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效问题,有助于引发学生积极的思维参与,实现教学目标。本文就以两节同课异构的课为例,谈谈在实际教学中对落实《教学建议》第16条的理解。
【关键词】有效问题 教学建议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2-0078-02
《浙江省初中思想品德学科教学建议》是落实课标精神,提供实施教学和达成教学目标的参考意见。那么,如何紧扣有效问题,践行教学建议呢?《教学建议》第16条讲到“重视问题设计的有效性,善于从情境冲突中发掘问题,引发学生积极的思维参与。所设计问题必须切口小,指向明确,深浅适度,并有一定的生活背景和实际意义。”下面我结合2014年度“一师一优课”活动中两节同课异构的课(《造福人民的经济制度》),谈谈在实际教学中对落实《教学建议》第16条的理解。
一、无效问题,师生受累
王老师【课堂实录一】简单导入后,教师抛出9道问题:(1)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什么?(2)公有制经济的实现形式?(3)什么是国有经济?(4)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怎样?(5)什么是集体经济?(6)集体经济的地位和作用怎样?(7)对待非公有制经济的态度?(8)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什么?其确立依据是什么?(9)如何正确对待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接着引导学生阅读课本,进行自主学习。所有的知识点在教师预设的主导下层层落实,学生大概了解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容以及各种经济形式的含义地位和作用。
【课堂实录二】在对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了解后,教师呈现一道材料题“老李一家的开心事”,据材料提问:(1)老李一家人所从事的职业分别属于哪种所有制经济?(2)这些经济成分在国民经济中各自的地位是什么?国家对它们采取什么态度?(3)你的周围有哪些非公有制经济?说一说它们的作用。(4)材料体现了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什么?它是由什么决定的?为什么?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最后由教师归纳小结。
【观课心得】王老师设计的问题,它们的解决基本都侧重教师的主导作用,整个环节在师生一问一答中有序进行。但不难发现:学生的思维是僵化的,仅仅停留在浅表的单向的接收层面,缺乏争辩、更没有内化。课堂教学成了枯燥乏味的说教,很难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也很难有实质性的收获。这样的课堂,师生受累。
二、有效问题,师生受益
张老师【课堂实录一】师生谈话式问答导入,教师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1)周末我女儿生日,想买点文具作为礼物,我们附近有哪些文具店?(2)到哪里订个蛋糕?(3)带女儿到哪里吃饭呢?(4)老师要取点钱,可以去什么银行?(5)汽车要加油,去哪里?问题一抛出,学生很快就进入了积极思索中,然后七嘴八舌地给老师提供了自己的想法和建议。
【课堂实录二】活动:取名字。每个学生把自己的卡片摊在桌上,让其他同学也能看到。接着教师提问:你们组卡片上的经济实体和其他组有什么不同?大部分卡片有什么共同特征?经济制度的教学理论性强,知识点枯燥单调,单纯的说教很难调动学生积极性,也不易让学生理解掌握。通过这个问题的设计,学生在体验中明确五种经济形式的主要特点,学会分析生活中不同经济实体所属的经济形式。
【课堂实录三】活动:夸自己。教师抛出问题:讨论自己组经济形式的作用和地位,做好总结,派代表上台展示。(要求先举一个自己熟悉的典型例子,再总结)这个问题的设计,旨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相关知识,并在相互比较中理解每种经济形式在经济制度中的不同地位和独特作用。各组同学未经老师点名竞相要求上台展示,显示了学生参与课堂的极大积极性。各组同学甚至互相辩论起来,纷纷列举自己组经济形式优点和重要性。
【观课心得】张老师谈话式导入中这些问题的设计,从学生的学习愿望和实际需要出发,贴近学生家乡的生活实际,将学习的内容自然融入到了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去,让学生有话可说,增强了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在活动“夸自己”中,有学生提出质疑:我们浙江是民营经济的大省,民营经济就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这种质疑是很有价值的,说明学生已经具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而后引起的辩论更是掀起了本节课的高潮。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完全放手给学生,不干涉、不强加,知识的生成完全经由他们自己思考、分析,教师只给予必要的引导和点拨,这样做真正把课堂“还”给了学生。于是,张老师设计的一系列问题在学生自主学习和生生互动探究中被逐渐解决。这些有效的问题,极大程度提高了学生参与课堂的力度和广度,让每位学生都动起来,思考起来,在亲身实践中体会并掌握知识。这样的课堂,师生受益。
三、变“无效问题”为“有效问题”,演绎生本课堂
结合《教学建议》第16条和这两节同课异构的课,我认为有效问题的设计应该注意以下三方面:
第一,充分分析教材和学情,是有效问题生成的前提。教材是学生学习的基础性资源。教师要了解和研究教材的整体布局,设定鲜明而集中的教学目标,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同时,众多的课堂实践证明,学情分析也是上好一节思想品德课所不可缺少的前期工作。因为缺乏学情分析,或者不够准确的学情分析,必然导致教学目标的虚幻、教学过程的混乱,最终导致课堂的低效甚至是无效。
第二,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是有效问题设计的宗旨。思想品德是人在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来设计问题,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畅所欲言,在认识、体验和践行中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第三,层层递进实现教学目标,是有效问题达到的终极目标。有效问题必须紧扣教学目标,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相符合。问题应从材料中引出,结论与教材的知识点相联系,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兼顾知识又兼顾理解和应用。同时,问题的设计必须“切口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推进,使课堂呈现出螺旋上升的过程,最终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问题设计过于随便,偏离教学目标,指向不明确,就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课堂仅呈现单一、无层次的问题,也往往会导致教学的模式化和课堂的枯燥化,挫伤学生思考的积极性。
当然,有效问题的设计不仅仅是这三个方面,教无止境,在践行《教学建议》的时候,我相信会有更多的教师提供更好的方法,打造出更具生命力的思品课堂。
参考文献:
[1]《浙江省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指导意见》,2012年5月
[2]《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版)
[3]吕庆东:“在问中学,从问中教”,《思想政治课教学》,2015年6月
作者简介:
姜嫚丽(1977年8月-),女,浙江余姚人,法学学士,中学一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