有了,当老板走后,妻子老板走后,奶水又神奇般的有了。反映着农民在城市中追求的精神困境。
《野店》中的满子为了能盖起房子而出门打工,在野店寄宿时,吃了暖暖的面条,喝了沁人心脾的酒,还睡了老板娘,作为个体在野店中满足了他最基本的即食性欲。但最后却因给不起钱在与老板娘的冲突中意外丧命,暗示着社会上很多人被钱砸了脑袋,迷了心智。在这种深入骨髓的描写中,对生活乃至人性的感觉和认知中,也体现着他们的困惑。
(二)精神陷落之后的思考
“乡下人进城”后,农民面临着身心的考验。农民为进城所付出的代价就是商品化的过程。但农民进城所进行的交换往往不是“平等”的,城市对于他们是充满诱惑又危险的。
《职业盯梢》中,栓成无一技之长,为了能够多挣钱,他便在城市里寻找男女偷情的踪迹,敲诈而从中得利。当他碰到托人寻找自己的妻子时候,第一反应就是怀疑猜忌妻子。他对自己所做的事情感到很羞耻,想着能够回到乡村,但是他真的还能回去么?
《尘根》中,父亲老万得到了儿子小万矿难的补偿金20万元之后,虽然他内心也很痛苦,希望自己的儿子可以活过来。但能像村里有钱有势的人一样吆五喝六,趾高气扬,给儿子配阴婚的时候也可以体验下当爷爷的感觉,让他有趾高气昂的感觉。当儿子活着回来的时候,刚刚体会到扬眉吐气的老万,有种从万丈悬崖坠落的感觉,他表现出来超乎寻常的冷漠,从心底里厌恶他的儿子,认为挣不来钱你有什么用。人性在金钱社会中异化,在情感上让人既悲痛又压抑。
《天堂,在另外那个街角》中描写的是三个从王庄走出来到北京闯荡的年轻人,到了城市所感受到的隔膜感,遭受到的不平等待遇,表面上看是抨击城市对其灵魂道德的腐蚀,但更深层次表现的是主人公进城后对精神的探寻与反思。
王保忠善于描写笔下人物对农村的情感,对城市的情感保有距离感,不善于从其农村题材的小说中汲取精华,对人物形象和情感的描写略显单薄。
(三)对新生活充满向往
城市对于那些看惯了乡村的贫穷和单调的人来说,完全是另一个世界,一个五颜六色的世界,一个进去就不想再出来的世界。他们对城市的生活充满着憧憬、向往,也为了获得更好的生活,一心想获得城市的认同。
天霞和丈夫一起来到北京,以丈夫做裁缝来维持生活,丈夫的活计很多,为了能够多挣钱改善生活,丈夫成天都在他们住的地下室里面做活,根本没有时间上地面去晒太阳,他们辛勤劳作希望在大城市能够拥有一席之地。
《普通话》中的小雪回乡相亲,她父亲听到她说“北京话”觉得她很丢人,但是和她相亲的小郭却因为她普通话说的好,而钟情于她。小雪在北京打工时候为了让自己说标准的普通话,每天带着收音机学。会说普通话在老郭他们眼里认为是见过大世面,这也表明了他们对城市的向往,普通话象征的是一种城市文明。
城市与乡村的交织,已成为中国社会的常态。农村和城市的题材在王保忠的小说主题中呈现一种胶着的格局,农村的贫困使得他们想摆脱贫穷,只能进入城市寻找更好的生活,而当他们在所向往的城市中受到身体乃至精神上的苦痛时候,他安抚的方式又是面向乡村的,希望能够寻找到心中那份美好的情感。“王保忠倾心的是乡村社会中的普通人物,发掘的是他们真善美的人情人性。”[6]
王保忠的小说扎根于基层,朴实的农村生活给予了他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王保忠创作的图景中,有让人领略善良、积极向上的美好,也有迷惘、焦虑的痛苦,但是他更注重的是发掘人性中的真性情、闪光点。
《天大的事》是以妻子玉英在迫于生计城里卖淫被抓,要被遣返回村子展开的。丈夫根子内心起初接受不了,但最终还是以宽容的原谅了妻子,小说从他们的生活入手照射到了人性光辉下的温暖。
《化妆盒》里的木匠,他为画家的妻子设计化妆盒,除了要养家糊口之外,也是要得到画家的认可。为了这样一个目的,他节制自己的行为,不允许自己在画家面前有任何有损形象的失误,木匠能有这样的精神追求,一个鲜活的木匠形象就此呈现出来。
“王保忠的的短篇小说,无论是题材、叙事、语言,还是人物,都来自民间,都朴实的使读者相信,这才是小说。从保忠作品的题材和内容看,很平淡,基本是大众熟悉的东西。他并不刻意地追求新奇,作品里也看不到主观编造,完全是凭借他扎实的叙事公里,在浓情淡意中,倾注了他对人生命和人性的关注。”[7]
今天的山西处在一个经济迅速发展时期,是现代与传统并存的一个多彩的社会。王保忠的作品把目光放在了农民在城乡巨变之下精神和情感上,他笔下的人物面对过往、现实和未来有怀念、坚持也有迷惘、痛苦、迷失,但他却想在这严酷的现实之下寻找善良、美好的情感,使得他的作品充满了力量。
[1]王保忠作品研讨会发言(摘要)[J].黄河,2009,(01):183
[2]段崇轩.文学转型中的山西新锐作家群[J].山西文学,2015,(08):58
[3]段崇轩.再评青年作家王保忠.王保忠http://blog. sina.com.cn/s/blog_4fc40df70102vh2z.html
[4]王保忠博客.王保忠谈创作:行行复行行http: //blog.sina.com.cn/s/blog_4fc40df70102vw5o.html
[5]丁帆.城市异乡者的梦想与现实一关于文明冲突中乡土描的转型[J].文学评论,2005,(04):32.
[6]段崇轩.山西短篇小说的新风景——兼论山西新锐作家群[J].山西文学,2011,(09):80.
[7]王保忠作品研讨会发言(摘要)[J].黄河,2009,(01):186.
(责任编辑 史素芬)
I247
A
1673-2014(2016)04-0052-03
2016—04—26
魏晓东(1982—),女,山西晋中人,研究生,讲师,主要从事山西文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