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妇女角度加强对外传播工作的思考及建议

2016-03-28 03:17鸿
传播与版权 2016年10期
关键词:妇女

朱 鸿

从妇女角度加强对外传播工作的思考及建议

朱 鸿

通过回顾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和历届党和国家领导人有关中国妇女的重要论述、国际社会推动世界各国性别平等的努力和趋势,以及分析现今“柔性外宣”和“柔性外交”的良好效果,阐述了从妇女运动和妇女角度进行对外传播、塑造党和国家形象、提高对外话语权、阐释好中国特色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并结合对外传播的工作实践,对如何从妇女角度加强对外传播工作提出思考和建议。

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妇女运动;对外传播

党的十八大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站在全党和国家战略性和全局性发展的高度,对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加强宣传思想工作、提升对外传播能力和创新对外传播工作提出了一系列值得思考、研究和实践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深刻阐述了新形势下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对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大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努力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对外阐释好“中国梦”,注重塑造我国的国家形象,努力提高国际话语权,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这对我们提出了在对外传播领域的工作目标、努力方向、工作任务和要求。

出于国家对外大传播工作的需要,更好地塑造良好的国际形象,完善对外话语体系的需要,有必要深刻认识和认真梳理从妇女运动和妇女角度进行对外传播的重大意义和重要作用。

一、从妇女运动和妇女角度进行对外传播的重大意义和作用

通过资料的搜集、整合和分析,本文先从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和领导妇女解放运动的历史、世界各国推动性别平等的国际趋势以及“柔性外宣”“柔性外交”的良好效果三个方面,对从妇女运动和妇女角度进行对外传播的意义和作用进行阐述。

(一)中国共产党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始终重视女性的作用和发展,从妇女运动和妇女视角进行对外传播应成为塑造党和国家良好形象的重要文化战略之一

习近平同志指出,做宣传思想工作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要原原本本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要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和解决问题,坚定理想信念。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马克思主义妇女观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妇女观是指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对妇女社会地位的演变、妇女的社会作用、妇女的社会权利和妇女争取解放的途径等基本问题做出科学分析和概括。马克思曾深刻指出:“在任何社会,妇女解放的程度,是衡量普遍解放的天然尺度。”他还说:“每个了解一点历史的人都知道,没有妇女的酵素就不可能有伟大的变革。”

而将马克思主义成功地中国化的伟大领袖毛泽东是中国妇女解放事业早期的直接提倡者和领导者,他深刻剖析了妇女受压迫的社会根源(封建礼教的束缚、经济地位的不平等、“四权”的压迫),指明了妇女解放的基本途径(与阶级解放相结合、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妇女之间的“小联合”、建立妇女组织、培养妇女干部),深刻意识到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任何事业,都不能离开广大妇女的积极参与。毛泽东同志曾说:“中国的妇女是一种伟大的人力资源。”在他的指引下,中国妇女运动取得了历史性、突破性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妇女的社会地位得到了极大的改变和提高。

继毛泽东之后的历届国家领导人以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为指引,延续着重视妇女工作、发挥妇女作用、促进妇女发展的政策方针路线。1957年,邓小平同志在讨论中国妇女三大工作报告时提出要把“勤俭建国、勤俭持家,为建设社会主义而奋斗”作为妇女工作的长期方针。1990年,在国际劳动妇女节80周年纪念大会上,江泽民同志发表了《全党全社会都要树立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重要讲话,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概念和基本观点。2010年,胡锦涛同志在纪念国际劳动妇女节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说道:“长期以来,我国广大妇女勇立时代潮头、展现巾帼风采,成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重要力量……在热火朝天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广大妇女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家庭生活等方面都获得了翻身解放,社会地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聪明才智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释放,在国家建设和民族发展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2013年,习近平同志在会见全国妇联十一届领导班子新成员的集体谈话中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充分认识发展妇女事业、做好妇女工作的重大意义,加大重视、关心、支持力度。要抓好妇女发展纲要实施,改善发展环境,解决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依法维护妇女权益,严厉打击侵害妇女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要加强和改进对妇联工作的领导,为妇联组织履行职能、开展工作提供更好的条件,把党和政府所急、广大妇女所需、妇联组织所能的事情更多交给妇联组织去办。他还强调要注重发挥妇女在弘扬中华民族家庭美德、树立良好家风、促进形成良好社会风尚方面的独特作用。

综上所述,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尊重和重视妇女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主体性和积极性,努力激发妇女这支伟大的人力资源的潜力。中国共产党还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论,注重在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组织动员妇女全面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积极解决改革开放时期妇女生存与发展面临的问题,并通过妇联组织的桥梁与纽带作用,借助社会各级力量,建立健全保障妇女权益的法律体系,推动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贯彻实施,将妇女发展纳入社会发展规划,全面推进新时期妇女的进一步解放与发展。

