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主体视角探析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改革

2016-03-27 15:13杜朝辉
重庆与世界(教师发展版) 2016年10期
关键词:体育课主体体育

吴 广,杜朝辉

(重庆工商大学 体育学院,重庆 400067)



从主体视角探析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改革

吴 广,杜朝辉

(重庆工商大学 体育学院,重庆 400067)

为了给大学体育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理论参考,从主体教学思想内涵、意义出发,采用文献资料法对大学体育课程运用主体教学思想的重要意义和实践方法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大学体育课程主体教学思想的运用是当前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的需要,是尊重大学生个体差异的必要选择,是促进大学生形成终身体育意识的有效途径。大学体育课程主体教学思想的运用可通过公开自主选课途径、分层教学、改革教学方法、注重课程内容设计、改变课堂教学组织和教学方式,以及通过教师继续教育改变教学思维等方法来达成。

主体视角;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改革

伴随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大学体育的发展经历了几次大的调整与变革。从先期的“运动技术论”到“身体素质论”,然后是最近的“阳光体育”与“终身体育”思想等,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从连续多年对比上看,大学生的健康体质水平并没有得到明显提升,反而呈现下降的现象,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这可能与学生并没有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相关。一直以来,国家都高度重视学生体质健康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体育文件,2014年6月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文件就要求在校大学生,养成良好锻炼习惯,至少要学会两项终身受益的体育锻炼项目[1]。该文件确立了大学体育课“体质健康与终身体育”思想观,指明了今后一段时期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方向,对大学体育课程改革与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2016年又出台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2016]27号),将学校体育工作纳入政府绩效考核指标,学校体育工作被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从而也使学校体育工作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由于我国高校学生生源地分布较广,地域差异性比较大,各个学校在体育课程教学中,所面对的教学对象主体性存在着较大差异,在大学体育课程教学实施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性是值得研究的课题。

一、主体教学思想的内涵

主体教学思想是以学生为主体,通过优化教学环境、平等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形成注重培养学生内在兴趣、尊重学生个性差异、激发学生的探索性和创新意识,以及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一种教学活动。主体教学思想虽然是20世纪80年代我国教育界提出来的,但其实自古以来,国内外一直都存在“尊重差异、因材施教”的思想,从中国的孔子、蔡元培、陶行知到国外的亚里士多德、夸美纽斯、卢梭、杜威、布鲁纳等,均从不同角度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论”思想。伴随社会的发展,人们认知水平提高,社会生活行为方式出现了新的变化,大学体育课中主体论教学思想越发突显其重要性,对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与有效提高体育课堂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大学体育教学中应用主体教学思想的意义

(一) 主体教学思想是大学体育课堂教学改革的需要

体育教学是一种通过身体练习最后达到身心共同发展的一种教学过程,课堂上师生物理距离近,有别于数理化文史之类的室内理论课堂教学,是可以做到师生共同参与、共同融入同一课堂情境的教学。好的体育课堂可以让学生身心愉悦、体质提高、师生融洽、人际关系改善、意志品质得到提升,但是现今的大学生存在喜欢体育却不喜欢体育课的现象。笔者2015年对本校200名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有30.5%的大学生认为体育课堂没有达到自己想要的效果,19.5%的大学生认为体育教师课堂上讲授过多、身体练习过少,29%的大学生认为体育课堂过于枯燥无味并氛围紧张,从侧面反映出高校体育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归结起来,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学生体育意识薄弱,缺乏上体育课的内在激情与动力,大学体育课的吸引力尚不足,学生未从内心深处意识到体育课的意义以及体育锻炼的价值,缺乏内在兴趣;(2)课程设计未真正从学生学习的视角、学生的兴趣、学生的体育能力以及学生的心理等方面加以考虑;(3)教师教学方法一层不变,教学组织形式缺少创新,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据了解,相当部分体育教师,工作二三十年从未进行过教育教学方法方面的研究,他们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教学设计一直沿袭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主导思维,不能完全适应现代思想活跃的大学生的心理需求。

(二)高校大学生存在主体性差异的必要选择

主体论思想首先承认个体差异, 大学体育的主体是大学生,而进入高校的大学生多数来自不同省市、不同地域、不同家庭,他们有着不同的体育基础。在中学阶段,不少学校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与农村学校,由于体育师资薄弱、场地器材匮乏,体育活动与体育项目的开展受到较大限制。尽管如此,大部分农村中学生身体素质仍然可能表现较好,这部分学生的身体素质可能主要靠劳动参与获得,不是靠科学的体育锻炼获得,所以这部分学生往往表现为体育锻炼的能力相对较弱。对于城镇的中小学校,虽然体育硬件设施相对较好,但由于升学压力等因素的影响,尤其高中阶段,经常存在其他理论课挤占体育课的现象,造成了部分学生高中毕业时,没有学会体育的一些基本技术和达到相应的身体素质要求。所以,学生进入到高校后存在体育基础、体育意识、体育行为良莠不齐的现象。

