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术期刊内部审读调查分析与建议

2016-03-26 01:07杨怀玫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6年1期
关键词:编校刊物学报

■杨怀玫

肇庆学院学报编辑部,广东省肇庆市端州区肇庆大道 526061

期刊内部审读是以相关国家标准与规范为准则,在期刊出刊前或出刊后对其政治水平、学术水平、编辑水平、排版和印刷质量等进行客观、严谨的审查,借以把握办刊方向、降低差错率、提高期刊质量和编校水平[1]。高校学术期刊内部审读是指由期刊编辑部组织实施的,指定编辑部或编辑部以外的相关人员对稿件或期刊进行的审读。实践证明,科学的内部审读制度是保证高校学术期刊质量的一种自律措施[2]。

目前,学界对高校学术期刊内部审读制度进行了一定的探讨。邓军文认为,可通过更正审读中发现的编排错误等方法来构建学术期刊内部审读机制[3];钟信芳提出了构建内部审读机制的要点和需注意的问题[4];夏新宇则认为建立内部审读机制的重点是加强审读管理[5];王菊香、阮红等提出要强化期刊内部审读模式[2,6];陈朝晖对期刊出版后内部审读的意义、内容、人员构成及方法等进行初步探讨,并简要分析了出版后内部审读涉及的各种关系、问题及处理这些关系和问题应遵循的原则[7-8];王文江提出了在审读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及其解决办法[9];王菊香等人分析了目前各刊社普遍使用的几种审读方式的优势与不足[2];等等。

综观现有的研究成果,发现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我国高校学术期刊内部审读的意义、机制的构建及其涉及的关系等,而对期刊内部审读的现状暂未有相关的调查与研究,尤其是针对期刊内部审读的实际问题提出相应对策的探讨甚少。基于此,笔者对我国175种高校学术期刊内部审读现状进行调查,以期剖析我国高校学术期刊内部审读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解决策略,从而有效提升高校学术期刊内部审读质量和办刊水平,进而提高编辑的编校水平和业务能力。

1 调查方法与过程

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于2015年2—4月向我国175种高校学术期刊的225名编辑发出调查问卷,调查其内部审读的形式、时间、人员和机制等情况。本次调查共发出问卷250份,回收问卷241份,回收率 96.4%;有效问卷 225份,有效率93.36%。

175种期刊中,自科类111种,占63.43%;哲社类30种,占17.14%;医学类11种,占6.29%;综合性学报 23种,占 13.14%。半月刊 16种,占9.14%;月刊51种,占29.14%;双月刊94种,占53.71%;季刊14种,占8%。

225名编辑中,男性编辑77人,占34.22%;女性编辑148人,占65.78%。助理编辑18人,占8%;编辑 93人,占 41.33%;副编审 77人,占34.22%;编审18人,占8%;其他职称(如教授、副教授、高级工程师、助理研究员等)19人,占8.44%。

2 调查结果与分析

2.1 是否实行内部审读

175种期刊中,153种期刊实行内部审读,占87.43%;17种期刊曾实行过内部审读,但因各种原因无法达到预期效果以放弃告终,占9.71%;5种期刊从未实行过内部审读,占2.86%。

2.2 内部审读形式

据表1,实行内部审读的153种期刊中,96种期刊采取传统的单独书面审读形式,占62.75%;43种期刊采取面对面讨论座谈的审读形式,占28.10%;14种期刊通过PPT、视频等多媒体形式进行集体审读,占9.15%。值得重视的是,在调查中发现,编辑普遍认为其所在期刊的审读方式比较单一、枯燥,并未收到实质性的审读效果。

由表1可见,32种期刊实行一般审读(如对刊物的总体情况进行审读),占20.92%;101种期刊实行重点审读(如对稿件学术水平、知识水平、编辑水平等方面进行审读),占66.01%;20种期刊则根据实际情况制定适合自己刊物的内部审读方式,占13.07%。

144种期刊由执行主编、主编或编辑部主任进行全刊通读(扫尾性审读),占94.12%;27种期刊交由责任编辑审读自己负责的稿件,占17.65%;85种期刊则由编辑部人员交叉审读稿件,占55.56%(见表1)。

