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青春电影通识课”的实践与思考

2016-03-25 05:48程志
江西教育B 2016年2期
关键词:通识课堂教师

程志

初衷:观念与热情的肇端

“青春电影通识课”是笔者作为一线教师结合自身兴趣在本校开设的一门面向中学生的通识类课程。初衷全因一次意外的“课堂调查”。因为笔者上课时会产生一些奇异的联想,又加之笔者是电影迷,算不上资深,但是爱好非常,故而,会经常拿电影中一些经典的桥段来跟学生分享。在一次课堂上,我记得是讲《背影》时,我列出了许多电影镜头中关于背影的描绘,比如王家卫的电影《花样年华》中那个著名海报中的背影镜头,讲到电影语言和电影风格如同文章描绘是一个道理。自己沉浸其中,讲如何用心着力地去描绘,讲背影当中的味道和意蕴,联系到《背影》这篇文章的描写,如何穿插曲折、迂回行径。我本以为学生会有共鸣,谁曾想学生压根不知道老师在讲什么。

从那一次课堂起,我就在内心暗自告诉自己,一定要让学生们了解电影的魅力,知道电影文化的奇绝与幽凹,深邃和感性,她撩拨我们未来生活的希望和憧憬,更让我们知道一种语境下的生活诗意。针对承前所说,我好奇为什么学生对我的电影导入和穿插一点兴趣都没有,不仅如此,更是连一点课堂反馈都没有。随后,我临时在自己所任教的班级进行了一番调查。也恰巧是因这番调查让我发现了孩子们对于时下流行的电影文化并未可知,甚至是丝毫都不了解。这让我大为吃惊,在省城的孩子,居然俨然生活在“文化沙漠”中一般,简直让我惊愕。自己任教的班级,同学们居然对电影这种显性的大众文化艺术形式如此陌生,而自己却“恬不知耻”在学生面前卖弄自己那点可怜的知识,企图树立自己“学高为范”的“矮化”形象。这真的有违师者风度,更让自己的内心煎熬不已。

故而,自己辗转反侧,思忖再三,从这样一个简单的意念开始:不希图学生能够多么精准、恰当地分析一个电影文本和其中的深刻思想与主题表达,但求能够实现师生之间的互动,给学生打开一扇“光影之窗”,让他们自己走进,并驻足停留,以后便可以徜徉其中,开启艺术之旅,领略那些流光碎影,感知那些人文风物,得到彼此心灵的慰藉。我要承认,这是我最初开设“青春电影通识”的初衷。所以,我自作主张以自己的班级为实验对象,就这样凭借自己的热情和喜好,开启了自己在中小学开展电影人文教育的实践之旅。而一年多以来,学生的变化已经让我喜出望外了。

有人说,这样会否劳累,每次我都笑而不语。不累是假话,但是出于兴趣的事实,我想我还是有自己的考量和底线把控的。不得不承认,准备上“青春电影通识课”的工作量事实上是很大的。每次准备影片,自己要备课,要准备电影,要反复研究电影的细节,要阅读各种有关电影的论文和书籍,自己要从文学写作、人物评述、情感分析、台词用意、对白角色、口语表达、文化传承等多角度与自己所任教的语文学科进行关联,并进行重新解构与导读,引导学生进行电影文本的深度开发与解读。我想至少这样不至于流于简单的“看电影”了。

黑格尔说:“假如没有热情,世界上一切伟大的事业都不会成功。因此有两个因素就成为我们考察的对象:第一是那个‘观念’,第二是人类的热情。这两者交织成为世界史的经纬线。”黑格尔于此处所讲的“观念”和“热情”,如我浅陋理解,其实就是理智和情感。每当我面对自己的学生的时候,我的理智和情感都在告知我,我必须要虔诚地叩问心灵,难道这些孩子不渴望“外面的世界”么?难道他们没有权利接受这个世界一切美好的事物么?难道他们不是教育天空下最应该携带真善美奔跑着走向未来的人么?

活动:课程的载体与激情的飞扬

“青春电影通识”从某种意义而言,是一门电影鉴赏的通识课程。它非常基础,从最初的介绍电影的类型、手法、表现方式、剧本的写作、人物的表达、演员的动作语言等等,非常细碎、非常基础;而后慢慢深入,随着一部部电影的讲解,一次次课堂的碰撞,我发现了学生情感的变化,他们会随着故事的跌宕发生情感的碰撞与共鸣,而这正是我所需要的。乃至于学习态度和学习热情的改变,对于事物认知的正向传递,对于同学之间的人际交流与相处,都产生了一定的变化。我发现,这门课已经远远超出了最初的想法,它的存在意义和价值已经远超我的想象了。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我们看《死亡诗社》。我问同学们对电影中印象最深刻的一个桥段是什么,按照座位序号排列回答。两个小组14人,居然有8位同学回答是基挺老师在教室里教同学创作诗歌的那个片段,这让我惊讶。后来我反省自己,的确,基挺老师的上课方式与学校里古板、老旧、传统的教学方式完全不同,他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挖掘学生的创作欲望,提升他们的品格,鼓励对自己人生负责的自由态度,都让学生完全颠覆了。这种学习的方式是一种全新的体验,就像在自由的深海畅游一般,有激情,有冲动,有青春,也有放纵。谁说这不是学生的真实状态?而学生们的可爱就在于他们的感知力。最后的电影镜头定格在那些站在桌上目送基挺远离的学生身上,是的,那一刻,他们站立成人,站立成了真正的自己。令我惊讶的是,看到这个场景后,班上居然有一个学生也不自知地站了起来,虽然他没有站在课桌上,但,我想他的确被电影中的那一幕所深深地打动了,并且“共情”让他本能地站起来为自己的心灵呐喊。

