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学伟
一、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
我们生活在汉语语言环境中,头脑中的汉语沉积层太厚,而英语是西方语言。东西方不仅在社会背景、文化传统上有迥然差异,而且在发音、选词、行文上各有异同,这些因素极易造成知识上的负迁移。中国学生学英语的最大问题是学不得法,导致教师苦教,学生苦学,外语教学常被罩上层阴影。所以,学生的学法变得越来越重要。
二、适应教师的授课风格
要学好英语,每个学生都要努力适应教师的授课风格,包括上课的模式语言的节奏、语音语调、动作手势及处理课上问题的方式等。学生必须适应老师各自的风格,努力调整自己,花点工夫,认真研究,看怎样才能从课堂上学到最大量的知识,因为老师的课堂教学按照教学大纲和考纲,把握高考的测试脉搏,提供正规而又系统的语言训练及指导,运用成套的教学方法,有步骤、有系统地传授外语知识;测试学生完成设计练习,帮助学生逐步掌握外语,这是自然语言学习和自学所不能提供的。对于大多数要高考的学生来讲,外语学习主是在正规课堂中进行的,如果不能适应教师风格、不适应老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放弃课堂这一阵地,就先失败了一半。
三、要寻找正确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背诵
背诵作为语言学习的形式之一,有非常悠久的历史。在外语教学中,国内外专家们同样十分看重背诵,都把一定的词、句、段和篇章的背诵作为一种有效的方法。可见背诵历史虽长,但仍有其生命力。要学好英语,背诵词汇是至关重要的。词汇是语言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言学习的重要内容。对语言学习者来说,词汇可以说是最重要的部分。
这里要谈的背诵与学习母语的背诵有很大的不同,其形式更多样,各种形式有更明确的目标和任务。同时,我们特别强调背诵与其他语言学习活动的相互促进。拥有大量词汇与语言应用的各个方面都成正比例。Levelt说:“词汇是语言产出的驱动力。”Diller研究表明,如果我们认识25个单词,平均每一页上就认识23%的单词。如果我们认识135个单词,该百分比就达到50%:2500个单词量相应于78%;5000个单词量相应于86%;10000个单词量相应于92%。Laufer从阅读理解的角度研究后发现:认识5000个单词,阅读理解正确率为56%;认识6400个单词,该百分比为63%;认识9000个单词,该百分比大约是70%。同样,在写作、口语交际、听力理解等方面也大致如此。
2.复习
记得快,忘得也就快,这是一个非常正常的规律。在背单词的过程中,复习显得非常重要。十个单词复习一遍,然后三十个单词,然后是以前没背下来的单词。复习的时候,同样不必细看,粗略地扫一遍就可以,但一定要想它的读音。
3.听不懂也要听
在练习听力时,许多人抱怨听不懂,因而丧失听的乐趣,往往半途而废。其实,即使听不懂也是一种学习,只不过你自己觉察不到而已。虽然暂时听不懂,但你的耳膜已经开始尝试适应一种新的语言发音,你的大脑在调整频率,准备接受一种新的信息代码,这本身就是一次飞跃。所以切记:听不懂时,你也在进步。练习听力,要充分利用心理学上的无意注意,只要一有时间,就要打开录音机播放外语磁带,使自己处于外语环境中。
听的时候,要分精听和泛听两部分。精听当然是指每个词都要弄懂,泛听是最重要的,因为掌握语速和语调,以及总体印象都要靠泛听。泛听中听到的词,才是真正应该牢记的词,所以别害怕精听时什么都听不懂。到底什么是泛听呢?泛听,就是说听的时候,精神要分散,要一边干着其他事,一边有一搭没一搭地听着。泛听一定要见缝插针,一有机会就听;而精听的意义在于找没听清的那些词。泛听要听精听已经听过的内容。
4.阅读
同样也要分精读和泛读两种。泛读要挑不太长、能有耐心看完的文章,而且看不懂的词不要太多,一篇文章有两三个不认识的就足够。泛读也需要大量练习,看的时候不要仔细阅读,扫一眼明白大概意思就可以,然后把这一眼没看懂的词画上记号,全部看完之后,回头再看这些单词,有的可能已经想起来,有的还没想起来,那就查字典。
5.朗读
反复高声朗读课文,这种做法的目的是培养自己的语感。只有具备语感,才能在做习题时不假思索、下意识地写出正确答案。而且当熟练朗读几十篇课文后,很多常用句子会不自觉地脱口而出,所谓的“用外语思维阶段”就会悄然而至。
大声朗读,反复训练发音器官和耳朵,把声音刻在脑子里,这样既可以提高听力,又可以改进口语发音,还可以记单词。默写只是训练了眼睛和手,不能代替听和说。
6.寻找一个学习伙伴
学习英语还要有较大的动力。学习英语不是一个持续的提高过程,而是通过一系列的突然提高及间隔着似乎没有变化的阶段,这就是所谓的“高原效应”。在几个月的学习中,你都可能注意不到英语的提高,在这时候学习者最容易失去长期的动力并放弃学习。避免“高原效应”的好办法是,尽量不要完全一个人学习。如果你不能到语言中心学习,至少应尝试找一个“学习伙伴”,这样就能够互相鼓励和支持。
7.养成良好的“动笔”习惯
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听、说、读、写几方面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学生必须养成“写”的习惯。“写”有几个方面的内涵:一是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二是养成勤做笔记的习惯,三是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读”是对知识的吸收和摄入,“写”是信息的反馈和提取。通过“写”,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经常给学生布置一些课内外笔头练习,让学生坚持每天写几句话,日积月累,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就会逐渐得到提高。
8.养成良好的“预习”和“复习”习惯
“预习”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学起于思,思起于疑”,课前预习就是寻“疑”。对新课内容经过预习后,学生带着问题有的放矢地听每一课的讲解,学起来就会有轻松之感,课堂效果就会好一些。科学的复习方法一是课堂巩固,二是课后复习。按照正常的方法复习,既能巩固知识,又能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对学生大有益处。
要养成勤查词典的习惯。勤查词典可以更准确地掌握某些词的用法,但不要一碰上生词就查词典,而应该根据上下文猜一猜它的意思,然后再查词典。对那些不常出现,也不影响文章理解的生词可以“置之不理”,而对那些反复出现的生词就得查清词义,搞懂用法。
在外语学习中首先要学会预习方法:①借助词典预习单词和课文,包括下面几步:读出单词,分析单词的发音是否符合一般规则,注意词性和词义,举一反三变化单词的形状,如动词、副词等,同时调动口、耳、眼、脑、手等多种器官,增强记忆效果。②读课文,可快读、慢读、默读、朗读,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感能力。同时用笔注出难点、疑点、生疏点,带着问题教学,还可以试做书后作业,培养学生判断、记忆的能力。
总之,判断一个学生英语学习成功与否,不能仅看他学过多少知识,还要看他具备哪些能力及如何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要达到这一点,就必须解决学法问题,改进学法指导,持之以恒,才能从根本上扭转英语难学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