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公共仪式的规训及应对

2016-03-24 17:19缪学超
江苏教育研究 2016年7期
关键词:规训毕业典礼幼儿园

缪学超

摘要:在幼儿园公共仪式中,权力对人的规训普遍存在。它主要体现为限定幼儿的空间和时间形成监督,通过奖惩诱使幼儿自觉接受规训,以及用知识教育形塑公共仪式。规训不可避免,只有在对幼儿生命成长与发展的关切和追求中,幼儿园公共仪式才能减少狭隘的权力规训。

关键词:幼儿园;公共仪式;毕业典礼;规训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6)02A-0068-05

英国人类学大师维克多·特纳指出:“世界上大多数较为简单的社会和许多‘文明社会,都有许多典礼或仪式标志着个人从生命或社会地位的一个阶段过渡到另一个阶段。”[1]仪式是一个多义类型的概念,但一般认为仪式具有象征性、表现性、文化规定性和程序性等几个规定性特征,大致表现为仪式化、典礼和庆典等几种形态。涂尔干、拉德克利夫-布朗、特纳、格尔兹、康纳顿等人类学家都对仪式功能作过相关论述,认为仪式有利于促进社会凝聚,化解群际冲突,引发动机和情绪,贮存社会记忆等。从教育学视角来看,仪式与教育有着天然的联系。一方面,无论从仪式与神话的相互疏证,还是从仪式的宗教渊源及社会行为属性来看,仪式本身蕴含着教化作用;另一方面,教育为仪式提供了一个宽广的空间。本文试图以幼儿园毕业典礼为切入点,通过教育民族志的描述,考察幼儿园公共仪式中的教育姿态和幼儿生命样态。

一、笔者观察到的幼儿园毕业典礼

毕业典礼是各幼儿园于每年6月或7月普遍开展的一类公共仪式,特纳认为,“仪式是转换性的,典礼则是确认性的”[2]。幼儿园毕业仪式被称为“毕业典礼”,其所要传达和确认的就是幼儿从“孩童”状态向“小学生”状态的转换。笔者于2015年7月参与观察了多所幼儿园的毕业典礼,试图在对毕业典礼的细致呈现中理解社会对仪式的影响,透视权力对人的规训。

毕业典礼前两天的下午,笔者去幼儿园取邀请函,看到幼儿园W老师正带领着十几个幼儿在操场树荫下排练节目。洒满树荫的地上铺着一张打好方格的白色苫布,方格四角用鲜明的红点标注,幼儿就是通过这些红点确定自己的位置。W老师用手机播放着舞蹈音乐,站在幼儿正前方,面向幼儿。“站直了”、“手打直,有没有打直”、“脚踏起来”,她一边说一边向幼儿示范着舞蹈动作,幼儿也有模有样地学着。他们能够比较迅速地跟上教师的动作转换,看来已经基本熟练了舞蹈动作。排练结束后,教师在几个幼儿的额头上贴了“贴纸”,用作表现好的奖励。

接下来是中二班的舞蹈排练。“小眼睛,看老师。”“小眼睛,看老师。”“小手放两边,眼睛看前面。”幼儿在Z老师带有命令口吻的指令中整理好了队伍。“一二”、“一二”,伴着Z老师的口令,幼儿走到苫布上的椅子前方,走得慢的遭到了G老师“快点走!”的呵斥。上场、下场几次练习后,两位教师把幼儿带回了教室。

两天后的毕业典礼,G老师和Z老师在舞台侧翼给幼儿整队,两位主持人走上舞台开始节目串词:“我们是一群快乐的宝贝,我们活泼可爱……下面请欣赏中二班带来的舞蹈《幸福宝贝》。”在教师的示意下,幼儿走向舞台的座位,前两排幼儿准确找到了自己的位置,G老师和Z老师则在后几排对个别幼儿的座位进行调整。男孩女孩间隔排列,俨然一副时尚、摩登的少年少女装扮。G老师从舞台侧翼跑到舞台下方的空地上,站到幼儿左侧前方,为幼儿示范舞蹈动作。靠近G老师的一列以及第一排的幼儿都开始将目光聚焦到教师身上,眼睛紧盯着教师,身体做着舞蹈动作。整个舞蹈过程,除了幼儿华丽的服装外,笔者看到的更多是幼儿汇集到G老师身上的目光和面无表情的脸庞,心中不禁感慨:“幸福宝贝”不幸福。

