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文化景观的博物馆——以广东省博物馆空间的生产与塑造为例

2016-03-28 03:17
传播与版权 2016年10期
关键词:文化景观陈列广东

肖 红

作为文化景观的博物馆——以广东省博物馆空间的生产与塑造为例

肖 红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如今的博物馆已经成为一个不追求营利、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公开的永久性机构,其文化功能越发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作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部分之一,博物馆文化景观的形成依赖于空间的生产与塑造,其空间的形式是现在的,空间的内容却是过去的。本文将着眼于广东省博物馆,试图阐释其是如何在有限的内部空间中生产与塑造自己独有的文化景观并分析其话语表征,以期对我国综合性省博物馆的建设产生新的思考与启发,能够相互借鉴完善,求得新发展、新突破。

博物馆;空间;文化景观

博物馆发展到现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与关注,已经逐渐成为一个地方的标志性建筑。其文化功能、传播功能、教育功能也愈发被强调和凸显,这些功能也必须依赖某个空间的生产与塑造才能得以发挥。

一、博物馆空间与认识维度

“当代空间理论认为,空间并不是纯粹物理学或地理学意义上的客体,它具有社会性、历史性和文化性。博物馆正是这样一个包含着社会、历史、文化等多种元素的城市空间。”[1]而在传播理论中,哈洛德·英尼斯和马歇尔·麦克卢汉的研究总是备受关注。英尼斯的学术成果反映在文化地理学、马克思主义与批判理论、文化人类学以及阐释学中,他提出的“媒介时空倾向论”,试图展现时间与空间真正的变迁,认为“空间束缚型媒介轻便、可携带,而且可以在空间上得以延伸;时间束缚型媒介笨重、耐久,或者像口语传统,持久而不易损坏”[2]。从定理上看,意识的结构与传播的结构相类似。博物馆正是一个结合了时间与空间的存在,其空间的形式是现在的,空间的内容却是过去的,这些内容通过展厅陈列以时间为轴线、展品文物为媒介,如此空间便与时间很好地山区嵌合在了一起。英尼斯的研究同时也为麦克卢汉的“媒介即讯息”奠定了基础。博物馆正是通过一定的媒介向观看者传递信息的。正如恩格斯曾说过的那样:一切存在的基本形式是空间和时间。博物馆空间作为一种认知维度向人们陈列、展示,自然是离不开时间的束缚的。

二、广东省博物馆的空间设计

广东省博物馆自1959年10月1日落成开放后,现有藏品17万件(套)。2010年5月18日,作为广东省“十项工程”的重点建设项目和建设文化大省三大文化设施之一的广东省博物馆新馆正式对外开放。新馆总占地面积41027平方米,总建筑面积66980平方米,陈列展览面积达21000平方米。①详细时间和具体数据由广东省博物馆提供。新馆外形犹如一个精雕细琢的古代透雕宝盒,里面盛满各种珍宝。它的空间组织概念源于传统的象牙球,层次深远,展示了一层一层的隔断,吸引着观众层层而进。“容器”形象简明突出,色彩处理大胆,与广州歌剧院的砾石造型形成鲜明对比;层层相扣的建筑空间,为观众回廊、展厅和后勤提供了视觉上和实质上的分离,在保持宝盒完整性的同时,亦为每个展区提供独自运作的灵活性。它将是一个独特的文化标记,盛载着人们对展品欣赏的回忆。②有关新馆的空间概念组织来源网络链接:http://baogao.cnrencai.com/diaochabaogao/27114.html。馆藏端砚、潮州木雕、广彩瓷器、石湾陶塑、广州牙雕等传统工艺品极具广东地方特色;从古代到近现代,从历史、民俗、传统工艺到自然标本。参观区域包括基本陈列、临时展览和对外开放的公共服务区,共四层,外加两个夹层。其陈列与展览反映了广东的地方历史、文化、民族、民俗、自然变迁与发展等方向的情况,包括广东历史文化陈列、广东自然资源陈列、土火之艺——馆藏历代陶瓷展览、紫石凝英——端砚艺术展览、漆木精华——潮州木雕艺术展览等几大基本陈列。