基于我党在历史上对中国妇女解放和发展事业的一贯重视以及所做的巨大努力,作为对外传播工作者特别是聚焦妇女问题的对外传播工作者,必须深入学习与中国国情紧密结合的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必须从思想认识上加强对党和政府促进妇女解放和发展的方针路线的传播意识,要利用适合的场合、契机和机会,利用现代传播手段,有意识、有策略、有计划地对内、对外讲清楚党领导妇女解放事业的历史、党对妇女发展的正确引领作用、党为争取和维护妇女权益所做的种种努力。从妇女运动和妇女角度进行对外传播有利于塑造党和国家的良好形象,应成为展示党和国家良好形象的重要文化战略之一。

(二)性别观念已被国际社会广泛接受,世界范围内的妇女运动和追求性别平等的国际趋势要求我们必须注重构建妇女问题和性别平等领域里融贯中外的对外话语体系

一个世纪以来,世界各国妇女为争取自身的解放和实现性别平等的理想做出了艰苦的斗争和不懈的努力。在国际妇女运动的百年历程中,发生了两次女权主义运动的浪潮。第一次浪潮始于19世纪后半期,它的主要目标是为妇女争取选举权、就业权和受教育权。第二次浪潮兴起于20世纪60、70年代,其主要目标是要消除性别差别,并提出一系列的诉求和主张,要求摆脱作为“第二性”“他者”的屈从和被动地位,实现充分的、全面的公民权和真正的两性平等。

20世纪下半叶的国际妇女运动日益成熟和壮大,日益将妇女解放和发展与整个全球人类的进步与发展连接起来,将局部的团体利益上升为全世界各阶层妇女的共同利益乃至整个社会的共同利益。以争取男女平等为主要目标的国际妇女运动获得了国际组织、各国政府和人民的响应和支持。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联合国先后召开了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倡导男女平等,力争消除对妇女的一切形式的歧视。目前,已有162个国家已经正式签署了《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CEDAW),这些国家的妇女权利活动家依据公约条文,对他们的政府提出建议,以改变宪法、法律和各种民约习俗。

最新达成的普遍共识是1995年在北京举办的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上通过的《北京宣言》和《行动纲领》。纲领以男女平等参与社会为基本理念,强调在各个重要关切领域的后续行动中将性别观点纳入主流。中国是承诺把社会性别意识纳入社会发展和决策主流的49个国家之一。现今,各国的女性主义活动家通过联合国的监测进程来督促《行动纲领》的实施。

由于联合国机构、世界各国政府和社会组织都已将实现性别平等的目标和社会性别意识主流化纳入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政策制定和执行中,我们在对外传播时,也应注重顺应国际趋势,以促进性别平等的核心价值观为出发点,从女性角度、性别视角来传递、表达中国方面的信息和声音,构建能够融贯中外的国际话题,充分表达相应的价值理念,客观反映妇女发展的实际情况和立场主张。作为对外传播工作者,应敏锐地观察和了解目前国际社会所关注或面临的主要妇女问题和性别问题,如贫困女性化、对妇女的暴力、女童权益、妇女与生态环境、贩卖妇女现象、妇女赋权、留守妇女和流动妇女、计划生育政策等,应站在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立场上,主动关注且客观公正地报道、反映、剖析上述领域的问题,这是适应国内外发展形势的需要,是提高对外传播针对性的需要,是使中外话语体系更好地对接、相融相通、开展有效对话的需要。

以女性故事、女性视角、女性形象为主体之一的“柔性外宣”能够建构话语共同点,产生共鸣,达到更好的对外传播效果

近年来,中国政府希望通过更柔性的非正式手段加强中国和世界的沟通,增进相互间的理解和信任,化解外界对中国崛起的忧虑。央视曾经热播的美食节目《舌尖上的中国》在这方面就给我们很多启示。美食通常具有跨文化的吸引力,该纪录片借鉴西方文化以人为中心的表现手法,以叙述个体故事的表达方式来推介中华美食。具有浓郁的人文色彩的“舌尖”向海外观众展现了一个个勤劳智慧、朴实无华、敬业爱家的中国普通民众的形象,也展现了幅员辽阔的中国在自然、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巨大的地区差异、城乡差异和个体差异。尽管中国已是当今世界的第二大经济体,但中国普通民众的生活仍然非常简朴,甚至一些地区的民众生活还很辛苦和清贫。《舌尖上的中国》有助于外界了解中国真实的国情和面貌,对于消除外界对中国发展的错误认知和偏见有所帮助。

