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的呼唤 生命的呐喊——评画坛宿将李风杉人物画的人道主义情怀

2016-03-25 09:54独立艺评人
中国民族博览 2016年1期
关键词:长卷人物画线条

独立艺评人 陈 焱



人性的呼唤 生命的呐喊——评画坛宿将李风杉人物画的人道主义情怀

独立艺评人 陈 焱

李风杉,曾用名李锋山,生于1947年,中国著名写意人物画家,黑龙江人,祖籍山东,现居成都。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曾为中国连环画研究会《连环画报》签约画家。1963年入伍,先后在鲁迅美院、北京画院学习深造,解放军总后勤部政治部创作室创作员。曾拜师著名人物画大师周思聪门下,并得到周先生的悉心指导。作品多次参加全国美展并获奖,连环画《长长的乌拉银河》获中国连环画最高奖——“金环奖”。

在中国写意人物画坛深耕传统,辛勤耕耘近60载,李风杉潜心致力于探索写意人物画的精髓,师承蒋兆和、周思聪的笔墨精神,以深厚的传统功力和雄健的笔墨语言,着力表现人道主义情怀这一永恒主题,并以其奔放而不失严谨,秀润而不失厚重的艺术风格以及蕴藏其间的人文关怀,显示出恢弘大气、雄劲刚健的个性特征和独特的艺术价值,奠定了其在中国写意人物画坛上的江湖地位。

李风杉早期创作连环画的经历,使他拥有极强的造型能力,其清新洒脱的笔墨语言,情节性强并富有表现力,展示了他写意人物画崭新的艺术风貌和神采韵味。对人物的理解刻划以及对人物神韵的准确把握,使其写意人物画彰显出别样的人文气息与美学追求。对传统笔墨的现代建构与表达,则构成了其画面耐人寻味的情节性、可读性与观赏性,使其写意人物作品在时下喧嚣与浮躁氛围中卓尔不群。李风杉以其充满人文情怀的画笔营造出一派轻松明快与丰腴自足的生命瞬间和一派其乐融融的田园牧歌式的风情画卷,与当代众多人物画家拉开了观念与文本上的距离。其人物作品深情讴歌了平凡、健康而充满生机的人生状态,质朴清纯如同流传久远的乡村民谣,体现出一位有社会担当的当代画人积极的学术思考。

长卷《水浒人物图》局部之一

长卷《水浒人物图》局部之三

长卷《水浒人物图》局部之二

潜心创作60年,始终用作品说话

李风杉是一位年近古稀但创作热情不减且卓有成就的画坛宿将,早年从事连环画创作,后主攻写意人物。如果从少年时期学习绘画开始计算,至今已有整整60年的绘画生涯。可谓一生都在画画。绘画不仅仅成为他的职业,而且也成为他的一种爱好,一种习惯,甚至一种生活方式。

李风杉认为,画家必须深入生活,必须用作品说话。因此,他很少参与社交应酬活动,潜心耕耘,埋头创作,几十年如一日,笔耕不止。这种看似简单的重复性劳动,却被李风杉视为心性的修为,看作生命的必修课。无论如何看,对传统绘画艺术的这种坚持与操守都是难能可贵的。

1963年入伍后,李风杉凭借自幼酷爱绘画打下的基本功,被部队作为专业人才培养,入伍3个月,即调至解放军总后勤部某部画幻灯片。1965年,李风杉又以出类拔萃的绘画技长,直接擢升为干部,调至解放军总后勤部政治部创作室,成为一名专职画家,并从此踏上军旅画家之路。1968年,李风杉又被部队作为优秀美术专业人才,选送到鲁迅美院、北京画院学习深造,师从东北鲁迅美院教授冯建新、许勇、顾连堂研习人物画。此后不久,有幸结识著名人物画家贾浩义并拜为老师。在李风杉从连环画向人物画转型的关键时刻,李风杉又有幸认识了中国人物画大师周思聪,并拜师门下,得到周思聪的悉心指导,颇得真传。

