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气象科普场馆建设发展现状与思考

2016-03-25 00:08李伟张倩唐立岩倪海娜
科技传播 2016年4期
关键词:发展对策思考

李伟++张倩++唐立岩++倪海娜

摘要 气象科普场馆是比较典型的专业性科普场馆,是气象科学知识普及的重要载体,是气象科普产业发展的重要输出端口,在气象宣传科普工作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从气象科普场馆的发展现状出发,借助调研结果,对气象科普场馆建设及运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并针对性的研究提出了未来气象科普场馆发展对策。

关键词 气象科普场馆;发展对策;思考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708(2016)157-0044-03

当前,随着天气和气候变化影响日益广泛、气象灾害多发重发,大力推动气象科普工作,是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促进全民参与气象防灾减灾、应用天气和气候变化知识提高生活质量、保障自身安全的迫切需要。当前经济快速发展、科技不断进步,让气象科学知识和公共气象服务走进生活、生产之中,减轻和避免气象灾害的影响和损失,是气象事业科学发展和实现气象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和重要标志。根据中国科协发布的第九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结果,2015年我国具备科学素质的公民比例达到了6.2%,我国公民科学素质水平已经进入快速增长阶段。参观科普场馆是社会公众获取科学知识最直接的途径之一。

气象科普场馆是比较典型的专业性科普场馆,是气象科学知识普及的重要载体,是为社会公众提供气象科普服务的重要平台,是气象科普产业发展的重要输出端口。目前,全国气象科普场馆建设已经具有一定规模,各地积极推进气象科普相关设施建设,在气象宣传科普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与其他科普馆、科技馆发展类似,气象科普场馆发展中也出现了经费保障、社会公众参与度低等问题。对此,本文通过利用调研结果,对气象科普场馆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一些可行化建议。

1 我国气象科普场馆发展现状

本文所研究的气象科普场馆,是指以提高公众科学素质为目的,拥有一定数量的科普设备、设施,面向公众开放,开展气象科普活动的提供专业性气象科学知识的场所,包括各类气象科普馆、气象科普教育基地等。

目前,全国气象科普场馆发展具有如下特点:一是种类较多。气象部门级次较多,全国、省、市、县各级气象部门为提高气象科普效益,均建设了一系列气象科普场馆,各级气象科普场馆建设各有特色,种类较多。二是从地域上来看,气象科普场馆建设与当地经济发展状况密切相关,中东部地区气象科普场馆整体规模、影响力较大,而西部地区气象科普场馆整体实力较弱。三是科普内容各异。有些气象科普场馆科普内容以普及气象业务知识、展示气象事业发展成果为主,有些场馆以气象科技实验、气象科普活动为主,有些场馆则将气象科学与其他专业如天文等相结合综合展示。

根据《气象科普发展规划(2013-2016》>,全国有50余个气象科普场馆、217个国家级气象科普教育基地长年接待公众参观。到2016年,将建设或升级3~5个国家级气象科普基地。每年争取配套支持3~5个基层气象科普场馆(展区)建设。新增了20个专业性较强、现代化水平较高和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气象科普场馆(展区)。

2 气象科普场馆发展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1 在经费投入方面,经费来源渠道单一

目前,我国气象科普场馆经费主要依赖各级政府财政拨款,主要用于气象科普场馆日常展览接待,世界气象日、全国科普日等重要时间节点的专题展览,相关科普展品资源制作,比如科普挂图、科普书籍和光盘等,以及场馆运行所需的人力成本等。与财政拨款相比,其他经费途径如社会捐赠等微乎其微。单一的经费来源,使得气象科普场馆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制约,有限的财政资金无法支撑气象科普场馆不断改进以适应新时期发展需求,筹集社会资金渠道不畅,吸引社会投入的机制不够完善,一些场馆往往有建设资金没维护资金,极大的降低了科普服务水平和效率。

