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 学
我国休闲文化发展:现状、特征与展望
◎ 秦学
摘要: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休闲文化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从休闲文化内部各要素看,主要表现为:休闲产业与休闲经济发展迅速,休闲物质基础渐趋厚实;休闲消费和休闲生活成为国民的重要生活方式,休闲成为一种社会建制;国民休闲意识与休闲满意度增强,休闲素质与休闲文明提高。从休闲文化总体特征上看,表现在三个方面:中西融合、与时俱进、形成“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当代休闲文化内涵与风格;多元并存与主流引导,形成“和而不同、和谐包容”的当代休闲文化格局;休闲文化整体质量不高,内部差异显著,发展措施有所偏差。
关键词:休闲文化 发展状况 表现特征 中国
休闲文化是指一定历史阶段中,社会群体(部分或整体)在休闲生活中所形成的反映其休闲特征及社会状况的全部物质与精神现象的总和,它表现为休闲物质文化、休闲行为文化和休闲精神文化三个方面。休闲物质文化是指与休闲生活相关的自然环境条件、物质设施及其构成的景观与环境状况。休闲行为文化是由人们的休闲生活表现出来的习俗传统、制度规则、行为模式等诸要素的综合。休闲精神文化则是指人们在休闲生活中所反映的观念意识、心理状态、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内在精神世界的总体状况[1]。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休闲和生活文化源远流长,在新中国成立以前,中国历经了几千年的传统社会延续,休闲文化至近代发生了剧烈变化。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不仅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增加了社会财富、提高了综合国力,而且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促进了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在休闲生活和休闲文化领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呈现出多姿多彩的景象。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健康快速发展,我国休闲产业体系已经建立,休闲经济规模急剧扩大,国民休闲消费被大大激发,中国特色的休闲文化逐步形成。休闲物质文化、休闲行为文化和休闲精神文化都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一)休闲产业与休闲经济发展迅速,休闲物质基础渐趋厚实
1. 旅游休闲业快速发展且呈现出多元化趋势
旅游本质上是一种休闲方式,改革开放以来各种新兴的休闲类旅游方式层出不穷,自驾游、自助游、房车游、定制游、互助游等自主、自由、放松、新潮、深度、多元的旅游方式,是国民休闲意识增强的具体体现。在休闲趋势引导下,近年来涌现了一大批新的旅游产业模式和形态,如邮轮旅游、分时度假、产权酒店、休闲房车、城市休闲综合体、休闲社区等,为旅游业增加了新的活力。我国旅游业的各种供给也迅速增长,旅游对相关产业的带动融合趋势加强。不仅带动了交通、通信、餐饮等行业,也越来越深入地与农业、工业、商业、文化、房地产、娱乐演艺、体育等产业融合。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旅游目的地国家和第二大旅游客源国,旅游业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提高并跃居世界前列。
2. 文化休闲业迅速崛起且充满生机活力
国家在文化相关产业领域的投资大幅度增加,公共文化休闲机构数量稳步增长,效益明显提高,政府投入增加。受众休闲需求推动电影、网络游戏、动漫等行业快速发展,我国已成为世界上广播影视覆盖大国和制作大国。2010年网络视频用户规模达到了3.88亿人,94%的网民在网上看电视。我国网络游戏产业收入已远远超过传统的三大娱乐内容产业——电影票房、电视娱乐节目和音像制品发行的收入,电影电视动漫、网络动漫、手机动漫、动漫演出、动漫衍生产业发展异常迅速。传统出版业中休闲类出版物增加,数字出版引领文化休闲新时尚,包括在线阅读、手机阅读、手持式阅读器阅读等方式的数字图书阅读开始普及,国民各类数字媒介阅读率达到了24.5%。演艺产业在变革中发展,旅游演艺进入快车道,在文化院团改革和演艺市场开放的背景下,民营文艺表演团体纷纷兴起,特别是在农村和基层,民营文化表演团体已成为文艺演出市场的主体。近几年,演艺与旅游频频联姻,旅游演艺成为新亮点。目前在全国各重点旅游城市和旅游景点定时定点上演的旅游文化演出超过200台(场),资金投入20多亿元。
3. 体育休闲业增长强劲且渐成热点
