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上课、备课、听评课成为温暖而清晰的过程

2016-03-24 19:19王超
语文周报·教研版 2016年8期
关键词:一节课师生文本

王超

这周,我和学生一起学习《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因为充分备课,精心设计了课堂教学过程,以及在ppt、教师示范朗诵等环节的充分预设,尽管是下午第一节,有的学生都是被我叫醒的,但是这节课上,师生兴味盎然,甚至都觉得这节课太短。这样的一节课,我和学生,是可以享受课堂的。

教师要尝试多种方式,妥当解读文本,让文章进入学生的心中,并成为学习、生活的思想指导。备课过程中,对文本的全面理解必不可少,但是教学过程中,聚焦主要教学内容又非常重要。

可以说,每一本杰作,都像一口深深的水井,可以让学生从中不断汲取文学经典的甘冽泉水,教师需要清晰认识并及时讲授。比如,《我的四季》作为一篇抒写人生感悟的散文,要让学生能够记住其中一些意味深长的句子,并且在平时多使用。学习该文之后,学生要会说:不要“找到了水源,才发现没有带上盛它的容器”;如果不努力就想取得好成绩,“这妄想如同想要拔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大地”;等等。要鼓励学生在使用文句的过程中,掌握内容,受到启迪,提升品质。只是,不少课堂中,“只见文本不见人”,课堂格外注重课文的理解方法,甚至深度,让学生有效地掌握文本知识和解题技能,却忽略了思想的引领。依循课文,教师必须以更大的努力做好更高立场的拓展阅读,重塑学生的精神世界,这是语文的终极目标,更是语文教学中必须日常渗透、润泽的过程。

近期,听了我校的江苏省特级教师蔡建泉的一节课(借班上课),更是让我感悟良深,深味好的课堂是多么温暖而清晰。教学的内容是《满井游记》,蔡老师对一节课的整体环节及细节的设置,精巧紧密。课上,学生反应良好,参与面广,参与性高。更为关键的是,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学生练习了诵读,聆听了蔡老师更为高超的朗诵艺术。学生巩固了“寻找关键词”的知识点——我们刚刚在学习《长江三峡》一文中也做过的事情。学生还掌握了文言文理解、赏析的三种方法:换、删、修辞(联想),为马上要进入的必修三两个文言文专题的学习打开了一扇门。更重要的,是对文章深层主旨领会过程中独立的深度思考,尽管部分学生可能一时半会不会弄懂,甚至一些学生没有领会,但是“你可以对自己的人生作出选择”观念的渗透,对学生的成长将有重要的作用。就像法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的:“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语文教学的目的,更是在于关注生命,培养有独立人格的“人”,这节课做到了,文言并重,情理共行。

听了这节课,我的直接感触是,要更加注重对教学流程的巧妙设置,从而引导学生尽快进入情境,提高学习的效率。而深层的思考,则更多的是学生基础巩固、思维训练、思想提升方面的感触。课上,蔡老师对很多文化知识、历史掌故,譬如,三袁、梁启超 、阿房宫赋、“鸿鹄”等的信手拈来,则再一次告诉我们积淀的重要。更需要让每一位教师认识到的是,要想享受教学,并在工作中游刃有余,就要在教学中不断创新,不断寻求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生命成长的更好方式方法。也许,这也是蔡老师的这节课传递出的温暖而明确的内容。

日常教学中,我们上课听课,也必然要评课。听评课活动,本来就是为了互相促进,对听课者以及被听课者来说,能够得到中肯的评价,无论是表扬还是批评,都是有促进意义的。但是,我们经常在评课的时候,掺杂了太多的“课外”因素,导致评课的“课”变成了可有可无的引子,评课者的说话倒是成了一次次孤独的主体“表演”。其实,一节课的内容总是多元的,各个环节的处理也是有优劣的,整节课的表现也是可以有一个公允的评价的,这都是可以仔细讨论的。但是,如果搬来一堆理论,和这节课“大杂烩”,就容易让人觉得务虚而缺乏实际的意义了。

评课议课,首先应该关注这节课的设计和细节。譬如,某一个课堂环节,某一个教学细节,好与不好,曾经怎样处理,名家怎样处理,还可以如何改进,等等,这些都是让人非常感兴趣甚至能够激发更好生成的评议。

评课议课,还应该高度关注师生的课堂活动。好课的评价标准是多样的,但好课也有共同的特征,那就是教学相长,师生在课堂上共同实现情智的融通、情感的共鸣、生命的成长。一节课上完,最容易从学生的反应中发现好不好。

评课议课,还应该就课论课。在评课过程中,如果忽视课堂本身,使评课在某一阶段突然变成了“砖家一锤定音大家附议”或者互相“吹捧”的过程。这种现象,既是不自信的表现,也是需要尽量避免的“错位”。

猜你喜欢
一节课师生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我最喜欢的一节课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首届“接班人”杯广西中小学师生书法作品展示
胆战心惊的一节课
首届“接班人”杯广西中小学师生书法
麻辣师生
曹隽平师生书法展作品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