现在大学生除了体育基础身体素质存在差异外,心理素质健康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近年来,我国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发展很快,父母因忙于工作而减少了与子女交流沟通时间。特别是农村留守儿童,这部分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缺乏父母的关爱,在身心发育上问题突出,在排解负面情绪能力差异性突出,易形成诸如“焦虑”等心理问题。进入大学后,大学生又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加大了大学生学习、生活压力,另加上处于青春期的情感困惑得不到有效排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不可忽视的。有研究显示[2],1993-2009年,我国大学生焦虑、抑郁呈现逐年增高趋势,且和男女性别无关。丰富多彩的运动可有效培养人的顽强意志品质,改善人的智力,增强人的自信心及自我控制能力[3]。

总体来说,目前中学阶段的体育课程体系和实施体系与高校的体育课程体系之间并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相互之间是脱节的。大学生在体育基础、体育意识、体育行为良莠不齐,心理素质健康个体差异突出现象,伴随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也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存在,注重学生主体性差异是大学体育教学的必要选择。

(三)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需要

笔者在往几年的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从中明显感觉出高年级学生运动能力不如低年级,通过对本校2015年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数据统计显示,低年级(大一、大二)的体测不合格率为10%,高年级(大三、大四)的体测不合格率高达32.8%,从数据上看,高年级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明显弱于低年级大学生。就其原因,一方面是现在低年级(大一、大二)有体育课,而高年级(大三、大四)不上体育课有一定关联性,另一方面也说明相当部分大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意识和体育锻炼习惯,被动性大于主动性,没有建立起积极的体育生活方式。

大学体育作为学校体育的最后阶段,体育课程的实施过程,对大学生的体育态度、兴趣习惯、体育素养、技能结构的完善产生重大影响。如何提高大学生对体育的兴趣,提高他们上体育课和课外体育锻炼的热情,帮助他们建立良好体育生活方式,除了进行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外,强化大学生的主体性是提高他们兴趣、形成终身体育意识的一个重要途径。

三、主体教学思想在体育教学改革中的应用

(一)广泛开展公开自主选课模式

体育教学活动要从学生的内在需求出发,自主选项是一种较好的手段和途径。这是尊重学生差异的一个重要举措。大学生的体育意识、体育兴趣、体育基础、体育能力各不相同,开展自主选课模式是尊重差异的最好办法,让不同体育素养的大学生选择各自需要的、擅长的以及感兴趣的项目,有利于调动学生体育参与的主观能动性。这需要高校在软件、硬件条件方面共同支持和配合,如领导重视、经费和制度保障、体育场地设施的完善等是必要条件,包括支持体育部门师资培养和场地器材建设、尽可能多地开设出不同的体育项目供学生选择,真正做到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从而达到有效实施。目前,很多高校的三自主选课,做到了部分自主,在项目开设上往往难于满足大学生的需求,由于师资不足、场地器材不足,只能做到限选,即有限的项目和有限的项目人数。

(二)开展体育教学改革

1.分层教学与个性化发展

大学生可能来自城镇,也可能来自乡村;可能体质好、技能高超,也可能体质差、技能较差。采用分层教学有针对性地设计体育基础课程和体育高级课程,供刚入校的大学生选择。从学生视角来设计教学、组织教学、评价教学,关注学生的需求,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个性化发展,这种尊重差异、因材施教的思想是主体教学思想的具体体现。目前,很多高校实施体育俱乐部制,尽管效果还不尽人意[4],但是很多业界人士仍然认为是一个发展趋势,如秦纪强推介的“选项+俱乐部”模式[5],吴晓阳的“选项课分层教学与课外俱乐部一体化教学模式”等均认为是一种较好的教学模式[6]。体育课堂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内在需求和兴趣的培养,这将有利于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这也是“以人为本”的具体表现。课内分层与课外俱乐部制相结合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将有利于区别个体差异性与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和个性化发展。