表1 内部审读的形式

2.3 内部审读时间

印前审读是保证科技期刊编校质量的基础工作,可以将差错消灭在出刊前[3]。因此,92种刊物在出刊前审读,占60.13%;28种刊物在出刊后审读,占18.30%;22种刊物无论出刊前还是出刊后均审读,占14.38%;11种刊物则因稿源不足或没有控制好出版进度等原因,视当期出版情况而采取不定期或随机审读,占7.19%(见表2)。

表2 内部审读的时间

2.4 内部审读人员

据统计结果,103种期刊因出版周期太短等原因交由本部门资深编辑进行审读,占67.32%;22种期刊外聘资深专家、同行进行审读,一是因为“旁观者清”,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发现问题,二是因其审读结果与奖惩机制挂钩,外聘专家、同行审读可以避免发生内部矛盾,占14.38%。50种期刊则请本部门人员和外聘专家、同行同时进行审读,占32.68%,这些期刊认为前者对发现学术性、规范性等微观问题较为敏感,后者则擅长发现办刊方向、栏目策划等宏观问题,两者不冲突且都非常重要(见表3)。

表3 内部审读人员的选定

2.5 内部审读反馈机制

95种期刊制定了审读反馈机制,占62.09%,但这些期刊中仅有43种期刊的反馈机制比较健全,尚且令人满意,占45.26%;15种期刊虽制定了反馈机制,但其编辑却表示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他们认为期刊亟需完善内部审读反馈机制,否则审读形如虚设,占15.79%。58种期刊没有制定反馈机制,其审读工作尤如“走过场”,编辑认为期刊审读工作“审了读了就算了”,占37.91%。

2.6 内部审读奖惩机制

18种期刊建立健全了审读奖惩机制,占11.76%;11种期刊制定了奖惩机制,但编辑认为其机制存在某些缺陷,且管理部门在执行时有失公平公正,占7.19%;84种期刊没有制定奖惩制度,占54.90%,这些期刊的编辑普遍认为必须实行审读奖惩制度,否则无法起到奖励积极行为、鞭策不良行为的作用。

2.7 编辑对内部审读的态度

由表4可见,109名编辑对内部审读表示赞同和认可,占48.44%。他们认为,对刊物进行审读无论是对自身编校水平的提高,还是对编辑间的业务交流及保证刊物质量都有积极的作用,尤其是出刊前的审读工作,更是刊物质量的一道“防护工程”。

98名编辑认为,刊物的审读给他们带来了许多消极影响,占43.56%。这些消极影响包括:审读效率不高,影响出版进度;对于审读中发现的问题,编辑的讨论意见难以统一,无法得出令人满意的结果;个别外聘审读人员对编辑出版知识所知肤浅,有的甚至按自己刊物的标准随意指责其他刊物,导致无法达到预期效果;审读方式过于呆板、不灵活;审读制度不完善且没有制定激励机制;编辑心理压力过大;审读只是走过场,成了形式主义;等等(见表4)。

由表4可见,18名编辑对内部审读持无所谓的态度,他们认为期刊是否审读由本部门领导决定,占8%。

表4 编辑对内部审读的态度

3 结论与建议

总体看来,我国部分高校学术期刊内部审读存在编辑意识薄弱、审读制度不健全、奖惩机制不完善、方式不灵活、执行过程流于形式等问题,导致内部审读不仅没有给编辑和刊物带来实质性的效果,反而是一些负面的、不良的影响。笔者认为高校学术期刊要达到预期的内部审读效果,可从以下4方面着手。

3.1 强化内部审读意识

虽然外部审读具有审读人员选择面广,且可以较好地避免人际关系的影响,审读结果具有较强的公正性等优势,但相对于外部审读而言,内部审读更具有直接、方便、现实、高效的优势[10]。内部审读是由期刊编辑部组织实施的审读,它对保证和提高刊物的质量,以及促进刊物的良性发展均都具有特定意义和作用[11]。编辑只有树立了审读意识,才会树立质量意识。因此,在期刊出刊前后,出版单位管理人员应注重强化编辑的审读意识。首先,要求编辑转变观念,使其认识到内部审读是为了保证和提高刊物的质量,变“被动审读”为“主动审读”。其次,编辑要保持良好心态,消除“走过场”“过于自信”“妄自菲薄”等心理,正确对待在审读中发现的自己或他人的编校差错,采取“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心态。最后,编辑要意识到内部审读可以及时发现自身编辑能力及业务水平的不足,进而敦促自己学习和提高相关专业知识。

