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薇
( 滁州 学院,安徽 滁州 239000)
从用人单位视角反观大学生职业价值取向
——以滁州学院为例
陈薇
( 滁州 学院,安徽 滁州 239000)
用人单位调查结果显示,高校需加强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树立合理的职业价值取向;政府进一步完善政策,优化大学生就业制度环境;用人单位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帮助大学生成长成才;家庭转变教育理念,为大学生就业创业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
用人单位;视角;大学生;职业价值
1999年高等学校实行扩招政策以来,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2015年高校毕业生将达749万人,比2014年再增加22万人,创下历史新高,这一年也是继2014年“史上最难就业季”后转变为“史上更难就业季”,大学生就业面临更大挑战。如何渡过“史上更难就业季”,作为自主择业的大学生来说,断然不能忽视他们今后的雇主即用人单位的用人导向。本文从用人单位考核选聘大学生的核心要素出发,分析用人单位用人导向对大学生职业价值取向、求职行为和就业结果的影响。
本文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以来校招聘的用人单位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150份,回收问卷97份,有效问卷91份。91家用人单位中,私营企业79家,外资企业6家,国有企业5家,事业单位1家,问卷内容涉及单位性质、单位规模、大学生素质要求等多个方面内容。此外,还对部分用人单位人事负责人进行了访谈。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一)专业学历
对大学生专业要求上,47.25%的用人单位认为招聘的大学生要“对所从事工作有一定的专业方面的了解”,43.96%的用人单位认为“无所谓,只要综合素质强即可”,只有3.30%的用人单位明确表示“只招收专业对口大学生”;而在用人单位考核聘用大学生的学历调查中,45.05%的用人单位表示愿意接收本科毕业生,34.07%的用人单位愿意招聘专科毕业生。
(二)学习成绩
在对大学生学习成绩要求上,62.64%的用人单位表示“没有硬性要求,主要看重能力”,19.78%的用人单位表示“要达到相应标准才能录用”,17.58%的用人单位表示“差不多就行”。
(三)社会经历
在调查“用人单位选择大学生最看中大学生什么方面”时,73.63%的用人单位表示“更看重大学生在校期间的社会经历”,17.58%的用人单位“看重学生的个人成绩”,分别有4.40%的用人单位“看重大学生的毕业学校”和“个人获得的证书”。从该项调查中可以看出,当前用人单位十分看重大学生在校期间的社会经历,这类用人单位人事负责人表示,社会经历丰富的大学生,到了工作岗位能够很快掌握工作职责,适应岗位工作,发挥工作效益。
(四)职业教育
对“用人单位负责人认为当前毕业生在踏上工作岗位前最欠缺的职业教育”调查显示,46.15%的用人单位负责人认为毕业生“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指导”,40.66%的用人单位负责人表示毕业生“缺乏职业道德教育”,13.19%的用人单位负责人表示毕业生“缺乏行业背景知识”。访谈部分用人单位负责人,均表示,现在不少大学生的企业认同感较差,不仅体现在工资待遇的要求上,还体现在频繁跳槽方面。
(五)其他方面
在对招聘大学生的性别要求上,72.53%的用人单位表示“没有要求”,23.08%的用人单位要求“男多女少”,只有4.40%的用人单位要求“男少女多”。对“用人单位招收毕业生时更看重什么素质”时,多数用人单位都会选择有责任心、团队合作能力、吃苦耐劳等综合素质。65.93%的用人单位认为“大学生与单位所需要的人才有一定差距,但会很快达到要求”,27.47%的用人单位认为“差距不大”,只有6.59%的用人单位认为“差距很大”。
总体上来说,大部分用人单位选聘大学生时对社会经历、职业教育等方面要求较高之外,对于专业学历、学习成绩、性别等要求相对较低,大部分毕业生基本上符合用人单位的需求。
(一)单位性质
在对滁州学院在校400名大三学生调查发现,对于就业单位性质的选择,选择到“事业单位”就业的人数最多,占52.9%;其次是“国有企业”,占20.7%;选择去“外资企业”的占9.9%;选择去“政府机关”的占9.1%;选择去“私营企业”的占5.8%。从访谈中了解到,部分学生选择去“事业单位”是家长的期望,个人也想求稳定,尤其是女生,意愿更为强烈,而选择去“国有企业”的学生是考虑到此类性质单位待遇高,工作条件好。由于受媒体关于“公务员工资低、压力大、反腐、跳槽”等报道影响,选择去“政府机关”的人数相对其他几类较少,但是相比去“私营企业”就业的仍然较多。因此,虽然私营企业有广大大学生就业广阔的空间,但是由于受单位性质等多方面的影响,很多大学生宁愿待业等待考编考公机会,也不愿意去私营企业就业。
(二)就业考虑因素
