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海霞
【摘要】本文从高职英语教学的实际出发,对如何在高职英语教学中使用母语进行了探索,分析了在高职英语教学中使用母语的原因,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合理地应用母语进行英语教学,以实现高职英语教学的目的。
【关键词】母语 高职 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2-0095-01
作为基础课的英语的授课对象为所有专业的学生,英语教学面临教学对象数量大,基础弱,对于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母语使用,一线教师也存在不少的困惑。笔者将根据语言学理论,结合本人在五年制高职非英语专业英语教学的实践及相关调查资料来论述母语辅助高职英语教学的必要性。
一、现实依据
在实践中,我们经常听到教师们抱怨学生听不懂老师用英语授课,往往是教师用英语讲完后,发现学生没理解,又用汉语复述一遍,结果是既浪费时间和精力,又影响教学效果。这种现象在高职高专的英语教学中尤为普遍。因此,有必要挖掘和发挥母语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高职教学强调锻炼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对学生的技能训练十分重视,作为基础课的英语教学,课时量在逐年减少,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在课堂教学中全部用英语讲课是不现实的。笔者在英语教学与培训工作中发现,高职院校的学生英语基础普遍较差,他们本身对英语也不是很感兴趣,如果用全英语授课,让学生在单调枯燥的状态下学习一种似懂非懂的外来语言,只会加深他们对英语的抵触和排斥,很容易失去信心和耐心。此时,使用母语进行教学,具有降低焦虑、缓解紧张气氛的作用。
二、理论依据
著名语言学家克拉申教授(S.D.Krashen)提出的二语习得“监控”教学模式(the Monitor Model)中有一个很有名的输入假说(the Input Hypothesis)。他认为,语言学习的一个很重要的条件就是学习者要理解略超过于他现有水平的输入语。如果学习者现有的水平为1,那么教学中应提供的输入只能是i+1。如果输入的内容太难,学生接受不了,不知所云,那么这种输入又有什么意义呢? 如果一个学生本身外语底子薄,上课老是听不懂,他肯定会产生紧张、忧虑情绪,继而失去兴趣与信心,陷入“听不懂→成绩差→讨厌学习”的恶性循环,外语能力是很难提高的。因此他认为,使信息输入能够得到理解的最佳方式是使用学生的第一语言。
三、母语在高职英语教学中有效的应用
笔者通过问卷和面谈调查分析了目前的英语教学中汉语的使用情况 , 大致归类如下 :
第一组: 1)在开始阶段讨论学习方法; 2)对学生提学习要求、课堂活动要求或作业讲解; 3)讲课程安排等事务, 如通知学生课程时间或地点的改变。
第二组: 1)讲解语法知识; 2)介绍新词汇。
第三组: 1)检查对阅读或听力的理解; 2)让学生翻译词汇或句子检查其掌握情况。
第四组:1)在课堂活动中, 学生之间讨论时用汉语表达个人的看法; 2)在课堂活动中,学生或教师为英语水平较差的同学用汉语讲解难点。
第一组大概是利用母语最多的策略。外语教师似乎都倾向于“放松自己”不再讲英语。这反映了教师本身还不能真正把英语当作交流工具,而在课堂教学中维持用外语交流的习惯。当然, 也有因为英语知识不足而信心不够或怕学生听不懂等原因。用母语讲事务性的事情通常是习惯所致, 是在语言课以外不习惯用英语和学生交流的反映。
在第二组策略中,用汉语讲语法知识利大于弊。语法方面的许多术语非常专门化,而这些词汇对理工科学生没有太大的实际意义。而用汉语解释语法可以节省很多时间。不同于语法的讲解, 介绍新单词应该尽量用英语。因为这样不但可以创造良好的英语氛围,也可以使学生真正理解单词的意思和掌握其用法。
第三组中的用汉语检查学生的听力或阅读情况应该用英语进行。而让学生翻译词汇或句子可以节省课堂时间和实践翻译技巧,但是要注意不能过多使用。这类练习过多会限制学生用英语思维。
第四组中,学生之间的课堂讨论应该限制使用母语,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 用英语交流的习惯。而用汉语解释帮助水平较差的学生,虽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语感的培养,但为了使他们也能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也可以适当使用。
可见,在高职英语教学过程中,将母语完全排斥在英语课堂之外,这种做法是欠妥的。针对高职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基础较差的现状,适当利用汉语作为辅助教学手段,最大限度地发挥母语对英语教学的积极作用,能够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增强自信心,发挥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Harbord John.1992.The Use of Mother Tongue in the Classroom[J].EL T Journal Vol.46/4.
[2]Krashen Stephen.1981.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M] .Pergamon Press.
[3]郭铭华.论母语在外语课上的作用[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