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职卫校的语文教学要以“用”为本,让语文教学走进生活,注重实用,这样才能显示出语文的无穷魅力,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习语文的同时也让自己的专业知识得到了巩固和拓展。通过语文教学改革,使学生感到语文课虽然不是专业课,但同样有话可说,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推动了学生对语文和其他学科的学习。
【关键词】教学 改革 语文 实用性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2-0055-02
语文是中职卫校学生的一门必修课,但大多数学生的文化基础较为薄弱,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不浓,尤其少数学生无视课堂纪律,迟到、早退、旷课、睡觉、聊天、玩手机,甚至课堂中请假取快递的行为时有发生。针对这些情况,作为中职卫校的语文老师,要及时更新观念,摒弃偏见,认识到中职卫校学生学习语文的目的是将语文运用到生活中,运用到未来的职场上,能更好地工作、生活,使语文教学与实用性相结合,做到与时俱进。
1.走近生活,紧扣专业,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1.1贴近生活,在教学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与“时代的活水”[1]。
语文教学要面对学生生活实际,寻找课文内容与社会生活的最佳结合点,使教学内容走进学生的生活。例如,在讲授《咬文嚼字》这篇课文时,问:如果你是一名求职者,当你捧着语句不通、词不达意的自荐信,将如何获得用人单位的青睐?今天我们来看看大师名家在写作过程中是怎么遣词造句、锱铢必较的?两问一连,一下子就扣住了学生的心弦,唤起了他们的注意力,激起了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于是学生披文入情,自读课文,然后就开始进行热烈的讨论,大家你一言,我一语,都想发表自己的看法,使这堂课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从而为上好整堂课作了一个很好的铺垫。
1.2 突出专业特点,精选教学内容,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中职卫校以职业教育为主,语文教学应注重专业需求,向专业特色倾斜。比如,对中医专业,文言文是语文教学的一个侧重点,由于文言文课文中有大量的生僻字、通假字、破读字、古音字、古今异义字等,我要求每位学生都准备一个笔记本,建立“文言文知识库”,有计划、有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整理,通过比较、归类,学生提高了在文言文阅读中的词语辨析能力,让课文这个“例子”真正起到了“举一反三”的作用,为他们日后学习医古文和中医经典夯实了基础。另如,对护理专业,应重视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培养,可以模拟应聘面试、创设护患交流实境等,让学生充当工作中的某个角色进行练习,然后互换角色再练习,从而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教学方法要灵活,学生才不会感到厌倦,教学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
1.3 将“医趣文化”纳入语文教学过程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针对学生爱听奇闻轶事的特点,我有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穿插一些医趣典故,如“悬壶济世”、“杏林春暖”、“橘井流香”、“范彬救人”等,从而使学生思路开阔,兴趣变浓。如我在上《劝学》这堂课时,对学生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太和山五龙宫出产一种奇珍异果,名为“榔梅”。这种梅果被道士们说成是吃了“可以长生不老的仙果”。他们每年采摘回来,进贡皇帝,官府严禁其他人采摘。李时珍不信道士们说的是什么“仙果”,非要亲自采来试试,看看它究竟有什么功效。于是,他不顾道士们的阻拦,竟冒险采了一个,亲口品尝。经研究,他发现这种果子外形似杏,果核似桃,酸甜适口,是均州太和山一种稀有树种,仅能生津止渴而已,是一种变了形的果实,并没有什么特殊功效,更不是食之可长生不老的“仙果”。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李时珍严谨的治学态度,他对榔梅这一品种进行了实地考证,纠正谬误,为后人留下一笔宝贵的中药资料。其实,还有许多神奇、有趣的中药小故事,如抓药的传说、兄弟遇难识地丁、朱进士细论小柴胡等,每次讲来,听得学生唏嘘不已。
2.注重实用,培养技能,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和未来的职业生涯
2.1教会学生规范书写汉字。
俗话说:字如其人。现在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语文功底较浅,书面表达能力较差,无论作业还是考试书写潦草,字迹难辨;少数学生在使用文字时频繁出现错字、别字,或随意简化汉字、生造汉字。我曾看过一个学生写的一段五十来字的话,仅错别字就多达十多个,如“添”字少写一点,“命”字下面的叩写成内,“针砭”写成针贬,“糖尿病”写成溏尿病等,让人不忍卒读。针对这一现象,我经常开展一些练字课,指导学生通过临摹、示范、互学等多种方式修习书法,练出一手漂亮好字。为了矫正学生写错别字的毛病,我让学生平时注意寻找、积累常见错别字,将作业、报刊、招牌、广告中出现的错别字进行摘录,定期进行交流、学习。还可在课堂上开展一些小的专题性竞赛活动,如查字典、改错别字、汉字听写、学习笔记展评等,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寓教于乐。此外,卫校学生会遇到很多专业的医学汉字,如痈、疖、痦、龋、龈、髌、骶、颞等。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尽可能地把专业中用到的生字按偏旁、学科总结到一起,从而让学生很好地掌握这些汉字,这样就把语文课真正定位在为专业课服务上,有利于学生更好掌握专业知识。
