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咏咏
【摘要】概念课是每一位数学教师经常遇到的课型,如何使学生自然的感受、理解、归纳概念,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是每一位数学教师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本文笔者反复利用生活中同一情境,以此为变式,贯穿中位数、众数概念形成的全过程,纵横比较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三种特征量,使学生对统计的三种特征量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关键词】中位数 众数 平均数 情境
【中图分类号】G633.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2-0113-02
2015年5月有机会和本市其他学校的优秀教师一起,参加了为期七天的送教下乡活动,收获颇多。在这次活动中我选讲的内容是八年期下册《中位数与众数》,在和其他数学老师的研讨下几经修改,最后将教学过程整理成型。
一、教材分析
中位数和众数是即研究完平均数后,由于它在一些情境中的局限性,从而引入的反应数据集中趋势的另外两个特征统计量。中位数与众数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是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和严谨科学精神的很好素材。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小学时已初步接触中位数与众数,并且通过陆续的学习已积累了一定的统计能力。本节主要是通过自主探究,小组讨论等方法使学生全面系统的认识中位数与众数,并能灵活应用中位数与众数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
1.提出问题,引发冲突
小张求职
刘先生有一个工厂,管理人员有刘先生、6个部门经理;工作人员有5个领工、10个工人和1名零工,现在需要增加一个新的员工。
小张应征而来,与刘先生交谈,刘先生说:"我们这里报酬不错,平均工资是每月2400元",小张工作一段时间后,找到刘先生说:"你欺骗了我,我已经问过其他工人,没有哪个工作人员的工资超过每月1760元,平均工资怎么可能是每月2400元呢?"刘先生说:“小张,平均工资是2400元,不信你看这张工资表”。
请大家仔细观察表中的数据,思考讨论下面的问题:
(1)刘先生说每月平均工资是2400元是否欺骗了小张?
(2)平均工资2400元能否客观的反映员工的平均收入?
(3)若不能,你认为应该用哪种工资反映比较合适?
2.合作讨论,解决问题
教师请学生分角色读题,在阅读中感悟情境,熟悉题意。然后学生独立思考,学生小组讨论,再进行组间交流。对于问题1和问题2各小组达成统一认为刘先生没有欺骗小张,因为通过计算平均工资确实是每月2400元,但它不能客观的反映工人的平均收入水平,感受到了平均值受极端值的影响较大。但在问题3上争议较大。
生1:我们组认为既然平均工资受刘先生的工资影响最大,我们可以仿照电视节目中的算分方式,去掉最高工资和最低工资再去求平均值。
生2:在员工中领1600元的人最多,所以用工人的工资反应员工收入较为合适。
生3:我们认为领工工资1760元,反映了工资收入的中等水平,用领工工资反映比较合适。
师:大家的意见都很好,都可以客观的反映员工的收入水平,但需要注意的是第一位同学是在生活实际中对求平均数的灵活应用。我们经常在电视节目中看到这样的处理办法,但数学中计算平均数时必须是所有的数据均参与运算,正因为如此它受极端值的影响很大。第二位同学和第三位同学提出的数据,正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中位数与众数。(板书课题)
观察表格,思考下列问题:
(1)你能找到上表中的众数吗?试着说说什么叫众数?
(2)你能找到上表中的中位数吗?如何找?
(3)那下表中的中位数呢?
(4)2000,2000,1760,17600,800,1600的中位数是________.
(5)你能试着说说如何去找一组数据的中位数?
众数的定义学生能很快得出,问题的设计主要针对了中位数的定义,让学生感受定义的形成过程。学生能够从排序、奇偶性两个要素上描述,效果良好。
师:刚才大家总结出来的找中位数的方法,也就是中位数的定义。阅读课本116页和118页,阅读中位数、众数的精确定义。
4.理解概念,完成建构
生5:众数不唯一,可能不止一个,也可能一个都没有。
师:那中位数呢?唯一吗?
生6:唯一。
师:中位数和众数可以相同吗?
生7:可以,第一行的中位数和众数都是20.
师:中位数和众数、平均数是否是同一数?
生8:可以,比如说5,5,5,5,5…
师:非常好!中位数和众数受极端值的影响吗?
生9:不受。
5.实践与应用
(1)样本数据 (该12名选手成绩)的中位数是多少?
(2)一名选手的成绩142min,他的成绩如何?
(2)【118页例5】一家鞋店在一段时间内销售了某种女鞋30双,各种尺码的销售量如下表所示,你能根据表中的数据为这家鞋店提供进货建议吗?
(3)某车间为了改变管理松散状况,准备采取每天任务定额、超产有奖的措施提高工作效率,下面是该车间15名工人过去一天中各自装配机器的数量(单位:台):6,7,7,8,8,8,8,9,10,10,11,13,15,15,16.
管理者应确定每人标准日产量为多少台最好?
师:请同学自己阅读思考课本117页例4,118页例5,注意小云朵中的问题。
学生自学5分钟后,
师:有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请小组交流。
学生交流完毕之后
师:有小组内部解决不了的问题吗?
生摇头
师:我来问大家几个问题 。
例4和例5想要了解一次马拉松比赛的选手成绩和一批女鞋的销售情况,但给出的分别是两组样本数据它反映了怎样的统计思想?
生10:样本估计总体。(师板书)
根据例4中的样本数据,你还有其他方法评价(2)中这名选手在这次比赛中的表现吗?
生11:平均数。
生12:可以先计算这个样本的平均成绩,再将这名选手的成绩与这个平均成绩进行比较。
师:大家对问题的理解是透彻的。下面实践研究(3),5分钟后带着你的想法和小组成员做交流。请小组代表发言。
生13:我们组觉得用众数8,因为能装配8台的人最多。
生14:我们组觉得用中位数9,不高不低有一半的人可以达到。
生15:我们计算了这组数据的平均数,约等于10.07。以此为标准,对员工更具激励性。
师:几位同学各自阐述了你们小组的意见。如果你是管理者你愿意选众数8吗?
生16:不愿意。只有3个工人不能完成,产量太低。
师:定成平均数可以吗?
生17:员工不愿意,能达到10.07以上的只有5人。
生14:还是中位数最好,能兼顾。
在学生的争论与教师的引导之下,通过对三种特征量的比较,进一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增强了选择恰当数据代表分析问题的能力。
6.小结归纳
三个数据的共同特征:都是反映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
在对比总结中再一次清晰三种特征量的区别于联系,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上升到一个更高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