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春林
疏密有致巧用力详略得当最相宜
□田春林
某画家在办画展时当场作画。只见他先勾勒几枝老干,顿显功力不俗;当他在秃干上点上几朵红梅时,一股奇崛之气扑面而来,引得众人啧啧称奇。可惜,他并没有“见好就收”,仍在继续画梅,这儿一朵,那儿一朵,不一会儿整个画面就红黑一片,透着一股恶俗之气,一幅好画就这样给毁了。这位画家虽然有很高的绘画技巧,但却缺乏“详略得当”的布局意识,最终画蛇添足、弄巧成拙。其实,作画如此,写文章也是这样。要想让你的作文做到“详略得当”,可注意以下三点。
在一篇作文中,哪些地方应浓墨重彩细加突出,哪些地方只要简单交代一笔带过,不是由你手中掌握的材料数量决定的,也不是根据个人的喜好决定的,而是由这篇文章的主题需要决定的。对最能具体生动地表现文章中心的“点”要详写,对与中心意思有些联系或者对突出文章主题不构成影响的地方自然就要略写。
在这点上,苗君甫的散文《这个知足常乐的老头儿》给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父女之间的深情不是两三件事情能够说完的,也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清楚的,但这篇文章的作者能够根据“知足常乐”这个文题核心来选取合适的素材。文章开篇先写自己的“豪言壮语”:结婚前,我对老头说,“等我成家之后,我每个星期都会回来看您,陪您说话,陪您喝酒,陪您下棋,我绝对不会以忙为借口忽略家的。”再写自己的实际做法:可是婚后,有太多的琐碎小事,让我心情倦怠,疲于奔命。各种琐碎烦恼,让我总也抽不出时间回家。然后写自己对父亲的歉意:等我隔了好几个星期回家时,我总是很愧疚,对老头说:“我说大话了,我没有每个星期都回来。”这些描写相对比较细致,但对父亲的描写只有一句话:老头看着我乐:“谁让你每个星期都回来了?那不是浪费车票钱吗?你有空,不耽误工作时回来就好,知道你们过得很好,我就知足了。”接下来的内容和结构都大体相似,都是先写自己自信满满的大话,再写难以兑现后的歉疚,紧接着再用父亲的一句话来突出他“知足常乐”的性格特点。全文详略得当,疏密有致,正反对比,余味悠长,真实准确地表达出父女之间的亲密关系以及女儿对父亲的爱和父亲对女儿的理解。其实,我们很难说父亲就没有其他的性格特点,但那显然不是这篇文章所要表现的,所以一概略去不写。
在主题明确的情况下,对于将要展开的文章中的主要人物、主要事件,应该详写。如果文章的着眼点是人,那么就要写出人的思想、性格、品质等多方面的特征。为了表现这些特征,则可详写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外貌等重点材料。如果文章的着眼点在事情的过程上,则无需着力去刻画人物,因为文章的中心是着重表现事件,而不是着重表现人物;写事虽然少不了写到人和环境景物,但人物和环境景物的描写只能围绕着事,服从于事或依附于事。
汪曾祺的散文《故乡的元宵》,描绘了故乡在元宵节这天一系列形式多样的民间节日活动,容量很大,比如在白天,就有送麒麟的、掷骰子的、吹糖人的、捏面人的、抖空竹的,还有老妈妈烧香等等。但这些内容都不是重点,所以汪先生只是用白描手法略加勾勒,有的活动描写只有十来个字。比如:草巷口有个吹糖人的。孙猴子舞大刀、老鼠偷油。北市口有个捏面人的。青蛇、白蛇、老渔翁。老渔翁的蓑衣是从药店里买来的夏枯草做的。到天地坛看人拉“天嗡子”——即抖空竹,拉得很响,“天嗡子”蛮牛似的叫。
但并非对所有活动的描绘都是如此言简意赅。到了晚上,元宵节的重头戏——各色彩灯就该登场了,作者写起来丝毫不吝笔墨。请看作者描绘看走马灯一节:上街去看走马灯。连万顺家的走马灯很大。“乡下人不识走马灯——又来了。”走马灯不过是来回转动的车、马、人(兵)的影子,但也能看它转几圈。后来我自己也动手做了一个,点了蜡烛,看着里面的纸轮一样转了起来,外面的纸屏上一样映出了影子,很欣喜。乾隆和的走马灯并不“走”,只是一个长方的纸箱子,正面白纸上有一些彩色的小人,小人连着一根头发丝,烛火烘热了发丝,小人的手脚会上下动。它虽然不“走”,我们还是叫它走马灯。要不,叫它什么灯呢?这外面的小人是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整个画面表现的是《西游记》唐僧取经。
这一节不仅描绘细致,而且饶有情趣,让人情不自禁地流连于故乡那流光溢彩的元宵夜里。为了强化这种情趣,作者接下来还详细描写了看围屏、放花、放灯笼等活动。
文章详略的表现形式并非看语言文字的多少,我们要学会在两者之间巧作文章,学会用不同的方法展示语言的丰富性。以记事为主的文章,故事的情节应该详写,抒情与议论的内容则要略写;以写人为主的文章,人物的事迹与言行应当详写,而夹在其中的景物描写就不能喧宾夺主,应当略写。反之,写景状物的文章,对景物应当用墨如泼,抒情的文字则可简笔勾勒。最佳的文字表达效果应如同精美的国画,要在详略之中展示语言的浓淡。详写的内容要在“细”字上下功夫。刻画人物,要血肉宛然;描绘景物,要栩栩如生;描写心理,要细腻逼真;议谈观点,要深刻独特。略写的内容要在“巧”字上努力,或用排比等修辞串起精彩的事实,抒发真挚的情感;或用富含哲理的句子,表达独特的感悟与深刻的思想。
如朱自清的《背影》中,对车站送别的场面进行了细致的叙写: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这段文字通过对父亲外貌、动作的细致描写,表现了父亲的爱子之情。这种感情,不是别人用语言表达的,而是作者亲眼目睹、亲身感受到的。因此,“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表达出了父子间的真挚情感,突出了文章的主题。至于祖母去世、父亲赋闲、家境惨淡等事,从文章中心表达的需要来看,这是为下文描写背影渲染气氛的,所以不必详写,又不能不写,只能概括略写。
我们写作时,一定要把握详略的“度”。详写,并非越详细越好,只要能将直接表现文章主题的材料加以突出即可,不必再啰嗦堆砌;略写,也不是文字越少越好,而是要根据文章主题的需要,条理清晰地略加勾勒,决不能马虎了事。总之,记叙文的详略安排应该服从文章整体的需要,当详则详,当略则略。主次分明、详略有致的记叙文,才能算是优秀的记叙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