作为一名画坛宿将,李风杉作品多次参加全国美展并获奖,在第六届全国美展和1987年全国美协举办的“新人新作展”中分别获得三等奖和优秀作品奖。

李风杉的写意人物画恢弘大气,独具特色,奔放而不失严谨,秀润而不失厚重,倾向于文人画画风。从1979年开始创作连环画,成为中国连环画研究会《连环画报》签约画家。他的连环画伴随着一代又一代青少年的成长,很多70后、80后,都是看着李风杉连环画作品长大的。到1986年,李风杉始携《长长的乌拉银河》《东方朔》等20多部连环画作品,崭获中国连环画最高奖——“金环奖”;继而踏着恩师周思聪的足迹,几次三番登上高高的大凉山,写生采风,潜心绘画,专攻人物画创作。

长卷《红楼梦人物图》局部之一

长卷《红楼梦人物图》局部之二

长卷《红楼梦人物图》局部之三

长卷《红楼梦人物图》局部之四

从此以后,李风杉以成都为客居地,游历名山大川,遍访西南名流,熟读当地经史,寻踪巴蜀文化,八千里路云和月,风云际会写风流。客居成都30年,李风杉创作出一大批可圈可点的人物画卷。近年来,李风杉又以表现时代心声、具有超强水墨写实能力的《阿米子》《凉山父女》《凉山街子》《小妹》等凉山人系列作品,《高原姐妹》等西藏组画系列,《待渔归》等闽南海边系列,《拜泉》《柏林月色》《高士雅趣》《高士秋闲图》《诗坛三友图》等高士系列,以及《红楼梦人物图》《三国演义人物图》《水浒人物图谱》《大清名士图》《大明名士图》等人物长卷系列,鹤立艺林,名震画坛。

长卷《三国演义人物图》局部之一

长卷《三国演义人物图》局部之二

长卷《三国演义人物图》局部之三

以形写神,形神兼备

中国画的山水讲求意境的美,花鸟追求灵动的情趣,而人物则追求内在精神的生动韵味。无论山水,还是花鸟,亦或是人物,中国画并不十分强调形象的逼真和追求外在的表象,而重在追求“以形写神,形神兼备”。

李风杉认为,中国人物画创作,传神既是基本要求,也是最高追求。“以形写神,形神兼备”理论,是东晋的顾恺之最早提出来的。追求对象的内在精神气质,是绘画的最终目的。在形与神的关系比重中,中国画更注重神的刻画,可以说“神”是第一位的,而形则“写意”。在处理画面的时候,为了追求内在的精神,形体往往加以变化、夸张和概括,以达到服从于“神”的目的。有时为了这个“神”,要在形上做剪裁取舍,甚至还要有意避开那个“象”。所以,齐白石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黄宾虹也进一步强调了前人观点:不似之似。如果画花鸟,精神为重;如果画人物,神韵为上;如果画山川,必须要画出山川的境界来,达到“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旨趣。

李风杉深谙此道。品读他的人物作品,不难发现,他的人物造型准确而生动,形象饱满,并善于通过营造情节,刻画、揭示人物的精神世界。这从他耗时三年创作完成的《水浒传人物图》《三国演义人物图》《红楼梦人物图》以及《大清名士图》等系列长卷人物作品中可见一斑。在近千个人物构成的庞大而恢宏的历史画卷中,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独特的相貌特征和性格禀赋,而不是概念化、程式化的脸谱和符号。透过画面上一个个鲜活生动的人物,我们感受到的是李风杉娴熟的造型能力,以及作品散发出来的强烈的艺术张力。

众所周知,中国画离不开造型,人物画更要求画家具备超强的造型能力。而中国画造型,又离不开线条。长期从事连环画的创作训练,使李风杉打下了厚实的造型基础。这也为他后来的写意人物画创作带来先天优势。因此,李风杉不仅以人物画造型能力名闻画坛,而且善于遣情使线,在运用线条塑造人物上把握得恰到好处。他的线条富有弹性,质量很高,是一位被艺术圈朋友公认为“快枪手”的“高产画家”。

