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2015年SCIE收录中国学术期刊的主要指标变化分析

2016-03-26 03:54陈小清邢美园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6年9期
关键词:载文科技期刊影响力

■陈小清 邢美园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图书馆,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庆春路79号310003

中国科学院院士郑永飞曾指出:学术期刊是一个国家争夺科技创新话语权和知识产权的主要平台,是科技成果的重要载体,担负着知识传播的重要使命,应把办好学术期刊放在国家科技发展的显要位置[1]。科技期刊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国家乃至世界科研水平和实力的体现,是科研人员成果的展示地、示范地和思想集散地[2]。期 刊 被 SCIE(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收录意味着已得到该领域国际专家的认可。

笔者在《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通过检索词“科技期刊”和“科学引文索引”发现,2005年以来刊载的相关文献有2000余篇,年发文量基本呈递增趋势。这些文章内容主要围绕SCI收录论文文献计量学分析、科技期刊建设等方面,而有关SCIE收录中国学术期刊某段时间变化情况文章不多。王学勤等[3]以2000—2003自然版期刊引证报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s,JCR)为数据源分析了 SCI收录中国学术期刊情况;周文[4]统计了2001—2005年我国SCI期刊的变化情况及对期刊国际化发展的启示;毛莉[5]等对2005—2007年我国SCI期刊的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学科分类排名、被引半衰期及CSCD、CSTPCD收录情况等进行了详细的对比分析;丁佐奇[6]分析2010—2013年SCI收录中国期刊情况并预测了2014年期刊影响因子;张芳英等[7]对2009—2013年我国一直被SCIE收录的55种英文期刊JCR指标进行分析。这些文章研究时间段较短,因而不能很好的展现我国SCIE期刊发展历程,仅付晓霞等[8]选取较长时间段,但是文中将我国SCIE期刊按照语言和发文作者国籍分成中国中文刊、中国期刊和中国国际期刊3类,反映2001—2011年我国SCIE期刊变化,且研究时间距今已过去4年。而较新的研究以分析某一年我国SCIE期刊状况为主,如高继平等[9]、任胜利[10]、杜耀文等[11]分别统计分析了2012、2013和2014年我国SCIE收录期刊状况。为更好地呈现我国SCIE收录期刊发展历程,本文以2005—2015年JCR为依据,分析近10年我国SCIE期刊主要指标变化情况,如期刊种类数、载文量、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IF)、被引量、学科规范化影响力等,并对不足之处提出一些改善建议,希望对未来我国SCIE期刊的发展有所借鉴和启示。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研究对象为2005—2015年我国(包括大陆和香港地区,不含台湾和澳门)被SCIE收录的学术期刊。文中期刊相关数据统计来源于SCI基础上发布的自然版期刊引证报告[12]和Incites数据库[13]中的指标。刊名和刊号更改的期刊视作同一种期刊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期刊变化基本情况

JCR显示2005年SCIE收录中国大陆和香港学术期刊75种,2015年收录182种,增加约100种,图1绘制了自然科学版JCR中我国期刊和所有期刊较2005年增长情况。图1显示,10年来SCIE收录中国学术期刊增长速率明显高于全球SCIE期刊,2015年我国期刊比2005年增加1倍多,JCR全部期刊仅增加约47%。

图1 我国SCIE期刊和JCR全部期刊增长率和历年IF平均值(2005—2015年)

自然科学版JCR学科分为176个,10年来我国SCIE期刊学科从2005年的52个增加到2015年的107个,新增学科约 50个,如 Gastroenterology&Hepatology、Neurosciences、Oncology等。 2015 自然版 JCR报告中,我国在学科 Materials Science,Multidisciplinary的期刊最多,有13种;我国有14个学科含5种以上期刊(表1),8个学科有4种期刊,11个学科有3种期刊,50个学科只有1种期刊。这意味着,中国大陆和香港地区在SCIE还有近70个学科(39.20%)的期刊未被收录,且各学科期刊种数偏少。

2.2 期刊主要引证指标变化

期刊载文量、影响因子、被引频次等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期刊的学术影响力[14]。图1和图2分别绘制了2005—2015年我国期刊和自然版JCR全部期刊IF、载文量和总被引频次平均值分布情况。图1可看出,10年来我国期刊IF平均值持续升高,且比全部期刊的增长速度快,2015年增加到1.616,是2005年的近3倍。不足的是IF平均值始终低于自然版JCR期刊的最小平均值。图2可看出,10年来我国期刊平均载文量有所减少,到2015年与JCR所有期刊的平均值接近。载文量虽降低,总被引频次却在不断增多,2015年是2005年的2.11倍,而JCR所有期刊2015年总被引频次平均值仅是2005年的1.48倍,可见我国期刊总被引频次平均值的增长率较快,但是确始终不足JCR所有期刊平均值的一半。总之,我国SCIE期刊自身质量和学术影响力在不断提高,10年来取得了巨大进步,但是与国际期刊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

