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云蓬
新课程改革标准的实施,高中体育课由班级教学制转变为了分项教学制。在新课改的引领下“生本教育”也逐渐走进了教学,走进了分项教学的体育课堂,这种教学模式与传统的教学模式最大的不同就是由“师本教育”向“生本教育”转变。本文以生本教育如何走进高中体育课堂为研究对象,主要下面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探究:
一、合理分析教育现状,以乐导学。
在新课程的理念下体育课必须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这里面,学生的健康成长是最终目的,而健康是身体上和心理上的,要让学生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就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运动,而学生能否积极主动地参与运动,学习兴趣是关键。传统的体育教学主要强调教师传授动作技能,枯燥乏味的动作技术练习使学生失去了学习兴趣,而兴趣才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只有当学生的学习兴趣被诱发、激励起来后,学生才会自愿的、轻松的学习。为此,在课堂教学中就必须实现由“师本教育”向“生本教育”的转变,即把为教师的好教而设计的体育教育转向为学生的好学而设计的体育教育,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不要花过多的时间讲解示范,应留尽可能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在课堂中释放情绪和体验快乐,以乐导学,健康成长。
二、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个体。
体育课堂中要想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就必须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教学的主体应该是全体学生,只有使每一位学生都能体验到体育学习所带来的乐趣,都能从中获取知识,都能健康的成长和进步,学生的主体地位才得以体现。在班级教学中,学生存在着不同的个体差异,每个学生也有不同的需求,教师应重视学生的种种差异,满足学生个体化发展,为每一个学生规划学习进程,让每位学生都能参与运动,感受成功,体验体育的魅力。这正体现了生本教育中好教转向好学的转变历程。我们也必须明确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为所有学生所设置的一门课程,明确课程所关注的是让每一位学生通过身体活动去实现身心健康的目标。
三、培养团队意识,在合作中学习。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课堂中一个明显的特点是小组学习活动。教师可通过创设有利于人际沟通与合作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学会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创意及成果,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提高学生学习的绩效。因此,在课堂中引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学习,让学生在小组中相互学习讨论,教师为学生提供展示交流的机会,最终学习效率也会大大提高。例如,我们在仰卧起坐教学中,如果我们让学生一遍又一遍的做仰卧起坐,学生很快就会消极对待。如果教师采用小组竞赛的教学方法来组织教学,每组的成员都会兴趣大增,积极对待比赛,迎接挑战,课堂气氛也会活跃起来,学习效果明显提高。这种合作学练的方式有助于动作技术的掌握,也是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的有效手段。
四、改变评价方式。
生本教育提倡把教学过程中的评价活动改为评研活动,削弱日常评价的比较竞争功能。传统的评价方式必然导致一部分学生不喜欢上体育课,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用一个评价标准来对待整个班的学生。班级中的体育尖子生无需努力就能轻易达成目标,这就失去了学习动力;而另一部分学困生,再努力也难达成目标,这很容易就失去了信心。因此,改变之前统一的评价标准,把学期末的分数评价、等级评价向日常的学习过程评价转变,把考试评价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例如在考核尖子生时,除了在技能上对其考核外,还可考虑对学困生帮组情况进行评价;在考核学困生时技能标准相应降低,还可对学习态进行加分。这样就能促进同学间的相互学习,这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互帮互组共同进步。
当然,生本是一种理念,不是僵化的模式。在今后的教学中,结合目前高中学生的特点以及时代的要求,我们需要不断学习生本教育,不断探索由“师本教育”向“生本教育”转变的发展之路。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享受生本教学所带来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