二、幼儿园公共仪式渗透的规训

规训(Discipline)是法国著名思想家米歇尔·福柯创用的一个术语,用其指近代产生的一种特殊的权力技术。它既是权力干预、训练和监视肉体的技术,又是制造知识的手段。福柯认为规范化是这种技术的核心特征。在深刻地分析了学校教育中的规训现象后,他指出:“规训权力的主要功能是‘训练,而不是挑选和征用,更确切地说,是为了更好地挑选和征用而训练……它不是把所有的对象变成整齐划一的芸芸众生,而是进行分类、解析、区分,其分解程序的目标是必要而充足的独立单位……规训造就‘个人。这是一种把个人既视为操练对象又视为操练工具的权力的特殊技术”[3]。规训是一种精致化的技术,相对严格惩戒式的社会控制,规训的高明之处在于细致入微的渗透性。在幼儿园公共仪式中,权力对人的支配、形塑和压制现象以显性或隐匿的形式普遍存在。

(一)限定幼儿的空间和时间形成监督

福柯把尽可能严密地划分时间、空间和活动编码,监督活动过程而不是结果的方法称为“纪律”。认为这种方法使人们有可能对人体的运作加以精心控制,不断地征服人体的各种力量,并强加给这些力量以驯顺——功利关系。

1.对幼儿所处空间进行技术处理。在笔者参与的毕业典礼中,各幼儿园为建立对幼儿的监督采取了如下空间处理办法:第一,将幼儿席位与家长席位用固定物隔离,或用不同颜色、质地、类型的座位进行幼儿席位与家长席位区分。第二,根据不同班级对幼儿坐席区进行分割,以明确在场者和缺席者。第三,对仪式空间进行表演区、候场区、观众区等功能的分类,每个区位有专门教师负责,以实现监督并割断无用联系。第四,教师座位穿插于幼儿座位之间,随时纠正幼儿的“越轨”和“违轨”行为,建立起具有实用监督功能的等级空间体系。这些对幼儿所处空间进行的处理技术,显性或隐性地使幼儿处于被监督、被约束的地位和过程。这是一种在幼儿园公共仪式中广泛使用的柔性规训技术,它直接作用于个人,直接控制着幼儿的身体行为,使幼儿处于他治状态,最终成为符合规范要求的标准化人。对此,有学者指出:“当代儿童生活的本质,就是在越来越制度化的幼儿园和学校中,幼儿时刻处于成人眼睛的监督之下。”[4]长此以往,这种监督会使幼儿陷入缺乏社会信任的恐惧状态。endprint

2.对幼儿活动加以强制的时间表。幼儿园公共仪式对幼儿时间的控制表现在:第一,将具有仪式化特征的一日常规活动进行时间划分,规定固定时间段要做的事情。比如,通过“晨间活动—教学活动—户外活动—餐前活动—区域活动—户外活动—离园活动”等一系列常规流程,对幼儿一天的时间进行明确划分,从而使幼儿园生活的各个时段都填充着有秩序的活动。这是一种艺术地控制幼儿心智的技术,在日常活动中将对幼儿的教化简化为固定的学习或游戏程式,产生着控制幼儿肉体的作用。第二,对幼儿动作的时间性进行规定。这一控制策略在幼儿园毕业典礼的幼儿表演环节比较常见,体现在教师站在幼儿表演区的正前方或通过教师参与幼儿表演过程,对幼儿的表演发出“向左”、“抬手”、“鞠躬”、“向左转”等指令。这些强调姿势的指令是一种程序,它确保了对幼儿动作本身的精细规定,然而它也是为了使表演“整齐”、“好看”而从外部施加的强制性节奏。第三,用信号、口哨或指令控制幼儿的活动节凑。例如,“小眼睛——看老师”、“小嘴巴——闭闭紧”、“小手放在——小腿上”等指令,显示了幼儿必须完成的被规训动作。这些口哨或指令目的在于使幼儿习惯于又快又好地完成某项活动,通过讲求速度尽可能避免时间的浪费,并且通过信号、口令等重复性的控制达到幼儿自动化的服从。

