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敬业精神的传统、本质和中国特色*

2016-03-25 10:41杨永志
关键词:敬业精神实干劳动者

孙 旭,杨永志

(南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350)



社会主义敬业精神的传统、本质和中国特色*

孙 旭,杨永志

(南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350)

劳动强度、劳动时间、劳动创造性是构成劳动的三个基本维度。但传统敬业精神往往以劳动强度和劳动时间作为主要评价标准,体现为“热爱、勤勉、克制”等工作作风。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社会主义敬业精神也由传统的以道德定位向现代的价值定位方向转变,劳动的创造性或者创新性工作日益成为评价劳动者敬业精神的重要尺度,与此相对应,“创新”成为社会主义敬业精神的本质。中国特色的敬业精神是社会主义敬业精神民族化和时代化的反映,它以创新为核心,是“实干作风、奉献思想、追求卓越”三者高度的统一。

社会主义敬业精神;创新性工作;敬业精神的中国特色

长期以来,“热爱、勤勉、克制”等是社会主义敬业精神的传统体现,然而随着时代发展和认识的加深,我们既要继承社会主义敬业精神的优秀传统,又要站在时代发展的高度深刻认识社会主义敬业精神的本质,以实现社会主义敬业精神从传统向现代的迈进。

一、我国社会主义敬业精神的传统

(一)我国传统敬业精神的生成条件

我国社会主义的传统敬业精神来源于中国国情与文化,对人们参与革命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起到了促进作用,其生成条件主要在以下两大方面。

1.深受儒家传统文化的历史影响

由于受到世代相传的儒家敬业观影响,传统社会主义敬业精神也强调忠于职守、勤奋苦干等价值观念。儒家敬业观是建立在自然经济和物质匮乏基础上的道德观,它十分推崇“忠”“勤”的敬业观,要求人们“知业、爱业、乐业、勤业”[1]。“忠”具体指忠心忠诚,意思是对事业要尽心竭力、恪尽职守。在封建社会,由于“生产基本上是为了供自己消费。它主要只是满足生产者及其家属的需要。在那些有人身依附关系的地方,例如在农村中,生产还满足封建主的需要”[2]。因而儒家的敬业观就对人们有忠于家业、主人和君王的要求。比如,子嗣要恪尽职守忠于祖宗的家业;农民要尽职尽责忠于封建主子;王臣要尽心竭力忠于君王

国家。“勤”是指“勤则不匮”,意思是只要兢兢业业地辛勤劳作就不会缺少物资。在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封建社会,生产力水平和劳动水平相对低下,而“劳动愈不发展,劳动产品的数量、从而社会的财富愈受限制”[3],食物短缺和物质匮乏是封建社会的总体特征。这就要求人们必须勤勉奋发、尽职尽责,敬业观就具有“勤则不匮”的特定内涵。传统社会主义敬业精神所推崇的“忠”“勤”,它在一定意义上接纳了儒家敬业观的核心思想,要求从业人员“热爱本职、忠于职守,通过认真负责兢兢业业的职业活动,为社会提供良好产品和服务的一种职业伦理精神,是社会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4]。

2.根植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相关思想和中国实践

传统社会主义敬业精神强调兢兢业业、无私奉献等价值观念,这是对中国共产党“长期以来形成的对事业忠贞不二、埋头苦干、无私奉献”[5]优秀精神的凝练和概括。在战争年代,敬业精神是对待革命事业的宝贵品格。比如,在土地革命时期,敬业精神表现为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勇于胜利、无私奉献的井冈山革命精神,其代表人物如毛泽东、朱德等党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抗日战争时期,敬业精神表现为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极端热忱、极端负责、精益求精、无私奉献的白求恩精神,其代表人物为诺尔曼·白求恩。在和平年代,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敬业精神表现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和为国分忧、埋头苦干、忘我拼搏、无私奉献、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以王进喜为代表的“铁人精神”;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敬业精神表现为解放思想、加强学习、勇于实践、无私奉献的开拓进取精神,“开拓进取精神作为我国现时代的精神”[6],其代表人物如许振超、孔繁森、郭明义等。

(二)我国传统社会主义敬业精神的主要特点及局限

如果以新中国建立为历史起点,我国社会主义传统敬业精神通常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即热爱、勤勉和克制”[7]。这样的传统敬业精神具有以下三方面的特点。

