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服饰的流变及其特征

2016-03-24 22:44许平山袁传刚孙健康
关键词:流变徽州服饰

许平山  袁传刚  孙健康

(1.安徽职业技术学院 纺织服装系,安徽 合肥 230011,2.安徽城市管理职业学院 城市设计系,安徽 合肥 230011)



徽州服饰的流变及其特征

许平山1袁传刚1孙健康2

(1.安徽职业技术学院 纺织服装系,安徽 合肥 230011,2.安徽城市管理职业学院 城市设计系,安徽 合肥 230011)

摘要:徽州独特的地域及人文特征,对徽州服饰的形成,有着十分深远的影响。一方面,徽州服饰的用料以及衣制的长期不变,均与徽州独特的地理环境,民众的生产生活方式,有着本质上的联系;另一方面,徽州服饰所有的诸般特征,如色尚简朴、男女有别、地区差异明显等,亦与徽州独特的地域及人文特征息息相关。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梳理徽州服饰的流变与特征,能唤起人们对徽州服饰的独特的历史记忆。

关键词:徽州;服饰;流变;特征

衣能蔽体,是旧时普通民众最基本的生活追求,但服饰具有的功能及其所承载的意义,又绝非仅止于此。服饰所具有的诸如象征身份、标志性别、划分贫富、区别年龄等功能,及其所隐含的民俗特征,在缤纷多彩的世界中,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我们从人们的服饰演变中,往往能直接感受到社会的变化和时代的变迁。这一点,从徽州服饰的流变及其特征中,可以分明地见出。

一、徽州服饰的流变

徽州僻处崇山峻岭之中,自古以来,“山限壤隔,民不染他俗,勤于山伐,能寒暑,恶衣服。女子正洁不淫佚,虽饥岁不鬻妻子。山谷民衣冠至百年不变”[1](P325)。相对封闭的生活环境,淳朴的民风,致使徽州“山谷民衣冠至百年不变”。由此可见,徽州服饰的演变十分缓慢。

徽州服饰特征的渐趋明了,是自山越被孙吴政权征服以后开始的。东汉末年,孙氏初定江东,境内山越众多,分布极广。山越因占山为根据地,生产方式以农业为主,故其服饰大抵以麻和动物皮毛为原料。被孙吴政权征服以后,其服饰遂逐渐吸收了东吴服饰的特征。《晋书》记载“新安人作歌舞离别之辞”,言其服饰“如宫廷歌舞”,即其明证。从中我们可以见出徽州人衣着特有的形制。值得注意的是,也正是在这一时期,徽州服饰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革。由于五胡乱华以及永嘉之乱,中原士家大族及流离失所的百姓被迫播迁,寻找安身立命之所,大部分人便迁移到了江南。当此之时,徽州各地“俗重蚕,至欲熏斋洁以饲之”。得益于葛、麻的广泛种植以及蚕桑的养殖,兼之受到北方文化的影响,徽州服饰遂逐渐以苎(麻)布和丝绸为主要原料。由于苎的需求量大,徽州“土产苎不足用,或自青阳、南陵来市,匹妇织之,可衣数人之夏”[2]。需要提及的是,此际徽州服饰虽逐渐以苎(麻)布和丝绸为主要原料,但居于深山之中的极贫山民,尚有以纸为衣者。这一情形,甚至延至宋代而不改。宋《新安志》有云:

山居者尝以纸为衣……亦尝闻造纸衣法,每一百幅用胡桃、乳香各一两煮之,不尔蒸之,即尝洒乳香等水,令热熟阴干,用箭竿横卷而顺蹙之,然患其补缀繁碎。今黟、歙中,有人造纸衣段可如大门阖许。近士大夫征行,亦有衣之者,盖利其拒风于凝冱之际焉。[3]

“山居者以纸为衣”之习居然为士大夫所仿效,既足见其已蔚成风气,亦可从中见出徽州造纸术之高妙。

元代以后至明清以前,随着木棉(中国古代所指木棉皆为棉花)的大量引种,以及棉花产量的提高,棉布成为徽州百姓日常生活中最为主要的服饰原料。明清时期,随着徽商的崛起,社会上产生了一股追求奢侈浮华衣着的风气。明万历《歙志》云:“长老称说:成(化)、弘(治)以前,民间椎少文,甘恬退,重土著,勤穑事,敦愿让,崇节俭;而今则家弦户诵,夤缘进取,流寓五方,轻本重末,舞文珥笔,乘坚策肥。”[4](P1086)徽州盐商则“连屋列肆,乘坚策肥,被绮毂,拥赵女,鸣琴跕屣”[5](P617),服饰华丽奢侈,穷一时之极。至清代,徽州服饰样式已基本定型,男性普遍著大襟长衫或对襟短衫,女性则穿大襟中长褂,无论男女,均穿大腰折叠式筒裤,只是女装样式稍有不同而已。其服饰特征,百姓习尚简朴,富商则偏于奢侈。民国后期,受时代风气影响,徽州城镇富家男子始穿衬衣、西裤和中山装,女子则时兴穿旗袍与短裙。新中国成立后,徽州民众已不再著长衫,普遍改穿衬衣、西裤和中山装,而乡村年长者仍习惯男著对襟短褂,女穿右开襟衫褂。时至今日,随着审美理念的多元化,徽州民众的衣着已日趋多样化。

