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弘扬三晋优秀法治文化 推动实现弊革风清富民强省(中)

2016-03-24 14:46崔国红
记者观察 2016年2期
关键词:狄仁杰公平正义圈子

崔国红

三、继承和弘扬“法不阿贵”的优秀法治文化,“特权思想”要彻底清除

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是法治的基本准则和精义所在。近年来,山西之所以发生系统性、塌方式腐败,与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有很大关系。特别是在适用法律上不能做到一视同仁,对“位高权重”者的违法乱纪行为没有严格追究责任有莫大关系。因此,在净化政治生态、实现弊革风清和全面推进法治山西建设的新形势下,继承和弘扬三晋优秀法治文化中“法不阿贵”的可贵品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重要。

“法不阿贵”是三晋法治文化中的又一重要思想,即使是对地位再高的人,再有权势的人也要做到严格执法、一视同仁。韩非指出,春秋时期,违法犯禁危害国家的几乎都是一些王公贵族,但是国家法律制定出来,针对的对象却都是一些“卑贱”之人,以至于“其民绝望,无所告诉”。针对这种情况,韩非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法不阿贵”的思想,主张“法不阿贵,绳不挠曲”、“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韩非能提出这一思想确属难能可贵,是对中国法治思想的重大贡献。其后,法不阿贵、执法如山的清官廉吏在山西历朝历代都不乏其人。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河东人(今运城永济人),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世称“柳河东”。柳宗元基于儒家的民本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了“官为人役”的政治思想,认为是老百姓养活了官吏,官吏就得竭心尽力地为百姓服役来换取俸禄,并一针见血地揭露了当时官吏为盗是“天下皆然”的现象,主张“条其纲纪”、“齐其法制”,“法不阿贵”,“明法审全”,以法治国,惩治贪官污吏。于成龙(1617年-1684年),作为“天下廉吏第一”,始终把整顿吏治放在工作的首位,颁布了《兴利除弊约》,其中开列了灾耗、私派、贿赂、旗人放债等15款积弊,责令“自今伊始”“积弊尽行痛革”,又制订了以“勤抚恤、慎刑法,绝贿赂、杜私派,严征收、崇节俭”为内容的《新民官自省六戒》作为地方官的行为准则。

联系以往山西非正常政治生态的起因,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部分党员领导干部还存在着严重的特权思想,有的党员自恃“背景大、后台硬”,或觉得自己能力出众,总觉得与众不同、高人一等,不将法纪放在眼里,办事动辄逾越法律底线,严重破坏了社会法治。为此,我们继承弘扬三晋优秀法治文化,非常重要的一条,就是要继承和弘扬“法不阿贵”的优秀传统,彻底根绝“高人一等”的特权思想。要正确认识权力,明白一切权力来源于人民,一切权力行使必须依照法律制度的规定,置于人民的监督之下,保证权力始终用来为国家和人民谋利益。要约束监督权力,通过以权力制约权力、以权利制约权力、以舆论制约权力等有效方式,使任何权力都成为有限的、有效的、受监督的权力。要坚决惩治特权,使更多的“想”搞特权和腐败的人望而生畏、望而却步,最大限度地减少各级干部犯错误的机会。

四、继承和弘扬“亲疏如一”的优秀法治文化,“圈子文化”要彻底根绝

公平正义是衡量一个国家或社会文明发展的标准,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之一,是每一个现代社会孜孜以求的理想和目标。可以说,法治的最根本目标就是实现公平正义;每个公民对法治寄予的最大期望,也是实现公平正义。公平正义是法治社会的基本标志,没有公平正义,就不能称之为法治。结合近年来山西严重恶化的政治生态,特别是愈演愈烈的“圈子文化”,三晋优秀法治文化中“亲疏如一”的思想尤其值得我们高度关注。

李悝(前455-前395年),战国时期法家重要代表人物。曾任魏文侯相国,主持变法,可以说是法家的鼻祖。李悝在《法经》中所确定的“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的“法治”原则,成为了法家区别于诸子百家的鲜明主张。司马光(1019年-1086年),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是历史上又一位受人敬仰的三晋先贤。司马光对公正、严格执法也有非常深刻的认识,主张秉公执法,不能以私心论刑赏。他讲:“法者天下之公器,惟善持法者,亲疏如一,无所不行,则人莫敢有所恃而犯之也”,把法律看作天下的公器,任何人不能私用,要做到亲疏如一,严格执法,不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做到公平执法,平之如水,这样就没人敢凭借任何依仗而违反法律。