2.教学方法改革

目前,全国兴起了声势浩大的教育教学改革浪潮,慕课、翻转课堂、对分课堂等教学方法改革如火如荼,打破了传统的教师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的模式,体育课程同样面临着教学方法改革的挑战。建构主义的教学方法主张教师与学生平等的关系甚至是“颠倒”的关系,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指导者和兴趣培养者,而不是知识简单的传授者,教的不是知识,而是发现知识的过程和方法,将建构主义的思想运用于体育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才能真正实现。因此,从学生主体性出发,采用翻转课堂、对分课堂、研究型或者探究式、合作式教学方法甚至通过网络教学等,依据不同学生的体育基础和体质水平分类指导,做到真正的因材施教,充分体现出建构主义的思想,将有助于充分调动学生体育学习积极性,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3.注重体育教学内容的设计

大学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部分,是学校体育的最后阶段,每个大学生有了中小学12年的学习,学生们对体育课也有一定的了解认识,掌握了一些基本的体育知识与技能。但是,先前对体育知识的学习与基本技能的掌握还主要是一些被动的接受,对体育活动兴趣的建立,也仅是停留在情感领域的低级层面,还不足以形成对体育稳定持久的价值观。伴随着文化知识的积累与自身机体和心理不断成熟完善,大学生对体育课的学习,将由被动学习向主动锻炼迁移。

在课程内容设置上要结合中小学体育课程的周期性变化,注意与中小学体育课程的衔接;在课程实施中,因教学过程虽然具有一定的预设性,但它本质上是生成的[7],要根据课堂教学现场出现的情景适时调整教学方法与手段。现许多高校主要采用自主选项班级教学模式,班级人数多,学生差异性也较大,教师除了大众化的教学手段,更要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突出学生个性化发展。 伴随科技进步,网络技术发展很快,学生获取相关体育知识途径便利化,对老师提出了跟以往不同的要求。老师要以学生为中心,加强对学生的引导、鼓励、督促,核心是把知识转化为个体的需要。兼顾体能训练与运动兴趣的培养,达到体质健康与终身体育运动思想的建立。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意识,让学生明白锻炼好身体不仅是自身需要,更是家庭、社会、国家的需要,身体健康不单是个人的问题。在体育课程教学改革中,要强化以力量、速度、耐力、柔韧为主的素质类练习,明确在一定运动负荷下的身体素质练习是掌握运动技能的基础,师生对运动负荷有个正确的认识。

另外,高校体育课一周一次,按照生理规律,一周一次的体育锻炼难以达到和维持体育锻炼效果,因此课外训练与课外体育辅导是高校体育课堂的延续,要实现一周至少一次的课外锻炼,体育俱乐部是一种较好途径,即一周“一次课内体育+至少一次课外俱乐部训练”模式。

4.注重教学内容的合理组织实施

以学生为主体,但并不意味着一味按着学生的想法组织教学。体育课堂要达到体育锻炼的目的和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就需要通过合理的教学组织学会一两项运动技能,同时课堂内必须承受一定的运动负荷量,所谓没有忍受肌肉“痛苦”的快乐,都是达不到运动效果的运动。许多学校在“三自主”模式下,学生选择体育科目时,喜欢选时尚而运动量相对小的体育项目,这导致了体育课堂教学达不到相应锻炼效果。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体质健康需要一定的运动负荷来支撑,体育课区别于其他文化课最显著特点就是必须承受一定的身体运动负荷。有运动负荷就会产生累、疲劳甚至疼痛的感觉,疲劳消除后人体精神面貌会更好,这也是体育的魅力所在,有研究也表明中等强度的体育锻炼能够降低大学生的焦虑和抑郁水平[8]。

从认知角度看,体育课是通过身体练习与思维活动的交互结合,从而达到对体育知识与技能的掌握。身体练习时通过对肌肉多次往复的刺激,全身的协调应变,方能形成动作概念。学生运动技术技能的掌握,只有通过在运动中教师对学生的不断的纠正与矫正运动技术,把运动技术转化为运动技能,学生不断的“过度练习”把运动技术内化为自动化的运动技能并赋之于个性特征。体育运动技能的发展需要个体投入更多的时间、精力,有目的地对一种技能进行练习,提高操作水平。没有经过持久、高强度的训练,是不能达到熟练的操作水平的[9]。因此,只有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和合理的课堂组织,才能达到使学生既学会运动技能又承受相应运动负荷的目的,才能达到相应的锻炼效果和教学效果。

