扈桂燕
摘 要:本文通过对小班化背景下数学体验学习的研究,倡导在小班化教学中进行体验学习活动,让学生经历数学问题从提出到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真正让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经历体验;自信快乐;思维
数学课程标准不仅强调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获得,更强调要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充分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和创新能力。那么,在教学过程中,怎样才能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呢?下面以“克和千克的认识”课例来谈谈我的认识。
一、创设活动情境,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
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为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打下铺垫。例如:在教学“克和千克的认识”这一课时,我创设了如下教学情境。
师:同学们,老师想请三名同学(三名体重相差比较大的)到前面来做背一背的游戏,谁想来?
师:三位同学互相背一背,说说自己的感受。
师:物体是有重量的,你们知道哪些计量物体重量的单位?
师:你们知道的真多,看来你们在生活中都会细心观察。平时我们所说的重量,实际上指的是物品的质量。两、斤和公斤是我国以前用的质量单位,现在世界各国都统一用“克”和“千克”作为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是国际的通用质量单位,克用字母g表示,千克用字母kg表示。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克”和“千克”这两个新朋友。
从学生熟悉的游戏中,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为学生经历探索知识激发了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究,在探究中感受。
二、让学生动手操作中,经历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例如:在教学“克和千克的认识”中,我精心设计了几个活动,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教学“千克”概念时,让学生将2袋500克的盐放在手上,掂一掂,把1千克的感觉记在心里,找一找生活中大约1千克的物品,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品大约重1千克,拎一拎物品的重量,称一称1千克的棉花和1千克的铁。
教师让学生通过掂一掂、找一找、拎一拎、称一称、说一说等活动,使学生了解1千克大约有多重,把抽象的1千克与生活中的具体物体相联系,从而初步建立1千克的观念。教师还让学生亲眼验证1千克铁等于1千克棉花,非常直观,容易理解,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
三、在实践运用中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
无论知识还是技能,都必须在生活中实践,才能理解得更透彻,掌握得更牢固。如教学“克和千克”时,让学生运用本节课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例如:帮小明改日记:姥姥您好,我已经9岁了,身体长得特别健壮,体重已达50克,每天早上能吃掉60千克的鸡蛋两个,250克的牛奶一袋,中午可以吃掉100千克的馒头3个,晚上吃的更多。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使他们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精心预设探究性问题与教师的点拨艺术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探究性问题是非常有必要的。创设具有挑战性、趣味性、探究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才愿意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师富有艺术性的点拨能启发学生的思维。有效的点拨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探究能力、推理能力及思维能力,促使学生乐学、善学、会学。点拨不仅开启思维的大门,更是学法的引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认真备课,精心预设问题,努力提高自己的点拨艺术。
五、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由于教学任务比较多,而课时比较少,有的地方班级人数比较多等矛盾,有时教师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过程的时间较少,教师讲解的时间较多。所以,教师一定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只有自己动脑思考,亲身经历才能全面掌握知识。数学不同于其他学科,它是一门思维学科,教师只有想办发展学生的思维,学生才会有很大进步。因此,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要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因此,教师精心预设问题,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让学生真正亲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在自主学习、自主活动的乐趣中升华了自己对克和千克等相关知识的理解。学生学得主动、学得开心,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要重视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通过富有成效的活动,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