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汉朝多民族地区朝鲜族民居的特点与演变研究——以北安市红星村为例

2016-03-25 09:55金日学张玉坤吉林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吉林长春30000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天津市300000
中国民族博览 2016年1期
关键词:朝鲜族演变民居

金日学,张玉坤(.吉林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吉林 长春 30000;.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天津市 300000)



满汉朝多民族地区朝鲜族民居的特点与演变研究——以北安市红星村为例

金日学1,张玉坤2
(1.吉林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吉林 长春 130000;2.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天津市 300000)

【摘要】本文以黑龙江省北部北安市红星村为例,探讨多民族地区朝鲜族居住文化的特点与演变,重点解读传统民居居住文化的当代渗透与地域延续。红星村朝鲜族民居在建筑形态、平面及建构方式上与他们的传统民居存在着较大差异,在居住文化的形成与演变过程中更多体现了他民族居住文化的借鉴与地域环境的适应性等问题。

【关键词】红星村;多民族;朝鲜族;民居;演变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目的

在我国东北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包含了各式各样的民族文化,经过长期的共同生活和交往,他们彼此间产生居住文化的相互影响与同化。这些变化在我国东北近现代农村住宅演变中占有重要地位,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是地域居住文化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依据。

(二)研究方法与内容

本文以黑龙江省北部多民族聚居地区——北安市红星村为例,探讨多民族地区朝鲜族居住文化的特点与演变。首先通过调研探讨红星村朝鲜族民居的建筑形制与空间特点,然后从多民族居住文化的互动与变迁角度,探讨演变过程中的居住文化的民族性与地域性问题,重点解读传统民居居住文化的当代渗透与地域延续。

二、红星村历史及民族概况

图1 红星村地理位置

红星村隶属北安市主星朝鲜族乡管辖。位于市境南部,通肯河北岸,南与满汉聚居区海伦市隔河相望。主星乡始建于20世纪30年代,是由当时被日本人强制迁移过来的朝鲜开拓民所建立,1953年建立主星朝鲜族自治村,1963年从通北公社划出,成立主星公社,1984年改为主星朝鲜族乡。全乡共辖主星、卫星、红光、新星、明星、金星、东星、东升、东明、东联、东旭、红星12个村[1]。近年,随着朝鲜族人口的不断流失,主星朝鲜族乡朝鲜族人口占全乡总人口的50%左右,其余以后期迁入该地区的满汉等民族为主体,与朝鲜族共同生活在该地区。(图1)

三、红星村朝鲜族民居特点

图2 土筑草屋面住宅

(一)外观形态

红星村朝鲜族民居,建筑外观根据屋面材料可分为草屋面和彩钢板屋面两种,屋顶形式均采用前后双坡屋面。其中,草屋面住宅墙身采用草筋泥墙,屋顶则用较长而韧性更好的干草建造。这种建造方式,除门窗、屋檩需要少量木材外,几乎全用黏土垒筑。虽然外观看去很土气,但墙体厚实,房顶密实,结构严实,防寒性能好,且施工简单,操作容易,反映了他们朴实的精神追求和居住理念。(图2)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农村地区住宅开始广泛使用砖混结构与瓦屋面,到了90年代末又开始采用彩钢板屋面,这样的现象同样出现在红星村朝鲜族民居中。建筑平面基本维持原来平面形态,外墙一般为砖混结构,屋顶采用“人”字形屋架,上铺黏土瓦或彩钢板。新型住宅虽然在外观方面得到较大改善,但在防寒、节能、低造价等方面效果并不明显,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二)平面分类与特点

红星村朝鲜族民居,平面根据开间数可分为两开间与三开间平面。其中两开间平面为该地区朝鲜族民居的原始平面形态,平面分别由厨房和卧室两部分组成,主入口设在厨房一侧。三开间平面则是在两开间的基础上增加了一开间作为卧室使用。根据平面中卧室的位置三开间平面又可分为并联型和串联型两种:前者厨房位于平面中间,卧室位于两侧,东边屋称为东屋,西边屋称为西屋,主入口设在中间厨房一侧;而后者厨房则位于平面的一侧,两个卧室串联在一起,中间设置开敞式通道,平面中最里侧卧室称里屋,靠近厨房一侧的卧室称外屋。在房间的使用上,长辈通常居住在里屋或东屋,而子女们则居住在西屋或外屋[2]。(表1)