5.体育教学方式的改革

现在,许多高校体育教学采用男女分班教学模式。其实对于部分项目的教学可以考虑男女生合班的教学方式。据对重庆工商大学的大学生调查显示,87%的男生、53%的女生表示愿意男女生合班上体育课,从生理角度讲,体育课以健身、提高体质目的为主,只要项目不是特别强调体力上的差异,男女生合班上课是可行的,如健美操、体育舞蹈、瑜珈、武术、健身气功、乒乓球、羽毛球等项目;从心理学上讲,大学生处于异性相吸特别强烈的年龄阶段,合班上课,符合大学生心理特点,有利于提高体育课积极性。东南大学的冀民、高力翔曾经做过一个实验“男女分合班授课制对大学生体育学习态度的影响”,结果发现,合班授课的男女生表现更为积极的态度,更有利于新技术的学习[10]。

(三)体育教师不断接受继续教育

相当部分体育教师尤其中年体育教师,教育观念落后,多年的教学经验积累形成了固定的体育教学模式,体育课教学变得简单易行,无意中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不愿意随着学生需求的改变而改变自身的教学套路,形成了部分课堂枯燥无味,学生主动积极行差教学效果不佳的结果。要改变这种现状,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体育教师改变传统体育教学观念、不断接受继续教育是必然要求。除了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还需要加大教师继续教育与专项业务培训力度。不断提升业务水平、 学习新项目,不断丰富学生选项课,满足不同运动技能水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跟上时代变迁的步伐。

四、结论

以上研究显示,主体教学思想是适应大学体育课堂的教学思想,体育教学中充分运用主体教学思想有利于改变传统教学模式、适应高校大学生主体性差异、有利于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体育课程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学生主体性,需要进行综合性体育教学改革,从学校选课模式、教学模式以及教师自身观念等方面进行改革。当前,中小学体育课程也在进行着较大的变革,小学体育课时增多,中考将体育成绩计入总成绩,体育成绩会不会计入高考成绩这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总之,配合中小学体育课程的变革,高校体育课程加大与中小学体育课程的衔接,以学生为中心进行体育课程的设计、教学与课外锻炼,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和个性特点,这将是当前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的核心和重要任务。

[1] 教育部办公厅.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的通知[EB/OL].[2014-07-17].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3273/201407/171180.html.

[2] CAKIR Q,KASIMAY O,KOLGAZI N.Stress-induced multiple organ damage inrats is ameliorated by the antioxidant and anxiolytic effects of ergularexercise[J].Ce11BiochemFunct,2010,28(6):469-479.

[3] 袁萍,兰剑,曾全寿.浅析体育运动对大学生焦虑状态的影响[J].赣南医学院学报,2009,29(5):727-728.

[4] 张俊.湖南高职体育俱乐部教学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4(19):43-44.

[5] 秦纪强.高校体育课程“选项+俱乐部”模式构建与实施[J].体育文化导刊,2015(11):141-143.

[6] 吴晓阳.普通高校体育课实施分层教学的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2,35(9):115-120.

[7] 李启迪.体育教学生成性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33(11):83-86.

[8] 余文斌.不同锻炼方式对大学生焦虑和抑郁的影响差异性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31(10):1386-1387.

[9] 卢竞荣.体育学习的多角度分析及其过程的深层认识[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31(6):818-820.

[10]冀民,高力翔.男女分合班授课制对大学生体育学习态度的影响[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2,26(6):184-185.

(责任编辑 张佑法)

Explore and Analysis College Sports Curriculum Teaching Reform from Subject View Angle

WU Guang, DU Zhao-hui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Chongqi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67, China)

The literature from the subject teaching thought connotation and significance of university sports course with subject teaching thought important meaning and practical methods were studied, so as to provide a theoretical reference for the teaching reform of the university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the use of ideas of university sports course subject teaching is the needs of the reform of college P. E course, and is to respect students’ individual differences and promoting the students to form the consciousness of lifelong physical education in an effective way. The use of ideas of university sports course subject teaching can be reached through the open self selection approach, hierarchical teaching, reforming teaching methods, paying attention to course content design, changing the organization of classroom teaching and teaching methods and through continuing education for teachers to change teaching thought etc. methods.

subject view-angle; college sport; course; teaching reform

10.13769/j.cnki.cn50-1011/d.2016.10.020

2015年重庆市教委教改项目(153086)

吴广(1974—),男,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训练。

吴广,杜朝辉.从主体视角探析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改革[J].重庆与世界,2016(10):93-97.

format:WU Guang, DU Zhao-hui.Explore and Analysis College Sports Curriculum Teaching Reform from Subject View Angle[J].The World and Chongqing, 2016(10):93-97.

G642

A

1007-7111(2016)10-0093-05

猜你喜欢
体育课主体体育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体育课
技术创新体系的5个主体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上好期末三节体育课
"三个结合“上好室内体育课
一堂遗憾的体育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