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运行规律与财经智库建设

2016-03-27 23:24高培勇
财政科学 2016年11期
关键词:财经智库成果

高培勇

智库运行规律与财经智库建设

高培勇

追溯以往,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岁月中,作为中国财经科学研究的两大学术重镇,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财贸所)和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财科所)一直比肩而行,不辱使命,双双为中国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和巨大进步做出了自己的独特贡献。

立足当下并展望未来,在全面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攻坚战中,作为服务于党和国家重大财经决策的两大专业化、实体性智库,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财经院)和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财科院)又将携手共进,以进一步打造更加成熟和定型的智库体制机制、贡献高质量研究成果的努力,共同引领中国特色新型财经智库的建设方向。

感念于财贸所和财科所、财经院和财科院如影随形般的成长历史和前行脚步,时值财科院成立60周年之际,借用《财政科学》这个平台,我想结合财经院过去5年中所走过的智库建设经历与大家分享一些体会。

一、智库建设应遵循其特殊规律

随着智库建设被提至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在时下的中国,各种类型的智库正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然而,世间万物皆有各自的运行轨道,作为一个以提供决策咨询类成果为主的学术产业,智库有其大不相同于一般学术机构以及其他类似机构或活动的深刻内容——智库的特殊运行规律。

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建设,当然要从智库运行规律的把握入手。由特殊规律认知到功能特色定位,到体制机制构筑,再到体制机制的进一步成熟和定型,可以说是智库建设躲不开、绕不过且行之有效的一条必由之路。这意味着,智库建设的重心或重点须一直锁定于与智库运行规律相匹配的体制机制构建或再造。

二、智库的学科建设应有自身特色

无论是作为一般意义的智库,还是作为专业化的财经智库,都不能没有学科建设。学科建设的灵魂在于“排兵布阵”,有别于高等院校等一般学术机构主要着眼于学科、学位点建设的“排兵布阵”,致力于智库建设的“排兵布阵”,理应体现自身的特色。这就是,学科与问题并重,多学科会诊问题。

做如此的选择,主要是考虑到:

1.进入智库视界的问题,基本上是综合性的。智库所从事的,也多属于跨学科、跨专业的研究。因而,智库不能拘泥于学科和专业界限,擅长什么,就研究什么;有什么学科、专业,就研究什么学科、专业领域的问题。

2.即便综合性的问题,跨学科、跨专业的研究,也不应是“万金油”,而须建立在专业化研究的基础之上。或说是,应以专业化支撑综合性研究。

3.财经院并非高楼万丈平地起,它是以原财贸所为基础组建的。无论以往的财贸所还是今天的财经院,它所具有的一个既重要、也是我们一直引为比较优势的特点,就是多学科、多专业并存。

4.立足于研究需要和自身特点,财经院理应跨越以往多“以问题为导向”的智库学科建设思维局限,而探索建立一种多学科之间、多专业之间的交叉整合机制,以多学科、多专业的比较优势破解跨学科、跨专业的综合性问题。

三、智库应走开放性研究的道路

鉴于研究对象越来越趋向于综合,也鉴于人员编制总是有限的,更鉴于新问题、新变化不断涌现,各种疑难杂症层出不穷,作为智库,既不可能遇到什么问题,就建立什么学科、专业,也不可能固守相对狭窄的学科、专业视角去面对复杂多变的现实世界。我们只能在立足自身学科、专业优势的基础上,寻求跨学科、跨机构、跨部门的合作,走开放性研究的道路。

为此,我们做了如下两方面尝试:一是在院党组的支持下,组建了以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学部委员和相关研究所所长为主要成员的“财经院学术顾问委员会”。另一是着眼于巩固和扩大与境内外学术和智库机构的交流合作,新签和续签了一系列同相关机构的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寄希望于以此建立一种稳定的学术交流和信息共享机制,加强同相关学术和智库机构的联系并保持常来常往的开放性格局,借力外部资源,完成跨学科、跨专业的综合性问题研究任务。

四、智库应实行供需有效对接

作为智库,财经院的研究成果应是具有针对性的,应是在“直接触摸而非间接揣摩”的状态下形成的。只有达到如此境界的决策咨询成果,才最具有效性和针对性。而要达到这一境界,最好的办法就是与服务对象直接、密切地联系在一起,通过搭建常态化互动平台,实现供需有效对接。把决策需求及时传导到智库,把智库研究成果顺畅提供给决策者,让智库更加有效地参与决策咨询(李伟,2015)。

