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播音主持”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2016-03-28 03:17
传播与版权 2016年10期
关键词:主持人思维学生

吴 樾

“电视播音主持”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吴 樾

对“电视播音主持”课程教学改革反思,发现在“互联网+”背景下,“电视播音主持”教学改革要更新教学内容,与行业高度融合;加入竞争元素,协调时间的分配;走入演播室外,激发创新思维;磨炼团队协作,培养主持真个性;提升媒介素养,厚实人文重情怀;多元考核指标,丰富能力重效果。

播音主持;教学改革;电视

一、现状分析

(一)“互联网+”国家战略

“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

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3月5日召开的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要求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此份工作报告也将“互联网+”提升到了新的高度。互联网及其新兴的科技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及战略性地位日益凸显。

“互联网+”的提法是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出现在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是第一次。“互联网+”战略的提出,是站在新的战略高度看待信息技术和传统产业的“生态融合”的全新定位。

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探讨研究播音主持艺术人才的培养,正是符合当下背景,符合发展趋势。如何让播音主持人才在“互联网+”战略下,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是“播音主持艺术教育”面对的急需解决的难题。

(二)媒介交融,大势所趋

媒介融合同样也被多次提及,各传统媒体都在积极探索,寻找转型融合之路,转型、交融亦被提到至关重要的位置。

2014年8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该指导意见首次将媒体融合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特别提到的是:“要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体发展规律,强化互联网思维”中的“互联网思维”和“要将技术建设和内容建设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要顺应互联网传播移动化、社交化、视频化的趋势,积极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发展移动客户端、手机网站等新应用新业态”中“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

传统的“广播电视媒体”都在不断探索转型发展的新模式。新媒体终端具有很强的渗透性和互动性,用户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传统媒体向新媒体拓展,借助新媒体终端,媒介间的融合也是必然的趋势。

(三)辞职热潮,转新媒体

仅2015年一年,从国家级传统媒体中辞职的主持人有张泉灵、郎永淳、李小萌、曾恬、青音、段暄等,加上近几年辞职的国家级主持人,大都转战新媒体,经营自媒体。段暄加盟“香蕉计划”担任体育CEO;王凯创建“凯叔讲故事”自媒体品牌;柴静拍摄纪录片;刘建宏出任乐视体育首席内容官;马东担任爱奇艺首席内容官……这无疑是新媒体的契机,也是对传统媒体的挑战。

(四)行业饱和,学生过剩

一方面是从顶级国家媒体的辞职热,传统的岗位成饱和状态;另一方面,学习和向往这个专业的在校生和艺考生数量庞大,每年有大量的播音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往往与主持人无关。

二、电视媒体“播音主持人才”存在的问题

(一)机械化的播音机器

据有关媒体报道,日本智能机械人专家石黑浩在2014年的东京展出全球首个基于安卓系统的机器人新闻主播Kodomoroid。这位机器人主播Kodomoroid不仅说话流利,还颇具“幽默感”。那么,传统的新闻播音员是否会被制造出的类似“机器播音员”所取代?这从侧面也反映了“播音员”这项工作的机械化、可取代化、呆板化,如不少地方台主持人每期的台词都是“欢迎收看本期节目”“下期节目再见”。

如何让机械化的播音员不“机器”?这不仅是电视行业需要思考的问题,也是“播音主持”高等教育需要思考的问题

(二)人才同质化

电视媒体主持人风格雷同较多,人才“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大部分是“念稿型”“背稿型”,缺乏“个性张力”的主持人;高颜值型、甜美型等主持人充斥荧屏,同质化泛滥,风格、气质都十分雷同和相似,没有核心竞争力。

(三)互联网思维的困顿

互联网思维的核心是“用户”“开放”“分享”。当下不少主持人还是只会完成自己录像的部分,对于大数据的开发,线上、线下的互动还比较少。主持人需要树立“用户”的思想,进行精准化的定位,找到自己受众的核心观众群,实行精细化传播。

(四)顶尖人才稀少

各种主持人充斥荧屏,但能够被大家认可的“高端”“顶级”主持人却寥寥无几。国外被高度认可的编导型、记者型、全能型、评论型、专家型主持人在内地成为稀有动物。

(五)节目“去主持人”成常态

当下不少热门的综艺节目为了明星效应的凸显,明星在节目中承担了很大一部分的主持功能,弱化了电视台主持人的功能。《我是歌手》每一季都是竞演歌手中的选手充当“主持人”角色;《爸爸去哪儿》中的村长李锐只有宣布规则的时候有主持人的“职能”;《奔跑吧兄弟》是没有主持人的,几位奔跑成员撑起节目。俨然不少节目中节目“去主持人”成为常态,那专业的主持人又将做些什么呢?

