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运海,赵卫琴,刘贺梅,王子君,胡婷婷,髙 彦,郭 兰
(驻马店市种子管理站,河南 驻马店 453000)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贫乏的国家,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1/4,是13个贫水国家之一。全国农业年均用水量占总用水量的73%,其中,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指数45%,较美国低20%~30%,较节水典范国以色列低50%。因此,我国农业用水面临着资源短缺和浪费严重的局面。节水工作任务重,难度大,势在必行。
造成农业灌溉水利用率低的原因是,灌溉方式落后,节水灌溉设备利用程度低。以蔬菜为例,生产上采用畦、沟灌水,灌溉定额为9 000~12 000 m3/hm2,水分损耗5 400~7 200 m3/hm2,既浪费了大量的水资源,还诱发蔬菜各种病害的发生。而采用微灌设备灌水,灌水定额2 400~3 000 m3/hm2,灌水利用率高达95%,既节省了水资源,又抑制病害的发生,对缓解水资源危机意义重大。
微灌设备是滴灌、喷灌、渗灌和雾灌的总称。灌水器不同,其工作原理、技术参数、适宜作物和使用效果存在差异。
滴灌系列产品的滴头包括单一式、可调式、孔口式、补偿式;滴灌管(带)又分双腔式、内镶式、迷宫式、微孔式、双上孔和双上下孔式等多种型号。工艺上多采用紊流道设计,其工作原理是滴头镶嵌于滴灌管(带)内壁,水流通过狭长的流道与管道摩擦消压,使各部位滴头出水压力均匀,将水一滴滴缓慢渗入作物根际附近的土壤中,因而,除滴头下面土壤水分处于饱和状态外,其他部分则呈不饱和状态,固称浸润式灌溉。而且还可将肥、药溶用于水中,可使施肥、用药和灌溉一次进行。单头浸润半径40~50 cm,滴头间距25~30 cm或40~50 cm。工作压力98~147 kPa,单头出水量2.5 kg/h,每小时灌水量40.5 t/hm2,6~8 d灌水1次,每次灌水时间30~50 min,0~30 cm土层含水量可达50%~60%,适于按一定行、株距种植的蔬菜选用。如茄果类和瓜果类蔬菜。一次性投入管(带),使用寿命为6年以上。
按喷头出水时的受力特点,可划分为折射式、旋转式、缝隙式、导芯式和脉冲式5种。通过更换构件,能实现倒悬式或插杆平面式灌水;改换喷头又可完成扇形和全圆形喷洒。其原理是受压水流由喷嘴射出,经散水器作用,产生放射雨滴状散落到一定范围内的空间。喷头直径1~3 mm,工作压力245~294 kPa;喷水直径4~6 m,喷头间距2.5~3 m,喷头数525~600个/hm2;单头出水量7.5 kg/h,每小时灌水量37.5~45.0 t/hm2;单管铺设长度80~100 m;每4~6 d灌水1次,每次30~50 min,0~30 cm土层含水量60%;设施内空气湿度85%,温度降低3~8 ℃。该种灌水方式具有“范围小、喷量小和冲击力小”的特点,适合栽培密度大、植株柔软细嫩的蔬菜和苗床使用。如芹菜、韭菜和速生菜芽及育苗等。使用寿命6~12年。使用喷灌系统的注意事项:一是调整喷洒强度和雾化强度至最佳状态;喷强以出水量等于土壤渗透量,使地表无明水为度,雾强则是水滴直径0.5~1.5 mm为好。二是喷水区域重叠法,喷幅已定,调整喷头间距,使相临的两个喷水器的喷水区域有1/2重叠区,形成一个矩形喷水区域,节水增效更显著。