就是这个站起来的学生在班上并不活跃,思想甚至还有些偏激。他还曾经在我出差期间,在网吧里跟同学玩游戏到两点。父母看见孩子深夜未归,心急如焚,而我又远在外地出差,真是让人心悸。父母打电话给我,凌晨我也无能为力,只有半夜打电话给其他家长,问跟孩子相熟的玩伴是否回家。就这样折腾到凌晨五点,还好,在小孩家里附近的一个网吧里找到了。事后问孩子为什么要这样,深谈后发现,是因为他讨厌一个老师,感觉该老师有成见针对他,所以以打游戏来释放压力和情绪。而这次“电影课”后,他主动跟我交流,坦白自己的错误和幼稚,深刻认识到了学生与老师之间是缘分的际遇相聚,要充分理解老师。

我不知道其中电影的哪个部分或因素让学生产生了一种“浪子回头金不换”的思考。但的确,在日后的学习过程中,我听到了很多他与“那个他讨厌的任课老师”之间的故事。他们似乎成了好朋友,而他也后来逢人就说那个他曾经讨厌的老师是多么亲切多么友爱。

毋庸置疑,在现今基础教育领域改革如火如荼的历史场景下,越来越主流的课堂教学评价趋向是:创设开放的课堂环境,将课堂还给学生。这种观点我是赞同的。同样,在我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也始终秉持着这样一种原则在进行着自己微茫希望的课改,希图造成一个不一样的师生共情的环境,希望在自己不断探索的过程中发现意义和价值,在学生成长的道路上能够像一盏灯塔一样,成为远方来路的指引。而恰巧我所倡导的电影鉴赏课——“青春电影通识”——就是这样一门开放化、新型化的课程。在我最初对“青春电影通识”这门课程如何开设的思考中,曾经有一个设想的预案:在中小学可以考虑选修课或者兴趣小组的形式开设电影赏析课,或者将电影鉴赏的内容穿插在语文、美术、音乐等课程中,渗透于中小学教育中,以期形成多学科相互渗透,丰富学生知识结构,满足学生情感体验的多元景观。

“青春电影通识”是以教师选定影片内容为先导,当然这必然对教师有一定的观影要求,无论是电影深度的把控还是数量上的广度,都要有基于学情之上的考量。在教师的指引下,在学生的观影体验基础之上,尔后,是课堂小组讨论、自由发言、情节探讨、台词分析、多方辩论等多种形式展开的开放性课程。课后以撰写观后感、影评、反映日记或者续写电影、制作影视手抄报、改写电影故事的形式来细化对电影的进一步认识。

后来,在学生的提议下,我们还举办了各种活动,比如影视绘画比赛、影视故事复述比赛、经典电影桥段表演赛、影视歌曲演唱大赛等等活动,让学生全面地参与到课程当中来,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主动性被极大的激发和调动起来了。诚然,恰恰是因为这些活动的开展,所以“青春电影通识”这门课程的外延、意义和价值也更大了。

思考:真正的意义和价值

如今,对于这门课的开展,我有了更深入的体认。从对自己曾经简单的观念与热情作祟到现在深刻认识到这门课的意义和价值,我自己对此做了深度的审查和思考。而通过对这些意义和价值的思考,我更加坚定在中小学开展电影人文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第一,电影通过真实可感的艺术形式可以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引发学生丰富的内心感受和体验,达到课堂共情的效果。让学生和教师在课堂中充分感受到情感的张力、思绪的飞扬、思想的魅力,达到心理的满足、心灵的升华,同时可以加深学生对国家历史的进一步体认,反观社会现实的深刻性和批判性也会更加赋予时代色彩。学生在电影故事的感染下,情感发育会更加健全,对于自身所处的国家和社会生活面貌的认识才会更具个性,更能够展示出独属于自己的心灵世界,不人云亦云,不随流从众,不至于变成那些只负责“传递信息”的简单头脑,不至于成为只懂得接受而不会咀嚼甄别、吐故纳新的机器。相信,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获得真善美的熏陶。相反,只懂得将知识点从脑海中“搬运”到试卷上的孩子,一定不是我们所需要的创造性人才,也肯定不能担负起未来国家建设和民族复兴的重任。