每个展厅空间布局合理,参观流线顺畅,有效控制了观看节奏。展品陈列、文物摆放有主有次,突出重点,并在柜内配有丰富的说明性辅助信息。光线明暗也十分讲究,既满足了展示的基本功能,又提供了一个比较舒适的整体光环境,增加了参观愉悦度。如在广东自然资源陈列中,整体空间自上而下宽敞开阔,采用吊顶拉线的方式将展品悬在半空中,以水纹蓝色背景为衬托,并配合柔和黄光,使人仿佛置身海底世界①文中的图片均为论文作者肖红拍摄,未曾用过。。又如,在广东历史文化陈列中,把空间以专题的形式分为了四个部分:南粤源流、扬帆世界、继往开来和粤海风火,营造出浓郁的岭南文化氛围,可以使人迅速进入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展览开始就在背景墙上印有广东历史大事记,从接近展厅顶部的位置起到近地面,以灰色为底,具有追溯感和历史性。

三、广东省博物馆的文化景观构建

博物馆通过设计使其本身成为一种视觉凝视的文化场所,“文化被看成是生存于地球表层的人类,在特定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时期内,所进行的一切能对地球表层中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产生改变或影响的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的积累”[3]。博物馆通过空间的生产与塑造,将当地的文化特色与历史图景勾勒出来,通过景观来反映文化,构建出其独有的文化景观。文化景观是文化在空间上的反映,“它们既是历史的产物,又是历史的载体,反映的是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科学技术、宗教信仰、风俗民情等社会各方面的情况,而它们存在的过程中,又记载了历史发展进化中的各种信息”[4]。这些文化景观一定程度上就是对彼时彼刻的复制粘贴,它的发生与发展既离不开时间,也离不开空间,博物馆的存在就是在有限的空间内尽可能详实地再现当时的场景,记录和描述过去,时间和空间相互作用。

以位于四楼的广东历史文化陈列为例来看,其四个专题按照时间顺序向人们介绍了广东的历史文化风貌,突出展示了三大民系、海上贸易、近代广东等当地历史,表现了广东作为岭南文化的中心地、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祥地、近代民主革命的策源地、改革开放的先行地的独有文化特色。第一个专题“南粤源流”又分为三个部分:远古遗踪、民族融合和三大民系。远古遗踪陈列了广东境内目前发现的最早古人类——马坝人,以及和马坝人头盖骨一起发现的多种动物种属化石。以图片的形式展示了牛栏洞、陈桥村等遗址,这些遗址都是生活于岭南腹地的先民留下的印记,这些图片属于博物馆内平面的文化景观。民族融合讲述了西周以来岭北南来人口日益增多,他们带来了先进的文化与技术。在南越武王赵佗、俚人首领冼夫人等推动下,岭南诸越不断吸收中原文化,南北民族逐渐融合。等比例复制了秦汉时期沟通岭南与中原的重要通道“梅关”,这便属于博物馆内立体的文化景观。三大民系呈现了千姿百态的民俗文化。从秦汉时期“汉越杂处”开始,历经多次移民高潮,广东境内逐渐形成了以方言和地域为主的广府、潮汕、客家三大汉族主体民系,主要通过器物展品来表达当地的民俗文化。第二个专题“扬帆世界”所塑造的文化景观,突出体现了当时外国文化对广东带来的影响与变化。在“一口通商”的政策下,广州垄断中国海陆贸易近一个世纪,广州因而成为宫廷内大量奢侈品的供应地和全国奇异洋货的中转站,洋式建筑增多,因此博物馆在这个专题的构建上也采用洋式风格来呈现。展品多为照片和文物。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外销壁纸,题材以广东自然风物、市井风情为主,满足了西方人对中国的好奇心。它们的陈列兼备两种表达,一种是对博物馆内部构成的景观表达,说明当时外销壁纸的流行盛况;另一种是每幅壁纸本身画面所呈现的景观表达,描绘了当时社会的情景与现象,是对当时社会的反映与缩影。第三个专题“继往开来”以照片和文字为主表现岭南学术文化,梳理了近代广东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阐释了中国最早的留学生、社会改革家、民主革命家、杰出的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为挽救民族危亡和推动社会进步所做出的举世瞩目的贡献。最后一个专题“粤海风火”的呈现方式与专题三相同,也是以照片和文字为主梳理了广东军民奋起抗日的史实。后两个专题景观都蕴藏在照片中,真实记录了当时的人和事的历史文化。

