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忱
浅谈大学生不同依恋类型与依赖型生涯诀择的关系
●孙忱
国内关于大学生依恋的研究正处于初步阶段,主要在两个方面:一个是研究各种心理特征与依恋的关系;另一个是研究依恋对婚恋关系的影响。把依恋与心理健康等方面联系非常紧密,但同时忽略了依恋特征对其他研究领域的影响。如:依赖型生涯诀择、职业心理等。故有必要将依恋与依赖型生涯诀择联系起来进行研究。
依恋;依赖型生涯诀择;心理健康
张春兴认为:“依恋是人际间在感情上甚为接近而又彼此依附的情形,所谓相依为命”。以上定义均强调了成人依恋是个体与他人形成强烈的情感联系,说明成人依恋是一种情感,不是认知过程;是强烈的,不是微弱的;是指向他人的,不是自我的。但它与其它亲密关系相比具有以下两个特征:一、亲近性,个体寻求并试图保持与依恋对象的接近,与之分离会感到痛苦;二、安全性,当遇到困难或威胁时,会转向依恋对象寻求慰藉和帮助,从而把依恋对象作为一个安全基地。而其它的亲密关系主要体现为一种交往需要,并非依恋情感。大学生依恋也必须具有这两个特征的信息。而且大学生这个特殊群体还有自己独特的特征:一方面,大学生交往对象较多,与不同对象之间的人际关系有不同的工作模式,但只有提供安全感及具有特殊意义的人才能被确定为依恋对象;另一方面,大学生依恋是建立在当前依恋经历的评价与体验的基础上,而不是建立在大学生早期的依恋经验。
因此,本文认为大学生依恋即:大学生依恋是建立在当前依恋经历的评价与体验的基础上,与其同伴形成的能提供安全感的一种情感联结。个体形成了依恋之后,与依恋对象之间充满依赖性,能相互依靠,以求得情绪上的满足。
金树人(1988)从“个人与职业世界”、“知与未知”两个向度考虑,认为生涯抉择型态可分为四大类:
2.1 犹豫型
对自己不了解,对职业世界茫然无绪者,在做和生涯有关的决定时,有如雾里看花,举棋不定。
2.2 直觉型
对自我认知甚为熟稔,却困惑于扑朔迷离的职业情境里,一旦面临就业或升学的决定时,只凭对自我的了解而下决定,有如瞎子摸象,择善固执。
2.3 顺从型
对自己的了解不深,虽对职业世界相当了解,却容易受到亲朋好友32 等外在意见的影响,毫无主见。
2.4 逻辑型
对自己了解的一清二楚,对职业世界也相当了解,因此能按部就班,分析各种利弊得失,做出最适当的决定。
依恋形成于婴幼儿时期, 是由早期他和母亲的交互过程塑造的,持续人的整个一生,是人类长期生物进化的结果。早期的依恋形式会通过内部工作模型影响到成年后的依恋模式,影响亲密关系的形成,人际社会功能的表达及人格功能。儿童的焦虑水平会受到他们与抚养者之间的依恋关系的影响。在发展过程中,个体依恋序列的结构会发生变化:新的人物会加进来,而有些人会被放弃。
另外,Harren(1979)将生涯抉择型态分为理性、直觉与依赖三种型态,其中依赖型生涯抉择非常需要社会的赞许,以社会规范为其行事标准,其决定方式主要是根据他人的期望而作选择,因此常将责任交付于他人,常依赖别人,按别人的喜好做决定,较为被动和顺从,十分关注他人的意见和期望从而选择,对于人生应负的责任意识模糊。一些研究表明早期的依恋经验从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成人的依恋类型,并影响人的一生。不安全依恋者通常会有低自尊、依赖、自我牺牲的行为模式,并会表现出外控的人格特质。而个人成长过程中会因社会性因素与个人生理心理特质产生交互作用而形成个人的自我概念,同时它也是影响整个生涯发展的重要因素。故不安全依恋者在生涯抉择时会表现出更多地依赖心理,依恋与依赖型生涯抉择有紧密联系。
依据以上理论及观点,针对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一:不同依恋类型大学生在依赖型生涯抉择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即安全型依恋大学生在依赖型生涯抉择上显著低于不安全型依恋大学生。
假设二:依恋亲近、依恋焦虑对依赖型生涯抉择起预测作用。
大学生在职业抉择方式及依恋还受到人口学变量的影响,其影响是通过个人、家庭、专业和学校四方面进行的考察。提出假设三:
假设三:人口学变量,性别、年级、恋爱状况、选专业原因等对依恋亲近、依恋焦虑及依赖型生涯抉择有一定影响。
国内关于成人依恋的研究正处于初步阶段,主要在两个方面:一个是研究各种心理特征与依恋的关系;另一个是研究依恋对婚恋关系的影响。把依恋与心理健康等方面联系非常紧密,但同时忽略了依恋特征对其他研究领域的影响。如:职业心理等。故有必要将依恋与职业心理学联系起来进行研究。
(作者单位:江西信息应用职业技术学院)
[1]许兴建,依恋研究综述,柳州师专学报,2001,16(4):89—94
[2]吴碱莉,方莉,成人依恋侧量研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4,12(2):217-219
[3]张春兴.张氏心理学词典.上海:东华书局印行,1992.
[4]阿瑟·S·雷伯,心理学词典,上海译文出版社,P216
[5]李同归,成人依恋与社会支持及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中国临床康复第10卷,第46期.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