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媒体时代下公民话语权发展的问题与对策——以社交媒体为例

2016-03-28 03:17
传播与版权 2016年10期
关键词:话语权谣言舆论

程 弓

浅析新媒体时代下公民话语权发展的问题与对策——以社交媒体为例

程 弓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与互联网思维与意识的普及,传统媒体的舆论影响力与公信力不断被削弱,相对的,以网络社交媒体为代表的新媒体逐渐成为公民维护其舆论话语权和表达政治诉求的一种新渠道。但是,作为新兴媒体,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社交媒体对公民话语权的民主化推进既得益于其基于网络平台的自媒体身份,却也因此存在一定的隐患,就像一把双刃剑,利弊兼有。

新媒体时代;公民话语权;民主化;微博

本文主要以微博、微信为主战场的公民政见参与和权利诉求为切入点,通过对公民话语权概念的阐释与界定,简要梳理介绍了以社交媒体为代表的新媒体环境下公民话语权的发展现状及优势,同时,分析这一语境下社交媒体对公民话语权的维护与发展所存在的制约与瓶颈,如微博舆论环境的复杂、政府主体的公信力低等问题。本文将针对这些问题提出行之有效的对策,对政府、社会、公民如何利用新型社交媒体平台保障公民话语权的实现、舆论监督的保证、政治意见的表达提出具体的可行性建议,令公众可以理性、健康地利用社交平台各抒己见,参政议政,保障并促进公民话语权的健康发展与完善。

一、公民话语权的概念界定

中外学界从各个角度对公民话语权展开了不同的定义,哈贝马斯从理想交往行为理论的层面对此进行了分析,他提出著名的理想行为交往理论,强调公共领域的讨论是民主的最基本形式,是民主的根基的论断。其对公共领域的定义与探讨为公民言论自由的合理化实现提供了理论基础。福克斯和米勒从物理学的角度提出建立公共能量场,他们认为所谓的公共能量场是表达社会话语的场所,公共政策在这里制定和执行,公民的话语在这里得到交流、尊重和表达。笔者认为,公民话语权是相对于政府、媒体而言,全体公民(各国法定含义内)所享有的表达与其切身利益相关的想法与意见的基本权利,通过大多数公民的意愿形成一定的社会舆论影响,以达到某种政治目的或诉求。

二、以社交媒体为代表的新媒体时代下公民话语权的发展现状

由于我国正逐渐步入社会转型阶段,伴随的是经济发展由高速趋向稳定,民主法制化进程不断向前推进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社会矛盾与问题。贫富分化现象的愈加严重进一步促进了民众对社会不公的不满,间接导致了群体性事件频发以及公民对“发声”的渴望。但在传统的大众传媒主导时代,由于大众传播媒介特有的单向传播形式,公众往往无法随心所欲地表达自己的诉求,也无法被政府或者执政者、掌权者所倾听、关注。因此,尽管受众内心充满着表达的欲望和意愿,却只能作为被动的信息接受者,无法反馈或者主动传递信息。

近年来,公民关注的公共热点主要集中在一些民生、民权问题上,如重大政策实施问题、反腐问题、就业问题、房价问题、医患关系问题等。在这类舆论事件的讨论中,网络不仅作为一个发言的能量场存在,更是事件发酵的助推器,很可能引起政府的关注与重视,甚至促成民主法制“质”的改变与进步。在多种权力与声音的交锋中,传统的话语权格局正被改变。作为我国民主建设渠道的有力补充,新浪微博、微信这类社交媒体所代表的新媒介正通过海量和即时的信息制造与衍生、病毒式的传播速度和数以万计甚至百万计的覆盖人群,对我国的政治文明建设、民主化进程的推动以及公民话语权的合法维护与发展都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三、以社交媒体为代表的新媒体时代下发展公民话语权存在的瓶颈

众所周知的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物质生活的不断丰富导致人们对精神文明与进步的不断追求,民主法制的每一次里程碑式的发展都意味着人们捍卫与界定自身权利与权力的一次次尝试与探索。值得欣慰的是,广大公民的维权意识与参政意识逐渐增强。但是,令人感到担忧的是,当网民在参政议政、表达意见、维护并实现自己话语权的同时,仍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当网民在参政议政、表达意见、维护并实现自己话语权的同时,体制内是否存在一个完善的覆盖所有群体的话语权利保障机制?除了网络这一环境,公众是否能从其他途径表达政见或者寻求帮助?面对如此庞杂而无序的互联网环境,公民如何分辨真相,进而提出有效意见?政府又如何在保障公民话语权利得以实现的同时,合理规范社交网络的舆论秩序,进行行之有效的舆论引导?这些都是需要探讨和解决的。

