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花珍
[摘 要]为了加强初中生的阅读能力,在教学中运用关键词教学能够改变他们阅读效率低下的现状,使他们的阅读水平跨越式提升,有助于他们快速地阅读课文,对课文的中心思想理解得更加透彻。
[关键词]关键词 阅读教学 选取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040012
阅读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有些学生语文基础薄弱,再加上本身固有的阅读习惯的影响,阅读水平普遍较低。为了了解学生阅读的实际状况,笔者对我校的所有初中生做了详细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初一到初三年级,阅读速度最快的学生才可以达到450字/分钟,很难达到课程标准对阅读速度的要求(500字/分钟),其他学生就更不用说了。笔者在研究中发现关键词教学能快速地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关键词教学指的是首先选取全文的一个或多个具有概括中心内容的词汇作为切入点进行全文阅读,其次利用关键词对文章所述内容进行扩展,从而让学生对全文有一个整体把握。
一、挑选关键词
在阅读实践中,很多学生对如何挑选关键词感到头疼。在大部分优秀文章中,关键词能很容易被发现,只要找到它,就能对整篇文章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1.在文章题目中选取关键词
文章的题目往往概括了作者的情感和整体中心思想,因而在挑选关键词的时候,可以从题目切入,由题目把握全文,分析整篇文章的内容,找出题目与全文段落之间的联系。在实践中,笔者还围绕题目中出现的关键词,给学生提出相关或相延的问题,以问促思,从而帮助他们理解全文,体会文章的中心思想,提高阅读的速度。例如,在教学《飞夺泸定桥》一课时,要紧紧抓住题目中的“飞夺”这一关键词,它概括了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也提示了文章的分段思路。在教学中,笔者对“飞夺”这个关键词分下面几个步骤设计:首先,让学生朗读全文,而后给几分钟学生,让他们思考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围绕题目哪个关键词(“飞夺”)展开陈述的。其次,让学生在文章中找出什么段落描写“飞”,什么段落描写“夺”,区分出来后,很自然地可以给全文划分段落。最后,分析“飞夺”的过程和原因。这样,牢牢抓住一个关键词来展开教学,仅花了半个小时就教完了整篇文章,学生不仅理解了全文内容,理清了课文脉络结构,而且明确了全文的中心思想,真是一举多得。把握全篇关键词,不仅能够节省时间,而且能突出文章重点,使学生思路清晰明了,能从整体上把握文章中心,对文章的内容和大意印象更为深刻。
2.从文章开头选取关键词
作者在写文章的时候,往往会把文章的主旨句放于文首,用于总括全文。此时,在主旨句中就能找到文章的关键词,进而把握文章的大致内容,在短时间内就能够了解文章是围绕哪些方面内容展开的。如果能够利用文首出现的关键词引导学生阅读文章,相信必定事半功倍,学生的阅读速度将得到大幅度提升。例如,《口技》一文在开头中是这样描述的:“京中有善口技者。”由这句话,我们可以选取本文的关键词为“善”。接着,笔者又提出了几个问题供学生思考:我们从何看得出口技者的“善”?作者从哪些方面体现口技者的“善”?这样富有启发性地提问学生,再加上关键词“善”的指引,学生在阅读时就不会盲目而不知所措。
3.在文章末尾选取关键词
在某些文章的结尾处会发现一些总括全文的“点睛之词”,即关键词,可以利用这些词作为阅读起点,引导学生阅读整篇文章。例如,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中,文章里有的写水光山色,有的写朝暮变化,有的写四时变幻,有的写人情趣事,乍一看,似乎很凌乱且没有头绪,然而实际上不是这样的。因为这之中一直有一根中心轴线,把这些看似凌乱散乱的“珍珠”串联在一起,那就是作者文中所描述的醉中之“乐”。在文章结尾部分,用“醉能同其乐”这一句话把“醉”和“乐”统合起来,指出全文的主旨所在——表达他 “与民同乐”的情怀。
二、选取关键词时要注意的事项
1.简单梳理全文,找到线索
对于不同文章,关键词出现在文中的位置不尽相同,有的出现在文首,有的出现在文尾,有的出现在正文的某些段落中。所以,教师要对整篇文章的情节进行简单整理,找出关键词的有关线索,帮助学生快速阅读,把握文章的写作思路。
2.仔细挖掘关键词,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在实际中,如果学生阅读篇幅较长的文章时,教师可以帮助他们仔细挖掘全文的线索,结合文中的关键词和学生一起品读文章,弄清文章的行文思路,感受作者表达自己情感变化的方式,使学生能够顺着关键词,掌握全文的中心思想,教师因此可以提高教学效率。
3.寻找文章铺垫,强化细节
有很多作者喜欢用细节描写塑造人物,也有作者用细节来描述整个故事发展的情节,一点点地推动故事发展。这种文章的写法更能感动读者,使之产生共鸣,也使文章的感染力大大加强。利用关键词来分析文章所描写的细节,能够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大意。
总之,关键词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是多方面的,运用关键词进行教学,教师操作起来比较简单,且效果显著,对于一些尚无多少教学经验的教师而言,无疑是一个教学制胜的工具。
(责任编辑 陈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