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全胜
略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贺全胜
提 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精神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以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社会风尚,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又好又快发展。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体系 指导地位 共同理想
作者贺全胜,男,中共湖南省委直属机关党校教授(长沙 41000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中国作风和中国内容上的表达和实际体现,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社会主义制度生命之根和中华民族复兴之魂,是我们党一个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它决定了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目标和内容,规定和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行为、价值取向和社会风尚。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①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人民日报》2012年11月18日。深入研究这一体系,对于我们以科学正确的价值取向引导社会思潮,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统一意志,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大发展大繁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原理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最新价值理论成果,是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是中华民族团结胜利的伟大旗帜和精神支柱。它突出地强调了在实践基础上的科学原则与价值规范的有机构成,充分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社会主义新型价值理念。价值,本来是经济学的一个基本范畴,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现在,它泛化到社会学、政治学以后,就延伸扩展为一个学域相当广阔内涵极其丰富、归属思想上层建筑的基本概念了。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社会联系”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4页。,“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6页。。因而,价值问题不能脱离人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发展实情而抽象和孤立地谈论。一定的社会价值是一定社会关系的统一体。在一定社会的价值体系中,总是有一种处于主导支配地位、反映现实生活和社会内在要求以及统治阶级根本意志和利益的核心价值体系。一定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是一定社会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决定了一定社会意识形态的性质和方向,规定和影响着人们的理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价值取向和精神世界,推动社会系统良性运行和社会秩序和谐发展。
中国共产党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经验,明确提出并阐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新的重大命题和战略思想。这一体系的基本构架,主要蕴涵了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等基本内容,创新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分析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条件下广大人民群众的价值创造和价值实现的情况,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和历史任务展开而又不断丰富和完善,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和我国各族人民的价值追求和根本利益,代表了中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弘扬了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域的核心价值理念和主流方向。这一体系是我国最高层次的价值准则,统摄和支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其他价值内容和价值目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价值原理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③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日报》2007年10月25日。。这一体系是一个理论形态完整的科学体系。从涵盖内容上说,这一体系主题鲜明,目标确定,有动力因素,有学理基础,内容丰富,相互贯通,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从理论特征上看,这一体系坚持和捍卫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和方法论,把握时代脉搏,吸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华和世界文明成果,尊重当代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适应不同社会阶层和社会群体多方面的价值需要,充分体现了思想文化先进性与社会需要广泛性的辩证统一特征。从事功实效上讲,这一体系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安排、道路指向、奋斗目标,深刻地贯彻作用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建设各个方面,把我们党的主导价值理念提高到一个理论形态发达而又体系完备的核心层面上,有力促进了社会发展共识和良好伦理道德风尚的形成和发展。
一定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反映和揭示了一定社会意识形态的本质要求和核心内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和根本内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根本的是要坚守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域里的指导地位。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毛泽东指出:“我们的党从它一开始,就是一个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为基础的党。”④《毛泽东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93页。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准则,也是辨别意识形态领域里“香花”和“毒草”的重要尺度,因而我们理性地注解了“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①《毛泽东文集》(第六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350页。的经典定义。邓小平也中肯地说,“老祖宗不能丢”②《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69、4页。。他所说的“老祖宗”,当然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人艰辛探索,“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③《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69、4页。,才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我国经济社会更加和谐发展,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了。因此,“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论基础”④《江泽民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82、86页。。我们“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最根本的是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⑤《江泽民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82、86页。。在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上,我们必须始终奉行“坚定不移,不能含糊”;在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我们毫不动摇地坚持“一个中心,三个着眼于”。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推动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发展到又一个新的历史高度。胡锦涛同志强调,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必须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引领和指导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和文化追求。我们应当在坚守和巩固马克思主义主导地位的前提下,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充分发挥和鼓励社会阶层和群体所蕴藏的积极精神,万众一心,胼手胝足,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发展,真正代表中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主流意识形态。2012年11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⑥《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研究出版社,2014年版,第80页。彰显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仰的政治定力。
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科学。坚持马克思主义,就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占领理论阵地,指导新的实践。着力回答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不断增强理论工作的影响力、感召力和服务力。全面扎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认真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科学认识和把握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创造性地推进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事业。我们党在十六届六中全会上确定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首要和核心内容。党的十七大报告重申:“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⑦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日报》2007年10月25日。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⑧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人民日报》2012年11月18日。这就凸现了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重要性和政治导向意义。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我国社会经济成份、组织形式、生产经营方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分配方式日趋多样化,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选择、社会意识、生活方式也随之多样化了。这样,我们应当清楚地懂得一个基本道理,改革开放越深入,意识形态领域越复杂,就越需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正确的舆论引导人,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社会思潮越是多样化发展,就越需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坚定理想信念不动摇,彰显科学精神和正确航道,走上市场天地宽。
