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义,吴晓沛
(宿州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安徽宿州234000)
安徽畲族与周边民族间的服饰变迁关系研究
曲义,吴晓沛
(宿州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安徽宿州234000)
安徽畲族聚居于皖南,从游耕到山地农耕,皖南畲族服饰变迁与其在不同时期所处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生存环境息息相关。以时间为主轴,将凤凰山繁衍至迁徙皖南的服饰变迁全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即宋以前、宋至元初、元中期至明末和清以后,分别探讨了其与各个时期不同周边族群的服饰交融动因,总结出安徽畲族服饰独特的涵化特征。
安徽畲族;盘瓠蛮;百越土著;客家人;皖南汉人;服饰变迁关系
畲族自称为“山哈”,意为居住在山里的人。畲族是我国华东地区为数不多的世居少数民族之一,主要集中在闽、浙、皖、赣四省交界广大的山区之中。安徽省境内的畲族人口高度集中在距宣城市宁国城东南部约60km的云梯畲族乡境内,尤以坐落在天目山西麓的千秋畲族村的人口最为集中。少数民族服饰变迁的脉络既神秘又可寻,其中蕴含了丰富的民族历史文化信息,具有极高的学术研究价值,近年来也愈发引起了专家学者们的关注。但目前关于畲族服饰变迁的研究成果却屈指可数,中国知识发现网络平台中,以畲族服饰变迁为关键词所能查询到的学术文章仅有2篇,更尚无以此为题的专著,而专门研究安徽境内畲族服饰变迁的学术成果亦处空白。基于此种现状,本文尝试结合历史学和民族学相关信息,以时间为主轴,进行纵向研究。将安徽畲族服饰变迁过程中与相邻族群的服饰关系划分为四种,即与远古盘瓠蛮、与宋元百越土著、与元明客家民系和清代以后与满、汉的服饰关系。正是因为不同历史时期所产生的不同族群结构间的交融性,最终才形成了今天安徽畲族服饰绚烂多姿的独特文化艺术形态。
据史学家与民族学家考证,远古时期的畲民与苗瑶先民皆为一脉,同属于盘瓠蛮族源,并且共尊盘瓠为祖[1]。相同的族源使得畲民和苗、瑶先民的服饰在诸如凤鸟图腾崇拜纹样、织绩木皮的服用面料织造方法和染以果实的织物染色技艺等方面,均具有极大的共性。《后汉书》和《赤雅》等古籍将上述三个族系的共同服饰形象总结为椎髻和五色布卉服两点。综上,畲服与盘瓠蛮中的苗、瑶服饰总体上呈现出的是一种基于一脉之源的相似性特征。
至于谁对于盘瓠蛮服饰总体风貌的影响最大,学术界至今尚无定论[2[,笔者认为远古时期盘瓠蛮的生活环境十分封闭,崇山峻岭,外人罕至。基于这种与世隔绝的生存特点,因此基本可排除外族的影响因素。经查阅史料后发现,受畲或瑶影响的可能性似乎最大。关于畲服影响最大的可能性,是建立在三大族系合流之前,各自服饰具有典型差异的基础之上。基于这种前提,合流后的三系共尊畲支的首领盘瓠为王,那么作为盘瓠蛮族群的主导群体,包括畲服在内的畲系文化对于另外二系的影响必是显而易见的。而关于瑶服影响最大的可能性,则是根据史籍资料中唐宋以前苗瑶和畲瑶称谓混用这一情况推断出的。皆称为瑶,便为盘瓠蛮合流前后瑶系群体在人口规模、文化信仰和服饰等方面起主导作用的推断提供了可能性。因此,畲服与盘瓠蛮的服饰关系又体现出了一种近亲涵化式的特征。
宋代,蛮夷长期遭受弊政的压迫,尤以盐业苛政最为严酷[3[29[4]。这说明长期的接触促使畲民与百越土著的文化交流十分活跃。在潜移默化中,畲民也逐渐接纳了古越人断发文身的服饰习俗,从而在长期的与世隔绝之后,历史上第一次完成了服饰形态的初步变迁。
元朝政府对拥有武装的畲民采取了分化瓦解的绥靖政策,八十四路畲军中的部分头领携众纷纷来降,并获封官位[5]。大势所趋,至元末,受分化政策作用,众多畲民已由闽粤赣边区逐渐向浙江南部的天目山脉和武夷山系一带流徙,并在此以传统的山地游耕方式稳定下来,今天的浙江省仍是畲族人口最主要的两大聚居省份之一。
受黄巢起义和蒙元铁蹄挥师南下等战事影响,至明代,浙南地区客家先民的数量逐渐增多,开始与原驻畲民全面共同开发当地的土地资源。畲人逐一换山烧山的生产方式势必会与客家人的轮作传统产生矛盾[6],在长期的交锋过程中,游耕逐渐败下阵来,广大畲民开始接纳客家人的耕作方式。在以农业文明为主的封建社会,生产方式的更迭说明以客家民系为代表的汉人对畲文化必然产生了极大的外族涵化作用。受此影响,畲文化中融入了一定的汉族礼乐教化思想,具体到服饰上,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中说道:“瑶僮亦习中国衣冠言语,久之当渐改其初服云”,证明服装的款式开始与汉人趋同。但装饰和服饰配件仍有差异,明代汉人普遍头裹巾布、足登布履,而浙南畲民则高髻不巾、赤足不履。综上所述,安徽畲族在由浙江西迁之前,即已奠定了服饰的汉化趋势,并步入了历史上第二次服饰变迁之路。
远古盘瓠蛮的发展史就是一部规模宏大的分流迁徙史,其人口分流的路线分布于我国西南、华东和华南地域的广大山区之中。最终形成了在黔川桂滇一线聚居的苗族、在粤桂湘一线聚居的瑶族和浙赣闽交界处聚居的畲族。安徽畲族中的绝大多数于清代由浙南和浙西北迁入[7]82,此时畲族男子皆蓄发盘辫,可见在不断汉化的同时,受清代“男从女不从”服饰制度的影响,畲族男子服饰中又融入了满服的元素。女服中的满族风尚主要体现在装饰上,由于受到统治者繁缛风格审美倾向的影响,头饰、刺绣和彩带开始大量应用于服装之中。到了光绪年间,今浙江淳安县一带的畲民因人多地少、食不果腹,而此时一山之隔的安徽宁国地区在遭受了疫病和太平天国战事等天灾人祸的摧残后,人少地荒。经族人多方考察论证之后,光绪五年,淳安县的数户钟姓畲民首先开始有组织的向宁国云梯一带迁居,最后选择在千秋关落脚开荒[8]。民国文人徐云涛曾以“千秋岭上望葱茏,四面云山积翠浓。也许东来迎紫气,称雄不让丸泥封”来形容千秋关的独特风貌,足见畲人在选择生活地域环境上的聪明才智。此后部分雷姓和蓝姓于光绪十三年和十九年分别由浙江桐庐和兰溪迁入云梯。至今,安徽畲族在皖南聚居已长达近140年时间。