3.2 丰富内部审读形式

合理的审读方式能够调动编辑积极性,从而提高审读效率和保证内部审读质量。现行学术期刊内部审读方法有:一般审读和重点审读相结合;系统审读和专题审读相结合;书面审读、面对面、背对背审读相结合等。在此基础上,期刊编辑出版部门还可根据刊物自身特色和审读人员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各种审读方法,不断改进与丰富审读形式。

(1)交叉审读。对于期刊社有2个以上期刊编辑部的单位,可实行交叉审读的方法,这样既实现了内部审读的定义,又加强了兄弟刊物之间的学术交流。

(2)随机审读。采取随机抽取的方法,从每期期刊中抽取每名编辑所编校的稿件,实行全员审读,公平公正地评估编辑的编校质量。

(3)第三方审读。内部审读有时难以避免人际关系的影响,难免会影响审读结果的公正性[10],必要时可以委托第三方(如期刊学会、出版管理部门等)即外部审读弥补这一不足,将第三方审读作为内部审读的补充。

(4)审读计算机化。近年来,计算机技术在我国期刊编辑出版中的应用愈加广泛,内部审读可充分利用计算机和网络资源,使审读工作日益计算机化。例如:通过PPT、视频等多媒体形式进行集体审读;通过互联网组织召开刊物在线审读会议,审读人员可作实时互动和即时反馈;审读人员还可通过互联网审读优先出版的论文,而无需等期刊印制出来后再审读,做到即时、高效。

3.3 建立健全内部审读制度

建立健全有效的审读制度有助于规范管理期刊审读,使其高效运作,激发编辑的工作热情和增加编辑责任感[6],保证和提高刊物的质量。因此,高校学术期刊管理部门要规范管理期刊的内部审读,激发编辑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增加编辑责任感,就必须制定、健全和落实关于审读标准、审读反馈、奖惩激励、经费保障等制度,促使审读工作的良性发展。

(1)审读标准。完善的审读标准可以更好地提高审读效率,确保期刊质量。期刊要按照出版部门有关规定和结合本刊物实际情况,制定和完善审读标准,同时要做到“有规可依、有规必依”。

(2)反馈制度。合理的审读反馈制度有利于快速提高编辑的编校效率和编辑业务的提升,因此,需仔细分析审读结果或结论并善加利用。首先,可定期组织审读人员结合自己的审读工作实际而交流审读经验,并将他们的心得、经验、建议进行总结后整理成册,以供日后查阅与交流使用[12]。其次,审读人员或审读小组在进行审读后应撰写审读反馈报告(审读反馈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所审读稿件或样刊的问题、依据和建议等),通过比照各次审读结果和审读结论的内容并加以分析和利用,对提高办刊人员的业务水平将大有帮助,同时也为编辑部解决在以后期刊编辑出版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提供理论依据。

(3)激励制度。奖惩分明的激励制度有助于提高编辑的工作积极性、工作效率。期刊管理部门可将审读结果作为较大权重的年底考核指标、绩效工资、编辑职称评审的参考,对于完成审读任务的人员可给予通告表扬或奖金奖励,反之则给予批评、扣除奖金等惩罚。需强调的是,在实施过程中,期刊编辑部对编辑的奖惩应实行精神鼓励和思想教育为主、经济奖惩为辅的原则,否则将挫伤编辑工作的积极性和降低其工作效率。

(4)档案制度。在完成每次审读工作后,要指定人员做好审读结果的档案管理。首先,要求编辑根据审读档案对在审读中发现的问题进行统计,找出经常出现的问题并分析其原因和规律,以有的放矢地改正问题和日后预防问题的重复出现。其次,要求编辑通过审读结果或分析的相应数据检验审读的效果,以便于对期刊的出版活动进行有效监督,保证期刊的健康发展。

