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区域化党建推进社会治理体制创新
——以青岛市黄岛区为例

2016-03-27 14:08孙涛
长春市委党校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体制创新社会治理

文/孙涛



以区域化党建推进社会治理体制创新
——以青岛市黄岛区为例

文/孙涛

摘要:党委领导是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重要前提,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是中国共产党在全面深化改革中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区域化党建对于拓宽党群联系渠道,提高基层党建科学化水平,提高党委服务能力具有重要意义。青岛市黄岛区通过完善区域化党建的组织体系、运行机制、服务体系和保障体系,有效推进了社会治理体制创新进程。

关键词:区域化党建;社会治理;体制创新

青岛市黄岛区位于胶州湾南部西海岸,是山东省青岛市所辖的一个市辖区,总面积约为2220.1平方千米,2012年12月,经国务院批复,撤销青岛市原黄岛区、原胶南市,组建新的黄岛区,新黄岛区的党政机构与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分设。近年来,随着黄岛区城市化快速推进和经济迅速发展,各种资源迅速向城市聚集,“两新组织”大量涌现,基层党建工作面临责任主体不明晰、街道社区党组织资源不足、力量薄弱等状况。黄岛区针对区域内不同行政机构、各类企事业单位、新经济组织及社会组织资源相互分割、管理相对独立的特点,拟定了用党建推进社会治理体制创新的办法,建立以街道党工委为核心、以区域内党组织为基础,区域内全体党员、各类组织、居民群众共同参与,区域统筹、条块结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驻共建的区域化基层组织管理体制,以此来提高基层党组织领导社会服务管理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利用区域化党建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为社会治理创新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一、青岛市黄岛区以区域化党建推进社会治理体制创新的主要做法

●黄岛区区域化党建的组织体系

黄岛区区域化党建突破了原来行业、单位和领域的界限,在一定区域内将社区、企业、社会组织、学校、机关最大限度地纳入区域化党建范围,构建全覆盖、广吸纳、开放式的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按照有利于资源共享、集约服务的原则,黄岛区在集中居住区、产业集聚园区、商贸集中区,以及条件成熟的其他区域,建立了区域化党委。区域化党委在街道党工委领导下开展工作,领导班子一般由5—7人组成,实行“大党委制”。根据工作实际需要,区域化党委书记可选配副局级干部担任,党委成员从区域内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负责人中推荐选举产生,参与本区域内群众性、社会性、公益性重大事务的决策,由街道党工委任命。目前,黄岛区在全区6个街道规划设立了40个区域化党委,实行“兼职委员”制度。

●黄岛区区域化党建的运行机制

一是通过党建联席会构建区域化党建联动机制,通过联席会议制度建立街道、社区、企业及相关党组织的沟通平台,加强沟通协调和经验交流,街道和驻街单位做到重大决策及时向对方通报,党员服务场所相互开放,建立驻区单位和流动人口参与城市建设、融入城市党建、共享城市文明的活动平台,改善了社区党委班子素质不优、结构单一、协调发展能力弱、代表面窄等问题。二是建立共驻共建合作机制。区域化党委每年年初在与本区域内单位协商对接的基础上,制定年度共驻共建工作目标,把对口帮扶、文明创建等工作列为共建项目。区域内各单位的兼职委员在参加本区域公共事务决策以外,还积极引导本单位党员发挥自身优势参与区域建设,增强区域认同感,盘活区域内各种资源,落实需要由本单位完成的各项工作任务。三是建立动态评议监督机制。区域化党委要定期向街道党工委述职,定期在党建联席会通报工作情况、接受民主评议。积极吸纳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驻区域单位代表及社区党员群众代表担任监督员,对区域化党委工作完成情况、驻区域单位党组织共建情况、在册在职党员社区表现等进行监督测评,监督测评结果向驻区域单位党组织及其上级党组织、在职党员所在党组织反馈。

●黄岛区区域化党建的服务体系

按照每个区域建立一处综合服务中心的要求,黄岛区以新建、扩建和改建等形式,整合区域内综合办公、便民服务、党组织活动、公共活动等场所,集中财力、优化资源配置,建成集党员服务和便民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区域公共服务中心,把原来由街道、社区及辖区各类单位所承担的公共服务职能逐步划归中心,实行“一揽子”办理、“一站式”服务。例如,辛安街道着力构建以“核心层、紧密层、共建层”结合的区域化党建框架,筹备建立7个区域化党委,选取薛家泊子片区党委为试点,建成了2000平米的公共服务中心和2000平米的文体活动中心,片区“大党委”由街道党工委副书记任片区书记,吸纳片区内社区、事业单位党支部书记和企业党委参加,实现了“组织扩容”。黄岛区认真落实在职党员到居住地报到制度,形成“活动在区域,关系在单位,奉献双岗位”的党员管理教育模式。引导社区党员参与到社区服务之中,建立以“义工制”为核心的社区党员志愿者队伍,使社区变为党员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大舞台”。黄岛区成立各类党员义工服务队100多支,登记社区党员义工已超过3000人,在安老扶幼、助残济困、保护环境、公益服务、法律援助以及其他社会公益性活动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黄岛区区域化党建的保障体系