总体而言,虽然徽州“山谷民衣冠至百年不变”,但王朝的更替,对徽州服饰的变异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如元、明政权,明、清政权以及清与民国政权更替时期,徽州服饰式样都发生了彻底的改变。这一点,是我们在讨论徽州服饰的流变时,需要特别加以注意的。

二、徽州服饰特征

徽州服饰虽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变化,但大略而言,其总体上仍然呈现出一些共同的特征。这集中体现在如下几个层面:色尚简朴,男女有别,地区差异明显。

明代以前,徽州人以自织麻布为衣,其服饰多以黑、白、蓝三色为主,衣制长期不变。这一特征,与水墨徽州的神韵妙相吻合。徽州服饰色彩的选择,大抵受制于五方正色观念的影响,即与五行相对应的青、赤、黄、白、黑五方正色,构成了徽州服饰的基本底色。大体而言,在日常生活中,较为贫困的徽州山民服饰色尚简朴,富裕和官宦人家的服饰用色则追求大红大紫;而喜庆场合着装以红色调为主,丧事着装以黑、白二色为基本色调,则为徽州民众所共同遵守的准则。除此之外,徽州服饰另有一种特殊的用色,即部分人喜著败色服饰。这大抵有两层原因:其一是因为贫寒不得不如此;其二则以此表征其卓尔不群,颇含玩世不恭之意。如明代末年,歙县庠学童生们在岁考中,“衣或色似败酱,一望凝杂”[6](P163)。时任歙县知县的傅岩目睹此景,“劝谕诸童,即踅尔圆冠青服”[6](P163),否则课以重罚。总之,无论是因为恶作剧还是因为贫寒“衣或色似败酱”,均是基于五方正色而来的服饰用色观念的变异。

男女着装有别,成人孩童着装不同,是徽州服饰的显著特点。清末民初,徽州男子服饰以长袍马褂为主,盘领窄袖,长袍为大襟,马褂是对襟,大都有马蹄袖,也有马褂、长袍相连的两接头形式。这种形式的长袍只有下半截,用扣子扣在马褂的下摆内,酷似战国时流行的战衣。而徽州女子则普遍著襦衣。襦衣多为宽衣大袖式,单的为褂,夹、棉的称袄。其面料主要有朱青布、蓝竹布、白底蓝花布、士林兰布和黑箱云纱、绸、缎等。领口有盘领、元宝领,有大襟、如意襟、斜襟等式样。袖口有大袖,一甩袖口即能缩回衣内。小袖一般用作内衣及在劳作时穿,袖口有钮扣可扣紧。此外,徽州不同年龄段女子的服饰也略有差异:未出嫁时,其内衣一般为青蓝素色;出嫁时,则要穿上一套红色的离娘衣,俗称一身紫;中老年妇女则要系上拦腰八幅褶式长裙。徽州孩童则主要著开裆裤,系红布兜,穿虎头鞋,挂长命(富贵)百岁锁,带银手镯。其最为典型的服饰则为端午衣。每年端午节,徽州家家户户都要为孩童制作端午衣。端午衣包括端午服、端午帽和端午棉。端午服上装分为大襟系带与对襟扣纽两种,亦有后背开襟扣纽者;裤子则视孩子大小,分为开裆与密裆两种。端午服的制作极为讲究,富贵人家多用五彩丝线在衣裤上绣花卉和如意边等图案,上装图案绣于胸前、肩头、袖口、下摆等部位,裤上图案则绣于膝盖、裤脚口等处。端午帽主要为婴儿或一二岁孩童所戴,以御风寒。

徽州各地的地区性差异,在其服饰上也有明显的体现。论及徽州民俗之地域性差异时,续辑于清嘉庆时期的歙县《橙阳散志》有云:

郡分三俗:附郭为歙,歙之西北与休宁之东,俗富厚而备于礼,衣缝齐整,缘饰文貌为独胜;休西为祁,西南为婺,俗好儒而矜议论,财富稍绌,习朴诚,比者亦渐增饰矣;休北为黟,地窄民少,纤俭类祁、婺,然能勤稼穑,操织纫,有古遗风焉;歙东南二乡,比西北为俭朴,而于绩则较侈矣;绩俗极俭而安守本分,为诸邑所不及。语日:“唯有绩溪真老实。”[7](P568)

