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加喜/《财政监督》杂志社总编辑
当前财政监督发展中应关注的命题
●毛加喜/《财政监督》杂志社总编辑
从近年来本刊采访调研、杂志出版情况看,我认为当前财政监督实务工作应关注以下问题:
(一)财政监督可持续发展问题
近年来,各地财政监督部门结合本地实际,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在大监督、内部监督与内部控制、法治建设、信息化建设、绩效监督等方面涌现出很多亮点。但从实际情况来看,虽然很多地方财政监督工作做得比较好,但是不能保持长期的财政监督良性运行状态,往往是“你方唱罢我登台”的状态。其主要是由于财政监督机制建设尚不健全,财政部门的领导对财政监督工作的重视程度不一,领导以及监督机构负责人的更换使得财政监督工作的推进难以得到保障,导致财政监督工作受制于某位领导的个人认识。
(二)财政监督效率不高的问题
近年来,财政监督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一些问题仍然“年年查、年年有”,这一现象直指财政监督工作中的一个突出问题——财政监督成果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并直接导致监督效率不高。主要原因如下:受多种因素影响,监督检查处理处罚力度偏软,使得被查单位存在侥幸心理;财政监督成果公开力度不够,没有起到良好的威慑效应;在监督检查过程中的调查研究不够深入,缺少对问题的总结及对策思考。
(三)财政监督工作者的认同感及信心不足
与财政监督实务工作者接触过程中,可以感觉到财政监督工作者的认同感及信心还不足,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在财政监督转型调整期,对财政监督工作何去何从感觉茫然;一些地方财政部门将年纪大、业务能力较差的人安排到财政监督机构,导致财政监督机构成为“养老院”,打击了财政监督干部工作积极性。而当前在财税改革的大背景下,财政监督任重而道远,亟需明确定位,给予保障,重塑信心。
(四)财政监督信息化水平的提升与大数据的挑战
信息与数据意味着效率。在“互联网+”时代,财政监督信息可得性、监督技术上可行性都大幅提升,更有条件和能力实现全面精准监督;财政监督大数据的开发与利用,将会为财政监督工作提供更高更广阔的平台,也是未来财政监督发展的重要方向。基于财政监督对象的广泛性和财政监督力量的有限性这一客观现实,加强财政监督大数据的研发与利用,构建嵌入财政业务工作的数据化监管平台,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便利条件降低监督成本、提高监督效率。这也意味着针对数据安全建立应对预案的能力亟需提升,既懂互联网又懂财税知识的综合性人才队伍亟待建立。
(五)财政监督顶层设计与对下指导的协调
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改革目标影响着各项事业。在国家60多项改革任务、300多项具体改革举措的宏伟蓝图之下,财政监督事业发展也应适应时代发展做好顶层设计。财政监督工作系统性和可持续性的提升依赖于全面系统的顶层设计和基层执行,因此,如何完善上下联动链条、在做好顶层设计的基础上强化对下指导,形成顶层设计与基层创新的良性互动机制,也是当前财政监督工作应予关注的问题。
财政监督理论研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近年来,财政监督理论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从分散零散逐渐形成系统完备的财政监督理论体系。然而,缺乏先进的财政监督理论指导、理论研究落后于实践发展、财政监督理论交流匮乏、财政监督宏观方向探讨不足等老问题一直未得到解决。我认为,应从以下四个方面深入剖析其根源,切实推动财政监督理论研究。
一是当前财政监督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影响了理论研究,理论研究与实践发展形成了互不兼容的困局。理论研究来源于实践又先于实践,且要求主题相对突出和问题鲜明,但当前财政监督工作实践在某种程度上缺乏系统性与可持续性,导致了理论研究受制于实践中面临的问题。因此,从实践层面提升财政监督工作的系统性和可持续性将会从客观上推进财政监督理论研究的问题发现、系统研究和成果推出,为监督理论的发展提供有机土壤。
二是财政监督学科建设滞后。当前在高校和相关科研机构尚未设置财政监督的专业方向,缺乏财政监督课程设计,一方面不利于财政监督专业人才培养,另一方面理论研究也缺乏支撑。因此,我们建议在高校和相关科研机构设置财政监督选修课程,并将财政监督作为一个专门方向来培养研究人才,尤其是硕士、博士研究生培养层次。这将为财政监督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保障,也为财政监督理论研究提供智力支持。