根据上述分析,博物馆作为文化景观,在构建其内涵与意义时采用的方法主要是以下两种:一是通过外在人为的策划布置,按比例复原某个历史景观,使人仿佛置身于真实的环境之中;二是以图画或照片的形式描绘和表达某个场景,让人能够透过图画或照片体会彼时彼刻的人和事,理解那时那地的历史文化。无论自然景观还是人文景观,从广义上来说,一切景观都与文化有关,而博物馆所构建的独有的文化景观则用了一种时空结合的特殊方式,将这些景观一目了然地呈现出来,也是经过漫长发展演变的人类文明的产物。

四、广东省博物馆的话语表征

博物馆理应很好地诠释当地自己的历史文化、传统特色,没有任何现成的模式可以套用。要根据当地历史文化发展的脉络、展品自身的特点来陈列排布,并且能够使具有强烈象征意义的标志性文物得以重点展示,主次分明。

象征通过话语符号来表达,在博物馆空间中进行话语生产,此时话语的建构与形成体现出一种对权力的施展,并在博物馆的参观解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博物馆文化功能发挥效力大小的重要因素。正如莫利将后现代地理学的概念运用到传播过程中一样,博物馆空间的生产与塑造也涉及传播在社会空间和社会关系的建构中所发挥的作用。根据广东自身的地理特征,位于沿海地区天生就离不开水,自然形成其独有的海洋文化,在陈列中自然要突出表现海洋生物、海洋资源,构成霍尔所谓的意指实践的定型化。①相关论述见斯图尔特·霍尔:《表征——文化表象与意指实践》,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260-262页。每个地区的历史文化都是独特的,广东兼具岭南文化的中心地、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祥地、近代民主革命的策源地、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多重身份,“在这里,需抓住的是福柯将话语、表象、知识和‘真理’彻底历史化的方法,这与符号学的颇为非历史化倾向形成对照。他指出,只有在一种特殊的历史语境中内,事物才成为某种特定事物,才‘真实’”[5]。博物馆的话语实践也在空间的生产与塑造中体现真实,尽可能多让人们领悟历史,表征的内容也尽量与展陈事物相互一致,以便减少编码译码的认知差,平衡可能产生的不同解读方式②斯图尔特·霍尔在其《编码/译码》的理论中提出三种不同的译码模式:霸权意义解读、协商意义解读和抵抗意义解读。,使传递和接受信息都能更加准确丰富。“意义不被任何一方单独拥有,它通过对话建立起来,并通过对话人展现出来”[6]。博物馆空间里的所有布局展示就是这里所说的“对话”“对话人”产生的基础,其意义由策展人与观看者共同拥有。

[1]周根红.博物馆与城市文化的空间生产[J].东南文化,2010(6):108-111.

[2]詹姆斯·凯瑞.作为文化的传播[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111-135.

[3]吴必虎,刘筱娟.中国景观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4]单霁翔.走进文化景观遗产的世界[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10:42.

[5]斯图尔特·霍尔.表征——文化表象与意指实践[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47.

[6]武桂杰.霍尔与文化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2009:193.

肖红,云南大学新闻学院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文化景观陈列广东
中国货币通史陈列
中国货币通史陈列
毓庆宫惇本殿明间原状陈列的复原
不煲“仔”的广东煲仔饭
民国时期北平古物陈列所的陈列展览
现代道路交通文化景观探究与实践
广东舆情
对首尔梨泰院伊斯兰街道的文化景观解释
景德镇陶瓷文化景观变迁中的人地关系和文化认同
武夷山:作为“文化景观”的历史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