结合以往山西严重恶化的政治生态,特别是愈演愈烈的“圈子文化”现象尤其值得我们高度关注。圈子文化的本质是利益小集团。其唯利益的取向使得利益的获取超越正常竞争规律,违背了最起码的公平正义,对于个体人格独立、实干创新等价值追求都产生了巨大的负向激励,成为破坏规则与秩序的重灾区。特别是,有的领导干部封建思想严重,在上级下属之间搞人身依附,把分管领域当成私人领地,热衷于建法外禁地,严重违反党的纪律和规矩,严重践踏了法律。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纪委三次全会上分析党内的腐败现象时,一针见血地指出:“有的干部信奉拉帮结派的‘圈子文化,整天琢磨拉关系、找门路,分析某某是谁的人,某某是谁提拔的,该同谁搞搞关系、套套近乎,看看能抱上谁的大腿。”因此,我们必须继承和弘扬“亲疏如一”的三晋优秀法治文化,下大力气有效解决,最大程度肃清“圈子文化”对社会的影响。要强化党的纪律和党的规矩,坚持我们党“为民、务实、清廉”的价值取向,弘扬和践行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同“圈子文化”极端利己的维护帮派私利的价值观做不懈斗争。要坚持“五湖四海”的用人原则。坚持“五湖四海”,就会群英荟萃,人才辈出,事业兴旺;搞小圈子,“一朝天子一朝臣”,必然正气不彰,人心不齐,事业不振。要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强化对权力的约束,把权力真正关进制度的牢笼。把更多权力还给市场和社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五、继承和弘扬“明法去私”的优秀法治文化,“请托打点”现象要全力扭转

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守法光漾、违法司耻的社会:氛围,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三晋优秀法治文化中“明法去私”的重要思想,恰恰可以为形成这样的局面提供有益借鉴。

在三晋传统优秀法治文化中,既强调法律的重要作用,同时又特别重视执法者明法去私、秉公执法。为了树立法律的权威,韩非在其《韩非子·饰邪》篇中说道:“明主之道,必明于公私之分,明法制,去私恩”,“私义行则乱,公义行则治”,认为法律是公正的,情感不能代替法,个人的好恶,恩怨情仇都必须服从于法,天下为公则天下治。荀子也讲,“一物失称,乱之端也。夫德不称位,能不称官,赏不称功,罚不当罪,不祥莫大焉”。说的都是要严格执行法律,罪刑要相当,不因执法者个人的好恶而破坏法律,否则就会造成非常不好的后果,没有比这更坏的事情了。狄仁杰(630年-700年),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唐代政治家。狄仁杰为人正直,疾恶如仇,把孝、忠、廉称之为大义。狄仁杰作为一个封建统治阶级中杰出的政治家,每任一职,都心系民生,政绩卓著。山西省司法厅所在的狄村就是狄仁杰的故里,现在还有用以纪念他的唐槐公园,里面有狄母手植的槐树,被称为“唐槐”,并有“狄梁公故里”石碑。唐高宗李治时,狄仁杰任大理丞,这是个掌管司法刑事方面的官职。在负责清理积压多年的讼案中,狄仁杰审处了一万七千人,秉公执法,量刑准确,无一人因不服而上诉,赢得了公正执法的美誉。

联系当前各类“请托打点”现象,对正当的社会交往和正常的社会关系造成挤压与扭曲,严重破坏社会的公平正义。这是法治没有得到彰显的最直接体现,是使人情而非法律成为了判断是非的标准。我们继承和弘扬“明法去私”的三晋优秀法治文化,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请托打点”的“说睛风”。要公开权力行使,使显规则成为习惯,让潜规则没有“市场”,使“请托打点”成为多余。要完善监督机制,完善社会征信体系建设,让“请托打点”的代价大于收益,使“请托打点”者付出代价。要对接受“请托打点”者严肃查处。完善公职人员职业伦理规范,同时运用经济、行政和刑事等多种手段进行惩处,使接受“请托打点”者得不偿失,不敢以身试法。

(未完待续)endprint

猜你喜欢
狄仁杰公平正义圈子
审判执行不停摆 公平正义不止步
道德愤怒
人小鬼大狄仁杰
人小鬼大
人小鬼大狄仁杰
朱前鸿 刘伟: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取向
朋友无圈
你的圈子在哪里
朋友无圈
09年的black Ascot valen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