一是热爱,要求人们对岗位忠贞不二。即认为传统社会主义敬业精神“就是敬重自己所从事的职业,认同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珍惜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热爱自己所从事的职业”[8]。过去,忠贞不二的敬业观在艰难困苦的时代发挥了它应有的作用。但在今天,敬业不一定就是忠贞不二。因为人才只有放到合适的地方才能创造价值,如果不做出贡献,忠贞不二也要被扫地出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劳动者常常为了更高的薪资或更好的从业环境而跳槽,“良禽择木而栖”是人才资源分配的规律使然。由此可见,忠贞不二已不是衡量当前人们敬业与否的唯一标尺,只能是现代敬业精神的基础。

二是勤勉,要求人们立足岗位,埋头苦干。即认为传统社会主义敬业精神就是“对自己的学业、事业兢兢业业,毫不懈怠”[9]。过去,埋头苦干的敬业观在科学技术还不发达的时代发挥了它应有的作用。但在今天,敬业不一定就是埋头苦干,因为埋头苦干也可能是蛮干、盲干、堆砌时间。敬业不应以劳动的时间和强度作为标准,而应当体现劳动的价值和创造。在当今社会,如果不创造价值再辛苦的劳动也是无用之功。衡量敬业的标准只能是创造性劳动和创新性成果。因此,埋头苦干不是衡量当前人们敬业与否的根本标尺,已不能构成现代敬业精神的根本标准。

三是克制,要求人们立足岗位,无私奉献。即认为传统社会主义敬业精神是一种“愿为职业而献身的行为信念”[10],“表现着一个人热爱本职、勤奋工作、尽职尽责的道德情操”[11]。过去,无私奉献的敬业观在物质匮乏的时代发挥了它应有的作用。但在今天,敬业不一定就是无私奉献,因为劳动者就业、从业、创业往往已成为个人的意愿和合法权益。敬业是不排斥合理的个人诉求的,反而还要体现合理的功利性要求。个人的功利性需求在一定范围内是合理合法的,应该给予承认和肯定。对企业家和创业者而言,只有获得更多的合法利润,才能多缴税、稳就业、搞研发。通过深入分析我们发现克制具有两方面影响:一方面能够克制自身的过分“私欲”,全身心投入工作,提高敬业程度;另一方面过分克制自身“无私”,也可能使人变成“工作狂”或“苦行僧”,这与社会主义追求人的幸福等价值取向往往是背道而驰的。

总的来看,传统社会主义敬业精神把道德情操作为主要评价标准。我们认为,敬业精神不能脱离道德标准,但是从单纯道德维度看待敬业问题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如果单纯用道德标准审视敬业,一是缺乏对合理功利诉求的肯定,无法回答人凭什么奉献和献身的问题;二是难以用价值分析说清道理,不能在现代意义上提升劳动的内在价值;三是违背经济学逻辑,不能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现代敬业问题作为劳动者同劳动的关系,已经超出了单纯的道德维度或功利维度。正是看到了这一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劳动的创造性地位、功能、作用和价值出发,科学地向我们阐述了劳动者应该如何对待劳动的问题。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的基础上,结合社会主义传统敬业精神的特点以及当前实际,我们有必要深刻揭示社会主义敬业精神的本质。

二、社会主义敬业精神的本质

关于社会主义敬业精神的本质,目前学术界有各种不同的观点。笔者认为,现代社会是能力本位、知识本位的社会,这要求社会主义敬业精神须以创新为本质,即从根本上要求劳动者用创新的思维、态度、方法和标准对待自己全部的工作,或者说社会评价要以劳动者工作创新程度为基本依据。

(一)创新是提升劳动内在价值最丰厚的资源

社会主义敬业精神的核心任务,不是激发劳动者追名逐利的外在竞争动力,而是如何提升劳动的内在价值。劳动的内在价值是由劳动的性质、效率和成果所决定的。用创新的立场定义劳动的性质,可以为劳动内在价值的提升提供最丰厚的资源。实践唯物主义认为,在人同万物的关系中,人是作为万物的尺度而存在的;人与物的关系是创造与被创造、改造与被改造、生产与被生产的关系,对物人具有毫无争议的崇高地位。也就是说,人既然是万物的主体,那么人应当在自己的劳动过程中实现对物的改造,并证明人对物的崇高性。反映到人的精神观念之中,就是要以什么立场定义劳动性质的问题。但由于复杂的原因,人并不能自觉意识到自身对物的这种崇高地位,也就不能自觉定义劳动的性质。因此,人对待劳动的首要前提是持有一种正确的立场来指明劳动的方向。所谓用创新的立场对待劳动,就是强调要以创造的、超越的、革命的立场定义劳动的性质,从精神观念的源头上指明劳动的方向,为挖掘劳动内在价值提供前提和资源。在此意义上,热爱、勤勉和克制既不是劳动的唯一立场,也不是劳动的正确性质,三者已不是提升劳动内在价值的最丰厚资源,当然也就不能从根本上提升劳动的最大价值。