表1 2015年SCIE收录中国学术期刊学科期刊数≥5种的学科

表2 载文量增加且IF升高的期刊主要引证指标变化情况

图2 我国SCIE期刊和JCR全部期刊载文量和总被引频次平均值变化(2005—2015年)

10年来我国有73种期刊一直被SCIE收录且自2005年就有IF值,笔者对其进行了统计分析,表2列出2015年较2005年载文量升高30%以上并且IF升高50%以上期刊载文量、IF和被引量IF变化情况(被引量IF是指计算期刊影响因子所用到的被引量,如2014年某期刊被引量IF是指在计算其2014年影响因子时所用到的被引频次,即其2012和2013年刊载论文在2014年被引情况)。

2.2.1 载文量变化

这73种期刊中,10年来由中国物理学会主办的Acta Physica Sinica载文量除2007年始终位于首位,且均比2005年多,2013年载文量是2005年的近2倍,被引量IF也增加2倍多,IF值上下小幅波动但是从2013年开始低于1。这一是由于载文量虽增加但是篇均被引频次未增加,论文质量不高;二是该刊为中文刊,国际不通用导致其国外读者和作者偏少。23种期刊2015较2005年载文量增加30%以上,中国科学院主办的 Science China-Information Sciences(原名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FInformation Sciences)和 Science China-Technological Sciences(原 名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ETechnological Sciences)增加最多,达2倍多,其 IF也大幅上升(分别约为2005年的2.29倍、3.60倍)。经分析这两种刊有以下共同特点:均于2010年变更刊名,使刊名更精简地道;二者均缩短出版频率,双月刊变为月刊;涉及国外作者论文数明显增多。有13种期刊载文量减少30%以上,由中国化学会和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主办的Acta Chimica Sinica减少比率最多,减少64.44%。该刊于2008年开始降低载文量,并于2014年由半月刊改为月刊,载文量由2005年的400余篇减少至2015年144篇,IF值于2014年超过1.000。主要原因在于该刊刊载了较多的优质论文。有10余种期刊载文量基本保持不变,其中不乏IF升高期刊。如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主办的Acta Biochimica ET Biophysica Sinica,10年来载文量维持在120篇左右,但其IF逐年升高,由0.505升高到2.124,学科等级由 Q4进入 Q3区;中国稀土学会主办的Journal of Rare Earths载文先增后减至与2005年相当,IF值由0.249增加至2.188,由Q4进入Q2区。这两种刊均与国外出版社合作出版,这一平台扩大了其传播范围,推动其进入国际化舞台,吸引了更多的读者与作者。

2.2.2 IF值及其分区变化

我国 SCIE IF Top50的期刊,2005年 IF在0.355~2.161,平均值为0.744;2015年IF在1.799~14.812,平均值为3.593,约是2005年的近5倍。我国IF≥1期刊由2005年10余种增长至2014年90余种。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院与自然出版集团(Nature Publishing Group,NPG)合作创办的 Cell Research 2012年IF为10.526,实现了中国科技期刊IF超过10的历史纪录,稳居Cell Biology分类Q1区,且在2015年位列该分类187种期刊中第9位。由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与NPG 2012年合作出版的开放获取期刊Light-Science&Applications2014年 IF为14.603,实现我国第二本期刊IF超过10,直接进入Optics分类Q1区,且在该分类下期刊中排名第2。可见,10年来我国部分期刊影响力有了质的飞跃。

10年来一直被SCIE收录的73种期刊中,2014年期刊IF值较2005年升高的有62种,占84.93%,增长50%以上的期刊有47种。Chinese Physics C(High Energy Physics and Nuclear Physics-Chinese Edition)增幅最大,增加近13倍,但是该刊载文量变化不大,可见该刊论文质量在提高。有11种期刊IF降低,但是降低幅度较少,降低数值在0.019~0.470,降低比率在7.01%~50.63%。Spectroscopy and Spectral Analysis、Journal of Infrared and Millimeter Waves、 Rare Metal Materials and Engineering、 Acta Physica Sinica和New Carbon Materials五种中文刊IF降低幅度最大,均超过30%。说明中文刊在SCIE期刊长久发展中没有优势。