渗灌是灌溉水在一定的压力下,通过埋设在土壤表层的微孔渗灌管进行灌溉,再借土壤毛管的作用,将水分扩散到植物根部的一种供水过程。工作压力147~294 kPa,渗灌管铺埋深度15~30 cm,间距40~100 cm,每米渗水4.5~5.2 kg/h,每次灌水量178.5~300 m3/hm2,向下扩散42~48 cm,向上反渗28~33 cm,扩散半径28~48 cm,每6~8 d灌水1次,每次40~60 min结束,15 cm以下土层含水量50%,使用寿命6年以上。渗灌的突出优点是:节水、干爽、地温高。较畦灌节水70%,较滴灌节水20%。棚内湿度降低15%~20%,发病率下降50%,0~15 cm地温升高2~3 ℃。适宜茄果和瓜果类蔬菜选用,尤其适合草莓保护地栽培。注意事项;忌在速生叶菜和苗床上使用,一次灌水量不可过大,否则,不但费水,而且会造成土壤表土过湿,丧失渗灌的技术优势。
雾灌是由喷灌和滴灌技术演变而来的一种微灌技术。目前已开发出高雾和轻雾喷头,有折射式、旋转式两种,出水有扇形和圆盘形等多种形式。其原理是:压力水流从喷洒器的喷嘴射出,经散水器和雾化器形成雾状水滴。工作压力5~10 Pa,单头流量15~20 L/h,喷头间距2.5~3 m,4~6 d灌水1次。雾灌和喷灌的区别和技术优势在于:雾灌是低压运行,更节能;雾灌为局部灌水,更节水;雾灌的喷头直径0.5 mm以下,水滴如“毛毛细雨”,雾化程度更高;水滴呈云雾状飘移供水,灌水更快,更均匀。同时由于供水雾层的物理作用,能较好地协调田间小气候,促进作物的生长发育。任春玲[1]认为,“可增加空间湿度30%,降温3~5 ℃”,折射直线阳光30%左右,能有效克服作物的“午休”现象,提高Pn(光合速率)。除适宜喷灌涵盖的作物外,尤其对鲜、细、嫩菜类十分有利,使用寿命和注意事项同喷灌。
微灌系统的模式与配置规格,应根据设施的经营规模、起点高低、资金状况和自然条件等综合因素选择确定。目前,生产上经典的微灌模式配置有三种,即小单元微灌系统、自流式微蓄微灌系统和变频恒压式微灌系统。三者在配置、特性、功能和成本等方面各有相应的标准。
由水源、微型首部、输水管路和灌溉器4部分组成,系统具有经济实用的特点。选用口径30 cm的机井、河流或池塘为水源;首部选用550 W三相或二相自吸泵一台,孔径0.45 mm网式全塑过滤器1只,10~25 L的全塑钢施肥、施药容器1个,可调式阀门1个;输水管路选用33~55 mm的高压PE为干管,支管为25~40 mm的PE管(带),毛管选用10~15 mm的黑色PE滴灌器。成本价1.5万~2.25万元/hm2。可灌溉3~4个标准棚(6 m×30 m)。该系统适合设施面积1 000 m2以内的家庭经营和集体经营者选用。
系统配置由蓄水池、输水管路和灌水器3部分组成。原理是:利用自然落差10 m以上的地势,建造容积0.1万~1.0万m3的小型蓄水池储备山体径流或雨水,凭借落差获取输水压力,供处在低处的灌水器完成自流灌溉。其最大优点是不用电力和水泵解决灌水问题。输水管选用UPWC材质,口径250~500 mm的为干管,支管用55~100 mm口径高压PE管材,毛管为10~15 mm灌水器,池内入水口处用孔径0.20 mm的过滤网封闭,支管上装25~50 L施肥、施药聚酯罐1个。成本价3万~5万元,使用寿命6年以上,灌溉面积1~3 hm2,适合电力匮乏山区、半山区和丘陵区规模大户选用。