全民健身成为中国体育发展三大目标之一,体育产业化、休闲化和社会化已成为我国体育发展的总体趋势。体育休闲服务快速发展,公共体育场地设施日趋完善,逐渐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休闲健身需求。体育与旅游融合,体育旅游成为热点。一批集体育、旅游、会展、商贸于一体的体育旅游项目渐成品牌,有效地促进了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带动了地方经济发展,提高了区域知名度和国际影响力。社区体育休闲、农村体育休闲越来越受到重视,以社区体育为重点的城市体育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社区体育已成为社区居民生活方式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特别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年广州亚运会、2011年深圳世界大运会的召开,更加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城乡体育设施建设、体育产业发展和居民体育休闲活动的开展。
4. 其他休闲产业发展迅速且异彩纷呈
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休闲化趋势加快发展,传统产业也融入了休闲元素,附加了休闲功能,为国民休闲生活提供了广阔的产业平台和物质环境。主要有休闲农业、休闲工业、休闲商业、休闲房地产业、休闲保健业、休闲教育业、休闲餐饮业。休闲农业包括休闲种植业、休闲林业、休闲渔业、休闲畜牧业,休闲工业主要有休闲服装业、休闲用品制造业、休闲食品工业、休闲装备制造业和工业观赏服务业,休闲商业主要有休闲步行街、休闲商业城、会展中心、大型shopping mall等,休闲房地产业包括休闲房地产建筑业、休闲房地产经营管理业(休闲物业管理),主要有休闲住宅、休闲会所、度假地、产权酒店、酒店公寓、养老酒店、培训基地等。这些“非核心”休闲产业,在各自的主体产业领域内融入了休闲元素后,显示出强劲的发展势头,综合效益和产业价值迅速提升,对核心休闲产业起到了有力的协助和推动作用。[2]
(二)休闲消费和休闲生活成为国民的重要生活方式,休闲成为一种社会建制
近年来我国逐渐进入到“休闲时代”的门槛,休闲消费成为拉动内需、刺激经济增长、应对金融危机的重要手段。我国居民人均GDP在2003年就超过了1000美元,2009年接近3700美元,正处于旅游业爆发性增长阶段,广东、浙江等发达地区超过了6000美元,北京、上海和广州三个城市更是率先突破了1万美元。我国居民的休闲消费正处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已经经历的加速升级阶段,城乡居民的休闲消费向大众化、多样化、高层次发展,休闲消费占据了国民消费总额的半壁江山:115天的节假日消费占全年销售额的50%;周末消费占每周销售额的50%;每晚6时以后的消费占全天的50%。旅游度假、体育健身、文化娱乐、餐饮购物、保健疗养等休闲活动如火如荼地开展,休闲成为国民的重要生活方式,并有望成为社会生活的“中心环节”。2011年我国居民休闲消费中最核心部分的规模大致在28568亿元,相当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5.53%,相当于GDP的6.05%。其中国内旅游休闲的总人数约为22.53亿人次,国内旅游休闲的总花费约为16200.54亿元人民币,城乡居民家庭文化娱乐类的休闲消费支出为4081亿元,城乡居民全年休闲体育消费总额约为2874亿元。[3]
“国家倡导、政府引导、社会组织、公众参与”的全民休闲成为一种社会建制,休闲纳入国家的总体发展战略。国家和地方政府相继颁布实施了旅游、文化、体育等行业的一系列发展政策和措施,引导行业规范发展,引导国民形成文明、健康、科学的休闲生活方式。2006年4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在杭州举办的“世界休闲博览会”和“世界休闲高层论坛”上,发表了题为《积极发展休闲服务,不断提高生活质量》的主旨演讲,这是中央政府首次阐述对休闲服务和休闲业的态度。2009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特别强调,“加快发展旅游休闲消费”,12月在《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中,明确部署“积极发展休闲度假旅游”“制定国民旅游休闲纲要”;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强调“要适应群众生活的多样化、个性化需要,增加文化娱乐、体育健身、休闲旅游、教育培训、家政服务等消费,引导消费结构升级”。
为进一步适应社会休闲发展的大好形势,2008年国家实施了《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推行带薪休假制度,增加了五个传统节日为法定假日,国民休假制度更加合理,除此以外,目前全国约有38个少数民族节日由当地政府或人大做出了放假规定。人们更加注重旅游和休闲方式的选择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国务院亦颁布了《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有效地保障了公众的休假权利。2011年我国正式将每年的5月19日定为“中国旅游日”。2009年以来,先后有广东、浙江、江苏、山东、江西、北京等地推出了地方性的“国民休闲计划”,许多地方政府向居民发放旅游休闲消费券。