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双庆 赵 娟
(湖南省蚕桑科学研究所,湖南 长沙 415500)
提高湖南省家蚕各级原种质量的实践体会*
李双庆 赵 娟
(湖南省蚕桑科学研究所,湖南 长沙 415500)
蚕种是蚕丝业的基础,各级原种又是蚕种生产的基础。湖南省蚕桑科学研究所是湖南省唯一的各级原种生产供应单位,其生产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整个省的蚕种生产和丝绸行业的生产效益及行业兴衰。各级原种质量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遗传质量,即保持品种的优良性状和纯正度;二是生产质量,即卵质充实,卵量多,孵化齐,蚁蚕生命力强。影响各级原种质量好坏的因素有很多,既有气候、环境、设施等硬件因素,又有养蚕技术人员的业务水平、养蚕布局安排、桑叶质量好坏、操作规范程度及蚕种生产管理力度等软件因素。整个蚕种生产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会对各级原种质量有影响,都必须严格规范、认真、仔细操作,现结合笔者多年来的具体实践,谈一点体会。
如果各级原种特别是原原母种没有遗传质量作保证,就无从谈起蚕种质量,再好的生产质量也会失去意义。
1.1 做好种性保持工作,防止品种退化
目前,生产上推广普及的蚕品种,绝大多数是杂交育种方法选育出来的,其基因和基因型频率只是保持相对稳定,繁殖后代会出现性状分离,表现出遗传的多样性。中系品种,如“洞”、“庭”等,茧形一般就会出现形状、大小差异;“庭”、“菁松A”等品种的卵色相对来说比较复杂,这就要求我们认真准确地把握各品种性状,正确地进行选择淘汰。为了保证选择的深度,必须坚持原原种培育蛾数不少于15蛾。
在培育过程中,一定要坚持给予每个品种的饲育区相同条件,而且这个条件必须接近该品种的育成环境,使各饲育区表现出它们自身差异来,利于正确选择。坚持春用品种春繁,秋用品种春秋兼繁的原则,秋用品种如果只是连续春繁,退化是比较快的。
1.2 合理布局定位,尽量避免蚕房蚕具套用,防止品种混杂
“纯种要纯,杂种要杂”。如果各级原种中出现了混杂,一代杂交种的杂交优势就会难以发挥,品种也会退化。合理布局,错开不同蚕品种的收蚁、上蔟、制种时间,减少品种混杂机会。我们对原种培育和原种繁育均是根据现有蚕房和蚕具的配置条件、技术人员的配备情况、桑叶的质与量等客观因素来进行合理的布局安排。在蚕种出库安排上,尽量将发育经过短的品种提早收蚁,经过长的品种推迟收蚁,这样就使各品种间发育差基本与生产条件相符,从而减少了混杂机会,同时,也减少了因缺少养蚕制种等生产工具而可能造成的混乱。
在蚕品种、养蚕人员、工具安排上要尽量合理定位,减少机械混杂的机会。我们在蚕品种定位上,充分考虑相邻蚕室的品种必须是中日系品种错开饲养,安排同一饲育小组的饲育品种必须是中日系或收蚁时间差大的品种。养蚕工具如蚕网、薄膜、蚕筷、鹅毛等必须定蚕室、定区位,尽量避免工具套用。如果套用也必须认真清理、消毒、检查。制种时捉蛾、交配、折对、投蛾均不能出定位蚕室,防止出现混乱。
整个养蚕制种期间,始终要树立标签意识,防止卵、蚕、茧、蛹、蛾的混杂。现在我们在生产中已形成了一套约定俗成的管理办法,特别是制种期间,规定各品种的蛹、蛾必须要有醒目的标记,雄蛹、蛾用绿标签,雌蛹、蛾用红标签。地下室贮藏雄蛾时,为各品种准备有专门的“包间”,专人管理雄蛾,技术管理人员定时巡查,无标签的雄蛾不准用,每当一个品种制种结束时,就及时认真清理制种室、雄蛾室及制种工具。