此外,“夫人外交”(因其温婉柔美,也称作是“柔性外交”)也成为国家之间交往、交流、沟通的一种形式,对一个国家的文化输出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在今天这样一个全媒体时代,一个国家的“第一夫人”出行,民众和媒体都会关注“第一夫人”的着装、配饰、言谈举止、个人风格,并热衷进行评价甚至效仿。这两年,中国“第一夫人”彭丽媛以其睿智的言行、优雅的姿态和举止,使西方国家看到一个既传统又现代的中国女性形象。“第一夫人”虽然不是必需的政治角色,但是从政治传播的视角来看,她却能为政治带来额外的“政治财富”,能为政治家及其代表的国家增光添彩。“如果说习近平主席尝试改变的是中国政治文化中的硬件部分,诸如反腐、吏治,彭丽媛则被寄望改变中国政治文化中的软件,包括仪态、气质、素养,以及如何以优雅的方式传递新的政治形象。”

媒体中的女性故事和形象也能够唤起人们的共鸣,建构共同的话题。“911”恐怖袭击事件以后,杂志上的一张集体照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7位年轻的母亲抱着自己“911”事件以后出生的孩子,而这些孩子的父亲都在事件中丧生。照片上的所有母亲都带着微笑,孩子的眼神纯洁美丽。他们不屈服命运的故事和真挚的微笑打动了每一个善良的向往和平的人的心。尽管报道了很多美国打击恐怖袭击的后续行动,但是照片中的女性传递着一种特有的美丽和向往和平的女性力量。她们的故事充分展示了和平的意义和全球打击恐怖行为的决心。在进行大众传播时,女性的故事和形象能更好地传递要表达的信息,易于人们接受和认同。如果以全球女性共同关心的话题来建构话语共同点、利益交汇点,必能产生共鸣,增进不同国家人民之间的理解,拉近彼此的距离。从女性角度或从女性关心的话题切入,用柔性的方式来讲故事、讲文化,能够引起外国受众对中国的兴趣,能够更好地说明中国独特的文化传统、基本国情、历史命运、发展道路,减少外界的疑虑和误判。

二、对从妇女角度加强对外传播工作的有关建议

中国妇女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的贡献巨大,中国女性形象关系到中国的整体形象,从中国女性角度对外传播中国的历史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提升国家吸引力和感召力,塑造良好的党和国家形象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现根据自身的学习和理解及工作实践,对如何更好地从妇女角度加强对外传播,提升国际传播能力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从国家层面,加强顶层设计,在发挥主流媒体对外传播作用的同时,加大对妇女媒体的支持和指导

近些年,党和政府已经深刻认识到发展软实力、掌握国际话语权、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紧迫性。十八大报告在“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一章中明确提出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2014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指出,要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着力打造一批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自2001年,我国确立了发展国家重点新闻网站的战略,逐步形成了一批中央级重点新闻网站(由最初的8家发展到目前的18家)。其中包括共青团中央主办的中国青年网、中国青年报社主办的中青在线、工人日报社主办的中工网。作为党的思想宣传阵地,这些主流媒体承担着党和人民的“喉舌”的重要责任,是提升中国话语权的重要力量。虽然这些主流媒体也有不少有关中国女性的各种报道,但是由于是综合类网站,或者有的是聚焦青年、工人等群体,缺乏系统的、深入的、有社会性别意识的、顺应国际妇女运动和女性主义发展的专门频道和专业人士来承载从中国女性角度进行有针对性的对外传播工作。因此,笔者建议国家应充分意识到从女性角度进行对外传播的“柔性”作用和特殊作用,从顶层设计上将全国妇联的中国妇女网(中英文等多种语言)纳入中央级重点新闻网站的范畴,从财政、传播技术、内容、经营、政策等各方面给予大力的支持和指导,推动“半边天”网站的发展,以顺应国际社会推进全球性别平等的呼声,提升中国妇女国际形象和地位,创造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

(二)转变传统思路和方法,变“对外宣传”为“对外传播”,加强传播的针对性

目前,国内主流媒体包括妇女媒体的政治宣传和意识形态的“硬宣传”味道还比较浓,有时缺乏深入而客观的调查和采访,缺乏有力的事实和叙述,缺乏“软宣传”的技巧,往往给国际社会留下缺乏客观、公正、自由的媒体形象。这就需要改变传播的理念与思路、方式方法,变“对外宣传”为“对外传播”。目前,客观地说,大多数时候从中国妇女的角度对外传播还沿袭“对外宣传”的传统思路和方法,政治思想性强,有时仅是翻译新闻发布会上或某某活动的新闻稿或领导讲话,缺乏故事,缺乏客观事实,多主观评论,无法让外国受众愿意听、听得进、听得懂。