(二)创新是提高劳动效率的最好方式

现代社会是能力本位的社会,劳动效率决定了劳动者的能力。以创新的态度对待劳动,可以从根本上挖掘劳动的潜在力量,是提高劳动效率的最好方式。实践唯物主义认为,劳动具有改造对象的力量,它通过挖掘劳动者的创造力、想象力,使劳动者“不仅象在意识中那样理智地复现自己,而且能动地、现实地复现自己,从而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12]。但是应看到,劳动力量的发挥并不是随意的,它取决于劳动者对待劳动的正确态度,正确的态度能强化劳动的力量,使人积极、能动、高效地改变他的对象;错误的态度能削弱、降低甚至荒废劳动的力量,使人消极、被动地接受他的对象。因此,人应当在自己的劳动过程中树立一种正确的态度来挖掘劳动的力量。用创新的态度对待劳动,就是要让能动性意蕴充满劳动的整个过程,以积极的、主动的、创造性的态度对待劳动,充分挖掘劳动的潜在力量,提高劳动的效率。在此意义上,热爱、勤勉和克制既不包含能动性,也不包含改造性、超越性、创造性的态度,三者不能从根本上挖掘劳动的潜在力量,因而就不是提高劳动效率的最好方式。

(三)创新是评价劳动成果的最佳依据

劳动的成果决定劳动的价值,劳动的价值要用劳动成果去证明,对劳动成果的评价即是对劳动价值的评价。在今天,劳动的技术含量和创造性越高,劳动成果的价值就越高,创新已成为评价劳动及其成果的最佳依据。这并不否认劳动时间、劳动强度的重要性,而是说创新的评价要先于劳动时间、劳动强度的评价。过去那种看谁劳动时间最长、消耗体力最大已经不能成为判断劳动价值或敬业与否的标准。劳动者要想证明自身的价值或优越性,就必须以更高标准和眼光对待自己的劳动,自觉提高劳动的水准和创造性,使劳动的成果更具创新性。因此,所谓用创新的标准对待劳动,就是强调要以创造性的、高质量的、高水准的标准评价劳动及其成果。在此意义上,热爱、勤勉和克制只不过从时间、强度两个维度看待劳动,没有进一步升华到创新的维度,因此,三者已经难于从根本上评价劳动的成果,当然也就难于判定劳动的价值。

(四)创新是劳动者生存和发展最牢靠的保障

人工智能是当代劳动者生存和发展的主要“劲敌”。劳动者要想生存而不被“智能”所取代,就必须将创新视为劳动的本质和生命线,创新是劳动者生存和发展最牢靠的保障。实践唯物主义认为,劳动者对待劳动的普遍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13]。这意味着,劳动者应以什么姿态、什么方式对待工作是从现实的要求中产生的。当前,科学技术的迅速普及和广泛应用,使智能化、网络化、自动化、无人化等技术在各行各业“大显身手”,把劳动者从体力劳动、简单劳动和部分脑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于是,“自动”替代“劳动”、“智能”替代“技能”、“无人”淘汰“真人”成为某些行业的趋势。过去一些对创新要求不高的,或只需劳动者“按部就班”“兢兢业业”“本本分分”的岗位逐渐被人工智能无情地淘汰。显然,在冷酷无情的机器面前,热爱、勤勉和克制的传统“敬业者”就不能从根本上改变自己的困境。劳动者的生存或将面临的问题,“倒逼”每个劳动者都必须重新审视敬业的标准:必须以创新的立场、态度和标准对待自己全部的工作,将创新视为劳动的本质和生命线。如果再以劳动时间、劳动强度的标准对待工作,就不能确保劳动的价值,劳动者也将陷入生存和发展的危机。因此,转变传统观念并形成以创新为本质的敬业精神,就成为劳动者生存和发展最牢靠的保障。