根据湖南省气候特点,一股春季制种期容易遇到高温,秋季养蚕也易受高温干旱影响,因此在收蚁时间上,必然是春季提早,秋季推迟。这就要求桑叶春季成熟早,秋季硬化迟,而做到这一点,桑园管理除了一般措施外,主要突出表现在桑品种、肥、水、虫四个方面。
湖南省蚕桑科学研究所现有桑品种主要是湘7920、农桑14等。作为原种专用桑园,早、中、晚生桑品种要有合理搭配,早生桑占10%左右,中生桑占20%左右,晚生桑占70%左右。研究所现在一般以湘7920作为小蚕用叶,比原来选育的早生1号这一专用早生桑品种的叶质要差,应该在品种更新时,扩充其比例。但湘7920、农桑14均有发芽早成熟快的特点,为春季提早出库创造条件。
在水肥管理方面,抓好桑园冬春季重施有机肥,控制氮肥用量,增施速效复合肥;夏伐后及时除草,重施速效肥,同时也注意配合施有机肥。春夏要注意桑园排水,秋季干旱时及时灌溉,结合灌溉增施一定量的氮肥,促使桑叶生长,延迟硬化时间。为了提高叶质,要注意采取相应措施,使水肥在桑叶生长过程中合理分配和利用。根据湖南春季雨水多和桑园地下水位高的特点,原来我们坚持原蚕发育至二龄眠时摘芯略显偏迟,应在一龄眠时就逐步开始摘芯,即在用叶前12-14d,摘芯率达到95%以上,摘去一芽一叶,促使各片桑叶成熟程度趋于一致,提高桑叶的利用率和增强蚕体健康。夏伐后,注意做好桑树疏芽工作,使桑园达到合理条数,通风透光良好。在8月上中旬,及时摘除用于中晚秋制种的桑树枝条下部叶,促进上部叶生长。
桑树病虫害不仅影响桑叶产量,而且使桑叶质量降低。多年来,我们在养蚕制种过程中得出了一个“虫多病多”的结论,即桑园虫害多,蚕室中的蚕儿病也多。引起我所桑树虫害的主要是桑尺蠖、桑小灰象虫、桑毛虫、野蚕、桑螟、斜纹夜蛾、红蜘蛛、桑天牛、桑介壳虫等。在防治过程中,必须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以“治早、治小、治了”为原则,把虫害控制在最低限度。
通常所谓“五选”就是对卵、幼虫、茧、蛹、蛾的选择,选择标准就是淘汰不符合品种固有性状和表现比较差的个体与饲育区。(1)选卵。整个选择共分为四次,第一次就是在卵色转成固有色后的蚕种整理;第二次就是在蚕种浴消前剔除卵量偏少的卵圈和有毒张号;第三次就是蚕种出库后开始催青时的选择,要求每收1蛾原原母种,就需3倍的催青蛾数,每收1g原原种,就需10蛾的催青蛾数;第四次就是在蚕种开始点青或转青时进行选卵排队。选择标准就是淘汰卵形、卵色、卵量、产附等不附合品种性状或发育不齐的卵圈。(2)选蚕。蚕期选择就是淘汰迟弱蚕、体形、体色、斑纹不符合品种性状的蚕,使蚕子发育匀正齐一。为了加强选择强度,应避免“条蚕必保,争取高产”的做法,同时也为了在蚕期的预知检查时检出有毒区时不被动,培育原原种加收5%的预备区,繁育原种加收5%-10%的预备蚁量。这里必须强调指出的是如果加收的预备蚁量没有通过严格选择而淘汰,那么必然会不利于提高蚕种质量,必须坚持1-2龄淘汰45%-50%,3龄淘汰35%,4龄淘汰15%,5龄淘汰5%。此外,我们必须继续坚持在每个品种的3龄和5盛食期进行二次定期个体选择。(3)选茧。由于蚕茧是养蚕生产的目的物,蚕品种大多数的经济性状集中表现于蚕茧,故选茧是“五选”工作中的关键。一般是先进行双宫、屑茧、普茧分类初选工作,再由有多年各级原种繁育经验的技术人员进行复选,严格选除畸形茧、薄头茧、尖头茧、病态茧(破风茧、胴切、绵茧)及不符合品种性状的茧。有病态茧的一律不能入选原原母种区,规定原原种及原原母种留种区数不得超过其饲育区数的66%,蛾区内个体选除率平均不低于总茧数的25%(不包括同宫茧、屑茧),原种个体选除率不少于入选区普茧的15%。(4)选蛹。严格选除病态、肥胖、过小、畸形、斑点、缩尾、黑头、黑尾、黑环节蛹。(5)选蛾。苗末蛾不能参与制种,选除病态、肥胖、过小、黑环节、斑点、卷翅、特短翅、鳞毛脱落及纯对蛾。
