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水力学基础》课程是一门实际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程,其主要研究液体机械运动规律及其应用的一门科学。根据我校《水力学基础》的开设现状以及国内一些大学的开设本门课程的开设现状,在经典的水力学理论基础之上,加强了工程应用实例,着重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独立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水力学基础 教学方法 教学内容 应用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2-0253-01
作为力学的一个分支,《水力学基础》课程是地下水、水文水资源、建筑工程、环境工程等专业的基础课,是研究流体平衡、运动及能量间内在联系与相互转换规律的一门学科,是一门以流体基础理论为主,结合一般工程技术的课程[1]。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后,能够获得流体力学方面基础理论的系统知识,实验技能和一定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后续专业课程学习的基础。
课程涉及内容多,理论难度大,对“教”与“学”都有很高的要求。该课程的教学质量将直接影响其它后续专业课程,同时也将对学生的研究的工程应用能力产生影响。本文具体阐述了《水力学基础》课程理论教学方法和提高教学效果的具体措施。
一、突出理论教学重点和难点
在《水力学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应注意知识的系统性和实用性。教学中应注重循序渐进、重点突出、层次分明,这样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对应用较广的内容讲细、讲透、对生产中不常遇到的专业性很强的难点可进行简单介绍。在授课过程中,向学生交代清楚教学目的与要求,做到教学目的明确、重点突出,便于学生听课、自觉和复习[2]。
二、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的改革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理论阐述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在教学模式上采用启发式、切入式、引导式的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等辅助教学手段,积极展开实验教学等。
1.理论阐述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在理论知识的讲授过程中要结合具体工程实例,一方面全学生树立工程意识,培养学生把理论知识应用于工程实践的思维能力,另一方面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水力学的实际应用价值,激发学习能动性。在讲课的过程中,首先给学生讲解该门课程的工程意义,使学生了解这门课程在环境工程专业中所能解决的问题[3]。
2.采用启发示、切入式、引导式的教学方法[4]
该课程理论教学中每个单元操作都面临着复杂的实际问题,应用性强。启发式教学的实质在于正确处理教与学的相互关系,它反映了教学的客观规律。要求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采用切入式提问的方法对前述内容进行深入复习和引申,精讲多练,双向互动,在活跃宽松的课堂氛围中激励学生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内容、思想上的改革
在教学内容,教学思想上强调三个突出:突出质量管理、突出实验教学、突出应用能力培养。
1.突出质量管理
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加强教学质量管理必须大力推进其观念和机制的创新。以教学质量观念的创新为先导,树立全面的质量观和多元的质量观,充分认识教学质量的新的意义;把握教学质量管理的新的内涵,明确其主要内容即教学工作的各要素管理、各环节管理和现代教学技术管理。同时通过评价、激励与监督的机制创新,提高教学质量管理的水平和效能。
2.突出教学实验
水力学实验是《水力学基础》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通过实验,可以对课堂讲授的理论知识加以巩固和进一步的验证,加强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同时可以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的科学研究打下基础。实验讲义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并结合实验室的具体设备编写。
3.突出应用能力培养
培养创新型、应用型、综合型、探究型的高素质人才是我们关注的重要课题。在教学中,注意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和创新精神。
四、强调习题教学
习题课是理论教学的重要环节,通过习题课不仅帮助学生复习巩固所学知识,并且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应该重视习题课。因为《水力学基础》理论课程涉及的计算公式较多,在公式推倒后,公式应用中增加了例题讲解,加强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结束语
总之,在《水力学基础》理论教学过程中,以国家教学基本要求为指导,以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为引领,针对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授课方式,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提高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授课方式的变化、教学方法的改善可以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黄芬霞.《工程流体力学》教学改革的探索[J].吉林教育,2009,46-46.
[2]谭顶良.高等教育心理学[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02.
[3]闵春华.流体力学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J].2009,(18):199-199
[4]廉今兰,赵文生,田海龙,等. 关于《环境工程原理》理论教学的研究与思考[J].2011,28(12):7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