善于刻画和表现多种多样、多姿多彩的人物表情,擅长在人物群像塑造中叙述故事,营造情节,是李风杉的拿手好戏。人物画创作中,这种情节性带来的一个直接结果,就是灵动,神韵十足。《凉山人》系列中的《凉山父女》《凉山街子》《阿米子》等,高士系列里面的《高士雅趣》《诗坛三友图》等等,这些人物作品正因具有了情节性,因此,他笔下的一个个人物才血肉丰满,生动传神,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书写性与写意精神

写画而不是描画,这是李风杉人物画给人留下的另一个强烈印象。这种书写性贯穿在他的整个人物画创作过程之中。

中国画是讲究笔墨的。这种笔墨性至少具有两个特点:一个是书写性,一个是写意精神。即它是“写”出来的。李风杉认为,西洋画也画线条,也可以画得很准确、很流畅,但这不是中国画的“线”,中国画中的线有起伏顿挫,徐缓快慢,完全是一种情绪记录,它跟书法是一个道理,是书写出来的,所以赵孟頫说书画同源。中国古代的画家基本上都是书法家,尤其是大画家。宋以后的大家,无一不是书家,如米芾、苏轼、赵孟頫、倪云林、董其昌、沈周、文徵明、徐渭、陈淳、唐寅、王铎、吴昌硕等都是书法大家。

李风杉认为,进入20世纪,越来越多的中国画家开始疏离书法,拿毛笔当西方人的硬笔或油画笔一样的使用,全无中国书法的趣味和风韵,这比画疏离了诗更可怕。中国画与西洋画的距离越来越近,表现力却越来越差。一旦离开了书写趣味和写意精神,中国画实际上就被抽了筋骨,最后搞得不伦不类,失去自我,中国画神韵丧失殆尽,最后搞到连西方画家也瞧不起你了。这是非常遗憾、非常可悲的事情。

构成中国画的主要表现形式,是点、线、面及色彩。这其中线条是最重要的。线条比点与面更加完整,不易零碎;线条更加清晰、灵活、简捷明了,更易于捕捉形象;线条更概括;线条更富有情趣与变化;线条也因此更具有情感表达特征。不同的线条会产生不同的情感与艺术效果,如水平线条给人以宁静、安详之感;斜线给人以不稳定的动感;曲线是生动变化的标志;“S”线为最美的线条,而圆线是滚动的运动线条;三角型是稳定的金字塔,而倒立三角形则包含有不安全的意蕴,等等。

凉山小姑娘

凉山父女

读李风杉的人物画作品,可以感觉到他对于线的把握十分娴熟,运用自如。中国画由于使用毛笔创作,使用线条也就显得更加灵活而富有变化,或抑扬顿锉,或轻重急缓,或浓淡干湿,线条自然地抒发出了画家的情感。线条在中西绘画中都有着重要的作用,但线条在中国画的作用更为重要,它记录的是画家情绪和情感变化。一般说来,西方的线条在塑造形象时,注重表现形象的质感、立体感、空间感,多用以表现对象的轮廓线与结构线,所以线条就从属于对象,线条的独立性较差。中国画线条的作用已经超出了表现塑造物体的形象,成为表现画家情感、表现人的品格的手段,具有写形、写心、写意、写神的功能。所以唐人张彦远说:“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必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而用笔的方法就是线条的方法。

