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文高(山东省临沭县青云镇白旄初级中学,山东临沭276713)
青少年规则的建立
朱文高
(山东省临沭县青云镇白旄初级中学,山东临沭276713)
摘 要:青少年时期是人生的关键期。这个时期的孩子自我意识逐渐觉醒,渴望摆脱对家长的依赖,但却由于对个体的社会角色缺乏足够的认同,没有适应这个时期个体所应遵守的规则,缺乏应有的社会责任感,从而出现了各种各样“不适应”的问题,有的人际关系紧张,有的不愿离开家长,有的仇视社会,有的无视生命——这些问题的发生是有家庭、社会、学校等多种因素导致的。本文结合具体事例从青少年心理的角度来阐述如何帮助青少年建立规则,以适应社会,健康成长。
关键词:青少年;规则;角色;责任
青春期的学生随着自我意识的觉醒和提高,越来越独立,越来越渴望自由,甚至出现种种“叛逆”。今天我们应该怎样满足孩子自由独立的需要呢?我遇到一个的真实的例子——听话的孩子:这是一个被班主任老师送来咨询的女孩子,刚升入初中不久,按照班主任老师的说法,是一个听话的孩子,从来没有违反学校的纪律,没有和其他同学发生矛盾,只是在学校里她很少有朋友,上课老师提问经常沉默不语,几乎不参加集体活动,最重要的是每个星期一来校上学对她来说都是痛苦的事情,甚至有好几个星期不能正常地坚持在校学习,不到周五就要打电话让家长接回去(我们这儿从周一到周五上晚自习,离学校远的学生要住校)。我了解了有关她的家庭生活史是这样的:小学在本村上,学校就在她家附近,做饭、洗衣都是妈妈给安排好,没有主动地帮父母干过什么家务,甚至本村的超市也很少去,从来没有独自出过远门,包括到镇上的集市和坐公交到县城,每个星期来中学上课都是父亲开车送来。这个学生的表现引起我思考:这个孩子属于什么问题?可能的原因有哪些?如果继续这样下去,会出现什么样的后果?
其实,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一些孩子是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的。每次暑假大学开学以后,总有一些学生不能适应大学生活而不得不退学,他们的理由在我们看起来都有些可笑:有的是教室里没有空调,有的是衣服自己洗不干净,有的是食堂的饭菜不好吃,有的是澡堂洗澡要排队……一个典型的例子是:魏永康——1983年出生的他两岁就认识1000多个汉字,4岁掌握初中文化,8岁上县属重点中学,13岁以高分考上重点大学,17岁考上中国科学院的硕博连读。19岁时,因生活自理能力太差,知识结构不适应中科院的研究模式被退学。从魏永康的母亲“我从来没有让他洗过衣服、袜子,洗头都是我给他洗”的话语中我们读到了沉甸甸的母爱,也看到了母爱转换成溺爱所带来的直接后果。在一所中学的墙上贴了这样一幅带图画的标语:笼中的鸟,虽然没有吃喝的忧愁,但却失去了翱翔天空的自由!
解决和处理孩子的自立问题,首先要了解青春期孩子的心理特点:青春期又常常被称作“困难期”“矛盾期”“危险期”。这是因为这个时期的孩子:
1.矛盾重重。(1)身心发展不平衡。身体已经成熟了,心理仍处于断乳期。(2)理想脱离现实。易感情用事,今天想当明星,明天想离家出走。(3)自尊与自卑交织。自尊心越来越强,但不满足又会产生极度的自卑。(4)独立与依赖交替。有强烈的“成人感”,想摆脱家长和老师,但情感上又依赖成人。
2.叛逆。处在“第二反抗期”,对谁都不服,不管别人对错总喜欢反对,以自我为中心,“独特的自我,假想的观众”,当然最主要的反抗对象是家长,有心里话不愿和家长说,有了自己的秘密。
3.不知道“我是谁”。常常问自己“我是谁”,心理学上称为“自我”意识的同一性混乱。主要是自我概念不完整,自我认识有偏差,不会自我评价,拒绝接受自己,知情行不统一。表现在:过分敏感,过分自尊,自我表现,自我掩饰,有时还有强烈的无能体验。
4.青春期躁动。浮躁、不踏实、不真实、不安静。常常觉得空虚,活着没有意义;常常自罪自责,后悔当初;还有攻击心理,暴力倾向,能量不知如何发泄,甚至会自虐自残。
青春期学生的这些现象是可以理解的,也可以说是正常的“问题”,但又不能置之不理。就像冬天我们会感冒,这是正常的,但我们不能让感冒永远继续下去。老师和家长,要根据这个时期学生的心理特点,引导他们正确面对成长中的困惑,处理好独立和自由的关系。在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让学生适应角色,遵守规则。每个人在社会中都担当着不同的角色,在家里是孩子,在学校里是学生,在超市里是顾客等等,社会对不同的角色赋予了不同的要求,人都要按照社会期待的那样实践自己的角色,成为社会的一分子。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认为青春期(12—18岁)是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一方面青少年本能冲动的高涨会带来问题,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青少年面临新的社会要求和社会的冲突而感到困扰和混乱。所以,青少年期的主要任务是建立一个新的同一感或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以及他在社会集体中所占的情感位置。这一阶段的危机是角色混乱。这种同一性的感觉也是一种不断增强的自信心,一种在过去的经历中形成的内在持续性和同一感(一个人心理上的自我)。埃里克森把同一性危机理论用于解释青少年对社会不满和犯罪等社会问题上,他说:如果一个儿童感到他所处的环境剥夺了他在未来发展中获得自我同一性的种种可能性,他就将以令人吃惊的力量抵抗社会环境。在人类社会的丛林中,没有同一性的感觉,就没有自身的存在,所以,他宁做一个坏人,或干脆死人般地活着,也不愿做不伦不类的人,他自由地选择这一切。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确定自我意识,学习社会角色规范。这一阶段发展不好,就会影响下一阶段的发展,某些心理就停留在少年期上了,就无法适应以后的社会角色。
社会是由规则组成的,大到国家法律,小到学校纪律,都是规则。我们不敢随便拿银行的钱,不会随便吃别人的苹果,不会随地大小便,因为这些都是社会规则所不允许的。如果以人的深层的潜意识来讲:每个人都想绝对充分的自由快乐,不受法律、道德和一切规则的约束,人的内心深处会有种种在现实上看是罪恶的冲动,但这些想法在现实中是不可能实现的,因为它违背了现实的规则。马克思说:人的自由是“戴着镣铐的舞蹈”。卢梭说:“人是生而自由的,却又无处不在枷锁中。”规则还赋予了个体的责任。比如现在上学是学生的责任,家长抚养孩子是他们的责任,子女赡养父母又是子女的责任,责任让人坚强。
规则创造和谐,青少年成长的过程也是建立规则的过程,通过不断教育引导青少年学生,使他们逐渐地认识规则、服从规则、把规则内化为自己的合理信念,这样也就使他们身心更加自由,成长更加顺利。
[责任编辑张敬亚]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28-0233-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28.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