国家旅游局牵头有关部门正在制订全国“国民旅游休闲纲要”。相关金融机构推出了“旅游消费信贷”。此外,休闲相关行业部门加强合作,共同推动国民休闲活动的开展,营造优良的休闲文化。2011年以来,随着国家战略逐步转到以“民生”为主轴的发展方向上来,一系列惠及休闲发展的新政策陆续出台;受政策面的有力支撑,我国休闲发展正在走向内生性转型、机制性增长、资本性驱动、科技性引领和持续性发展的新路径;随着收入增长,我国国民休闲需求逐步多样,休闲消费呈现新高,休闲发展环境得以全面改善。在产业层面,休闲领域成为投资热点,各路资本都将投资重心放在文化、旅游、体育等休闲领域上,百亿以上的投资屡见不鲜,相关投资呈排浪性增长。特别是地方及民间投资层面,休闲领域的投资异常蓬勃,涉及投资金额超过1万亿人民币。休闲产业已与城市经营、地产增值等紧密结合在一起,休闲产业正在构建新的发展模式,巨量资本所产生的力量,将迅猛地重塑休闲格局、加剧产业竞争、创新休闲业态。新的休闲方式正成规模,小型豪华酒店、租车自驾、“微旅游”、虚拟旅游、房车旅行、做周末农夫、微博、团购、在线视频、在线社交、秒杀、电子阅读、看3D电影、过圈子生活,每一种新的休闲方式的背后,都是全新的生产方式、供应体系和对新休闲趋之若骛的海量人群。[4]
(三)国民休闲意识与休闲满意度增强、休闲素质与休闲文明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发生了急速转型,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加重、竞争加剧、压力加大,许多人在学习、工作、家庭、人际关系等方面面临着很大的压力,身体“亚健康”和各种“生活方式病”困扰着人们。通过休闲,包括运动休闲、娱乐休闲、康体休闲、文化休闲等休闲生活,个人收到了身体放松、情绪调剂、精神愉悦、心智发展、兴趣和爱好提升、特长与个性张扬、人际关系恢复的效果,促进了个体身心和美、家庭和睦、人际和平、社会和谐;通过休闲活动,人们增强了休闲意识、提高了休闲技能、培养了良好的生活方式、更加热爱生活、珍惜生命、增强了幸福感;通过休闲文化建设,优秀的传统文化得以弘扬与传承,优良的生活风尚逐渐建立起来,和谐的社会风气逐渐形成。近年来,正确的休闲意识、理性的休闲消费、高雅的休闲行为、健康的休闲内容、科学的休闲方式、文明的休闲方式渐成社会主流风尚。国民的休闲素质总体提高,尽管存在一些不尽人意的现象,但是整个社会风尚在休闲中得以净化、提升。休闲文明越来越深入人心、润泽社会,融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于一体,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休闲文明建设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内容。国民休闲意识、休闲素质和休闲文明成为休闲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中西融合,与时俱进,形成“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当代休闲文化内涵与风格
今天我国的休闲文化,是基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并融入了西方文化,与时俱进而成的社会主义休闲文化。它的“体”是古今兼备、中西融合、生机勃勃,它的“魂”仍然是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魅力无穷,而它的“灵”则是当代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思想。今天的中国人,无论是在衣、食、住、行等基本的物质生活方面,还是在休闲、娱乐、学习、运动等精神文化生活方面,可以选择和享用的物质财富和精神产品可谓琳琅满目、眼花缭乱。休闲生活和休闲文化中既有古人的智慧,更有今天的创造,既有中国的精髓,也有外国的光鲜,形式多样。像中医保健疗养、传统养生文化、传统的体育项目、西方的现代娱乐、中国的“唐装”、西方的“西服”、中国的轿子、西方的奔驰、中国的古装戏、欧美的科幻电影、中国的古民宅、西方的现代建筑……尽管如此,但是中国人的民族性格、休闲观念、生活习惯、思维方式、交往习俗等无不受传统文化——儒家思想的潜移默化,表现出独有的东方特色。无论中国人走到世界哪个角落,举手投足、言谈举止间无不闪现出中国儒家文化的“魂”,具有非常强烈的身份识别和民族印记。当代中国人的休闲生活,尽管包含有西方生活方式的某些内容,但那种内向稳重、简单平静、中庸和贵、讲究气氛、追求和谐的休闲伦理、休闲风尚和休闲境界是很难改变的。
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建基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科学地指出了当前和未来休闲文化建设的方向和路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等思想、理论和目标,为我国的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休闲文化建设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开辟了新的道路。改革开放以来,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我国的休闲文化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极大地满足了人民群众的休闲消费和文化娱乐需求,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促进了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