2.2 在社会参与程度方面,社会公众参与度普遍不高

各地气象科普场馆建设和服务内容集中于解答气象科技知识、展示气象事业发展成效等方面,在具体科普内容上没有统一的标准。大部分气象科普场馆一方面受制于经费不足、设施及展品科技含量不高等因素,另一方面在科普方式上沿用传统的说教方式,参观者只能被动接受灌输。一些科普场馆只在世界气象日、全国防灾减灾日等重要的宣传时间节点对公众免费开放,而在这些时间节点,往往由于人流过于集中,人均参观时间有限,往往只是走马观灯,远远不足以深入了解。天气、气候等气象知识对于人们日常来说是必需品,变幻莫测的气象现象又充满着神秘和未知,在属于气象专业的科普场馆,人们本应趋之若骛。但事实上,很多气象科普场馆门庭冷落,无法激起公众的参与热情。

2.3 在传播形式方面,传统科普场馆受到新兴互联网时代的冲击

随着新兴互联网的来临,许多传统实体遭遇网络资源带来的冲击,比如传统书店实体,受到网络书店的冲击,营业额大大降低。同样,面对网络气象宣传和科普资源和平台的不断丰富,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足不出户在互联网上寻求所需要的气象科普知识,一方面免去了门票及来回路费,大大降低了获取科普知识的成本,另一方面网络科普资源丰富,几乎应有尽有,形式多种多样,更加易于阅读者吸收。在这种趋势下,传统气象科普场馆在展项单一、位置固定等方面的劣势被不断放大。直接导致参观人群的流失,气象科普场馆被冷落。

2.4 在发展定位方面,科普场馆发展与科普产业发展的关系错位

气象科普场馆的发展依赖于气象科普产业的发展。按照产业发展的规律,科普产业发展需由公众科普需求作为源动力,经过科普产品的创造、大规模生产、传播和推广等产业链条,最终达到公众的认可及科普知识的普及。而科普场馆则是科普产业发展到一定时期用来展示科普产业发展成果、拓宽产业发展渠道等而应运而生的产物。目前,我国气象科普产业发展总体上仍处于散、小、弱的局面,除天气预报产品外,为公众熟知的科普产品不多,由于管理体制等诸多原因,竞争能力赢弱。气象科普场馆根于气象科普产业,但在气象科普产业整体发展较弱的情况下,很多气象科普场馆建成后,没有成熟的科普展品开发链支撑,没有专业化的人员团队提供服务。场馆运营后,绝大部分精力耗用在科普产品开发、科普人才培养方面,这无异于以气象科普场馆的发展推动整个气象科普产业的发展。显然,这是气象科普产业发展与气象科普场馆发展的关系发生了错位。这样就造成了气象科普场馆展品单一、内容枯燥、无法吸引公众目标。

3 气象科普场馆建设与发展对策

3.1 创新气象科普场馆经费管理模式

科普场馆属于公共物品。公共物品在经济学上分为纯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纯公共物品是指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需由政府提供,如国防、法律秩序等。准公共物品介于纯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之间,由政府和市场分担,如教育、公园等。气象科普场馆应属于准公共物品而非纯公共物品,当前只由政府出资建立及维护的科普场馆模式,是将其本质视为了纯公共物品,这在定位上是错误的。

在一些发达国家,诸如美国、日本等国家气象相关的科普场馆,往往有着比较多元化的经费来源结构。一方面各级政府重视科普场馆的建设,进行适量投入;另一方面,政府恪守“费用分担”原则,鼓励科普场馆根据自身的性质,从企业、民间基金会、公益性基金会等其他社会渠道争取其余所需经费。

《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的通知》中强调,“十二五”期间应在坚持政府负责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推动基本公共服务提供主体和方式多元化,加快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模式。 气象科普场馆作为基本公共服务重要载体之一,更应拓宽气象科普场馆多元化投入渠道,以解决场馆建设及维护经费短缺问题。以政府的支持作为催化剂,充分发挥社会其他主体的潜力,吸引调动社会各界力量参与气象科普场馆建设及运行维护。同时严格经费管理,按照事权划分原则,区分清楚哪些该有政府承担,哪些可以由市场承担,建立稳定的气象科普场馆经费投入及绩效评估机制。