三、“电视播音主持”课程存在的问题

(一)内容陈旧老化,课程落后于行业

现在使用的《电视播音主持教程》内容陈旧、老化,不管是选取的新闻素材,还是案例都是20世纪90年代的内容,明显与行业脱轨,与时代脱节。课程的内容重点还是将学生往“播”的方向培养,即使是节目主持人,也大多是有“念”稿型主持人。字正腔圆的语音技能与流畅的播读能力是早期的播音专业教育目标,但对主持能力的培养缺失,这与当前的传媒现状不完全匹配。

(二)应付录像作业,观摩实训失调

学生的学习态度不理想,布置的录像作业,前期感觉新鲜后半程就有应付的嫌疑。或者干脆把电视台的现成节目下载下来,只把主持人出像的部分换成自己的,行为敷衍。

课程的内容分为“理论”+“实训”,比例是1∶4,但是录像是每个同学轮着来,其他同学只能观摩,每次课程平均到学生个人头上也只有几分钟,观摩和实训的比例严重失调。

(三)选题视野闭塞,创新思维瓶颈

节目的选题视野狭窄,大部分同学的选题是寝室楼道、操场、垃圾桶,生活闭塞,毫无创新思维可言。每一期节目选题的重复率相当高,或者直接抄袭、下载已有的成片,缺乏创造性思维。

(四)团队意识淡薄,缺乏个性呈现

不少学生的节目只关注自己的出像部分,摄像、导播、题字器的播放等环节一概不关心,团队意识薄弱,丝毫没有意识到节目的产生是团队合作的产品。

此外,主持的特点、风格、气质雷同,缺乏个性化的表现。这样的节目是被观众遗忘、无法有收视率的作品。

(五)媒介素养缺失,人文基础薄弱

主持人的竞争比拼到后期是综合文化实力的较量,如果只会镜头前的“三脚猫”功夫,是很难在残酷的行业竞争中胜出的。从学生的作品呈现、选题策划、宣传包装等环节中,可以窥见学生浅阅读、碎片化阅读、视野狭窄的缺点,学生的人文基础薄弱,基本的媒介素养缺失,令人担忧。

(六)考核方式单一,能力构成不足

从目前的课程来看,课程的考核是独立完成作品。学生的作品只有任课老师一人观阅,没有与大众传媒接轨,未接受社会的评判,还有成长的空间。

从选题、录像、后期制作来看,学生的能力还不能满足当下的需求,缺少对于产品的外宣和包装、推广的能力。

四、解决策略

解决上述问题的核心是在教学的过程中运用各新媒体核大数据,实践“互联网”思维。要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手段,更新学生意识,使得学生在“互联网+”背景下能够应对行业新的变化和挑战。具体措施如下:

(一)更新教学内容,与行业高度融合

“电视播音主持”原有的教学内容中,电视播音和电视主持的部分分为理论概要、训练要点、训练材料的练习。即使录像,大部分同学选择的素材都一样,都是课本给出的内容,材料的年代甚为久远。

1.准播出状态要求。在改变后的教学中,选取最新的电视素材,以“节目化”的方式,以准播出状态为要求,分为录播、直播。直播状态:给出材料,短暂准备后即刻录制,训练学生录制的素质与心态。录播状态:给出节目主题,查找资料,完成节目。两者都需要策划、录制、后期剪辑包装。

2.加入“用户”思维。在课堂教学中,加入互联网思维中的“用户”思维。何为用户思维?就是精准传播、订制传播。课堂根据学生各自的特点、优势,在基础部分训练完后,倡导学生精确定制自己的优势品牌节目。

立志于新闻主播,多培养训练注意新闻敏感,从基层的出镜记者做起,积累新闻敏锐度,不是简单的“播音员”,而是有控制、点评、掌控能力的“主播”;立志社科服务类的节目主持人,可以从销售、家政等角度打磨;立志成为谈话类节目的主持人,可以研修“心理学”的相关课程。总之,要找准受众,精准定位、精准传播。

3.与新媒体亲密接触。教学内容不能仅盯着电视节目不放,在媒介高度融合的当下,在“互联网+”的背景下,课堂的内容要引入新媒体的节目特征、互联网“视频类”节目的新思维。制作的节目要改变传统由老师一人审阅的模式,放入互联网平台中接受检验。