此外,只有了解全球对中国女性形象的呈现情况,才能“知己知彼”,有的放矢地进行对外传播,扭转被歪曲的形象,消除对中国和中国妇女现状和发展的误解,从而树立中国正面的形象,塑造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在梳理分析以前所做的网络舆情工作后,发现目前中国女性形象在全球的呈现状况主要有两点:一是中国妇女作为受害者等负面形象还普遍存在,二是有关中国女性的负面议题居多。

另外,由于不了解外国受众,有时会出现“闭门造车”的情况。毛泽东同志就宣传的针对性问题曾做过精辟的论述:“共产党员如果真想做宣传,就要看对象,就要想一想自己的文章、演说、谈话,是给什么人看、给什么人听的,否则就等于下决心不要人看、不要人听……做宣传工作的人,对于自己的宣传对象没有调查,没有研究,没有分析,乱讲一顿,是万万不行的。”这一精辟论述要求中国媒体在国际传播时也必须要密切联系外国受众,在调查研究受众和市场的基础上,根据传播受众所在的环境、文化习惯、兴趣口味以及他们的切身利益,做到“有的放矢”“个性化传播”,只有这样,国际传播才会“落地”,才会看到效果。而在这方面,我们做了一些工作(如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中心等机构从2011年开始做的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但还需要媒体机构,特别是我们承载中国妇女对外传播使命的外宣单位利用各种手段,通过调查分析、实地探访、举办交流活动,来了解什么人特别关注中国妇女、性别平等问题;外国受众到底对各阶层的中国女性、中国性别平等状况的印象如何、了解多少;他们对什么问题不明白、想弄明白,从而根据受众的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选题策划、采写和传播。

(三)制订并实施对外传播人才培养战略计划,打造有较强政治素养、敬业专业、有社会性别意识、具有家国情怀的对外传播队伍

培养一批熟悉我国国情、拥有高政治素养、掌握国际传播规律和现代传播技术、敬业专业的对外传播工作者,是提高我国“软实力”的必然要求。中国媒体与发达国家媒体的差距,归根到底是人才质量上的差距,因此,国家需要从顶层制订和实施更加明确的对外传播人才培养战略计划,通过继续教育和在职培训,培养有实践经验的中高端的外语翻译人才和对外传播人才。笔者建议中国外文局、中国传媒大学、中华女子学院、国内外媒体机构以及妇女工作部门之间加强合作,利用外文局和各大院校的教育培训优势,利用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全国妇联的国际部、宣传部、发展部等部门的妇女工作经验以及国内外媒体机构的实战经验,开发一套系统科学的适合我国国情也与国际接轨的翻译和对外传播课程,其中包含针对性别问题和妇女问题方面的课程,加强媒体人的社会性别意识和女性问题视角,从而提高在妇女运动和女性问题方面的对外对话能力和话语权。同时也应吸引一批热爱中国、对中国人民友好、有社会性别意识的外国记者和编辑加入我国的对外传播工作中,借用他们的笔来真实客观地报道中国和中国妇女。

近些年,我国的国际传媒人才的专业水平与过去相比已经取得了很大进步,他们为国家对外传播事业做出了巨大努力。但是,从整体和局部来看,对外传播人才的政治素养、专业水平都有待提高。对外传播事业是一项政治性很强的事业,如果没有高度的政治素养,就不能在纷繁复杂、大是大非前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出正确的判断,引导符合党和国家利益的国际舆论走向。作为对外传播工作者,应加强政治学习,站在一个更高的着眼点,加强对自己祖国的高度认同感和归属感、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要对自己的国家和人民怀有深情大爱,要有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理想信念。有理想信念的坚强支撑,加上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和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一代又一代对外传播人一定能够做到敢于担当,攻坚克难,大胆创新,有所作为。

[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原著选编[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3.

[3]全国妇女联合会.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妇女[M].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78.

[4]全国妇女联合会.毛泽东主席论妇女[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

[5]李静之,张心绪,丁娟.马克思主义妇女观[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

[6]毛泽东.毛泽东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1-1960.

[7]毛泽东.毛泽东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999.

[8]谭琳,周颜玲.全球背景下的性别平等与社会转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朱鸿,中国妇女外文期刊社。

猜你喜欢
妇女
韩国妇女:反对
QCT与DXA对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检出率的对比
漳浦县妇联走访慰问“两癌”贫困妇女
一株“灵芝”——一位贫困妇女的脱贫自述
如何提升妇女获得感——陕西妇联持续深化改革
决不允许虐待不能生育的妇女
当代妇女的工作
那时的妇女哪有地位啊
《妇女法》也要治未病等9则
强奸罪立法和执法中对妇女的性别歧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