高原牧羊女

《大宋词人图》

牧马人

高原姐妹

中国画里面的线条是画家从形象中抽取,既概括了自然形象,又融入了情思意境,具有极强的感情色彩,它有时是不受物象的束缚,具有自由自在的独立性特征。同时,书法与绘画的审美特征也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中国画特有的线条美。当然,线条具有力度、节奏和韵律等变化。线条如有控制和有规律地提按就产生了转折、重轻、急缓等变化,加之线条的粗细、浓淡、疏密、虚实、顾盼、呼应就产生了画面的节奏美和韵律美。古人根据不同的线条变化创立了“十八描”,黄宾虹先生指出线条有“平”、“留”、“园”、“重”、“活”、“变”等内在的特征。线条的所有这些功能和特征,我们都能够在李风杉的人物画作品中得到印证。可见他对于线条的灵活运用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程度。

再看笔墨。笔和墨是相辅相成的,笔为骨,墨为肉,一幅好的作品总是笔法和墨法的完美结合体。笔有“十八描”之说,墨则分有五色。墨法其实是笔法的深入和延伸。李风杉用墨,亦没有脱离中国画传统。往往是通过浓、淡、干、湿,以及焦墨、枯墨、宿墨、积墨、破墨等等,根据作品主题表达的需要,使墨色产生丰富变化,更准确、更完美地表现出物象的立体感和层次感。

人性的呼唤,生命的呐喊

李风杉笔下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不管是《高原姐妹》中的小姐妹,还是《待渔归》里面的闽南惠安女,亦或是《凉山人》系列中的彝族父老姐妹乡亲,都令人印象深刻,过目不忘,尤其让人荡气回肠的是蕴藏其间的人道主义情怀和对生命价值的终极追问与人文关怀。

拜泉

中国文化一个显著特征,是文以载道。作为绘画艺术亦不例外。人物画除了表现人性美,刻划内在气质,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使命,就是张扬人道精神,传递普世价值,彰显人文关怀,弘扬人性美。在这方面,李风杉以自己的艺术审美和创作实践,做出了最好的回答。

李风杉的人物作品,总是表现出一种淡淡的悲天悯人的情素,总是对普通人倾注了自己最诚挚的情感,总是对社会最底层给予最为深切的关注,以及对于弱势群体和贫困人群的深切同情与关怀。正是在人道主义精神和人文关怀之下,他的笔下,普通人的生存状态得到关注,命运的无常得到反映,人的价值得到尊重,人性中的温良恭俭让得到弘扬,生命的尊严与崇高得到张扬与赞美。

李风杉人物作品中蕴藏的人道主义精神和人文情怀,让他的人物画创作具有了与众不同的意义与价值,也使他的作品比一般人物画家更具人文价值。

受西方近现代思潮影响,以徐悲鸿、蒋兆和为代表的画家主张走融合中西的发展道路,一方面继承了中国人物画传统,一方面借鉴西方人物画创作中的透视法、色彩法、写实造型法,来丰富中国画的人物造型,开创了一代写实人物画风。作为周思聪的学生,李风杉的人物画创作,既继承了徐悲鸿、蒋兆和的写实主义,又扬弃了徐悲鸿、蒋兆和人物画中过多的素描概念而融入更多传统笔墨的文化意义。继承并且突破、创新了形式语言,使人物画从忠于描写客观现实不断走向注重表现画家主观情感的真实。

情趣理趣并重,自由意志与程式规律相结合,既遵循笔墨规律,又在尊重笔墨规律基础上,抒写出个人的独特感受。尤其是以书法用笔自觉运用到绘画之后,在强化了线的形式趣味性的同时,更具备了特殊的审美情感。这是李风杉人物画作品给人留下的最深印象,也是他人物画艺术的最大特色。

(作者系我国著名艺评人)

蕉荫研学图

诗坛三友

高士雅趣

待渔归

高士山野图

高天厚土

猜你喜欢
长卷人物画线条
王克举油画长卷《黄河》
线条之美
《芝兰书画长卷》
《花卉昆虫长卷》
陆俨少人物画谱(九)
陆俨少人物画谱(二)
把你写进长卷
张翔洲中国人物画
大可:把线条玩到极致
烧脑的线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