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优璇 马志庆
新媒体在中医文化传播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林优璇 马志庆
作为世界上可考的一种古老的医学种类,中医,自古以来便有着其独特的治病理念,它辩证统一的治病思维构成了一个完善的中医治疗体系。然而,虽然中医文化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但是由于各种或人为或环境因素,中医文化传播在传播范围,群众的接受程度,以及传播质量等方面有着或多或少的问题。由此可见,中医文化迫切需要一种更加广泛,更加便捷的传播形式,促使中医文化更好更快泽惠全球百姓,同时,这也是每一个中医文化学者和媒体人共同的使命。
新媒体;中医文化传播;重要作用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今社会,新媒体改变了以往的传播形式,使得信息传播逐渐逼近完美。二十一世纪后,由于媒介传播环境的巨大改变,以计算机网络为代表的新型传播媒介形态逐渐形成,这种新型的媒体传播方法迅速占据了媒体传播的主体地位,成为了当下人们发布信息和接收信息的重要来源[1]。
资料显示,中医文化已有 5000年的历史,而有据可循的中医史籍也有2000多年的历史底蕴。最早在进行中医文化传播时,主要是通过口头传播或者是肢体语言传播等方式进行。甲骨文时期,有了象形符号,中医典籍便慢慢以文字形式进行传播。春秋战国时期,已有了专门的医生,然后慢慢出现了专门的古典的医学著,用于传播中医知识[2]
近代社会,尤其是在中国的国门被外国侵略者强行打开后,大量外来西方的文化开始涌入,中国传播文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中医文化遭遇了险些被国人摒弃的危险。然而,作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文化和其他传统文化一样有着丰厚的历史底蕴,因此不会轻易因为外来文化入侵而中断传承。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后,我国增大了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呼吁全国学习传统文化,中医文化的传承问题才重新被人们所重视起来[3]。
报纸、杂志、广播、电视被称为四大传统大众传播媒介。其中,报纸类似于古代的医药典籍。《中国医学的研究方法》曾论述了我国古代几千年来的治病经验,如果当代人能用合宜的方法,将会充分发挥出古人的经验,对中医医学的发展必定具有很高价值[4]。
当前,新媒体可大致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网络媒体,数字广播电视以及移动媒体[5]。这三部分又衍生出了一系列的新兴媒体,像是:博客,微博,微信等。这些新兴媒体丰富了中医文化的传播手和其相应的信息播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性相当于为中医文化传播注入了新鲜的血液[6]。
多样化的传播方式和传播手段,改变了以往传统媒体传播时在互动性以及时空上的局限性。例如,在时空上,新媒体传播不同于传统媒体,必须在某个固定的时间、固定的地点进行中医文化。对于报纸等纸质等传统传播方式来说,新媒体的引入使得中医传统文化在发行量以及影响力等方面都做出了重大突破,人们可以通过更多的渠道获得自己想要的知识,而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高新产物,其本身就对人们有着一定的吸引力,人们也更容易接受这种方式所传播的信息,所以,将新媒体引入到中医文化的传承过程,在一定程度上不但有利于扩大中医文化的传播范围,而且对提升中医文化的传播力度及人们的接受程度等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7]。
除此之外,因为新媒体是把音频,动画,以及文字等综合起来的一种表现形式,所以,将新媒体引入中医文化的传播过程,不但有利于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医文化,而且有利于增加中医文化的感染力。新媒体对中医文化传播渠道的拓宽作用不但体现在时空局限性上,还体现在互动性上,在传统媒体传播过程中,传播者和受众间几乎不存在互动。引入新媒体之后, 以往的互动障碍被打破,传者和受众之间的互动增强,缩小了传者和受众两者之间的距离,改善了传统媒体在中医文化传播过程中的缺陷,有利于传者更加了解受众的需求,以便提升或改善传播的方式,途径等,从而促进中医文化的更好、更快发展[8]。
综上所述,当前,我们不仅要研究新媒体在传播中医文化过程中与以往媒体传播方式在传播体验、传播手段以及传播理念上的不同之处外,与此同时,我们还应该关注新媒体在传播传播形态、传播理念、以及传播方式等过程中所带来的的挑战和问题。所以,在面对新媒体环境中所出现的信息不实、信息污染、以及信息冲突等现象时,我们应该在认可新媒体传播方式的同时,认真反思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并针对这些原因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作者单位:山东中医药大学)
[1]王礼立,王晖.脉搏波系统的力学模型及反演兼对若干中医学问题的讨论[J].力学学报,2016,06:1416-1424.
[2]潘迪.寸口脉六部脏腑分候文献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16.
[3]唐小霞.中医文化的新媒体传播研究[D].湘潭大学,2015.
[4]张兆丰.中医药现代化发展关键技术选择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14.
[5]杨海峰.基于三路脉象检测系统的脉诊信息化服务平台[D].海南大学,2014.
[6]白丽娜.基于BP神经网络的中医体质辨识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14.
[7]王雨濛.刀针、膏贴与汤药:清代的外科[D].南开大学,2013.
[8]余泱川.广东当代中医学术史研究(1949至1979年)[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