(二)多元并存与主流引导,形成“和而不同、和谐包容”的当代休闲文化格局
在全球化与东西方文化交流背景下,我国休闲文化表现出复杂多样、多元并存的特点。不同于改革开放前的“大一统”式休闲文化,当代我国社会成为一个世界休闲文化的“大熔炉”,古今中外各种文化背景下的休闲方式在我国都有表现,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休闲方式异彩纷呈、相映成趣。开放地区、繁华都市里西方最现代、最新潮、最激荡的休闲方式屡见不鲜:迪斯尼(乐园)、迪斯科、爵士乐、赛马、高尔夫、蹦极、博彩、瑜伽……中国传统的休闲方式也随处可见:太极养生、沐浴保健、琴棋书画、观花赏鸟、云游山水……当代最普遍的休闲娱乐方式更是遍布城乡各地:广场舞、KTV、网络交流、在线娱乐、动漫游戏、休闲购物、假日旅游、周末度假……偏远闭塞地区的安逸休闲生活也受到关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三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儿”。都市人的现代娱乐,光怪陆离、激动人心,乡村地区的观光休闲,引人入胜、浪漫恬静;沿海地区的滨海度假、亲水嬉戏、海底探秘人潮涌动,平原水乡“小桥流水、乌篷穿梭”韵味无穷;山区高处览胜、林中游憩、攀岩探险魅力无限。知识分子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商人的觥筹交错、度假放松,农民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各得其乐。我国56个民族,孕育了56种休闲文化。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饮食、服饰、语言、音乐、舞蹈、婚丧、节庆、禁忌、娱乐方式,彼此包容、相得益彰。不同宗教信仰的民族和群体,有自己的宗教生活习惯和禁忌,有各自的休闲生活方式和生活文化,彼此尊重、和谐共处。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多元化的休闲文化和而不同、和谐包容、和睦共处。在传统社会,儒家思想所熏陶的休闲文化成为这个大家庭的文化主脉,包容着不同文化的各自成长,引领着不同文化的现代化走向。在当代,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休闲文化统领多元休闲文化的发展,成为未来我国主流文化和价值体系。
(三)休闲文化整体质量不高,休闲文化内部差异显著,休闲文化发展措施有所偏差
研究发现,我国居民的休闲生活内容整体上比较单一,休闲活动主要以家中的各项活动居多,而在家中,则以看电视、上网、做家务为主;户外健身、旅游、度假等动态、有益身心的活动偏少。休闲生活空间比较狭小,尽管有外出旅游的时候,但总体上限于家中、小区,户外活动较少。居民对休闲生活和休闲文化的满意度不高[5]。居民中仍有一部分人,休闲生活方式不文明、不健康、不科学,甚至有丑陋、庸俗、邪恶的生活风气滋长。一些人“玩物丧志”“饱暖思淫欲”“今朝有酒今朝醉”“大吃大喝、铺张浪费、奢侈豪华、追求虚浮”,物质生活放纵、精神文化生活贫乏,缺乏明确、高雅的生活理想、信念和目标,休闲生活中缺乏高雅的思想情趣和品位,低俗生活方式蔓延。
我国是地域广阔、东西南北差异很大的多民族国家,人口众多又分布不均,社会转型导致社会分层加剧,导致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社会群体、不同民族的休闲发展极不平衡,休闲文化差异性显著。东中西部之间、城乡之间、不同社会群体之间、不同家庭和社区之间、不同组织和团体之间,在休闲意识、休闲观念、休闲素质、休闲行为、休闲品位、休闲满意度等各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异,休闲形成了不太“和谐”的局面。
从近年来各地大力发展旅游休闲产业、提高居民休闲生活的政策措施的效果来看,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休闲文化的硬件建设“硬”,软件建设“软”现象较为突出。近年来,各地都兴建了一大批旅游休闲、体育、文化娱乐设施,像各类城市公园、游乐园(场)、城市广场、体育馆、游泳馆、会所、健身房、旅游度假区、酒吧、影剧院、歌舞厅等等。城市越来越“绿化、亮化、美化”,农村各种休闲娱乐文化设施也逐渐多了起来。但是在组织城乡居民有效开展休闲活动方面,做得很不够,许多休闲娱乐场馆、设施“门可罗雀”甚至常年关门。政府和社会不太重视对居民的休闲教育与培训,即使是有限的宣传与引导,也是不系统、不规范、投入不足。一些群体和个体的休闲权利得不到保障,一些群体的休闲机会被剥夺,休闲公平问题日益突出。