图3绘制了2005—2015年JCR报告中我国Q1~Q4区期刊数量变化情况,由图3可看出,我国JCR各区期刊均在增加,Q1和Q2区期刊发展尤为迅猛。表1显示,我国期刊数较多的学科能进入Q1区期刊极少,仅涉及多学科交叉材料科学和冶金工程等 5个学科;平均 IF值偏低,仅 Materials Science, Multidisciplinary、 Chemistry,Multidisciplinary、Biochemistry&Molecular Biology、Engineering,Mechanical和Oncology五个学科期刊平均IF值稍高于2015年所有期刊平均IF值。这说明我国各区期刊数虽明显增多,但是学科发展很薄弱,没有高影响力特色学科。

图3 2005—2015年我国Q1~Q4各区期刊数变化

2.2.3 被引量IF变化

一直被SCIE收录期刊2015年被引量IF比2005年增加1.6倍多,但是载文量基本没变,说明篇均论文影响力在提高,我国期刊刊载高质量论文增加。2005年被引量IFTop10的Chinese Physics Letters(排第一)、Journal of Chinese Universities-Chinese(排第三)和 Communications in Theoretical Physics(排第七)三种刊被引量IF减少较多,分别减少676、197、126。还有9种期刊被引量IF也有所减少,但是变化范围不大,除一本期刊被引量IF降低75次外其它均在50以内。被引量IF降低的期刊其IF值多数均在下降。其余61种刊被引量IF均增加,45种刊增加1倍多。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增加比率最多,增加近18倍;Chinese Physics B(Chinese Physics)增加量最多,从被引786次增加到3825次。被引量IF增加的期刊中93.44%期刊IF值升高。要想提高IF值,必须增加被引量IF,那么就需要刊载较多的高质量稿件。

2.3 Incites科研绩效指标CNCI变化

InCites基于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应用文献计量学和引文分析法评价科研绩效。InCites2.0新平台推出多种科研绩效新指标,学科规范化的引文影 响 力 (Category Normalized Citation Impact,CNCI)就是其中一个。一篇文献CNCI是它实际被引次数在同文献类型、同出版年、同学科领域文献的期望被引次数所占百分比,该影响力指标排除了出版年、学科领域与文献类型的影响。一组文献的CNCI,例如某个人、某个机构或国家,是该组中每篇文献CNCI的平均值。期刊某年CNCI可反映该刊当年载文学术质量,国家某年CNCI可反应当年该国发文学术质量。如果CNCI=1,说明该组论文的被引表现与全球平均水平相当,CNCI>1表明该组论文的被引表现高于全球平均水平,CNCI<1则低于全球平均水平[15]。

笔者统计了 2005—2015年我国 SCIE期刊CNCI及其稿源国CNCI变化(表3),结果显示10年来我国期刊平均CNCI<1,说明我国期刊整体被引情况要低于全球平均水平。值得庆幸的是,我国期刊平均CNCI呈递增趋势,高于全球平均水平的期刊数越来越多,如2015年Fungal Diversity期刊论文平均被引表现为全球平均水平的5倍多。

我国期刊稿源以中国大陆和香港地区为主,国外稿源比例较少,以美国、日本、英国和德国居多。近10年国外稿源略有增加,美国稿件增加最多,由2005年500余篇,增加到2015年有2368篇。由表3可看出,我国大陆地区发表论文被引情况偏低,CNCI值明显低于香港和其它国家稿源,可见大陆稿源利用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外稿源质量要比大陆高。

表3 2005—2015年SCIE收录中国期刊及其不同稿源CNCI

3 思考与建议

10年来,我国SCIE期刊的种数以及一些关键指标明显上升,自身质量和学术影响力取得巨大进步。然而,与国际一流期刊、其它非英语国家相比仍存在明显差距。以2015年为例,SCIE共收录期刊8600余种,其中美国期刊 2890余种,约占33.6%,最高IF为131.723(全球第一),IF≥10期刊96种;而中国期刊仅182种,约占2.10%,最高IF为14.812,IF≥10期刊2种。其它非英语国家,如日本的230余种SCIE期刊中约51.07%期刊IF≥1,德国的570余种期刊中约65.64%期刊IF≥1,而我国约有49.18%期刊IF<1。王琳[16]对我国优秀期刊进行特征因子指标分析也得出我国一流期刊实际的学术影响力远低于国际一流期刊的影响力。面对这些压力和挑战,笔者认为国内学术期刊未来发展过程中以下几方面不可忽略:

3.1 填补学科空白,打造优势学科高影响力期刊

统计结果显示,JCR176个学科中我国期刊覆盖面增长迅速,但是仍有约70个学科没有我国期刊。如学科“Computer Science,Artificial Intelligence”,2014和2015年中国发表SCI论文均位列全球第一,其中2015年发表4091篇,第二位的美国2015年该学科仅发表2131篇(检索日期2016年8月5日),但这一学科并没有1本我国创办的 SCI期刊[11]。其余学科中也有不少类似情况,这些学科发展空间巨大,我国未来创办新的英文期刊时应填补这些学科空白。另外,我国Q1区期刊发展迅速,一些期刊已经形成一定影响力,如 Cell Research、Light-Science&Applications。但是我国在各学科的期刊种数偏少,国际公认的优势学科在期刊数量上也没有明显优势,且其Q1区期刊也屈指可数。如至2016年8月5日ESI显示我国各学科发文量以Chemistry最多,Q1区期刊仅2种;Physics第2,13种期刊中Q1区仅3种;Engineering第3,25种期刊中Q1区仅2种;Materials Science第4,JCR学科Materials Science,Multidisciplinary下我国13种期刊仅2本进入Q1区。创办单位和出版机构等相关部门在关注空白领域或弱势学科发展的同时,需要详细分析这些优势学科期刊的发展现状,借鉴一些高影响力期刊的成功经验,打造这些优势学科的高影响力期刊。

3.2 组约优秀稿件,重视高被引论文

在我国期刊发展过程中IF值提高是大家最关注的问题。10年来我国期刊平均IF值上升近3倍,整体发展态势比较可观,但是也不乏IF降低和停滞不前的期刊。那么如何才能提高期刊IF呢?有些编辑部通过提高期刊自引而提升期刊实际影响力,然而其对IF贡献率有限[17]。还有些编辑部通过增加载文量来增加IF值,然而学者们对二者关系一直众说纷纭。严美娟[18]、安梅[19]认为期刊载文量与其IF存在一定正相关性;而王群英等[20]研究显示缩短刊期、增加载文量不一定提高IF,有的甚至会降低。本文统计结果显示载文量增加的期刊其IF值有增有减,变化不一,载文量减少期刊中也不乏期刊IF增加;我国平均载文量在降低,IF平均值在升高;自然版JCR所有期刊平均载文量基本没变化,而IF平均值也在升高。因此,载文量的改变不一定能提高期刊的IF。有研究表明高被引论文对IF贡献度较大[21],优秀稿件才是期刊发展的关键,高质量的学术论文才会引起更多学者关注,刊载较多的优秀论文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期刊IF值。

编辑部应及时把握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研究前沿和研究热点,除在审稿时提高论文学术质量外,还可通过策划行业特色专栏吸引优秀稿件[22],借助搜索引擎(如 GoogleScholar、Scirus、CiteSeer、AuthorMapper等)寻找潜在的优秀作者群[23],利用引文数据库(如Web of Science)向同类期刊高被引论文作者约稿。如 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通过追踪 Plant Journal、Plant Physiology等名刊上的作者,将他们纳入自己的约稿数据库,再以主编的名义发送约稿信函,以开设稿件审理快速通道、免收版面费等方式争取优质稿件[24]。本文CNCI分析结果显示国外稿件影响力较大,尤其是美国、德国和英国。何成军等[25]研究得出国际稿件率、欧美等科研强国的稿件率与期刊IF呈较强的正相关性。我国期刊在加大国内优秀稿件约稿力度的同时,应积极争取更多优质的国际稿件。稿源的国际化不仅有助于提高我国科技期刊的质量,更有助于增强我国科技期刊的国际认知度和国际影响力[25]。