(五)创新是提升劳动成果外在竞争力的最主要途径

劳动者要想谋求发展提高自身竞争力,就必须把创新摆在劳动的核心位置,使劳动成果具有外在竞争力。知识经济愈发达,就愈强调劳动者的知识创新和劳动创新,创新就愈加成为衡量人才敬业与否的根本标尺。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生产与人才生产是同时进行的:一方面,专业知识造就专门人才,现代教育和科学为社会提供了千千万万的专门人才,加剧了劳动者之间的优胜劣汰;另一方面,专门人才生产专业知识,专门人才的相互竞争加速了专业知识的生产和更新,使知识的生产和创造成为衡量人才的标准。由此可知,在知识经济时代,劳动成果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知识的生产和创造。知识和技术既是财富的重要来源,也是分配财富的关键要素,它关系到劳动者的成就、理想和幸福。对劳动者来说,必须尽可能地通过占有或创造知识使劳动成果更具外在竞争力,才能实现自身发展;能否干好本职工作、工作态度如何、堆积成果、服务周到已经无关紧要了,不能实现理论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就意味着要被现实淘汰。这种现实“倒逼”每个劳动者都必须重新审视敬业的标准:必须占有和创造知识,把创新摆在劳动的核心位置才能提高自己的竞争力。显然,用热爱、勤勉和克制的“前知识经济时代”思维对待劳动已经不合时宜。因此,转变传统观念把创新摆在劳动的核心位置,不断提高劳动成果的外在竞争力,就成为劳动者生存与发展的现实所需。

总之,在现代社会主义敬业理念中,既不应再把谁劳动时间最长、消耗体力最大作为敬业标准,也不应把兢兢业业干好本职工作、看谁工作态度好、成果多、服务周到作为敬业精神的首选,至于极端化“卖力”形成的“过劳死”和“蛮干”更不是社会主义的敬业,我们应以创新和创新程度为社会主义敬业精神的本质,用创新作为衡量社会主义敬业精神的价值标准。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敬业精神

我们认为,以创新为核心所形成的“实干作风、奉献思想、追求卓越”三者高度统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敬业精神的充分体现。

(一)实干作风

实干作风是培养敬业精神的起点。任何创新活动都离不开踏踏实实的苦干和勤勤恳恳的积累,埋头苦干和勤奋积累是培养敬业精神的首要环节。实干作风就是要求劳动者认认真真、本本分分、踏踏实实地对待自己的劳动,它有利于剥离劳动者对待劳动的浮夸态度。但是要看到,实干作风不等同于敬业精神:一是实干不等于创新。实干不苛求劳动的创造性、能动性,对劳动创造力、创新力的发挥程度较低,它只孕育创新因素而不必然实现创新,因而它是一种弱创新状态,并不能催生劳动的自觉性。二是实干作风有蜕变的风险。在实干作风的倡导下,本本分分的劳动者会更看重环境、设备、物质材料和“机遇”等外在条件,而缺乏“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内在品格。这表明,踏踏实实、勤勤恳恳的劳动态度并不能使劳动者自由而充分地发挥劳动的创造力。劳动的创造性要受到劳动工具和外在条件的限制,甚至是以外在条件为转移的。如果劳动者将劳动的成就断然地归功于劳动工具和外在条件,那么劳动者将看不到劳动的地位、功能和价值,也看不到劳动的前途和意义。长此以往,劳动者会迷信环境、设备和“机遇”,片面认定“实干”是无意义的、抽象的。实干作风蜕变的风险急剧增高:“实干”随时可能转变为“盲干”,劳动者或将变成功利之徒。实干作风蕴含的蜕变风险是对劳动者的考验,一旦劳动者体验、探索到考验就必须做出选择:要么只停留在“实干”上,“实干”可能蜕变成“盲干”;要么就想办法克服困难,规避实干作风的蜕变风险。具体来说,劳动者要增强信心,即使外在条件不尽如人意也要相信劳动的创造性和巨大潜能;同时,要自觉培养对劳动的忠诚,改变迷信劳动工具和外在条件的倾向,并将劳动的成就归功于劳动本身。只有劳动者发挥主体性、能动性并持之以恒,才能使自己的精神意志得到锻炼,自觉提升社会主义敬业精神的层次。