一是人员保障。选优配强区域化党委、区域议事决策委员会、区域公共服务中心工作人员队伍,健全面向社会公开招考、招聘专职工作人员制度。区域化党委、区域议事决策委员会及区域公共服务中心一般配备专职工作人员7至10人,根据需要也可以调整借调街道或社区有关工作人员。二是资金保障。进一步加大区域化党建经费投入,按照区域化党委每年要高于10万元、区域化党委成员每年要高于3万元、区域化党委党员每年要高于200元的指标,由街道财政承担相关党建工作经费,保证区域化党委活动、办公经费等必要支出。积极争取区域内各有关单位支持,逐步形成以财政投入为主、社会支持为补充的多元化经费保障体系。三是场所保障。将区域化党委活动场所和区域服务设施建设纳入城市发展、土地利用等专项规划,采取新建、购买、租赁、调剂置换等方式统筹加以解决。

二、青岛市黄岛区以区域化党建推进社会治理体制创新的启示与思考

区域化党建与创新社会治理的内在要求是高度一致的,它的区域性、统筹性、开放性特征及其所遵循的多元、开放和服务的原则与社会治理强调的合作、互动、协商原则相契合,在党建领域体现了社会治理的发展趋势,对于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首先,区域化党建为创新社会治理提供了组织保障。黄岛区以党建联席会为媒介,把区域内组织结构松散、掌握不同资源、隶属不同系统的党组织整合为“党建工作联合体”,在体制上突破了以往基层党建以“纵向控制”为特征的“单位制党建模式”。不同类型党组织围绕“共同利益、共同目标、共同需求”,通过建立共建共享的长效机制,经由区域化党委这一媒介在广泛联系中实现积极而有效的组织整合,形成具有多元化特征的党建工作体系,从而为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社会治理提供了组织保障。其次,区域化党建模式通过提升组织功能为社会治理体制创新创造了条件。区域化党建模式强调区域性党组织的主体地位,进一步强化了党的社会功能,充分发挥执政党的社会属性。另外,区域化党建模式通过基层党组织流程再造拓展了党的组织功能。通过区域化党建和综合服务中心建设,黄岛区把原先只针对单位或社区的服务扩展到整个区域,通过统筹区域内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强化了党组织的内在服务职能。

黄岛区推进区域化党建是改进党的领导方式、提高执政能力的有益尝试,下一步要更加贴近社会、基层的变革和需求,推动区域化党建向纵深方向发展。为此,一要进一步提高区域党组织的整合能力,构建系统的利益表达和利益综合机制。区域化党组织要进一步增强自身的统筹能力及代表性,通过上下级党组织间的沟通协调和综合,将群众日益多样化的利益诉求转变成反映和兼顾不同阶层要求和利益的公共政策,进而实现对社会的有机整合。二要提高区域党组织的吸纳能力。在社会日益多元化和复杂化的形势下,区域党组织要善于吸纳各阶层精英入党,尤其是要吸纳现代化进程中的新社会阶层、底层社会中的草根精英及其他社会群体精英入党,以此来增强党组织对社会的凝聚力和影响力,为党的合法性拓展增加新的政治资源。三要进一步提高区域党组织的引导能力。区域化党组织要利用自身影响力把不同社会主体聚合在一起,充当社会互动的枢纽。尊重并支持其他社会主体按照其自身逻辑和规律发展,不能以政党逻辑强行要求、控制其他社会主体,而要形成社会力量与政党力量的互动机制,增强执政党的社会凝聚力和社会认同度。积极构建党组织与其他社会主体之间进行沟通协商与互动合作的平台,吸纳各种社会主体参与决策,通过相互合作构建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秩序。四要进一步提高区域党组织的服务能力。创新社会治理要求强化区域党组织的服务功能,弱化行政功能,实现从管理到服务的转型。要以区域服务中心为依托,汇聚区域内社会性、行政性和党务性资源,依靠各类党组织的组织体系和服务载体开展分类分层服务,用服务来赢得民心,增强公众认同感,巩固执政基础。

中图分类号:D267

DOI:10.13784/j.cnki.22-1299/ d.2016.03.006

基金项目

全国行政学院科研合作基金课题2015年度项目;山东省社科规划2014年青年项目(14DGLJ10);青岛市委党校2015年校级课题。

作者简介

孙涛,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讲师,法学博士,研究方向:社会治理。

责任编辑 解梅娟

猜你喜欢
体制创新社会治理
经济下行对沈阳中高级人才需求的影响及对策
关于我国财政与税收体制创新应用的探讨
协同治理:我国社会治理体制创新的理论参照
辽宁国有企业改革体制机制创新问题研究
中小企业管理模式及其体制创新
结构性嵌入:社会治理视域下强制隔离戒毒“民警+社工”工作模式研究
社会治理视域下的
社会转型期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实践和经验研究
国有风险投资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研究
社会治理面临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