作为数量远不及宁国汉族人口的外来者,无论在人口上还是在文化上,都是弱势群体[9]29。自清末起,皖南畲民开始与汉民通婚,一些畲族女子为了迎合汉人的审美标准,亦开始缠足,服饰中对于汉文化元素的吸收也开始步入顶峰。从服装构成上来说,普遍效仿汉人下身着裤装、足登布(草)履。女子畲服织绣纹样中常见有松竹含蕴、兰秀菊芳、富贵荣华、五子登科、福禄寿、万事如意、喜上眉梢和比翼齐飞等汉族传统纳吉装饰题材。至此,受满、汉影响,安徽畲族完成了历史上第三次民族服饰的变迁之路。
总的来说,在近代之前,安徽畲族服饰受其他族群影响所发生的三次变迁,均与各类战争或瘟疫所导致的人口流动有关。畲族服饰的变迁史与中国社会的发展史呈现出了同步化的趋势,如何看待服饰变迁过程中民族传统本我文化的流失,笔者认为,在族群交融的过程中,对本族原有文化元素去粗取精,是历史的必然规律。其实安徽畲族服饰的变迁之路远没有结束,第四次服饰变迁就在当下。但与前几次变迁相比,现今畲族所聚居的华东地区是我国高度现代化的区域之一,传统畲服已经基本丧失了作为服装最基本的生存化使用功能,现今对于畲族服饰的传承与保护多带有较强的经济目的,保护工作往往伴随着旅游开发一并展开,且多数滞后于后者,还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传统文化艺术元素的严重失真。从这个层面上来说,也许客观记录比缺乏纯粹动机的所谓保护更具价值。
[1]方清云.少数民族图腾文化重构与启示——对畲族图腾文化重构的人类学考察[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2(02):28.
[2]闫晶;范雪荣;吴微微.畲族古代服饰文化变迁[J].上海毛麻科技.2011,32(02):40-44.
[3]施连朱.畲族风俗志[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9.
[4]闫晶;范雪荣;陈良雨.文化变迁视野下的畲族古代服饰演变动因[J].纺织学报.2012,32(01): 40-44.
[5]黄锦树.新干大墓即盘瓠王墓考析——兼谈畲族发祥地大质山及其他[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3,34(05):48-51.
[6]胡振江.畲族传统服饰探议[J].广西艺术学院学报(艺术探索),2006,20(04):32-33.
[7]赵祖军.安徽畲族文化集锦[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2.
[8]蓝开友.宁国县境内的畲族[J].江淮文史,1996,4(06):1-2.
[9]张恒.以文观文——畲族史诗《高皇歌》的文化内涵研究[M].合肥: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14.
Study on the Costume Change Relationship between Anhui and the neighboring nation of She nationality
Qu Yi,Wu Xiao-pei
(College of Arts and Design of Suzhou University,Suzhou Anhui 234000)
Shes live in southern Anhui Province,shifting from cultivation to mountain-farming.Their costume changes are closely related to life style in different periods of time and living environment.From migrating from Phoenix mountain to southern Anhui,the whole process of costume changes is divided into four stages,pre-Song Dynasty,Song Dynasty to the early Yuan,the middle of the Yuan Dynasty to the Ming Dynasty and post Qing Dynasty.This paper discusses causes of She costume exchange with various periods of different ethnic costumes and sums up the unique characteristics of Anhui She costume.
ShesinAnhui,PanHu man;indigenous of Baiyue;Hakka;Hans in southern Anhui;costume change relations
J523.5
A
1673-2014(2016)04-0039-03
(责任编辑 许华林)
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sk2015A571)。
2016—02—27
曲义(1985—),男,山东烟台人,硕士,讲师,主要从事民族服饰艺术与服装服饰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