(二)通过奖惩诱使幼儿自觉接受规训

人们在实施惩罚时使用了一系列微妙的做法,如严厉的态度、冷淡、质问、轻微剥夺和罢免。在规训权力的体制中,惩罚艺术的目的既不是将功补过,也不是仅仅为了压制。在规训机构中无所不在、无时不在的无休止惩戒具有比较、区分、排列、同化、排斥的功能。总之,它具有规范功能[5]。洛克指出:“我承认,如果我们想要支配儿童,奖励与惩罚是应该采用的。我觉得错误之点是:通常所用的奖惩的方法都是选择得不得当的。”[6]他所说的不恰当奖惩包括鞭挞、呵斥以及“打消儿童甲种欲望,却以使他满足乙种欲望为补偿”式的奖励。其中“呵斥”这种惩罚方式在笔者所见的幼儿园毕业典礼中经常出现。

在幼儿园公共仪式中,奖惩是使幼儿自觉接受规训的惯常策略,主要包括:第一,唤起幼儿的爱好名誉之心。例如,在WY幼儿园节目排练结束后,教师给几个表现好的幼儿额头贴上“贴纸”以示鼓励。这就是通过唤起幼儿荣誉之心使其遵守秩序的方法。洛克认为在儿童不能运用自己的理智去辨别是非之前,通过对有德行、良好行为的证实和赞扬是一种指导儿童和鼓励儿童的正当方法。但应注意的是,对唤起幼儿名誉之心的奖赏应该激励幼儿心灵和性格方面的品性,即与德性相联系,作为道德文化的工具,否则,仅仅作为激励智力手段的奖赏就是一种规训,它使人对自我利益的实现甚于对德性的追求,最终导致自我的空泛化。第二,以好—坏、听话—捣蛋等二分方式把个体进行分类,以此实现对幼儿的控制。在某大班幼儿毕业典礼的“发放毕业证书”环节中,主班老师要求念到一个小朋友的名字,就请该小朋友上台领取毕业证书。面对台下有些吵闹的幼儿,主班老师采取的策略是:“看男孩子先坐好还是女孩子先坐好?”这一提问实际隐含着将幼儿分成“坐好”与“不坐好”两类,对“坐好”幼儿的奖励就是可以先领到毕业证书。在这样的奖励诱导下,台下的幼儿立刻安静了下来。第三,以关怀的方式强化道德控制规范。“小朋友,要想看妈妈表演,小嘴巴要闭得紧紧的。”这是某幼儿园毕业典礼中主持人为维护台下幼儿秩序而说的一句话。其中渗透的逻辑是“爱妈妈—想看妈妈表演—遵守秩序”,主持人以“幼儿爱妈妈”的关怀方式,达成幼儿遵守秩序这一结果。这种方式以爱的名义让幼儿心甘情愿地接受规训。

