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洪文
中国画在初中美术课堂教学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中国画是我们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在世界美术艺苑中独树一帜。中国画博大精深将绘画、诗歌、书法、篆刻等进行有机结合融为一体,代表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修养和内涵,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国之瑰宝和骄傲。
通过对中国画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感受,使学生认识中国画、了解中国画、喜欢中国画、会画中国画,对国画产生美的悟性和创造力,是中国画教学的重要任务。现就将课堂教学中欣赏课与中国画笔墨技法的讲法阐述如下:
一、首先在中国画欣赏课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教学方法,利用作品的创作背景、反映的内容以及作者的爱国名言和爱国事迹,来教育学生、启发学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在课堂教学中例如欣赏作品《江山如此多娇》这幅画是画家傅抱石和关山月的代表作品,画家是20世纪中国最杰出的美术理论家与画家之一。1959年9月,值新中国成立10周年前夕,傅先生与关山月以毛泽东《沁园春·雪》为意合作《江山如此多娇》,将创作毛泽东诗意画推向了高潮。画面上从上到下从南到北描绘出祖国的万里山河,作品其气魄之大,意境之新,布局之美,世所罕见,在某种意义上象征着一个时代的民族文化心态,树立了民族绘画新的审美范式。“诗因名传,画因诗显”,毛泽东诗词、毛泽东诗意山水画珠联璧合,相得益彰。 傅抱石他从毛泽东诗词中找到发展的契机,突破传统的束缚,积极探索新技法与新题材的结合途径,恰当地表现出毛泽东诗词的恢弘意境,拓展出中国画表现的广阔空间。从而为当时的山水画提供了成功的典范。学生通过毛泽东诗词更进一步了解了作品的内涵及出处。另外中国画要求“意在笔先,画尽意在”,强调融在物我,创造意境。著名国画大师齐白石是造境高手,《蛙声十里出山泉》这件作品,是文学家老舍请齐白石老人以诗句“蛙声十里出山泉”为题作画,老人以“出山泉”三字获得灵感,他在竖幅的画面上没有画蛙,而是画高山峡谷间由泉水汇成一个溪流,由远而近流淌下来,溪水中几只活泼的小蝌蚪,离开源头,顺着湍急的水流欢快的游着。观者见到蝌蚪自然联想到源头的青蛙,仿佛蛙声也在顺着溪流,由远处隐隐传来,真乃没有蛙声胜过蛙声。这富有联想的构思,巧妙而贴切地表达了诗意,让我们领略了诗意画的妙趣。李可染、林风眠创作的《万山红遍》、《秋》以中国画不同的表现形式,鲜明地再现出秋色之美,浓郁醇厚、明艳诱人。画家用饱蘸深情的笔墨,赞美家乡的可爱,祖国山河之壮美。通过欣赏画使学生对中国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迸发出热爱祖国山河、热爱家乡一草一木的情感。
二、其次在中国画笔墨练习教学中,向学生讲解墨色的技法,干、湿、浓、淡、清构成水墨淋漓的情趣世界,使学生在这种笔墨的变化中得到无穷的乐趣,这对学生既是一种美的启迪、情操的陶冶,也是一种国画技法训练。例如在“墨与彩的韵味”这节课中通过教师在宣纸上演示以墨撞水、以水撞墨、以色冲墨、以墨冲色、泼墨、甩色、点色、吹色等用笔用色技法,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从而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认识美术的文化性与历史继承性。学生开始练习时,教师要巡视指导,不要求具体绘画内容,只是随意画,用毛笔沾水、沾墨、沾色,使水、墨、色在宣纸上自然交融,再用长短粗细不同的笔触,产生奇特的韵味,使学生在无意之中学到中国画的笔墨技法。待学生对用笔、用墨、用色有了初步的掌握之后,再画简单的藤蔓植物,如:葡萄、黄瓜、丝瓜等。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绘画兴趣,更能提高学生对中国画的热爱。
总之全方位多角度的课堂教学方法是成功完成国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国画教学不仅局限于课堂内,也可以课内课外相结合。例如:定期举办学生的美术作品展览和开展美术第二课堂活动。因为在此类美展中,作者是学生本人或自己的同学,同学们看了倍感亲切。通过美展互相切磋技艺、交流经验、交流感受,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自信心和成功意识,反馈教学信息都是不可缺少的。中国画博大精深,是我们美术教学取之不尽的艺术源泉,怎样更进一步的搞好中国画课堂教学,使我们的民族艺术发扬光大,后继有人,还有待于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研究,并为之不懈地努力,只有常抓不懈才能更好的把我们民族的瑰宝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