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自主学习模式探究

2016-03-24 19:05姚玲
语文周报·教研版 2016年8期
关键词:句读疑难文意

姚玲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绪,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自觉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鉴于此,笔者结合个人的实际文言文教学体验,总结出“读·译·述·掘·诵”这一教学模式,以助于学生文言能力的有效提高。

一、读

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教师应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培养学生的诵读习惯。

1、初读感知整体:学生自由地、大声地诵读全文,做到眼看、口读、手写、心悟,即边读边勾画边思考,在读不通读不懂或有疑问的地方(字音、词义等)做上符号。

2、抽读明晓疑惑:学生自愿选段依次朗读文章,其余学生认真地听和思考,同时边听边做符号(就读音、句读等方面与自己读的情况不同的地方)。之后,学生畅所欲言,指出有异议的地方,老师将各段典型的问题板书在黑板上,学生前后左右四人小组借助工具书和注释讨论,寻求答案。

3、范读扫除障碍:老师范读全文,学生借此明确个人的疑难字词的读音,同时注意老师对节奏、语调、句读等方面的把握,以此帮助对文句的理解。

4、复读疏通文意:听了老师的范读后,学生读的欲望会更强,加之部分疑难已得到解决,所以让同桌间相互督促指正再读一读文章,在合作探讨中寻求“读”书的乐趣。最后全班齐读,寻求共鸣之声势,并且边读边在心里疏通文句,明白大致的文意。

二、译

建立在“读”的基础上,要弄懂文言文的意思根本途径就是翻译。但是传统的由教师一讲到底的方式非但不能帮助学生理解文章意思,反而让学生在麻木地听讲中日渐丧失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1、按照文章段落顺序,以段为单位依次完成,学生先自己口头翻译,有个大致的把握。

2、学生自愿选择文句依次翻译,其他学生提出异议或结合自己初读情况质疑,师生共同探讨解决疑难,并明示强调重点字词、句式的意义和用法。

3、对一些包含较多重要知识点的语句,采取“情景假设·换位思考”的方式引导学生掌握相关要点,即抛出一句话,学生明确给这句话赋分多少,并说明如何分配这几分,为什么。

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自然就明白了文言文翻译其实就是抓住采分点,即重点实词、重点虚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译、通假字以及一些特殊句式(主谓倒装、状语后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的翻译。由此,在平时学习中就非常自然地培养起学生的采分意识,何乐而不为呢?

4、在具体翻译的同时,教师要注意适时恰当地就文言重点实词、虚词和句式,引导学生做相应的知识迁移和积累。

三、述

如果只是翻译了各文句,学生未必明白一篇文章究竟写的是什么。所以,在疏通文意之后,概述内容是非常有必要的。

1、概述各段文意,并明确本段是如何围绕此意展开的。

2、理清段落间的关系,明确作者行文的结构思路。

3、学生自己拟写一个大致的提纲。

这样既有利于把握文意,又学习了大家行文构思的技巧,同时学会拟写提纲对日后的写作也大有裨益。

四、掘

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而教材所选文言文多出自古代一流人物之手,蕴涵着丰富的精神内涵。我们应当尽可能地挖掘每一篇文章的闪光点,将德育渗透到我们的课堂,对学生进行“润物细无声”的人生价值取向的引导,让学生为圣哲的至理名言而深思,为良臣的苦口婆心而赞叹,为名士的痛苦忧思而唏嘘,为豪杰的慷慨赴难而扼腕。

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明白应该精诚治学和拒绝诱惑,但是通过如此潜移默化的引导,学生印象会更加深刻,也更乐于接受。

五、诵

上完一篇文言文,如果学生能吟诵自如,那么他们就获得了最大的收效,因为“吟诵”不仅是对是否字正腔圆的最好检测,更是对学生是否把握文言文这一特殊体式的节奏、语调、句读以及作者情感的有效检测。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常以“螺旋上升·循环反复”的方式与学生一道吟诵文段:

1、在“读”这一阶段要求学生做到字正腔圆。

2、以“译”把握文句的节奏、语调、句读以及作者情感。

3、结合“述”这一阶段,借助学生拟写的提纲,以“句、段、层、篇”的顺序背诵。

猜你喜欢
句读疑难文意
短句(主语+谓语)
参考答案
“咬文嚼字”三篇
勿让“排他性”判断遮蔽语文纯粹的美
面向课堂疑难的翻转教学设计探讨
书面表达练与析
预测情节推信息,巧解完形填空题
新目标九年级Units 13—14疑难解析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是宾语前置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