(三)以知识教育为中心形塑公共仪式

知识是塑造人的主要力量,“作为文化的内容之一,知识本身形成了一个空间,成为人的存在场域,即人存在于知识的空间中。知识先于人而存在,在知识形成的空间里,人被知识呈现为人,人被知识塑造为人”[7]。教育过程也存在着知识与人的规训及教化关系。在幼儿园教育阶段,知识对人的规训就已经显现。一提到教育,人们往往就想到学校,说到学校,就想到教给某些东西,让幼儿进行学习。这里的“学习”,往往是与认字、写字、做算术、听课等学业相关。从这一观念出发,幼儿园要和小学一样让幼儿学到知识,这样幼儿园和家长才会感到“放心”。为此,幼儿园仿照小学的做法开展了许多仪式,比如运动会、入学仪式、毕业典礼、升旗仪式、节日庆典和教学仪式等,幼儿时刻“处于仪式之中”。在仪式过程中,幼儿进行才艺展示和特长表演,背诵诗歌、宣誓词和发言稿,动作不敏捷但努力做出让成人感觉困难的动作,或是说着当下网络流行、成熟时髦能引人发笑的台词。有些仪式仅仅是形式上无聊的活动,有些与幼儿兴趣和爱好偏离,并带有强制性,结果成了毫无兴趣的仪式。但仪式中的家长往往对幼儿的出色表演感动不已,他们甚至认为这是一所不错的幼儿园,孩子在这里学了很多东西,又有展示的机会。实际上,这是“为了其它目的而培育儿童”的体现,即在全球化经济的激烈竞争中,为了幼儿能够成为未来的劳动力,必须让他们在幼儿期为学习做准备,为入学做准备。因此,幼儿园的教育成果自然由其是否对学业成功有用来决定。这体现了现代性知识权力对幼儿的规训。现代性知识按照人被设定的某种特性(如可靠、有效率、训练有素等)生产人,它与现代性经济生产结构结合在一起,对人的心智和身体产生一种压迫性力量,从而成为一种支配性的权力。

对于幼儿园中的各类仪式,日本出台的幼儿园相关文件也表达了尽可能多地导入节日庆典活动的希望:“从培育幼儿情操、给予保育以变化和润泽、营造乡土气氛出发,需要在保育过程中尽量安排传统活动……在节日里举办适当的活动,从教育角度来看是有意义的。作为幼儿园的庆祝活动,可以举办创园纪念日、同伴和老师的生日庆祝会等。要抓住这样的机会,教给幼儿正确地度过这些节日的做法。”[8]此后日本又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特别强调:“指导开展节日庆典活动时,要在十分自然的幼儿园生活过程中,给生活增添变化和润泽,幼儿必须能主体地愉快地活动。另外,关于各种各样的节日活动,要充分探讨其教育价值,必须精选出其中适当的内容,切记不要让它们成为幼儿的负担。”[9]我国幼儿园也存在仪式泛滥、仪式由幼儿教师决定并安排、幼儿忙于排练、家长忙于赶场等现象,其中不少仪式是为了让成人观看、成人满意,这背后主要是成绩优先观和智力万能论的诱导。endprint

三、权力规训下幼儿园公共仪式的应对

规训与教化是教育体系的一体两面,教育的现实样态就是规训和教化对抗的结果。对此,有学者指出,“规训事实上渗透在教育中”[10]。在教育过程中,规训呈现的是外部对人的形塑,意味着教育对人的职能化与工具化。但教育离不开必要的规训,规训的最终目的是保障和促进个人自由。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回到当下的教育现实,考察规训对当下教育境况的谋划、超越规训式法则,同时思考教育形态的教化路径。对幼儿园公共仪式而言,减少规训的基本原则就是始终与教育的根本指向保持一致,即始终将“人的生命”作为本原,所有的思考都从人的生命出发,以促进生命成长与发展为追求目标。

首先,幼儿园公共仪式的开展要遵循幼儿教育的目的以及幼儿身心发展特征。人是有创造力的生物,从其诞生起就具有活动、认识、艺术和宗教本能。幼儿园公共仪式就是为人不断发展自己的天性和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提供有利条件。“幼儿园之父”福禄培尔亲身创建了除去教育说教的幼儿园,使幼儿教育逐渐接近幼儿的本真状态。他说:“我们所能做的努力以及所有真正的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使一个人有可能作为一个整体的人从幼儿期起就得到自由和独立的发展,同时作为一个个体与整体生活协调一致。”[11]笔者参与的几场毕业典礼中,有些幼儿园运用“创意戏剧”代替了缺乏意义又经过长久机械排练的歌舞表演。戏剧汇演是幼儿园为期一个学期的创意戏剧课程成果展示,从主题确定、剧本创造、角色竞选、舞蹈音乐创编、服装道具制作、合作表演、戏剧排练到最后的戏剧汇演,都注重幼儿的参与和体验,成为综合表达幼儿生命映像的活泼形式。

