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创新理念推动成渝产业协同发展研究

2016-03-28 00:10张爱民张蜀艳
成都行政学院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成渝两地协同

●张爱民 张蜀艳 易 醇

以创新理念推动成渝产业协同发展研究

●张爱民 张蜀艳 易 醇

设立成渝经济区既是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重点,也是中国统筹区域经济,实现东西部地区协调发展的关键举措。按照《成渝合作共筑成渝城市群工作备忘录》,2020年,成渝经济区将成为国家重要的统筹城乡发展先行示范区和国际知名、国内领先、辐射带动西部地区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在全球经济不景气,中国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宏观背景下,实现这一目标必须深刻认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所处的时代性特征和成渝经济区自身的特殊性,突破常规思路,抓住双方合作共赢的战略制高点,通过创新思维构建更加和谐的产业关系,在经济领域率先实现突破。

创新;成渝产业;协同发展

成渝经济区位于中国西南地区,北接陕甘,南连云贵,西通青藏,东邻湘鄂,不仅是中国重要的人口、城镇和产业集聚区,也是引领中国西部地区加快发展、提升内陆开放水平、增强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支撑,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由于历史原因,尤其是重庆成为国家第四个直辖市后,成渝两地产业竞争多、合作少,发展不协调、不平衡的矛盾一直存在。在中国经济整体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找准双方合作切入点,构建互惠共赢的产业发展格局,共同打造中国经济发展新增长级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更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一、成渝产业发展现状和问题

西部大开发以来,成渝经济区已形成以大中城市为依托“四圈一带”的空间格局:即以重庆市区为中心的汽车、摩托车、电子信息、医药、工程机械、仪器仪表、电器设备、商贸、物流等产业布局;以成都市区为中心的电子信息、生物制药、重大装备、工程机械、食品、轻纺、新材料、农业、商贸、金融等产业布局;以川南城市群为主体的天然气化工、盐化工、硫磷化工、能源、材料等产业布局;以川中、川北、川东为主体的天然气、轻纺、农牧业以及农副产品加工业等产业布局。同时,沿成绵、成乐铁路和高速公路沿线,形成了以电子信息、生物技术、新材料、医药、重大技术装备、运输设备等为主的成德绵乐高新技术产业带。随着对成渝经济区认识和实践的不断深入,两地建立起的高层协商对话机制在打破市场封锁、加强协作配套、共建基础设施、提供服务体系等方面不断突破。目前两地已经开通7条高速公路和4条铁路,建有两条川电入渝的输电线路,通过四川每年输入重庆的电力超过140亿千瓦时[1]。同时,经贸往来日益频繁,成渝互为两地最大的经贸伙伴城市。2014年,成渝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76万亿元,占全国的5.49%,成渝经济区的整合效应日趋明显。

与此同时,成渝经济区的发展也呈现出一些问题,一是表现为区域内产业关系松散,专业化协作程度不高。自重庆从四川分离成为中国第四个直辖市后,经过近20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相对独立的产业体系,就单一区域来看这些产业体系的构成都有其合理性和必然性,但如果将成渝置于同一规划区中,则存在大量因产业同质,分工不合理而导致的恶性竞争矛盾。同时,由于区域内央属企业多、国有企业多、军工企业多,这些长期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运行的企业习惯于在既有的行政区域范围内进行生产经营,缺乏对市场足够的敏感和尊重,导致两地企业联系松散,未能有效发挥出应有的聚集效益和规模效应。二是成渝同属大城市带大郊区,二元结构特征明显,三次产业缺乏有效互动,失衡矛盾突出。突出表现为非农产业对农业反哺不足,农业产业化、现代化水平低,农业生产产业链短,农产品精深加工不足。三是两地城市首位度都明显偏高,三次产业空间分布失衡。拥有高新技术的现代化产业大都集中在重庆市和成都市中心区域,外围地区产业现代化水平明显滞后,区域内发展差距不断加大。

二、成渝地区产业协同发展的新机遇

(一)“新常态”为成渝产业协同发展注入新内涵

2012年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呈现出许多不同于以往的巨大变化:经济开始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方向转化,增长速度由高速转向中高速,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结构调整从以增量扩能为主转向存量与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经济推动力由主要依靠要素和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2]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早已熟悉的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段基本结束,而个性化、多样化消费逐渐成为主流;二是传统产业相对饱和,但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一些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投资机会大量涌现;三是低水平引进正在被高水平引进取代,单纯的强调出口转向进出口平衡;四是新兴产业、服务业、小微企业作用更加凸显,生产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将成为产业组织新特征;五是供需关系发生转换,普遍的供给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传统产业供大于需,既面临全面化解传统产能过剩,又要通过市场机制探索未来产业发展方向;六是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人口红利开始下降。技术进步和管理创新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新动力;七是能源资源趋紧,生态环境空间压缩,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将成为主要方式;八是全面刺激政策的边际效应明显递减,市场机制在经济发展中的决定作用不断增强。[3]这些新特征的出现要求成渝两地重新审视传统发展模式的不足,准确把握新常态带来的深刻变化,深入思考推动经济发展的新动力,以更大的格局、面向未来的眼光、全面创新的思维引领成渝经济跨上新台阶。