理想信念是人们确认的一种价值目标,体现了人们向往民主自由和追求美好生活理性自觉的观念形态。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共同的社会理想,就绝无凝聚力、战斗力和生命力。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党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远大理想,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共同理想,就体现了崇高的价值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和目标,是全国各族人民和衷共济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是统一思想、凝聚力量、攻坚克难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旗帜和精神灯塔。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创建,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矢志不渝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这就为我们坚定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开辟了道路,指明了方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经过了历史和实践的检验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伟大理论成果。摆脱贫穷落后,走向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是千百年来中华儿女梦寐以求的理想夙愿。近代历史显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志愿。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社会主义制度在除弊创新中自我完善和发展起来,综合国力增创新高,GDP跃居世界第二位。这些重大成就,雄辩地佐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鼓舞中国人民复兴中华民族的强大精神动力。
我们党高度重视理想信念建设。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就提出“全国人民的共同理想就是要通过大家的艰苦奋斗,去建设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强国”①《人民日报》1980年3月23日。。邓小平规划的“四有”新人,也是首推“有理想”,“有了共同的理想,也就有了铁的纪律。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这都是我们的真正优势”②《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44页。。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正式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新概念,确立了“用共同理想动员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就是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此后,共同理想教育便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指称“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巩固和发展全国人民的大团结,是建立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基础之上的”。③《江泽民文选》(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3页。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定把“在全民族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④《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052页。,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首要目标。在新的历史时期,胡锦涛同志强调,“理想信念,是一个政党治国理政的旗帜,是一个民族奋力前行的向导”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636页。,“崇尚理想,坚定信念,是凝聚人心、催人奋进的伟大旗帜,是战胜困难、赢得胜利的力量源泉”⑥胡锦涛:《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七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6年10月22日。。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是我们党的政治责任和优良传统,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七大报告又强调:必须“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①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日报》2007年10月25日。,努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我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一切有利于国家富强、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一切有利于民族团结、祖国统一、人心安定的理论和学说,一切诚实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主张和智慧,都应当得以尊重、保护和弘扬,形成中华民族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雄心壮志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在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和果敢勇气中实现社会和谐,在社会和谐中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又好又快地发展,共同建设社会主义民主中国、和谐中国、幸福中国、美丽中国。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全党‘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矢志不渝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②《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研究出版社,2014年版,第81页。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肯定是没有希望和创造力。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绵远发祥的精神支柱,是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创造新业绩争取新胜利的力量源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努力传承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铸就中华民族力争上游的铮铮铁骨,激发全国人民团结进取的精神力量,筚路蓝褛,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为广大人民认同、接纳和信守的思想品格和价值准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毛泽东在论述中华民族团结御侮、挽救国难的问题时,动情地讴歌了中国人民团结抗日的伟大民族精神,指出:“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③《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61页。,光荣卓越杰出的“中华民族就是这样一个坚决战斗的民族”④《毛泽东文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92页。,我们一定“要把民族自信心提高起来”⑤《毛泽东文集》(第七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3页。。改革开放伊始,邓小平就警示我们决不能“崇拜资本主义外国,受资本主义腐蚀,丧失社会主义中国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⑥《邓小平文选》(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68页。,告诫“我们国家的每个人包括娃娃都要有爱国主义精神,有民族自尊心,这与实现四个现代化是密切相联的”⑦《邓小平年谱》(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802页。。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与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内在地联系在一起。
弘扬民族风范,振奋时代精神,是我们党一贯主张。1983年7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发布《关于加强爱国主义宣传教育的意见》,1994年8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印发〈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的通知》。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在全社会发扬自尊、自信、自强的民族精神”⑧《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055页。。江泽民同志在1996年纪念“西安事变”60周年大会、1998年抗洪抢险总结表彰大会、2001年全国文联七大和作协六大上的讲话,多次阐论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他指出,“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①《 江泽民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59、559-560页。,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②《 江泽民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59、559-560页。,落实抓好。胡锦涛同志强调,我们“要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形成符合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的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③胡锦涛:《在中国文联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6年11月10日。,不断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内涵。2001年10月,中共中央颁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知难而进、一往无前,艰苦奋斗、务求实效,淡泊名利、无私奉献”④《 公民道德实施纲要》,《人民日报》2006年10月25日。,是当代中国时代精神的基本内容。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强调:“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弘扬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⑤《 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285页。