(二)奉献思想

奉献思想是培养敬业精神的重要“拐点”。任何创新成果都离不开持之以恒的付出与辛劳,古往今来的伟大创新与创造都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奉献意识是一种忠诚于劳动、奉献于事业和集体利益的崇高思想,它要求劳动者充分意识到自己的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强调要以敢于吃苦、忠实可靠、奉献牺牲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劳动,即使缺乏外在条件,劳动者也要调动能动性“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奉献思想孕育着丰富的创新因素,是实现敬业精神本质的“必经之路”,但是奉献思想还不能最大程度上发挥劳动的创新力、创造力,它同样存在蜕变风险。在奉献思想的倡导下,劳动者虽然挖掘了劳动的创造力,摆脱了“本本分分”劳动对外在条件的过度依赖,但有可能片面夸大主观能动性而不讲求客观实际和客观规律。这表明,“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精神品格中存在有“激进”的隐患,使劳动者缺乏必要的求实精神而陷入主观唯心主义之中。如果劳动者将劳动的成就完全归功于精神力量而不够实事求是,那么劳动者将轻视环境、设备、材料和“机遇”的作用。长此以往,劳动者会迷信精神力量且变得固执己见,过度轻视外在条件。奉献思想蜕变的风险急剧增高:不仅继承来的“实干”作风随时可能变为“蛮干”作风,“忠诚”也可能随时转变为“愚忠”。劳动者尽管可以固执地认定自己的“忠诚”与“实干”,但实际上已经蜕变为“愚忠”和“蛮干”。奉献思想蕴含的蜕变风险是对劳动者的考验,一旦劳动者体验、探索到考验就必须做出选择:要么只停留在“忠诚”上,“忠诚”随时可能变成“愚忠”;要么就想办法克服困难,规避奉献思想的蜕变风险。具体来说,劳动者要首先承认精神力量是有限的,转变迷信精神意志的倾向;然后要多听取他人意见,客观地看待劳动的成就;最后要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在实践中反复打磨自己、锻炼品格。

(三)追求卓越

通过实干作风、奉献思想的磨砺和锻炼,劳动者懂得了任何创新和创造都是实干作风、奉献意识和追求卓越三者合力的结果,既不片面强调客观外在条件的作用,也不夸大主观内部条件的力量;同时,劳动者还真正觉悟到劳动的性质、功能和前途,并自觉用创新的立场、态度和标准对待劳动。这表明,当劳动者跃升到社会主义敬业精神的最高层次时,不仅继承了实干作风与奉献思想的优点,还获得了追求卓越的品行。所谓追求卓越,是指劳动者从内在品格上树立了实证探索、务实求真、敢于超越的精神,从外在的行为上实现了“知行合一”,它是社会主义敬业精神的最高体现。

总之,实干作风、奉献思想、追求卓越既是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敬业精神的核心理念,也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敬业精神的必要环节。每一位劳动者都必须从培养实干作风起,通过反复的体验、探索和劳动实践,尽可能提高培养的水平和层次。那些妄图通过自我标榜、主观玄想、人为认定的办法直接确认敬业的水平和层次,实际上对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敬业精神都是无益的。

[1] 黄兆林.论敬业精神[J].湖湘论坛,1997(2):13.

[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233.

[3]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30.

[4] 蒋冰海,张华金,蔡子文.市场经济与敬业精神[J].社会科学,1994(11):23.

[5] 张正元.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力弘扬敬业精神[J].求实,1995(2):37.

[6] 蒋先福.现代敬业精神的重塑[J].求索,1998(2):63.

[7] 郭建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释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125.

[8] 杨业华,沈雅琼,许林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敬业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10):62.

[9] 赵庆麟.据德 敬业──兼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J].中华文化论坛,1994(1):102.[10] 王泽应.论敬业精神[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8.

[11] 唐凯麟.弘扬“敬业奉献”的职业精神——解读向军华、沈国初二位道德模范的先进事迹[J].湖湘论坛,2009(9):42.

[1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97.

[13]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406.The Tradition, Nature and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on the Socialist Professionalism

(编辑:蔡秀娟)

SUN Xu, YANG Yongzhi

(SchoolofMarxismEducation,NankaiUniversity,Tianjn300350,China)

The labor intensity, labor hours, labor creativity are the three basic dimensions constitute labor. However, the traditional labor often entails intensive labor time as the main evaluation criteria, which is embodied in the “enthusiasm, diligence and restriction” and other work styles. With the advent of the knowledge economy era, the value understanding of socialist professionalism shifted from the traditional moral orientation to the current value orientation, labor creative or innovative work is increasingly becoming an important dimension of the evaluation work, and this corresponds to “innovation” has become the essence of socialism professionalism.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s the dedication and professionalism of the era of nationalization reflect its innovation as the core, is “hard work style, dedication thinking, the pursuit of excellence” three high degree of unity.

socialist professionalism; innovative work; profession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2016- 04-12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发展研究(13AKS008)

孙 旭(1987-),男,吉林长春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杨永志(1957-),男,吉林九台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10.3969/j.issn.1673- 8268.2016.06.002

D64

A

1673- 8268(2016)06- 0008- 05

猜你喜欢
敬业精神实干劳动者
敬业精神
劳动者
劳动者的尊严不应被“扔”在地上
比武激活力 实干写担当
新理念实干 高质量作为
做事应经得起“火炼”——实干不能玩“虚”
医学生敬业精神现状与对策
——以重庆医科大学为例*
三八妇乐 实干为要
意识
在云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