(二)“两带一路”战略为成渝产业协同发展搭建了更高的平台

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依托黄金水道建设长江经济带,是国家着眼构建对外开放和区域发展新格局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为新常态下成渝产业互动发展提供了历史性机遇。首先,“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将显著提升成渝经济区在中国对外开放新格局中的战略地位,使其由对外开放的内陆凹地变为前沿高地,成为中国制造由陆路走向世界的桥头堡。“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作为国家发展战略,覆盖空间大,涉及领域多,必将引致高强度的投资效应,为两地经济发展带来巨大市场空间和消费需求,有利于吸收劳动力就业和消化过剩产能。依托于长江黄金水道资源,蓉欧快铁、渝新欧快铁以及航空港形成的立体交通格局,成渝可以更加方便地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和两类资源,更快融入世界经济发展大局,在中国经济版图中占据更大份额。其次,两大战略突破了将经济发展水平作为区域划分主要依据的传统思路,将产业互动至于更广阔的经济空间中。“一带一路”东联亚太经济圈,西接欧洲经济群,经济总量约21万亿美元,不仅是世界跨度最长的经济大走廊,也是世界最具发展潜力的经济带。长江经济带横跨中国东中西三大区域,覆盖11个省市,面积约205万平方公里,人口和生产总值均超过全国的40%。沪汉蓉和蓉欧大通道将经济发达的长江三角洲地区与经济发展较快的华中地区、人口稠密的成渝地区紧密联系起来,促进了东中西部地区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资源快速流动,使特大型中心城市和区域特色中小城市产生新的协作与竞争,为三次产业在更广区域协同互动提供了平台。第三,两大战略将对外开放与对内搞活结合起来,通过连接东中西部地区,使对外开放拥有更加坚实的产业基础。两大战略的实施使成渝地区由相对保守的内陆地区变为对外开放的前沿,迅速提升的区域化、国际化视野将加快促进两地建立起更加适应市场要求的体制机制,为产业协同互动提供可靠的制度保障。

(三)《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的出台为成渝产业协同发展指明了方向

《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是指导成渝城市群未来发展的总体性规划。该《规划》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发展理念,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新的发展动能。《规划》提出以强化重庆、成都辐射带动作用为基础,以创新驱动、保护生态环境和夯实产业基础为支撑,以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家级城市群为目标,建设引领西部开发开放的城市群,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同发展格局;以建设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为抓手,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辐射带动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以一体化体制机制建设和双向开放平台建设为切入点,推动形成城市间资源优势互补、功能分工合理、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生态环境共建共享的格局,充分发挥对长江经济带的战略支撑作用,拓展发展新空间。《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的通过和实施不仅为两地产业协同发展营造出前所未有的外部发展环境,而且从顶层设计的高度指明了产业协同互动的方向。

三、促进成渝产业协同发展的思路和举措

成渝两地同处长江上游四川盆地,山水相连、历史同脉、文化同源、人文相通、经济互融,历史上一直有着密切的经贸和文化往来。同时,成渝两地也是西部地区发展基础最好、资源承载能力最强、发展潜力最大的区域。作为西部地区相邻最近的两个区域中心城市,在自然空间上拥有诸多相似性,在经济空间上拥有广泛的互补性,在社会空间上具有大量的同质性和融合性,在文化空间上具有更多的同根性和接纳性,这种密切的多维空间联系为成渝两地在更大空间范围内实现产业协同,推动经济提质增效提供了坚实的基础。[4]因此,只要尊重规律、思路明确、措施得当、坚定不移地加以推进,成渝协同发展必将走入新的辉煌。

(一)建立互信体系,树立同城思维

成渝经济区涉及两个不同的行政区划,各自独立的利益诉求导致两地在经济发展中必然出现行动上的差异甚至冲突。双方应该正视而不应该忽略甚至漠视这一差异,否认各自利益的存在不仅难以消除矛盾,还可能引起合作过程中更多思想上的误解和行为上的对立。因此,双方应在互信互利的基础上建立起清晰的利益调节机制,形成投入和收获,利益和责任、风险和收益对等的分配机制,以制度保障双方各自利益的理性预期。双方可依据国家产业政策,结合成渝自身发展现状和目标,与国家和省市“十三五”规划衔接,制订成渝经济一体化发展规划。在成渝经济区内实行统一的财税、金融、产业、土地和就业等区域政策,促进市场公平竞争和要素的自由流动。成渝两地应在达成区域发展共识的基础上,立足双方产业基础和特点分工协作、抱团发力,实现优势互补,错位发展。通过深化产业合作,拓展产业链条,加快两地在交通、信息、产业、市场、公共服务和生态文明一体化等领域建设,加强在科技教育文化交流、人力资源建设和旅游开发等方面合作,推动协同发展、联动发展,产生“1+1〉2”的效果,不断提升区域产业整体竞争力。