该系统有水源、程控室、控制首部、输水管网和灌水器5部分组成。原理是:根据设施蔬菜栽培用水量变幅大,灌溉次数频繁等特点,设计为变频恒压和变频调速微机自动控制、灌排分系的管网式大型微灌系统。该系统可根据水量的变化,自动确定水泵运行台数及电机泵组的运行速度,达到调节水流,使末端灌水器的压力按设定的压力保持恒定,实现供水与需水平衡,节电与自动控制的目的,一般节电50%。该系统可以设定专家模拟系统,调控光、温、湿环境小气候和水、肥、药等量化管理,实行24 h无人监管自动运行,且能保证水泵、管网和作物的安全。灌水面积5~30 hm2,一次性投资50万~100万元,适合合作经营和企业经营者采用。
微灌系统采用全封闭输水管网设计,直接供水到作物根部,有效降低了渗漏和蒸发损失,灌水利用率高达95%,较传统灌溉方式(畦、沟)利用率(45%)提高1倍以上;水、肥、药复配一次输入,30~60 min完成,故节约水、电、肥、药,省工、省时、省力。既降低生产成本,又提高劳动效率。
设施蔬菜栽培的成败,主要取决于局部的气候环境(光、温、湿、气)状况与栽培对象的适配性。冬春季低温、高湿、弱光照,不利于作物的光合作用,反而利于滋生病菌;而夏季高温、高湿、强光照综合作用,使作物的Pn呈“双峰曲线”,导致植物“午休”现象[2],而且利于病菌、病毒的繁殖扩散。采用微灌系统灌溉,表土干爽,蒸发量低,可使空间湿度减少15%~20%,发病率下降50%;选用雾灌系统灌溉,可折射太阳直射光30%,大气温度降低3~8 ℃,使植物生长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设施条件下的土壤,得不到雨水的自然淋洗,土壤次生盐渍化程度高。而根结线虫病属好气性病害,病原多集中在0~25 cm土层活动。微灌灌溉,不间断向土壤补充水分,使水分供需保持平衡,缓解了作物生长过程中对地下水的依赖,阻断了盐离子在作物体内和土壤中的大量滞积,又由于微灌的水分分布在0~30 cm土层,破坏了根结线虫的好气环境,造成大量死亡和迁徙,从而抑制了土壤盐渍化和防治了根结线虫病害的发生。
传统的畦、沟灌水,水量不易把握,一次性水量过大现象时有发生。而微灌向土壤中输水的可控性增强,使作物处在最佳的水分状态下生育,从而可有效避免超量灌水造成的生理伤害。另一方面,瓜果类蔬菜在膨果后期最忌一次性灌水量过大,使果实内溶质的吸胀作用加剧、膨压增大,由于外果皮组织中厚垣细胞的胞壁较厚,吸胀力小,在反压力作用下果皮破裂,即称裂果病。而采用微灌系统灌溉,由于受工作原理的支配,可避免一次性灌水量过大,可防止裂果病发生。故微灌可提高产量、改善品质、增加商品率和优质果率。
微灌系统灌溉以其低蒸发、低下渗的特性,使灌水在土壤中持效期延长。一般4~8 d灌水1次,而畦、沟输水,则需3~4 d灌1次。植物的结果期是水分需求增大期,必须增加灌水次数来满足生长发育的需求;同期又是田间劳作的频繁期(施肥、整枝、保花、保果、防病、采摘等),畦、沟灌水后因地面持久过湿不能下田劳作,而微灌则是在畦上土层内灌水,畦间(走道)相对干燥,灌后即可劳作,能较好地化解结果期灌水与田间操作的矛盾。
(1)4种灌溉器(方式)的应用较传统的灌溉方式节水效果显著,其效果排序为:渗灌>滴灌>雾灌>喷灌。但滴灌一次性投入最低。
(2)3种模式配置均可以与4种灌水器整合成微灌系统,灌水品质无明显差异,但成本差值很大,依次为变频恒压微灌系统>自流式微蓄微灌系统>小单元微灌系统。应权衡利弊,酌情抉择。
(3)根据现行的农业经营模式,小规模家庭经营和产业龙头经营较普遍,小单元微灌系统和变频恒压微灌系统是相应的最佳选择。而自流式微灌微蓄系统则适宜缺水缺电的丘陵山区规模大户应用。
(4)我国农业的微灌系统起步于20世纪中期,21世纪初步入加速时段,到本世纪中叶的腾飞阶段还有很大发展空间,应加大在该领域的拓展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