第二,中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的阶段,电影的声光电、故事对白、人物演绎、场景渲染、音乐共情、图像再现,都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发散。而电影赏析,更是一门能够基于学生观影体验后的情感表达和创设语言情节、形成讨论议题、共同书写电影评语的课堂。观影之后,正是学生情感井喷的时刻,如果此时教师能够就电影提出某些让学生心灵和世界观造成矛盾的议题,就能够很好地促动师生共同的讨论,从而实现师生的积极互动。学生的教育背景因人而异,性格不尽相同,父母的塑造也各有特色,毫无疑问,对于同一部电影必然会有不同的看法、不同的感受和心灵撞击,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教师可以通过矛盾议题的设置,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和看法,不管是否与所谓“主题切合”,不管是否保证“课堂正确”,不管是否与“他人相左”,都无碍于自己观点的表达,都可以捍卫自己的言论自由。相信在这样的“头脑风暴”下,即使再矛盾的议题也会形成一种人生的共识,这就是思想、性格、审美情趣、艺术品格的塑造。教师在课堂的讨论中遵循不设限制、暂缓评价、追求课堂标新立异、鼓励多多益善、言者无过的法则,则是学生敞开心扉、释放胸臆的前提。

第三,电影鉴赏课有利于锻炼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电影对白的主要要求有:简洁、自然、生动,这也与在中小学教育中教师对学生进行语言表达训练的基本要求和规范是不谋而合的。这既是对学生口语交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是训练学生口述作文、形成逻辑、规范表达、斟酌语词的有效途径。长久以来,由于我们基础教育教学的传统和惯性使然,在课堂上,总是会呈现出教师“一言堂”或者“满堂灌”的现象,致使学生在课堂上成为“被听课”和“被接受”的角色,学生的主体性难以彰显。电影鉴赏课则是通过学生对观影感受的表达,造成一种言论场域,让思绪的翻飞、头脑的灵动、言语的畅快一齐成为课堂再生的要素。教师在课堂即便要训练学生的言语表达,自我示范是一个途径,但是这又不得不牵涉到教师自身素养的问题,不是每一个教师都能做一个“好演员”的。在对学生进行口语表达训练的课堂,与其说是考察学生的学习能力,倒不如说是考察教师的讲授能力和课堂移情效果。口语交际是一种即时性和应变性临场发挥能力占据主导要素的语言过程,而不是简简单单的电影台词、对白的再现或临摹。它要求必须符合人物的身份、经历、周遭环境,这样才能真正让学生的情感得到美的享受和升华,才能真正产生移情效用。因而,好电影的呈现和鉴赏,必定是语言的盛宴,更是思想的主场。

第四,电影是人文精神和文化根脉承续的重要载体。电影题材的丰富性,电影表达的可塑性,电影形式的多样性,更多决定了电影对历史叙事、对当代社会议题的探讨、对文化实践的创新拥有话语权,而无疑,这些都是重要的呈现要素。中小学生能够通过影像认知从前的历史和这个国家的恢宏文化,能够增强对民族和国家的认同,同时也能够更加清晰地树立未来的人生理想和目标。自1978年社会变革闸门的开启至今,华语电影漫漫三十年,与其说是一项文化艺术事业的主流叙事版本,毋宁说这三十年的斑驳光影,书写的更似乎是一幅永远难以给予准确详尽描述的文化版图变迁的历史画作。毫无疑问,无论世事如何变迁,华语电影的镜头始终对准中国的历史和现实、文化与精神,始终根植于民族记忆的书写,引导着大众去关注一个时代的脉络,在自己所处的时代站立成自己。引导学生观看那些影响了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经典影片,从中汲取有益的思想资源,能够使他们在不断忙碌前行的人生旅途中,不至于遗落了民族的灵魂,扭曲了自己民族的性格。只有当年轻一代能够从人类历史的角度俯察整个民族的文化和精神内核时,他们才知道自己所要远去的未来和前进的方向。

第五,通过电影鉴赏课,可以让学生对电影形成一个完整的、宏观性的认知态度,可以为学生打开这个艺术世界的大门,为日后我国培育优秀的电影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也可以提高国人整体的观影水平,促进电影工业从业者不断自我革新,不断挑战艺术的新境界和新高度,不断创作出更多优良的电影作品,满足更多人的电影需求。相信,通过在中小学开展电影人文教育,不仅能够让学生了解到电影这门独特的艺术形式,拥有独特的艺术规则、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和表达特性,有“推拉摇移和长镜头”等独特的拍摄手法,更有独属于电影的“蒙太奇”的艺术表现形式,而且能够让学生在自己对电影的观察和体认中,发现更多异域世界的美好,并通过电影勾连起其他的艺术门类,打通自己的艺术经络,让自己未来的生活充满诗意,美好而安适。相信,这才是我们人生的终极关怀。

结语:“青春电影通识”是我在中小学基础教育实行电影人文教育的初探,它像是一个优雅的贵族缓缓向我们走来,向我们呈现出一个艺术的世界。我们应张开双臂,以凌空飞翔的姿态,观看这个审美的国度。我的学生们将跟随我一起徜徉艺术的世界俯瞰这渺茫、寥远而又迷人的电影风景。

猜你喜欢
通识课堂教师
甜蜜的烘焙课堂
最美教师
美在课堂花开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简述大学通识课教学改革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通识少年“种”石油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
通识少年·拿破仑
圆我教师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