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把这种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确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党的十七大报告重申:“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⑥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日报》2007年10月25日。伟大的事业呼唤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推进伟大的事业。2013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指出:“广大青年要把正确的道德认知、自觉的道德养成、积极的道德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头倡导良好社会风气。”⑦《 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研究出版社,2014年版,第280页。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寄托人民的希望,昭示国家的未来。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历经磨难,千锤百炼,不屈不挠,接受血与火的洗礼,直面灵与肉的考验,形成崇高不朽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主要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忧后乐的民族传统,天下为公、讲信修睦的民族品格,以及红船精神、苏区精神、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红旗渠精神、大庆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64字创业精神、青藏铁路精神、2008年初抗击南方特大冰冻灾害的精神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仍然需要传承和弘扬我们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让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相互造血,迸发朝气和内功,壮大中华民族坚毅刚强的血脉,增强社会主义建设的信心,继往开来,革故鼎新,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事业,卓尔不群的中华民族必定永远巍然挺拔于不败之地。因此,党的十八大提出“三个倡导”的基本主张,要求“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主导权,坚持正确导向,提高引导能力,壮大主流思想舆论”⑧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人民日报》2012年11月18日。。这就进一步激发了中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力量。
荣辱观是人们依据一定的思想道德规范评价德行荣辱的根本看法和观点,是一个民族的思想道德基石和精神家园底座。知荣辱、明是非、辨真伪、识美丑、察善恶,是一个人端正价值判断的起码要求,也是一个社会文明进步形成良好道德风尚的基本准则。荣辱观古已有之,荣辱心人人皆存。不同时代,不同民族,各有不同内涵的荣辱观。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恩格斯认为,每个社会集团都有它自己的荣辱观。这说明荣辱观是与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紧密联系在一起。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强调:“中国人民有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耻辱。”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页。江泽民同志敦促“领导干部必须坚持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还必须讲修养、讲道德、讲廉耻”②《江泽民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30页。,指示我们要“以艰苦奋斗、勤俭朴素为荣,以铺张浪费、奢侈挥霍为耻”③江泽民:《论党的建设》,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545页。,分清良莠,界定文明与愚昧,辨别真善美与假恶丑,力求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④《毛泽东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60页。。
2006年3月,胡锦涛同志提出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把思想道德建设的先进性要求与社会人们需要的广泛性特征辩证地统一起来,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道德规范和价值路标,为不同社会阶层和利益群体判断道德方位,确定价值取向,提供了科学正确的价值圭臬。他要求:“广大党员和全体人民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⑤《坚持不懈地学习中国革命史,发扬光大党的光荣革命传统》,《人民日报》2006年7月25日。胡锦涛同志指出,“以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耻辱”⑥《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637页。。党的十七大报告重申:“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⑦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日报》2007年10月25日。
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本质上是向社会人们灌输一种道德理念,昭明一种廉耻立场,强调一种光荣风尚,建构一种社会通道,推动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和人的自由全面进步。人们的社会实践能够重荣誉弃耻辱,褒荣贬耻,扬荣抑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有所希望,有所创造。中国是一个拥有13亿多芸芸众生、56个民族的发展中社会主义泱泱大国,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发展又不平衡,社会阶层、利益群体情况复杂,这就需要确立普遍认同可操行的价值准则和道德标准,规约人们的思想道德和社会活动行为。否则,社会失范、道德失约、生活失序、民心失衡,无法协调不同利益主体的人际关系及其精神世界,而达到社会和谐发展的境界。
因此,我们必须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提高人们的思想素质和道德修养,在全社会蔚成知荣辱、明是非、讲正气、促和谐的新气象,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道德基础,扎实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项长期艰巨的重大战略任务,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立足当代中国实际,统筹兼顾,长远设计,自觉遵循思想道德建设和社会意识形态工作的规律。因此,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几个重大关系。
第一,正确认识和处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关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社会主义是一种社会运动和社会制度,也是一种价值理想和价值追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完善相互贯通,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随着实践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需要不断完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道德价值层面的本质规定;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外在表现形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层面的具体反映。因此,我们应当把二者辩证地统一起来,通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扩大人们对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信念和认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通过巩固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来进一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繁荣发展。
第二,正确认识和处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制定执行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关系,增强依法理政能力。我们党的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是联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纽带。从一定意义上说,广大人民群众是在实践中通过践行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来体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质。这一关系,要求我们统筹兼顾,全面协调各项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之间价值追求和利益调节的内在关系,实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要求,使广大人民群众充分享受到我们党的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绽开的利益成果,由此进一步调动他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积极性创造性,增强依法理政能力,提供更多更好的道德资源和政治实力。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思维,为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改善民生,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理论准备和思想基础。
第三,正确认识和处理弘扬时代主旋律与提倡社会多样化的关系,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应当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弘扬时代主旋律,提倡社会多样化。从某种意义上说,社会思潮多样化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表征,有利于贯彻落实“双百”方针,活跃人们的创造性思维,增强人们的观察鉴别力。我们不能简单地排斥,也不能无原则地放任社会思潮的多样化,尤其不能否定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正确方向而任意践踏时代主旋律。当代中国,多种所有制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社会情况千变万化,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各有差异。这就需要我们科学建构马克思主义统领社会思潮多样化的指导体制和机制,正面宣传为主,唱响时代主旋律,保障科学、正确的思想舆论主导我国社会各领域的政治方向。同时,也要开拓进取,发展多样化,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和社会生活内涵,容纳和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的价值需要,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意志,在尊重差异中扩大共识,在包容多样中打造和谐氛围,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而又主流意识形态引领风骚、时代主旋律优雅嘹亮的社会生机,胼手胝足,同心同德,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责任编辑:吕小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