这一描述,客观地指出了徽州服饰在不同地域所存在的显著差异。

在讨论徽州服饰特征时,我们还注意到,左右徽州服饰特征的,除了审美理念、性别差异以及地域差异这些客观因素外,还有另一主观因素不可忽视,即统治者对服饰所体现出的等差性的人为规定。我们知道,封建社会人们的服饰,明显地带有等级差别性,不同等级、身份和地位的人,在服饰穿戴上均有不同的标志与特点。比如说,从一品至九品的各级官僚,其服饰的质地、颜色、图案均有显著的区别。这些区别本身,就是官员品级的标志。不仅如此,即便是民间百姓的服饰衣制,官府对其也有十分具体的规定。明王朝便对庶人的冠服做出了较为详尽的规定:“明初,庶人婚,许假九品服。洪武三年,庶人初带四带巾,改四方平定巾,杂色盘领衣,不许用黄。又令男女衣服,不得僭用金绣、锦绮、纻丝、绫罗,止许绸、绢、素纱,其靴不得裁制花样、金线装饰,首饰、钗、镯不许用金玉、珠翠,止用银。六年,令庶人巾环不得用金玉、玛瑙、珊瑚、琥珀,未入流品者同。庶人帽,不得用顶,帽珠止许水晶、香木。十四年,令农衣绸、纱、绢、布,商贾止衣绢、布。农家有一人为商贾者,亦不得衣绸、纱。二十二年,令农夫戴斗笠、蒲笠,出入市井不禁,不亲农业者不许。十三年,令耆民衣制,袖长过手,复回不及肘三寸;庶人衣长,去地五寸,袖长过手六寸,袖椿广一尺,袖口五寸。”[8](P1655)此即所谓“国朝士女服饰皆有定制,洪武时律令严明,人尊划一之法”[9]。从中我们不难见出,统治者对服饰所体现出的等差性的人为规定,对徽州服饰色尚简朴的显在影响。除了官府层面对民众服饰的人为规范外,徽州一些士家大族也对其所役使的佃仆、奴婢的着装,做了严格的约束与限制,如清末休宁县茗洲吴氏家族,即对其所役使的佃仆的衣着,有极为严格的约束。在光绪十五年(1889)制定的《葆和堂冠婚丧祭及扫墓差遣各仆条规·衣衫酒席》中,主人就要求其所役使的佃仆“无论男女老幼皆布,绫罗绸缎不许著,大红纬帽及珠簪火烧金笄不许戴,如违,取咎”[10]。所有这些约束与限制,对徽州服饰的发展,均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在长达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得益于独特的地理环境与淳朴的民风,徽州服饰一直保持着相对的稳定性,这不仅成就了徽州服饰的独特性,同时也使得依托民间服饰所承载的徽州文化,得以绵延数千年而不绝。时至今日,随着社会的急剧转型,以及人们审美理念的多样化,徽州服饰正日益趋向多元化。这一方面表征了徽州服饰的未来发展方向,但另一方面,又意味着徽州服饰传统特征的渐趋消失。惟其如此,我们才有必要梳理徽州服饰的流变及其特征,以唤起人们对徽州服饰的独特的历史记忆,并藉此促使人们思考:面对时代的新变,我们该如何更好地传承弘扬徽州文化。

参考文献:

[1]汪舜民.徽州府志[M].山东:齐鲁书社,1997.

[2]程典[M].台北: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1986.

[3]新安志[M].台北: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986.

[4]歙志[M].合肥:黄山书社,2014.

[5]归有光.震川先生集[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

[6]傅岩.歙纪[M].合肥:黄山书社,2007.

[7]许承尧.歙事闲谈[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

[8]张廷玉,等.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9]张瀚.松窗梦语[M].台北: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986.

[10]葆和堂需役给工食定例功善抄存[M].台北: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986.

责任编辑 韩玺吾E-mail:shekeban@163.com

The Evolu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Clothing in Huizhou

Xu Pingshan1Yuan Chuangang1Sun Jiankang2

(1.DepartmentofTextileandGarment,AnhuiVocationalandTechnicalCollege,Hefei230011;2.DepartmentofCivicDesign,AnhuiVocationalCollegeofCityManagement,Hefei230036)

Abstract:Huizhou with unique geographical and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has profound influence on formation of clothes.On the one hand,Huizhou’s dress materials and garment unchanged for a long time,has an essential connection with Huizhou’s unique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and people’s production and life style;on the other hand,all of the various features of clothing in Huizhou,such as its color is simple,the distinction between sexes,obvious regional differences,etc.,are closely related to Huizhou’s unique geographical region and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In this sense,to comb the evolu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Huizhou clothing,can arouse people’s unique historical memory of Huizhou costumes.

Key words:Huizhou;clothing;evolution;characteristics

文献标识码:分类号:K877.4A

文章编号:1673-1395 (2016)01-0090-03

作者简介:第一许平山(1970—),男,安徽庐江人,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民间服饰文化与民间艺术研究。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青年基金项目(15YJC760034);安徽省教育厅教学研究重点项目(2015jyxm551)

收稿日期:2015-11-10

猜你喜欢
流变徽州服饰
高山仰止处 幽密跌宕地——徽州大峡谷
徽州春雪
动物“闯”入服饰界
徽州绿荫
听诸子百家讲“服饰穿搭”
雪人的服饰
浅谈民歌《茉莉花》的流变
霸王别姬:在流变中书写性别
唐宋草书流变与唐宋文化转型
中国就业版图“流变”