(5)经费保障制度。经费保障制度是为期刊内部审读工作提供必要的经费和物质保障。期刊管理部门可以经费为刺激手段激活审读人员对审读工作的积极性,进而提高审读实效性。因此,高校学术期刊编辑部要根据《出版管理条例》的规定,向有关部门专项申请审读经费或将审读经费列入年度预算,并及时足额落实到位。

(6)责任落实制度。期刊管理部门要落实内部审读人员的责任,明确其职责,确保内部审读顺利开展和达到预期效果。可指定一名编辑全权负责某一期期刊的审读,并要求其按时提交审读报告。编辑提交审读报告的优劣,将作为今后工作量考核的一个重要指标。

需要注意的是,期刊管理部门同时还要随时关注并控制内部审读过程,包括控制审读的时间、方法、成本等,以保证审读工作及时、有序、高效地完成。

3.4 优化内部审读队伍

选定适合的审读人员,对于发现期刊出版活动中的问题及对期刊的发展提供有效建议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因此,优化内部审读队伍,提高审读人员素质尤为重要。

(1)慎重选择审读人员。基于学术期刊的学术性特质,期刊管理部门在选择审读人员时要注意:要选定有坚定的政治理念和审读责任心,乐于从事审读工作,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审读任务的人员;要坚持专业相同或相近的原则,避免跨学科跨专业审读,以保证内部审读的科学性和准确性[12-13]。

(2)定期组织审读人员尤其是聘请的刊(社)外专家编辑进行业务学习和培训,使其及时了解党的宣传政策和纪律、新闻出版法律规章、出版动态等[13],以及提高出版专业等方面知识。

(3)从专家选择、专家队伍建设等方面着手优化审读人员配置,明确其审读任务和职责[13]。根据自身刊物的发展情况,结合审读人员的年龄、知识结构、专业水平等定期对其进行优化调整。

4 结语

内部审读是保证和提升高校学术期刊质量和编辑人员素质的重要环节。近几年来,高校学术期刊内部审读工作不仅有了很大的改进,且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办刊质量也有了稳步提升,部分期刊已跻身于优秀学术期刊行列。在期刊编辑出版中,期刊编辑部除了把好策划关、审稿关、编校关等,还要在出刊前后认真做好刊物的内部审读,并辅以其他审读方式,做到各种审读方式交叉使用和优势互补,提高审读效果,提升期刊的整体实力,更好地服务于高校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

[1]闻浩,鲁立.关于专家刊前审读的调查与分析[J].编辑学报:2011,23(5):428-429.

[2]王菊香,吴红艳,颜巧元.刊社内部审读方式与效果[J].编辑学报,2006,18(5):364-365.

[3]邓军文.构建学术期刊内部审读机制[J].编辑学报,2006,(18)3:223-224.

[4]钟信芳.高校科技期刊内部审读机制构建之我见[J].闽江学院学报,2007,(28)4:138-140.

[5]夏新宇.略论建立内部审读的长效机制[J].淮阴工学院学报,2012,(21)6:82-85.

[6]阮红.医学期刊内部审读模式的探讨[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09,25(7):541-542.

[7]陈朝晖.正确处理出版后内部审读的3种关系[J].编辑学报,2009,(21)6:521-523.

[8]陈朝晖.学术期刊出版后内部内读的误区及对策[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30)3:171-174.

[9]王文江,强化内部审读,提高学报质量[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1)9:140-141.

[10]颜志森.科技期刊的审读方式及其优势互补[J].编辑学报,2004,(16)3:170-171.

[11]陈朝晖.出版后内部审读科技期刊质量保证的一种重要方法[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9,(20)1:1 55-158.

[12]云南出版局.强化审读内容,创新审读方式——我局召开全省报刊审读工作座谈会[EB/OL].[2015-04-02].http://www.ynppb.gov.cn/ynxwcbbqj/5264426489419399168/20110517/225529.htm l.

[13]新闻出版总署.关于印发《报纸期刊审读暂行办法》的通知[EB/OL].[2001-06-18].http://www.gapp.gov.cn/contents/1663/103122.htm l.

猜你喜欢
编校刊物学报
ABSTRACTS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刊物贺词
致敬学报40年
系列刊物介绍
把编校质量的弦绷得更紧
行业刊物介绍(十七)
学报简介
学报简介
编校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