(一)弱势群体话语权保障机制的缺失

根据网络社交媒体“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特点,如新浪微博,似乎营造出一种人人可以畅所欲言的舆论氛围:只要会说话,就在这里拥有话语权。事实上,只要稍微剖析一下就会发现这是不现实的。要在微博上或任何其他网络媒体上发言,最基本的条件是拥有网络和基本设备(手机、电脑),虽然目前我国的网络普及率比较高,但仍然不到50%,况且网络铺设的优先选择是城市,对于一些比较贫瘠偏远地区的农民来说,通电、通车等都是困难,网络、电脑或者智能手机更是如天方夜谭遥不可及。这就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网络舆论的片面性,一般部分弱势群体和边缘群体在网络上根本不存在。

(二)相对紧张的“发声”环境

尽管近年来我国在推进民主进程的道路上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表面上看公众似乎可以在网络上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但是在笔者看来,很多民主以及法治成果的取得都是被动的甚至是建立在“血”的教训上的。随着网络技术特别是微博这类社交公共平台的发展,部分精英学者或知识分子对民主思想的带动与启蒙,很多公民在逐渐意识到自己的发言权、对政治决策的决定权等权利之后,开始积极在网络上发言,表达政见,对公权机构提出质疑等。但是,即便是在相对自由的网络平台上,公众也时刻面临着正当的话语权被剥夺,甚至常常因为维护个人权利而面临可能的牢狱之灾。诚然,每个人都应为自己说出的话负责,这里的话语权并非指仰仗权利而制造、传播谣言,而是正当地表达自己的意见与态度。

(三)庞杂的信息舆论场

以微博为代表的网络媒体平台具有开放、迅速、门槛低等特点,这使得公民在网络上进行意见表达与政治参与的热情更高涨,但是,难以忽略的是,网络发言的低门槛、匿名性及病毒式传播常常造成谣言的滋生、网络暴力的产生甚至群体性事件的爆发。这类行为对社会稳定与人民正常生活造成一定危害,对公民拥有的合理正当的话语权也是一种伤害和否定。网络时代,微博、微信往往作为谣言的加速器,令谣言在短时间内以几何级的速度蔓延,造成线上及线下的双重传播。另外,当有突发性公共事件发生时,势必会引爆话题热点,成为网友热议的焦点,并且借助微博形成一种舆论力量,甚至可能蔓延至现实生活,引发群体性事件。

微博这样的社交媒体平台,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在网络上,基本没有身份的限制,每一个人都可以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当有突发性公共事件发生时,也比较容易引爆话题热点,成为网友热议的焦点,并且形成一种舆论力量,甚至可能蔓延至现实生活,引发群体性事件。

四、以社交媒体为代表的新媒体时代下公民话语权的保障与完善

(一)建立完善的网络话语权保障机制

国家在为弱势群体提供一定的物质保障的同时,应当尽可能及时地关注他们的意见表达和利益诉求,对其具有代表性的网络言论予以重视,不仅为其营造一个自由发声的空间,对其提出的问题及困难予以解决,令人民的权利真正落到实处。这就需要建立一系列的保障机制。政府社会保障部门在新浪微博建立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公众账号,如开通针对农民工的公共账号,作为一个农民工与政府进行即时沟通的网络平台,时刻关注农民工的发言与需求,并且定期为其答疑解惑,也能为政府制定相应的政策和规定提出可行性建议。

(二)制定合理的管控机制

相对传统媒体而言,由于微博等自媒体的特有属性,决定了其网络环境的自由和无序,也造成了谣言的滋生与高速传播。尽管各类门户网站都在治理谣言等负面效果方面进行了努力,如新浪微博就制定了微博使用的一系列规定,还设立了微博小秘书和举报功能等,这种功能是一种行业自律,效果虽然有限但是对谣言的出现和蔓延起到了一定遏制作用。比较理想的状态是政府能够在予以微博空间最大限度的宽松与自由的同时,实时监测谣言或者群体性暴力等事件的发生,这样既保证了公民话语权的不受侵犯,又能预防谣言及暴力事件的发生。

[1]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M].曹卫东,等译,北京:学林出版社,1999:125.

[2]查尔斯·J.福克斯,休·T.米勒.后现代公共行政——话语指向[M].吴琼,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72.

[3]周裕琼.2012年中国谣言传播特征解析与应对策略[M]//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NO.4(2013).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103.

[4]姚宝权.“风险社会”视域下的“微博暴力”探析[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3(7):135.

程弓,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话语权谣言舆论
中国使馆驳斥荒谬谣言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当谣言不攻自破之时
中国如何争夺LNG市场话语权
谣言π=4!
谣言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应提升贫困群众话语权
“社会共治”中的话语权争夺战
谁能引领现代舆论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