(二)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完善协调机制

成渝两地经济合作涉及两个具有不同利益主体的行政区划,需要进行大量有效、及时的沟通。一些重要信息的缺失、滞后、不透明甚至误判不仅会在两地间形成难以消除的隔阂,有时甚至会对长期合作带来致命的伤害。成渝两地政府应高度重视信息共享平台的建设,通过加强组织领导、有效互动和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完善成渝两省(市)高层联系会议制度和工作推进机制,健全地区之间、部门之间的协调联动机制,建立起“决策层+协调层+执行层”的双边合作工作机制,明确分工,落实责任。通过制订《成渝产业协同发展规划》,建立重大合作项目审核“绿色通道”,推进行政服务一体化,加强两地信息沟通;通过健全《成渝产业协同发展规划》实施的督查机制,及时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确保成渝经济区产业协同不断取得实效。两地应树立起“竞争是动力,合作是战略”的全局性意识,以同城性思维来辩证性地来看待双方的竞争和合作,从有利于成渝经济区发展的战略层面统一规划布局,在思想和行动上高度统一。双方应根据国土综合开发治理的原则和成渝经济区总体规划,确定各自合理的区域分工和专业化方向,及时沟通信息、科学配置生产要素,从而形成能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具有区域特色,以专业化生产为核心的产业体系。

(三)厘清政府与市场界限,完善两者协同作用

在推动成渝两地产业协同发展中,既要重视政府的引导作用,又要积极运用市场的办法、改革的思路、创新的精神推动交流合作,促进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在区域内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加快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不断增强区域集聚效应和扩散效应,加大对周边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共同打造新的区域增长极。实践证明,完全的市场机制和单纯的政府计划都有其自身无法克服的难题,前者会造成两极分化,公共品缺失,引起经济的频繁波动和资源的浪费;后者则会扭曲商品的生产关系和分配关系,破坏市场供需平衡,损害经济的可持续性。因此,在推动成渝经济区产业协同发展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打破行政藩篱和区域分割,消除体制机制障碍,构建起区域一体化市场体系,充分调动要素主体的能动性,让生产要素在更大范围内有序流动和优化配置,努力实现互利双赢。另一方面,政府在不错位、不越位、不缺位的前提下注重引导市场合理预期,通过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来克服市场失灵,保持区域经济稳定,保护公平竞争,均衡公共服务。要按照《决定》要求划清三个边界:一是把凡是能由市场形成价格的全部交给市场,政府不进行不当干预;二是把市场机制能有效调节的经济活动作为政府审批的边界,取消对市场机制能有效调节经济活动的审批,对保留的行政审批事项要规范管理、提高效率;三是把市场不能发挥作用的领域作为政府的补位边界,政府则加强发展战略、规划、政策、标准等制定和实施,加强市场活动监管,加强各类公共服务提供。[5]

(四)坚持错位发展,构建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经过多年发展,成渝两地已经形成各自比较完整的产业体系,双方应立足既有优势,取长补短,形成相互补充,错位发展的格局。要以在全国乃至国际市场具有竞争力和影响力的产业为切入点,从壮大产业规模、培育产业集群,优化产品结构、统一市场体系、实现产业配套等方面入手,不断提高成渝经济区优势产业的积聚力和竞争力。同时,对两地现有产业关联程度进行分类,按照双方产业关联程度分为关联系数最强、较强、一般和较弱等几个层次,并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产业协同策略。如对关联度较强的产业,双方应进一步加强产品结构优化整合,在分工上更加细化,在增量上做加法,共同打造出有品牌知名度和区域特色的优势产业。而在关联度不高的产业领域,则应深入研究寻找结合点,通过对既有产业链的补充、挖掘和延伸提升其关联度,构建起两地互补配套的产业发展新格局。对于已经过剩的产业,双方则应本着区域利益最大化的原则,在充分沟通的基础上相互理解、相互尊重,通过协商实现有效降低成本,有序消减产能的目标。

[1]王俭林.协力推动成渝城市群建设 书写成渝合作新篇章[N].重庆日报,2015-05-22.

[2]习近平.新常态是一个客观状态[DB/OL].人民网,2016-05-13.

[3]李慧.新常态九大特征[N].光明日报,2014-12-24.

[4]程必定.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新型城市化道路——简论成渝试验区的发展思路[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01).

[5]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成渝经济区建设 促进全省区域协调发展的决定[Z].

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5947(2016)06-0046-04

作者及单位:张爱民,中共成都市委党校经济管理学教研部讲师,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经济学(四川 成都 610110);张蜀艳,生物技术与科研管理专业研究生,成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处,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发展、创新管理(四川 成都 610218);易醇,四川省政府办公厅,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经济学。(四川 成都 610016)

2016-10-20

责任编辑 李尚

猜你喜欢
成渝两地协同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川渝杂技同献艺 两地联袂创品牌
《富春山居图》为什么会分隔两地?等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养虾人都惊呆了!4月之前投了这个苗,萧绍两地超九成用户成功卖虾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融岚两地的红色记忆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成渝双城到同城
基于Shift-share的成渝产业结构效益与竞争力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