3.2 大力开发数字化气象科普场馆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新媒体平台发展方兴未艾,也为科普场馆互联网发展提供了技术及载体。利用互联网技术优势发展数字气象科普馆,已经成为帮助传统气象科普场馆摆脱困境,发挥气象宣传科普水平的重要手段。所谓数字气象科普场馆,是指为了达到气象知识科学化普及的目的,运用计算机、网络开发、多媒体设计等方面的技术,将相对专业化的气象知识以通俗易懂的动漫、音效等数字化手段展现出来,构成一个虚拟的气象科普知识环境平台。

数字气象科普馆这种新媒体传播方式,能够满足社会公众特别是青少年参观气象知识展览、了解天气现象背后的奥秘等愿望。数字气象科普场馆的开放完全没有时间限制,可以随时登录随时学习,科普资源随时更新,能够满足更广泛的需要。同时,数字气象科普馆不受地域和区域的限制,网上展厅向全社会免费开放,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传统气象科普场馆因地域差别而造成的发展不平衡,使得即使是经济不发达地区或边远地区的公众,也能足不出户享受最新的气象宣传科普资源,提高自身气象防灾减灾能力。

3.3 在科普展品和活动设计方面引入C2B模式提高参与性

C2B模式被定义为一种电子商务模式,即先有消费者提出需求,后有生产企业按需求组织生产。科普场馆的长远发展依赖于创新性科普展品源源不断的供给和科普活动的积极开展,在科普展品创造和科普活动设计方面,引入C2B模式,不失为一种促进科普效益发挥的有效手段。

长期以来,气象科普展品设计主要依赖于现有技术,能生产出来什么样的产品就在科普场馆推广哪些产品作为展品,参观者只能被动接受科普馆所提供的知识环境,这相当于传统的B2C模式(即企业生产什么顾客消费什么)。在科普产品设计方面采用C2B模式,充分重视科普场馆受众的参观、学习需求,获得产品创新所需的社会环境的支持,提高产品原创新、准确表达性,以反映需求、强化原创为起点开始顶层设计。这样开发出的科普产品才能真正适应科普场馆展品需求,吸引科普对象的目光。

在科普活动设计方面,以受众需求为导向,更加注重活动参与对象的自主行为和个性特长,将气象科普活动变成一种深度参与性项目,重视参与对象的主动学习性,参观者亲身参与、亲自动手、亲身享受真实体验,从而在活动中深刻领会气象科学知识的积累和发展过程,实现从被动气象科普到主动气象科普的转变。

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转变气象科普展品单一,社会公众缺少兴趣的局面,提高气象宣传科普服务效益。

3.4 以气象科普产业发展为根源推动气象科普场馆发展

气象科普场馆是气象科普产业的重要终端,扮演着产业成果使用者和传播者的角色,展现了气象科普产业发展的基本态势。气象科普场馆的发展是一项综合性的工程,涉及人、财、物、制度机制等各方面要素,而这些要素根本来源于气象科普产业中的资源。因此,要实现气象科普场馆的纵深发展,必须下大力气支持气象科普业务能力建设和系统性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从根源上实现气象科普产业发展的大繁荣。这也是解决气象科普场馆长远发展问题的根本。

4 结论

气象科普场馆的发展是一项综合性的社会工程。本文针对性提出了气象科普场馆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不同层次的问题,并从经费管理、科普主体形式、提高参与性以及科普产业发展的角度提出了一些建议,能够对气象科普场馆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与实践支撑。但从长远来看,气象科普场馆的发展,提高全民气象科学素质,是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全社会、全产业更大意义上的联动。

猜你喜欢
发展对策思考
对于少儿英语教育的几点思考
少儿图书馆小志愿者工作的意义和思考
新余蜜桔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
福建省森林旅游市场现状与发展对策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语用”环境下对古诗词教学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