调查中,对于就业考虑因素,每个学生可根据情况选择影响较大的三个因素。按出现频次计算,排在首位的是“收入”,占81.3%,其次是“个人兴趣”,占62.5%,第三是“专业对口”,占54.8%,第四是“稳定性”,占53.5%。调查问卷的结果与访谈结果基本一致,学生在就业时,首先考虑的是“收入”,而“个人兴趣”与“专业对口”都是第二位考虑的因素,并且考虑“收入”、“个人兴趣”和“专业对口”时,还希望工作有一定的“稳定性”。而对于用人单位来说,他们看重的是大学生的责任心、团队合作能力、吃苦耐劳等综合素质,访谈部分用人单位人事负责人了解到,不少用人单位比较反感大学生“不谈工作只谈钱”的作风,这也是为什么很多用人单位认为当前大学生缺乏职业规划教育的原因。
大学生的职业价值取向不是一朝一夕就形成的,既受到来自高等教育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东西方文化等宏观因素的影响,也有大学生所在家庭和自身的原因,但无论什么原因,大学生的职业价值取向一旦形成,就不会轻易改变,进而决定着求职行为,影响就业结果。根据学校历年的就业数据统计,每年考上编制和公务员的学生比例不超过5%,而对大学生的问卷调查显示,对于立志考编考公的学生比例达到62%,当笔者访谈这部分学生并告知他们这个数据后,这部分学生表示这个结果很正常,但自己还是不会放弃备考,直到自己确定考不上为止再去学校宣讲会、人才市场找工作。这一点很好的解释了校内企业招聘会、宣讲会的学生应聘率较低现象。
(一)高校加强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树立合理的职业价值取向
一是在开设课程方面,针对大一新生进行职业发展教育,讲授职业兴趣探索、职业生涯设计、职业能力建设、创业基本知识等内容,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就业创业意识,针对大三学生设立就业创业指导课程,结合专业特点讲授就业形势、就业政策、求职技能与面试技巧、求职安全、入职常识、创业项目选择等内容,为即将面临的就业创业做好铺垫;二是在校园文化活动方面,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暨创业设计大赛、求职技能比赛、邀请校友、企业家开设讲座报告等,丰富学生对职业的认识和理解,帮助学生树立合理的职业价值取向。
(二)政府进一步完善政策,优化大学生就业制度环境
一是建立社会公平机制,推进大学生档案、户口、转正定级、评职称等方面劳动人事制度改革,为促进大学生合理自由流动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二是尊重大学生的经济理性和发展理性,正视城乡差异、职业差异等社会现实问题,从工资待遇、发展提升空间等方面制定鼓励政策,激励大学生到社会需要的行业、企业等岗位上就业;三是加强社会舆论引导和宣传,逐步改变社会对“公务员”、“事业单位”等字眼的盲目亲睐。
(三)用人单位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帮助大学生成长成才
作为大学生今后的雇主,用人单位也要积极承担起培养人才的社会重任:一是可以加强与高校合作,建立实习实训基地,缩小单位需求与大学生素质之间的差距,适时加强大学生职业价值取向的教育与引导,帮助学生顺利完成从学生到职场人的角色转换,逐渐成长为社会有用人才并实现自身的价值[1];二是要改变不合理的用人观念,如“博士看大门”、“硕士保安”等均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就业,而是就“编制”,因此,用人单位也要根据自身的职业特点和需要选拔合适的人才,避免人才浪费。
(四)家庭转变教育理念,为大学生就业创业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们要和学校、政府、用人单位一起,主动承担起大学生社会化的责任,积极调整“学而优则仕”等教育理念,转变对大学生就业认知,尊重大学生多元化就业创业,为大学生就业创业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
[1]李佳敏.社会转型期择业价值取向的现状、归因--基于对高校大学生的实证调查[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06):47-54
[2]佟英杰,陈卿.大学生价值现状与教育对策[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3,(02).
[3]杨业华,湛利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及研究意义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3,(04).
[4]乔志宏,王爽,谢冰清,王祯.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结构及其对就业结果的影响[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1,(03).
G645
A
1671-5993(2016)01-0017
2015-12-15
2014年安徽省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弘扬核心价值观名师工作室”《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工作室》(项目编号2014FDYMSGZS019),滁州学院2013年校级优秀青年人才基金重点项目《大学生职业价值取向、求职行为与就业结果关系研究》(项目编号2013RC029)。
陈薇(1980-),女,安徽滁州人,管理学硕士,滁州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