可以选择的实现供需有效对接的办法之一,就是“智库共建”。比如2012年7月,中国社会科学院与审计署签署“关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共建项目的协议”,以财政审计研究为主线,在学科建设、课题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实行全面合作,共同建设财经院。又如2014年11月,中国社会科学院与国务院研究室达成战略合作意向,共同建设依托于财经院而组建(实行一套人马、两块牌子)的“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政策研究中心”。以服务于国务院经济决策作为中心定位,既可让财经院智库研究接上地气,清晰地发现问题、瞄准于解决问题,又可让财经院智库成果有专门渠道上达中央。

可以选择的另一个实现供需有效对接的方法,可称作“对口跟踪”。具体而言,就是在继承财经院同相关政府职能部门传统业务联系的基础上,按学科、专业和研究人员的研究专长分解责任、确定对象,实施“对口跟踪”服务,使得财经院与相关政府职能部门之间形成一种如两个齿轮间的“咬合”状态关系。如财政经济研究部及其研究人员对口联系财政部、审计署、国家税务总局及其相关司局,贸易经济研究部及其研究人员对口联系商务部及其相关司局,服务经济研究部及其研究人员对口联系国家发改委、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旅游局及其相关司局,综合经济研究部及其研究人员对口联系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国务院研究室及其相关司局等。

五、智库应打造协同作战的机制

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学者,历来有居家科研的偏好、单打独斗的习惯以及十年磨一剑的追求。然而,作为智库的财经院,所面对的或是亟待解决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或是应急性的决策咨询需求。凡属重大问题,往往都是综合性问题。凡属应急性需求,往往都要限期提交成果。显然,必须适当改变上述的偏好、习惯和追求,而打造一种新的适合智库运行的有利于协同作战的机制。

比如弹性坐班制。根据研究任务需要,在相关研究部、室或负有特定研究任务的研究人员中实行弹性坐班制,具体规定每周坐班科研的时间。

又如研究例会制。一般可每双周举行一次固定例会或根据情况不定期举行例会,交流研究体会、沟通研究信息、部署研究任务。

六、智库应立足于一线调研的基础

理科研究往往离不开实验室,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学者则擅长于思辨,鉴于智库成果的性质系“人命关天”——一旦进入决策并付诸实施,便会对党和国家的事业全局以及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产生影响,甚至是十分重大的影响。所以,借鉴理科研究的特点,我们强调,财经院所从事的所有智库类课题,所有智库类的分析和政策建议,都不能仅仅理解为研究人员的个人主张或学术观点,必须重实情,立足于一线调研,掌握第一手资料。并且,要以“两不”——不坐而论道,不隔岸观火——为标准,以“两贴”——贴近现实,贴近决策——为目标,对研究成果进行全面检验。

七、智库成果的评价应兼容学术与实践

学者往往十分在意学术评价,供职于智库的学者自然也不例外。目前在各类学术机构中运行的学术评价办法,大都是针对学术性成果的特点而制定的。倘若不能建立一个适应于智库成果的学术评价标准和制度,则无论是称职的智库队伍的形成和稳定,还是有用、管用、能用的智库成果的产生,都会出现一系列问题。

综合分析,很有必要从如下三个方面入手探索建立一种兼容学术与智库成果的评价制度:

其一,在充分论证智库研究和学术研究、智库成果和学术成果之间关系的基础上,形成有关“智库成果是学术研究的最高境界,智库研究是学术发展的最高阶段”的广泛共识,让智库研究和学术研究、智库成果和学术成果彼此交融,互长共进。

其二,将决策咨询成果纳入研究人员的学术成果考评范围,使决策咨询类成果和学术性成果在同一平台上同时实行全面评价。

其三,借鉴消费者对商品和服务评价的机制,建立以智库服务对象,如政府、企业、社会等为主体的评价机制,把解决国家重大需求的实际贡献作为核心标准,加强绩效评估(袁贵仁,2015)。

惟其如此,方可实现学者型人才向智库型人才的成功转化,促进学术研究成果向智库研究成果的成功转换。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邢荷生)

猜你喜欢
财经智库成果
验收成果
财经日历
工大成果
“健康照明”成果聚焦
财经阅读时代
“三医联动”扩大医改成果
微智库
微智库
智库能为我们做什么?
财经神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