我们在整个养蚕制种过程中,始终要坚持“去两头留中间”的原则,苗尾蚁、早起蚕、迟眠蚕、始末熟蚕、苗末蛾均要淘汰,这也是防止品种混杂的有效措施之一。
研究所以前基本上可称为无毒蚕种生产单位,近年来在检种过程中发现了个别带毒现象。蚕种毒率多少是蚕种质量检验的首要标准,各级原种毒率高或因母蛾检验过程中的一个环节疏忽造成漏毒,就会造成各级蚕种生产中微毒逐级放大,其后果是不可想象的。在微防中,要牢固树立长抓不懈的思想,加强领导,统一步调,抓住要害,封闭式生产。微粒子病传染途径可分为胚种传染和经口传染。
杜绝胚种传染就必须严格实行母蛾检验。做好这项工作,首先要成立专门小组,把握好杀蛾、装盒、贮蛾关,注意对号、全袋,不准选蛾装盒。在通风干燥处要妥善保存7d自然死亡后,方可进行烘蛾干燥处理,防止虫鼠对母蛾的危害。在母蛾检验时,要规范操作规程,加强监督,切实不放过任何带毒蚕种。此外,为了进一步防止胚种传染,必须做好卵壳及尾蚁的补正检查,及时淘汰有毒蚕种。
控制经口传染,就是切断传染源。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做到:(l)统一步调,制定统一的科学化、系统化、标准化的消毒防病规章制度,实行岗位风险责任制。(2)严把消毒防病关,净化生产大环境。蚕前蚕后要对蚕室、蚕具、贮桑宝、附属室、办公室、宿舍、蚕沙池及周围环境进行彻底清毒,蚕中也要定期不间断进行。在养蚕期切实贯彻“一洗手、两换鞋、三不落地、四消毒”的消毒常规。蚕期每龄每区的迟眠蚕、蔟中死蚕、死蛹、苗蛾均要进行预知检查,尽早发现病原,控制污染。在此必须强调指出,我们必须加强大蚕期消毒防病工作,因为此时出入生产区人数多、蚕沙多、先上蔟品种的外置养蚕工具多,要用次氯酸钠对大环境进行不间断消毒,这项工作由于此时繁忙而易被放松,我平时检测不到家蚕微粒子孢子,一到母蛾检验时就有孢子,应主要因此种原因引起。(3)加强桑园管理,切断交叉传染。在做好生产区、生活区和办公区的树木治虫工作的同时,尽最大可能控制桑虫危害。整个蚕期对桑叶进行全程消毒,即小蚕期用0.3%漂白粉水液浸渍桑叶,大蚕期用0.4%漂白粉水液或防微灵液喷洒桑树上的桑叶。做好种叶平衡的估测工作,杜绝向外购买桑叶。
此外,在坚决不放松微毒防治工作的同时,和高等院校合作,加强微毒病原孢子的分类及防治研究工作,真正做到控制微粒子病的发生与蔓延。
实践证明,只有饲养成绩好,才会使产下卵的卵质充实,蚕种质量高;也只有通过精心饲养与符合各品种种性特点的环境控制,才能使品种的优良性状得到充分表现,达到品种的表现型和基因型高度一致,利于正确选择。
各级原蚕对叶质要求高,尤其是多丝量蚕品种,我们必须精选桑叶。稚蚕期用桑老或老嫩不匀,水份少,易发育不齐,生小蚕;用桑过嫩,发育虽齐,但体质弱。壮蚕期用桑老,水份少,则体轻卵少;用桑嫩,则蚕体肥大虚弱,生命力低,不良卵多。注意良桑饱食,但要掌握适当。稚蚕期过多给桑后,一部分不能及时吃新给桑叶,造成营养不良,发育开差大;壮蚕期对各品种,特别是“洞”等品种要注意盛食期后适当控制给桑量,使其多食细叶脉,多运动,控制蚕体体重,增强体质。饲养时精心操作,做到桑老嫩匀、调桑匀、蚕座匀、给桑匀、温湿度匀等。
* 资助项目: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CARS-22-SYZ16)。
李双庆(1973-),助理农艺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