表1 平面类型

红星村朝鲜族民居中火炕的形式有万字炕、北炕、满炕、地炕等多种类型。其中万字炕和北炕是受满汉民居的影响而形成的,大部分出现在早期的朝鲜族民居中;而满炕和地炕则是在后期朝鲜族民居的改造过程中所出现的空间形态,体现了当地朝鲜族对传统生活空间的渴望与再现。(表2)

表2 炕的类型

四、朝鲜族民居的演变及原因分析

(一)满、汉民居的影响与借鉴

红星村朝鲜族民居中,早期住宅火炕采用了满族的万字炕与汉族的北炕形式,这与该地区朝鲜族的迁徙历史及居住背景有关。该地区的朝鲜族大部分是在伪满时期被强制迁移过来的朝鲜开拓民或其后裔,迁徙之初他们只能是借用当地的满、汉民居而栖居,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文化交融与同化,万字炕、北炕成为该地区朝鲜族民居中不可或缺的地域因素,朝鲜族席地而坐的传统生活方式在当地满、汉民居的火炕基础上得到了传承与发展。

(二)韩半岛传统居住文化的影响与再现

1994年中韩建交,随着朝鲜族出国探亲、劳务等人员日益增多,红星村朝鲜族民居中开始出现住宅改良现象,其中最典型的变化就是“地炕”空间的形成。地炕一般高于地面20~30cm,比炕面低20cm左右,不设烟道,上铺木板,主要以过道及夏天起居、就寝等多功能空间来使用,在万字炕或北炕平面中通常是以抬高地室的方式出现。地炕的形成与朝鲜族民居自身的特点及韩半岛传统居住文化的影响密不可分。在韩半岛南部地区庆尚道民居中,平面一般设有大厅(Daecheong)空间,该空间主要以夏天起居、就寝等功能来使用。地炕空间的形成是将韩半岛传统民居的大厅进行室内化而适用东北严寒气候的过程,地炕空间既体现了朝鲜族传统的卧式生活模式,也融合了东北特殊的地域气候因素。

(三)地域性影响

1.储藏间

在红星村朝鲜族民居中,早期住宅通常采用单进深平面,由于面积限定,住宅内无单独的储藏空间,储藏空间成为住宅改良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在红星村朝鲜族住宅的改造中,储藏间通常设在平面北侧,从而加大平面进深,形成北侧双墙结构。这样的平面形态既满足了现代农村住宅的大量储存需求,也有利于冬季保暖。(图4)

2.墙厚

图4 储藏间

传统的朝鲜族民居通常采用木柱承重结构体系。首先是

用原木立柱,固定房间的框架,然后柱间设支撑,用草绳绑扎填泥筑墙,表面抹泥后用白灰刷浆。外墙厚度一般为18 cm左右。而在红星村朝鲜族民居中,外墙厚度则达到40cm,结构采用了干打垒方式,敦实而厚重的外墙结合当地的地域环境特点,吸收了许多当地原有的建筑技术和形式,形成了特定的地方性。

3.窗户

在红星村早期朝鲜族民居中,为保证房间的通风顺利,每个开间均设置南北窗户各一扇。其中南面窗户要比北面窗户大,以利于采光;北面窗户一般只在夏天开启,冬天紧闭,目的在于防寒。如今,有些住宅将北窗封堵,只保留南面窗户,以此提高住宅的防寒及保温效应。

五、结论

本文以北安市红星村朝鲜族民居为研究对象,探讨了特殊的地域环境与多民族背景下的朝鲜族民居文化的特点与演变研究。红星村朝鲜族民居在建筑形态、平面及建构方式上与他们的传统民居存在着较大差异,在居住文化的形成与演变过程中更多体现了他民族居住文化的借鉴与地域环境的适应性等问题。笔者认为,对于传统居住文化的理解不能仅从民族的文化本源进行静态研究,我们要从社会发展的需求,提高对演变中的传统民居的价值认识,发掘其在历史、社会、经济、文化和艺术等诸多方面的价值,从发展的观点赋予居住文化创新更广泛的民族性及本土化意义。

参考文献:

[1]lsij520,好收百科,2012-10-12(2015-10-01)[2015-11-12]. http://baike.haosou.com/doc/1634697-1728075.html.

[2]金日学.关于中国朝鲜族农村居住空间的特性及变迁研究[D].首尔:韩国汉阳大学,2010.

【中图分类号】TU-092

【文献标识码】A

猜你喜欢
朝鲜族演变民居
民居摄影
民居书画
民居智库
民居摄影
朝鲜族初中生阅读动机的构成研究
跨界朝鲜族农乐的早期传入、分布及发展研究
KORE A TOWN
异类女性故事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演变
他有颗金子般的心:记朝鲜族“老关工”金道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