其次,探索幼儿园公共仪式的表现途径,尤其注重“游戏”途径的开发。游戏是这一时期(幼儿期)人的发展的最高阶段,因为它是内在本质的自发表现,是内在本质出于其本身的必要性和需要的向外表现,‘游戏一词本身就说明了这一点[12]。福禄培尔认为游戏是人在幼儿期最纯洁的精神产物,同时也是人的整个生活、人和一切事物内部隐藏着的自然生活的样品和复制品。荷兰文化学大师胡伊青加更是从理论上论证了仪式与游戏的同一性。他认为仪式是嫁接到游戏之上的,仪式首要的东西是游戏。仪式行为,或者说这种行为的重要部分,将总是滞留在游戏的范畴之内,但在这种表面的从属之中仍能窥到其神圣的性质[13]。游戏的本质就是一种文化现象,文化以游戏的方式生产出来。因此,幼儿园公共仪式以“游戏”的方式开展既有必要,也是可行的。

再次,仪式表征(主要是象征符号)与幼儿已有经验相联系。仪式过程充满了象征符号,隐喻是符号性转换的重要表述手段,它将具有象征意义事物的“此”与其传递另外一种意义的“彼”串在一起。仪式对文化的传递主要通过“隐喻”实现,因此象征符号对幼儿园公共仪式教育意蕴的发挥起着重要作用。身处公共仪式的幼儿正是在对环绕自身的各种象征符号中认识自身及外界事物。杜威认为经验是人和他的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幼儿园公共仪式的象征符号,在整体上既要与幼儿已有经验相联系,又要考虑幼儿经验的拓展。在幼儿园公共仪式象征符号的使用上,注释性象征符号应弱化“尊卑、高低、大小、师幼、主次”等权位象征,使用性象征符号应符合幼儿认知发展水平,位置性象征符号应突出特点,以便幼儿理解不同符号的意思。

总之,幼儿园公共仪式是为幼儿提供充分地爱他人、又被他人爱,信赖他人、又被他人信赖等体验的场域,只有在对幼儿生命成长与发展的不断关涉和追求中才能抵制狭隘的权力规训。

参考文献:

[1][2][英]特纳.象征之林:恩登布人仪式散论[M].赵玉燕,欧阳敏,徐洪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6.95.

[3][5][法]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M].刘北成,杨远婴,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193.206.

[4]M. Elizabeth Graue ,Daniel J. Walsh.Studying Children in Context: Theories, Methods, and Ethics[M].Thousand Oaks,SAGE Publications, Inc,1998:12.

[6][英]约翰·洛克.教育漫话[M].傅任敢,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31.

[7][10]金生鈜.规训与教化[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328.17.

[8][9][日]岸井勇雄.未来的幼儿教育:培育幸福生活的能力之根基[M].李澎,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75-76.76.

[11]单中惠.让我们与儿童一起生活吧:幼儿园之父福禄培尔[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07.

[12][德]福禄培尔.人的教育[M].孙祖复,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33.

[13][荷]J.胡伊青加.人:游戏者:对文化中游戏因素的研究[M].成穷,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7:27.

责任编辑:石萍endprint

猜你喜欢
规训毕业典礼幼儿园
大学为2020届毕业生补办毕业典礼
蜘蛛侠
“毕业典礼虚位以待”为何让人感动
“虚位以待”的毕业典礼同样令人感动
关于实现规训的发展性价值的思考
爱“上”幼儿园
摄影表征、权力与规训
康德《论教育学》自由与规训的关系解读
试析石黑一雄小说《长日留痕》的“失去”主题
想念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