我国休闲文化建设,成就与不足并存,任重道远。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前无古人、举世瞩目,其开创的理论领域和实践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为我国的休闲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展望未来,我国的休闲文化建设,继往开来,高举马克思主义的旗帜,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为纲领,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世界先进休闲与生活文明为借鉴,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价值标准,以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到本世纪中叶,我国休闲文化将发展到和谐、成熟、文明的高级形态,中国特色休闲文化体系得以建立,与社会其他发展要素和谐共进,成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的重要支撑和重要表征。
参考文献:
[1]秦学.和谐文明视域下休闲文化与生活风尚建设: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15.
[2]刘德谦等.《2010年中国休闲发展报告(休闲绿皮书NO.1)》[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0:12-22.
[3]刘德谦等.《2012年中国休闲发展报告(休闲绿皮书NO.3)》[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2:7-8.
[4]刘德谦等.《2012年中国休闲发展报告(休闲绿皮书NO.3)》[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2:4.
[5]张雅静.休闲文化生活支持体系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67-98.
(责任编辑:陈丁力)
Leisure Culture Development in China: Present Situation, Features and Prospect
Qin Xue
Abstract:Since reform and opening up in the past 30 years, enormous achievement has been seen in China’s leisure culture development. Firstly, leisure industry and its relevant economy have provided a solid foundation. Secondly, leisure consumption and leisure activities have become people’s basic lifestyle and thus a social format. Thirdly, people’s sense of leisure and their level of satisfaction have greatly enhanced, while the whole nation’s leisure quality and civilization has significantly improved. The features of China’s leisure culture includes: Chinese and Western leisure cultures combining together while keeping pace with the times, forming a modern style; harmonious because of its multicultural coexistence and mainstream guidance; room for quality improvement,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different areas or groups and ineffective development measures.
Keywords:leisure culture; present situation; features; China
作者简介:秦学,广东财经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教授、博士,美国旧金山州立大学访问学者,研究方向为休闲文化与生活方式、旅游规划与管理、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基金项目】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构建国民休闲与生活教育体系的理论与路径研究》(GD13CGL16)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12
doi:10.3969/j.issn.1674-7178.2016.0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