当前,移动终端在教学中多重应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在学生中相当普及。应充分灵活运用各种移动终端,同时扩宽学生作品的播出平台及场域。

(二)加入竞争元素,协调时间的分配

播音主持学生在学习“电视播音主持”课程时,往往前期录像感觉新鲜,认真准备,但后期疲软懒散,应付对待。

1.良性竞争,促进学习。加入竞争的元素,每个单元进行公开的赏片点评,相互学习评比,评选出最佳节目、最佳进步奖、最佳主持人、最佳上镜奖等专业奖项。促进学生学习、完成节目作品的积极性。

2.看收视率,亦看态度。衡量节目的影响力是点击率和收视率。将作品放至互联网,用点击率和收视率的指标要求学生的作品,提高学生学习态度的积极性。

3.实践观摩,比例合理。调整实践操作与观摩的时间分配,利用一间录音教室,将视频节目所需的声、像元素分解开来,在“声”的部分着重笔墨。

(三)走出演播室外,激发创新思维

课程的大部分时间都集中在狭窄的演播室内,即使是查找翻阅相关资料,也是在密闭的小空间。

1.走到户外,感受真实。在课程中,应把学生带入真实的世界中,考察外景主持在开放景色中的表达语态、出镜记者报道的背景选择、与真实实物的呈现关系;在田地乡间发现选题,关注真实社会状态、多元选题内容。

2.横纵“分享”,迸发创意。展示往年的经典学生作品,对比同龄人的差距;精选国内外顶尖优秀的节目案例,深入分析,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形成新思维。运用互联网思维中的“分享”思维,集思广益,碰撞新想法。

(四)磨炼团队协作,培养主持真个性

规划学期节目呈现,按照独立作品、搭档作品、团队作品的模式,让学生多层次角度锻炼。个人能力既要过关,团队协作能力亦要重视。包括分工、统筹、导播、摄录像等分工,按照流程制作完成,以团队的整体作品评分,磨砺团队协作的能力。

按照“专家型”主持人的要求,培养学生呈现个性、表达态度,有个人风格标签。按照“体育类”“音乐类”“历史类”“财经类”的要求,培养有内容、有特长、有专业的学生。

(五)提升媒介素养,厚实人文重情怀

什么是媒介素养?李·雷恩尼(Lee Rainie)和巴瑞·威曼(Barry Wellman)在他们的新著《网络化:新的社会操作系统》(Networked:The New SocialOperating System?)提出在互联网推动下的“网络化个人主义”时代我们应该具有的新媒介素养(Networking literacy),包括图像处理能力、导航能力、信息的组织和联通能力、专注能力、多任务处理能力、怀疑精神以及道德素养。①百度百科:《新媒介素养》http://baike.baidu.com/link?url=_RvLAD6jUNqK1LcxjO6DrYfqjTbM1h-E2J-7ZlJ_75zIIsNXzRpfNRM44b9u6Zr bxSkHvZuaUGPr2i2y8b4_Aq。

培养学生在“互联网+”下的媒体工作人员的道德素养,不传谣、不信谣,有价值底线;多方位筛选、编辑、表达信息的能力;用视觉图像的处理理念,理解和表达信息。

加大人文情怀的培养,每个月一个班共读一本经典文学书籍,并用口语传播的方式,开主题读书会,分享读书心得和成果,并养成读书的习惯。厚实人文素养,提升文化品位,形成读书趣味,开阔眼界胸怀。

(六)多元考核指标,丰富能力重效果

课程的考核不仅是单交几份视频录像就结束,而是从选题策划、采集到出像录制、剪辑包装每一个环节都应有相应的考核指标。出像考察也包括服装、造型、化妆、表达等内容。出像仅仅是流程中的一个环节,不代表全部。对学生的“电视播音主持”的考察,从外向内延伸。

同时,在“互联网+”背景下,将节目当作“产品”经营,注重新产品的运用及推广。不仅注重线上的播出,也要注重线下的交流;多渠道、多媒体联合发布;塑造节目品牌并加大品牌宣传,吸引目标受众成粉;研发衍生产品,提高经济效益。将所有的节目上线互联网,这也符合互联网思维中的“开放”思维——将所有内容公开,接受社会对教学的检验,提升学生多位一体的能力。

吴樾,四川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猜你喜欢
主持人思维学生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赶不走的学生
学生写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