3.3 定位与国际接轨,发展与时俱进

走向国际化是我国科技期刊提高学术影响力和知名度、增加文献价值的出路[26]。首先,需要期刊语种国际化。我国被SCIE收录期刊中有些期刊是中文刊,仅题录信息是英文,如 New Carbon Materials、Journal of Infrared and Millimeter Waves。10年来这些期刊虽有些IF增加但是大多数始终小于1.000,学科分区均在Q3和Q4区。语种非英文是阻碍其发展的因素之一,不利于期刊的长期发展,不仅不利于文章在国外传播,影响读者国际化;而且稿件基本以国内稿件为主,影响作者国际化。而读者和作者国际化是我国期刊走向国际舞台的关键[27]。其次,一个好的刊名是期刊发展的良好开端。经不完全统计10年来有约20种期刊变更刊名,有的期刊去掉Chinese、Sinica等地域性词汇,有的去掉in和series等词汇使刊名更精简,有的变更学科范围而更改刊名[10]。虽说刊名与期刊学术影响力没有必然联系,但是一个地道的、言简意赅的英文刊名更能吸引人眼球,助推其与国际接轨,是期刊的精髓。未来创办新刊或者有意愿变更刊名的期刊不得马虎随意,应仔细斟酌期刊定位。内容国际化是科技期刊国际化的核心和最终目的,而内容以外的国际化是基础、是前提、是垫脚石[28]。

另外,国内期刊作者从投稿到出版过程太漫长,短则1年,长则2年,是造成中国科技期刊IF值低原因之一[29]。对此,我国可借鉴国外期刊的运营方式。如国际知名学术出版公司Springer、Elsevier等利用在线优先出版,将出版模式碎片化,打破原有期刊成册出版的习惯,明显缩短了论文出版周期,加快学术研究的交流效率与论文的传播速度[30]。IEEE期刊一般只有一个主编,三四个编辑,但是通常会聘请几十位学者兼任期刊的“合作编辑”,来弥补专职编辑局限性。我们可以借鉴这种做法,为期刊各研究方向聘请知名专家学者编辑,直接参与期刊的日常事务,从而加快论文编辑速度[31]。

同时,在当今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大数据时代,涌现了诸多广受欢迎的新媒体,如Facebook、Tw itter、微信、微博等。我国科技期刊应与时俱进,充分利用这些平台的便捷性,将审稿、编辑、传播渠道和阅读终端等进行数字化,扩大期刊传播力,在用户碎片时间里吸引其眼球,从而提升期刊的影响力[30,32]。

3.4 加强自主发展能力,由“借船出海”变为“造船

出海”

“借船出海”在业界指与国际知名出版商合作。近年“借船出海”成效显著,如Cell Research在与NPG合作之后,借助nature.com网络平台优势,其论文传播效力和国际影响力明显提升,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哈佛大学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等都订阅了该刊电子版。再如从2012年创刊就与NPG合作的Light-Science&Applications,在短短3年时间里IF值就超过10,在其学科领域内已形成一定影响力。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4年底,我国约180种有CN号的英文科技期刊中有超过158种(87.8%)期刊与国外出版商合作出版发行,如Springer、Elsevier、Wiley 等[10]。 国际化合作虽能有力推进期刊的国际化,但是我国学术期刊确不能过度依赖,应加强自主发展能力,由“借船出海”变为“造船出海”。我国期刊集中度低,布局分散,很多期刊是单刊单编辑部的“单打独斗”运作形式,可通过兼并重组,实现规模化、专业化、集团化经营办刊,西方知名出版机构如Elsevier、Springer的发展历程也是如此一步步实现效益最大化[33,34]。另外可借助国家扶持政策构建属于我国自己的英文科技期刊集群平台,完善数字化采编和出版。“借船出海”是手段,“造船出海”才是根本、是目的[35]。

4 结束语

10年来,我国SCIE收录期刊整体发展趋势良好,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看均明显提升,但是仍然存在学科空白、缺乏高影响力期刊、有些期刊停滞不前、过度依赖国外出版机构等等不足之处。面对这些压力与挑战,我国SCIE期刊发展路途艰辛但发展空间很大,需要不断探索新的途径与方法。

[1] 李晨阳.好期刊是怎样练成的[N].中国科学报,2015-09-02.

[2] 鲍海飞.铸就具有影响力的国家学术期刊[EB/OL].[2015-11-20].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78905-928303.htm l.

[3] 王学勤,章蕾,潘继进,等.SCI收录中国期刊的统计分析与研究[J].现代情报, 2005,10(10):160-164.

[4] 周文.近年SCI收录中国期刊的变化情况及对期刊国际化发展的启示[J].医学信息学杂志, 2007,28(3):232-235.

[5] 毛莉,陈惠兰.SCI收录中国期刊的统计分析与研究[J].现代情报, 2009,29(12):156-160.

[6] 丁佐奇.2010-2014年中国新被SCI收录科技期刊的文献计量学分析及启示[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26(7):758-762.