三是财政监督理论研究平台缺乏。理论的创新与发展得益于专业的平台支撑、多方的资源整合和有效的运作机制,建立财政监督理论专业研究平台、与广大科研机构建立广泛而长期的交流合作机制是集聚财政监督理论研究资源、放大监督成果的有力举措。可借鉴已有成熟模式,例如由审计署审计科研所、中国审计学会和西南财经大学通过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共建的 “中国政府审计研究中心”,这一专门致力于推动审计理论,特别是国家审计、政府审计理论发展的学术研究平台通过按年度编制和发布“审计理论研究指南”、定期召开学术交流研讨会等形式全方位推动了政府审计理论的研究,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财政监督理论研究可以借鉴这一模式,整合财政部门、科研院所等多方资源建立起课题研究、学术交流的长效机制,打造财政监督理论协同创新的研究平台,以建设财政监督改革发展的“思想库”为目标凝聚行业力量,推动财政监督理论发展再上台阶。这也需要财政理论界和实务界的通力合作、协同推进。
四是创新理论研究推动手段。财政监督理论研究过去以行政手段为主要推进力量,整合资源有限,理论研究的可持续性和后劲不足,理论研究激励机制亟待创新。这方面民政部民间组织管理局、国家旅游局等向系统内发布理论研究部级课题等做法可资借鉴。因此,重视理论创新、转变理论研究激励机制、激活各方研究力量也是财政监督理论研究推进的重要方面。
当前,我国财政监督事业发展面临新的形势:新常态下积极推进供给侧改革必然要求财政监督自身也要进行改革,监督者的变革必然会影响到监督需求方 “监督对象”的变化;“四个全面战略”的实施,既给财政监督事业带来机遇,也带来相应挑战;简政放权、推进行政审批改革提出的“放管结合”原则对财政监督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看到,在此次征文中,湖南、苏州的监督工作者已经开始关注新常态下财政监督的发展。结合财政监督实务工作应关注的问题和以上形势,我认为新常态下财政监督发展应关注以下命题,实现自身重塑:
(一)财政监督中心工作与主旋律构建
多年来,各级财政监督系统一直在危机意识、忧患意识与守土有责的双重压力下积极探索财政监督机制建设,摸索出“围绕中心工作,融入财政管理”这一主旋律。而在做好“服务经济发展大局,服务财政中心工作”的基础上,如何唱响财政监督自身的主旋律还需进一步探索。财政监督事业长久发展有赖于自身主旋律的构建,频繁的工作调整会在一定程度上挫伤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与可依赖性和可持续性。
(二)提升财政监督质量
“经济新常态”是指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在经历多年高速增长之后逐步转向中高速增长,未来一段时间经济发展将重点锁定在经济结构调整与升级。在这一新常态下,财政监督一方面要为新常态下国家发展新战略的实施提供保障,另一方面要积极适应新常态需要,进一步提升监督质量,提高监督效率。如:在当前我国财政收入不断下滑和财政支出刚性增长的突出矛盾下,财政监督如何加强收支监管,确保经济发展稳定;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究竟需要怎样一种财政监督体制等。
(三)财政监督法治化与现代财政制度
现代财政制度要求有现代化的财政监督法治体系,必须赋予财政监督更高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对此国外财政监督制度有较多经验可供借鉴。当前我国财政监督法治化存在着法制体系不健全、执法不严、处罚力度较轻等问题,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现代财政制度进程。将财政监督纳入法治化轨道,对现有财政监督法律法规进行系统梳理与完善,进一步强化财政监督法治教育,在大力推进财政监督法治化进程中促进现代财政制度早日建立。
(四)以提升居民幸福感为改革导向之一
在历年政府工作报告和各项文件中,民生占据显著位置。近年来,用于民生的财政支出比重逐渐增加,以民生为导向的居民幸福感也逐渐纳入财政监督视野。在保障民生资金落到实处的前提下,还需要确保民生资金用对位置,积极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使更多的居民感受到民生政策带来的福利,进一步提升民生幸福感。倘若有一天民众幸福感成为考量财政民生支出以及财政监督质量标准的时候,我想这无疑是财政改革的一大进步。
(五)树立“大国财政”理念,拓宽财政监督视野
近年来的财政数据显示,财政收支不断增长,我国步入“大国财政”是不争的事实。而大国财政更深层次的内涵是理念变革和视野拓展,将财政置于国家治理层面考虑,相应地要求财政监督具有放眼全球的广阔视野和参与国家治理的思维变革。亚投行的成立、G20峰会的召开,正是财政参与国际经济合作的重要体现。“大国财政”要求财政监督的监管范围和视角由国内延伸向国际经济合作领域。
(六)财政监督大数据开发与利用,实施动态化监管
在互联网时代,信息与数据意味着效率。当前财政监督工作点多面广,而监督队伍势单力薄。财政监督大数据的开发与利用,将为解决这一矛盾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搭建财政监督信息化平台,通过财政信息和数据的搜集与综合利用,能有效改变财政监督监管不到位、覆盖不全、事后被动监督的局面,实现实时动态化监管。
(本栏目责任编辑:尹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