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涛英
1 例心搏骤停心肺复苏后亚低温的实施和护理
李涛英
目的:探讨心搏骤停复苏后病人亚低温治疗的实施方法、监护重点及护理效果。方法:对一例因误食有机磷农药后心跳呼吸骤停的患者复苏成功并予亚低温治疗,进行严密的护理观察和干预。结果:经过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病人病情恢复快,未发生并发症,5天后转回病房治疗,20天后顺利出院。结论:亚低温治疗是心搏骤停病人复苏后促进脑部功能恢复的治疗方法,配合有效的监护及并发症防治等措施,可提高治疗效果。
心肺复苏;亚低温;脑保护;护理
亚低温治疗在临床上又称冬眠疗法和人工冬眠,它是利用对中枢神经系统具有抑制作用的镇静药物,使患者进入睡眠状态,再配合物理降温,使病人的体温处于一种可控制的低温状态,对外界及各种病理刺激的反应减弱,对机体具有保护作用,降低机体新陈代谢和组织器官耗氧量,改善血管通透性,减轻脑水肿,减轻血中氧含量,促进氧代谢,改善心肺功能及微循环。国内外经验表明,心肺复苏时亚低温是有效的,并可采用选择性头部低温。2014年9月本科采用亚低温治疗成功救治了一例因误食有机磷农药中毒后心跳呼吸骤停的患者,病情转归顺利,收到良好效果,现将有关护理介绍如下。
患者女性,16岁,在校高中生,因误服敌敌畏一口,量不详,10分钟后开始发病,由班主任背着入院,入院时患者意识丧失,口唇发绀,口腔有大量分泌物,有大蒜味,呼吸心跳停止,双侧瞳孔散大固定,大动脉不能扪及,立即予胸外心脏按压,清除口腔分泌物予气管插管接呼吸机辅助呼吸,共予肾上腺素1mg静脉推注。5min恢复窦性心律转入ICU,入科时病员昏迷状,双侧瞳孔针尖样1.5mm,光反射消失。T:不升,P102次/分,BP:84/46mmHg,SPO2:96%。GCS评分2+T分。患者转入ICU后立即使用冰帽亚低温联合治疗,予洗胃,应用血管活性药、抗胆碱药物及胆碱酯酶复能剂,抗感染及其他对症处理。第二日晚,患者意识好转,呼之可点头示意,遵嘱运动,遵医嘱冬眠合剂逐渐减量并停用亚低温治疗,GCS评分10+T分。第三天患者成功脱离呼吸机及气管插管。第五天后患者转回病房治疗,共住院20天。患者未发生神经系统性症状,可继续学习。
2.1 具体方法
为冰毯冰帽物理降温+直肠测温+冬眠合剂1号静脉泵入。先肌肉注射氯丙嗪25mg,再用氯丙嗪50mg,异丙嗪50mg及哌替啶100mg加入0.9%氯化钠稀释后静脉泵入,待病人逐渐进入冬眠状态,利用降温毯和冰帽对病人进行物理降温,在使用亚低温治疗仪前先用体温表测量一次,然后将体温传感器插入肛门或鼻腔(深度:鼻尖至耳垂距离)用胶布固定,即可开机使用,同时冬眠合剂减量4ml/h静脉泵入。降温速度控制在2-4h降低1-1.5℃为宜,通常在4-12h,将肛温将至32-35℃或鼻腔33-34℃。在进行物理降温时,避免患者冻伤,纱布保护耳廓。亚低温治疗结束后,应先撤去物理降温,让体温自然恢复,同时逐渐降低冬眠合剂辆。切记突然停用冬眠合剂,以免病情反复。
2.2 降温时间及持续时间
本例降温时间于心肺复苏后1小时开始,体表及头部低温持续至患者意识好转,听觉恢复。
2.3 复温
采用自然复温法,可避免复温过程再损伤和其他并发症。停用降温毯及冰帽后,将病人置于25-26℃的室温中,以每4小时体温升高1℃的速度,整个复温过程持续约12h,在复温过程中需适量使用冬眠合剂,以防肌颤。引起颅内压升高。当体温升至36℃时可适当应用些降温措施来保持这一温度,以防止复温后反应性高热。注意补充液体,防止复温后低血压的出现。
3.1 呼吸系统监测
积极加强呼吸支持,加强气道管理,保证氧供给。经口插管后持续呼吸机辅助呼吸,密切观察呼吸运动的幅度、对称性、自主呼吸情况、血气指标。维持氧分压97%以上。呼吸机使用期间,常规应用呼吸机三通,供氧和吸痰可同时进行,保证了有效通气。加强对呼吸道的管理,确保呼吸道的通畅,呼吸机辅助呼吸注意保持气管套管处于充气状态,保持气道的密闭状态。严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
3.2 体温护理
体温每降低1℃,脑代谢率下降5%-7%,因此,体温的控制和亚低温治疗效果密切相关,降温过程中,机体各项指标相对不稳定,须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一般情况肛温32-34℃,若体温超过36℃,亚低温治疗效果较差;若体温低于28℃,易出现室颤;若低于33℃,易出现呼吸,循环功能异常。体温过低,应适当降低冬眠合剂的量,必要时停用并对病人采取加盖被子,温水袋等保暖措施。
患者心肺复苏后采用亚低温治疗进行脑复苏,保持体温在32-34℃并维持24小时,在低温治疗过程中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监测血糖和电解质,控制冬眠合剂的使用量,给患者有效的护理,可见高质量的护理是亚低温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心跳骤停患者复苏成功并非仅指自主呼吸循环的恢复,脑复苏是复苏的最终目的,应着眼于脑复苏,及早防治脑缺氧和脑水肿,加强脑复苏,促进大脑神经元的恢复,体表降温时间3-5天为宜,病人度过脑水肿高峰期即可停止,亚低温治疗是非常有前景的治疗方法,做好亚低温期间的护理及监护,可帮助我们更好的完成亚低温治疗,为抢救心跳骤停患者赢得时间,从而提高心肺复苏后患者的存活率。亚低温治疗用于脑出血,重型颅脑损伤等方面的报道较多,而用于心搏骤停复苏后的治疗尚未被临床充分利用,该治疗需要临床实践获得经验,对于年龄较轻的患者,心肺复苏后应用亚低温治疗进行脑保护是有必要的。
(作者单位:德阳市第二人民医院重症监护室)
[1]舒志强;姜新建;;亚低温治疗脑损伤的现状与进展(综述)[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2]陈新生,查振江;亚低温脑保护在创伤后继发性脑损害治疗中的应用[J];安徽医学;2003年05期
[3]邓其峻,周立新,骆秀梅,梁泉,梁学军,崔连旭,何睿瑜;急性重型颅脑创伤的亚低温治疗及预示疗效的相关因素[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05年08期
[4]张培勇;;亚低温治疗对心肺复苏后幸存者神经功能和预后的影响[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年20期
[5]张东亚;杨苗苗;杨改清;毛兴爱;;亚低温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模型C3表达的影响[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2年04期
[6]何松彬;冯小鹏;;亚低温对心肺复苏术后缺血缺氧性脑病的影响[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