[7] 张芳英,刘志强.2009—2013年我国55种SCI收录的英文期刊JCR指标分析[J].学报编辑论丛,2014(00):317-320.

[8] 付晓霞,李贵存,石朝云,等.SCI-E收录中国期刊现状分析[J].编辑学报, 2014,26(5):492-495.

[9] 高继平,高翠玲.我国SCI期刊的计量分析与发展建议[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5,26(3):318-324.

[10] 任胜利.2014年我国英文版科技期刊发展回顾[J].科技与出版, 2015(2):9-13.

[11] 杜耀文,宁笔.成绩·挑战——2015年度我国英文版科技期刊发展回顾[J].科技与出版,2016(2):28-34.

[12] Reuters Thomson.Journal Citation Report@Science Edition[EB/OL].[2015-11-20].https://jcr.incites.thomsonreuters.com/.

[13] Reuters Thomson.Incites[EB/OL].[2015-11-20].https://incites.thomsonreuters.com/.

[14] 苏成,李旭林,袁军鹏,等.出版社学术影响力评价研究——基于文献计量学指标的实证研究[J].情报杂志,2015,34(2):84-88.

[15] Incites Indicators Handbook[EB/OL].[2015-11-20].http://ipscience-help.thomsonreuters.com/inCites2Live/8980-TRS/version/4/part/5/data/InCites-Indicators-Handbook-6%2019.pdf?branch=inCites_2&language=en_US.

[16] 王琳.特征因子与影响因子及总被引频次的指标特性比较——基于“TOP期刊群”样本的实例分析[J].编辑学报,2013,25(2):200-204.

[17] 盛丽娜.国际眼科学权威期刊不同文献对影响因子贡献度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26(1):106-111.

[18] 严美娟.239种SCI收录神经科学杂志载文量与影响因子和5年影响因子的关系[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0(5):83-85.

[19] 安梅.科技期刊的主要影响力指标的波动与期刊载文量的关系[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1,22(5):711-714.

[20] 王群英,林耀明.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与期刊载文量的关系研究——以资源、生态、地理方面的8个期刊为例[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2,23(1):76-79.

[21] 刘雪立.10种国际权威科技期刊影响因子构成特征及其启示[J].编辑学报, 2014,26(3):296-300.

[22] 杨建肖,刘伟霄,王雅娇,等.策划行业特色专栏提升期刊影响力[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6,27(4):449-454.

[23] 薛婧媛,郭飞.利用网络工具促进中国英文科技期刊国际化[J].编辑学报, 2013,25(5):469-471.

[24] 周棻,毛邦河.中国科技期刊崛起的希望之光(上)——浅析中国精品国际化科技期刊的建设与发展之路[J].中国出版, 2013(21):35-38.

[25] 何成军,张玉平.我国科技期刊SCI影响因子与其国际稿件率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26(3):312-317.

[26] 陈柏福.中国英文版科技期刊的出路:走向国际化[J].编辑学报, 2011,23(3):236-238.

[27] 李建忠.国外科技期刊运作模式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38(6):1007-1010.

[28] 余党会,石进英,邓晓群,等.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化评价指标分析[J].编辑学报, 2005,17(5):387-389.

[29] 石应江,齐国翠,李哲.SCI与我国科技期刊的国际化[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4,25(10):1323-1327.

[30] 武晓耕.科技期刊发展中的碎片化趋势[J].科技与出版,2015(9):70-72.

[31] 徐玲英.我国科技期刊可以向IEEE学习的办刊策略[J].出版发行研究, 2015(9):58-61.

[32] 吴锋.“大数据时代”科技期刊的出版革命及面临挑战[J].出版发行研究, 2013(8):66-70.

[33] 王书亚,金琦,孙萍,等.SCI影响因子前50位肿瘤学期刊的10年变迁及启示[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26(5):499-506.

[34] 杨琦,张娜,赵文义.全球化背景下西方科技期刊国际化的借鉴与思考[J].科技与出版,2016(3):95-101.

[35] 初景利.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编辑出版中心主任初景利:从“借船出海”到“造船出海”[J].科学新闻,2015(22):33-35.

猜你喜欢
载文科技期刊影响力
科技期刊的分类
向本期载文的审稿专家致谢
向本期载文的审稿专家致谢
科技期刊的分类
向本期载文的审稿专家致谢
文以载道与道以载文
科技期刊的分类
科技期刊的分类
天才影响力
黄艳:最深远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