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辉,王志勇,常 辉
(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泌尿外科,河北承德 067000)
盆腔脂肪增多症合并腺性膀胱炎1例
徐 辉,王志勇,常 辉
(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泌尿外科,河北承德 067000)
盆腔;脂肪增多症;腺性膀胱炎
盆腔脂肪增多症是一种原因不明、罕见的良性脂肪增多性疾病,大多数合并腺性膀胱炎。本院收治1例盆腔脂肪增多症合并腺性膀胱炎患者,现对其影像学及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
患者男性,51岁,因双侧腰部持续性疼痛伴尿频、尿急、尿痛3个月入院。患者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侧腰部持续性疼痛,可耐受,无放射性疼痛,恶心,无呕吐;伴有尿频、尿急、尿痛,排尿通畅,无肉眼脓血尿。既往体健。入院后完善相关实验室检查未见异常。彩超检查:双肾形态饱满,双肾轻度积水,双侧输尿管全程扩张;膀胱前后径变短,上下径增加,后壁尿道内口处局限性增厚,残余尿量约7ml。CT:双侧肾盂、输尿管明显扩张,双侧输尿管膀胱入口处狭窄;盆腔内大量均匀低密度影,以膀胱和直肠周围分布最多,盆腔内未见明显肿大淋巴结;膀胱充盈欠佳,壁不均匀增厚。膀胱镜检查:膀胱三角区及后壁可见团块样隆起,呈半透明状,无血管纹理,双侧输尿管口未视清。诊断:盆腔脂肪增多症、腺性膀胱炎、双肾积水。予全麻行经尿道膀胱肿物电切、下腹部正中切口盆腔脂肪清除术加双侧输尿管膀胱再植术,术中见大量脂肪组织包绕膀胱及直肠周围,质硬、板状的脂肪呈条索状压迫输尿管末段。术后病理:膀胱内三角区腺性炎,膀胱外为脂肪组织,脂肪内血管丰富。术后予以羟喜树碱注射液20mg膀胱内灌注,每周一次,共8次。每3个月复查一次膀胱镜。随访1年,患者双侧腰痛及膀胱刺激症状消失,双肾积水明显减轻,膀胱镜复查未见肿物。
1959年,Engles首次对该病进行了描述。1968年,Fogg将本病命名为盆腔脂肪增多症。该病病因可能与慢性泌尿系感染长期刺激、脂肪代谢障碍、内分泌代谢紊乱及遗传因素等有关。盆腔脂肪增多症临床表现主要为泌尿系症状,如腰部隐痛、尿频、血尿、排尿困难、耻骨上疼痛不适、会阴部疼痛等。
盆腔脂肪增多症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IVP见到膀胱呈特征性“倒梨形”、“泪滴形”、“葫芦形”外压性拉长改变,膀胱底部抬高。同时,还可见上尿路积水征象。该病超声图像的直接征象为膀胱周围均匀、片状、无边界的中高回声,重要间接图像为膀胱变形呈“灯泡”状、膀胱颈部细长、膀胱与前列腺、精囊腺间距增大及膀胱内残余尿量增多,严重者可并发双肾集合系统分离及双输尿管扩张[1]。CT显示盆腔内大量均匀低密度影,CT值-100HU左右,增强盆腔无强化,以膀胱和直肠周围分布最多,此为本病的特征性表现。应用MRI诊断此病有以下优点:①因脂肪内富含氢质子,具有短T1信号,可形成鲜明对比;压脂序列呈均一低信号,而无软组织肿块,无明显轮廓及边界。②泌尿系水成像可显示肾、输尿管及膀胱的具体形态、病变部位,且无痛苦。③与CT相比,MRI可在矢状位上显示直肠受压情况,前列腺抬高的位置,以及膀胱形态周围脂肪组织增厚的范围[2]。
目前,对盆腔脂肪增多症的治疗主要分为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①保守治疗:长期口服抗生素、减肥、激素治疗和外科放射治疗,疗效甚微。②手术治疗:盆腔脂肪清除、输尿管周围松解、输尿管膀胱再植,膀胱颈口电切术,重症者实施尿流改道。本例患者采用经尿道膀胱肿物电切、下腹部正中切口盆腔脂肪清除术加双侧输尿管膀胱再植术治疗,效果良好,目前仍处于密切随访中。
[1]李英.超声对盆腔脂肪增多症的诊断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2013,29(20):3119-3120.
[2]金惠良,张金会,栗建辉.盆腔脂肪增多症伴腺性膀胱炎影像表现1例及文献复习[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25):314-315.
R694
B
1004-6879(2016)03-0254-02
(2015-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