2.2 重视学生口语交际训练。
中职卫校的学生面临着走向社会舞台的现实,他们走向社会的第一步就是要接受医药用人单位的挑选,口头表达能力是影响学生就业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语言表达的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3]。笔者认为,中职卫校语文在口语交际能力的训练上,除常规的演讲、朗诵等外,还应结合职业岗位特点,模拟不同的场景,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例如,根据卫生学校专业的特点,可将课堂变成“医院”、“病房”、“药店”,创设情景,由一些学生扮演医护人员、医药销售人员,一些学生扮演病患者,师生共同合作,互换角色,着重训练学生与病患者的沟通交谈的能力,让原本枯燥的语文课气氛活跃起来。这样,学生学有所乐,口有所练,让学生在生活模拟中获取知识,加深认识,培养能力。
2.3 提高学生应用文写作能力。
中职卫校学生写作能力的训练主要是针对应用文写作。会写应用文是学生今后走向社会所必需的基本技能之一,能为他们走向社会后处理学习、工作和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供直接服务。在教学中,我针对我们卫生学校的特点,在对学生进行一般的求职信、请假条、工作总结等应用文训练教学的同时,重点对卫生类的应用文进行详细的讲授。从病历的书写到病程记录、从手术记录到护理计划、从诊断证明书到中医医案等,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专业文书写作能力。通过有针对性地应用文教学,如同在学生面前敞开了知识的宝库,使他们看到珍宝遍地,灿烂夺目,让他们尽情采撷,乐此不疲。
3.重视拓展,迁移延伸,为学生创造更多参与语文实践活动的机会
3.1重视知识拓展环节,把教学内容与专业知识拓展结合起来。
在中职卫校语文教学中“知识拓展”这一环节尤为重要。如在教读《离太阳最近的树》一课时,我给学生播放了一部短片《污染与疾病》,镜头掠过,一幕幕血淋淋的场景、一串串触目惊心的数字展示在学生眼前:30年前,糖尿病患者就象癌症一样稀奇,现在我们周围,糖尿病、癌症患者比比皆是;30年前,心血管病的发病率不足5%,现在每12秒就有一人因患心血管病而倒下;我们从大米里发现机油、石腊,从牛奶里发现三聚氰胺,从鸡蛋里发现苏丹红……饮食污染、环境污染、水污染,在这个毒素横行的时代,没有人能逃避。通过播放这段短片,给学生带来心灵上的震撼,激发学生主动去爱护环境,健康励志,刻苦学习,为他们的从医之路打下了必须的心理基础。
3.2 融入社会实际,让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生活背景之中。
例如,我在给14护理班上完《林黛玉进贾府》一课后,布置了一道作文题:“我眼中的医院”。学生们带着题目走进医院,近距离观察医院,实际体验医护人员真实工作状态。许多学生以课文为依托,善于从课文里广泛地“拿来”,把人、景、物描写得栩栩如生、惟妙惟肖。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对进一步巩固学生专业思想、促进专业课的学习起到了较好效果。又如:在护理专业教学《电话交谈》案例时,我联系日常生活和护士职业礼仪的特点,从接、打电话到护士的化妆、服饰、带帽及站立、行走、端坐、下蹲、端盘、持病历夹、推治疗车等提出礼仪要求,创设情境,由学生扮演护士,开展礼仪训练,在晚自习辅导课上表演。这样使教学更加生活化,让学生在感悟课文的过程中能与自身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从而提升语文课堂教学的实用性。
3.3 开设第二课堂活动,让学生体验语文的无穷魅力。
中职卫校的语文教学不能仅限于课堂教学,应特别注重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如开展课外阅读、主题班会、成语接龙、演讲赛、朗诵会、辩论会、故事会等,促使学生养成随时随地注意训练口才的习惯,让学生在活动中提高语文运用的能力。还可以邀请知名医师开堂授课,让学生聆听名家教导,领略大家风范,以榜样的力量焕发学习语文的热情;或安排学生到病房,现场观摩专家临证、阅读病案文书、体验护患沟通技巧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身临其境品尝语文的美妙滋味。
中职教育注重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这对卫校学生尤为重要。因此,中职卫校的语文教学要以“用”为本,只有走近生活,注重实用,才能显示出语文的无穷魅力,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习语文的同时也让自己的专业知识得到了巩固和拓展。通过语文教学改革,使学生感到语文课虽然不是专业课,但同样有话可说,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推动了学生对语文和其他学科的学习。
参考文献:
[1]黄丽辉.在语文教学中注入生活活水——《交际中语言的具体应用》教学反思.新课程(中),2011,(3):178-179.
[2]韦月姝.以就业为导向加强中职语文教学改革.广西教育,2010,(3):46-47.
[3]李爱华.浅谈中职语文教学.读与算(教育教学研究),2012,(77):257-258.
作者简介:
李彬彬(1986年2 -),男,讲师,研究方向: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